期刊文献+
共找到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不同病理分级星形胶质细胞肿瘤临床特点分析 被引量:6
1
作者 姚志刚 王辉 +4 位作者 李加美 曹智新 王舟 赵苗青 覃业军 《山东医药》 CAS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3期48-51,共4页
目的探讨不同病理分级星形胶质细胞肿瘤的临床特点。方法收集经术后病理检查证实的1 049例星形胶质细胞肿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将患者按WHO中枢神经系统肿瘤病理分级标准分为Ⅰ级57例、Ⅱ级341例、Ⅲ级263例和Ⅳ级388例,分析各级星形胶质... 目的探讨不同病理分级星形胶质细胞肿瘤的临床特点。方法收集经术后病理检查证实的1 049例星形胶质细胞肿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将患者按WHO中枢神经系统肿瘤病理分级标准分为Ⅰ级57例、Ⅱ级341例、Ⅲ级263例和Ⅳ级388例,分析各级星形胶质细胞肿瘤的好发年龄、患者性别比例、原发部位和首发症状。结果(1)Ⅰ级患者年龄0~29岁者最多。Ⅱ级和Ⅲ级患者年龄30~59岁者最多。Ⅳ级患者年龄40~69岁最多。(2)各级别患者最常见首发症状为头痛、头晕、恶心呕吐等颅内压增高表现。其中头痛的发生率最高,且以Ⅰ级和Ⅳ级患者最为常见。Ⅰ级和Ⅳ级患者恶心呕吐发生率也显著高于其他患者(P均<0.05)。Ⅳ级患者的语言障碍和记忆力障碍发生率较其他患者高(P均<0.05)。Ⅲ级和Ⅳ级患者较之其他肿瘤患者更易出现肢体不适/活动障碍(P均<0.05)。Ⅱ级患者癫痫发生率显著高于其他患者(P均<0.05)。(3)Ⅲ级和Ⅳ级患者高血压患病率显著高于Ⅰ级和Ⅱ级患者(P<0.05)。(4)Ⅱ、Ⅲ和Ⅳ级患者肿瘤位于额叶和颞叶最多,其次为顶叶和枕叶。发生在额叶的肿瘤中,Ⅱ和Ⅲ级肿瘤构成比高于Ⅰ和Ⅳ级(P<0.05)。发生在颞叶和顶叶的肿瘤中,Ⅱ、Ⅲ和Ⅳ级构成比高于Ⅰ级(P<0.05)。Ⅱ级肿瘤发生在额叶、颞叶和顶叶的比例分别为43.71%、34.73%和14.37%。7例多形性黄色星形细胞瘤中6例发生在颞叶,仅1例发生在额叶。发生在枕叶的肿瘤中,Ⅳ级星形胶质细胞肿瘤构成比高于其他级别(P均<0.05)。在小脑、侧脑室和鞍部发生的各级肿瘤中,Ⅰ级构成比高于其他各级(P均<0.05)。Ⅰ级肿瘤中发生在小脑和鞍部的毛细胞星形细胞瘤比例分别为51.92%和9.62%,而5例室管膜下巨细胞星形细胞瘤全部发生在侧脑室。结论Ⅰ级星形胶质细胞肿瘤好发于0~29岁,原发部位以小脑、侧脑室和鞍部多见,首发症状主要为颅内压增高症状。Ⅱ级和Ⅲ级好发于30~59岁,原发部位多位于额叶、颞叶和顶叶。Ⅱ级首发症状以癫痫多见。Ⅲ级首发症状以局灶性神经障碍、癫痫和颅内压增高多见。Ⅳ级好发于40~69岁,原发部位主要为颞叶和额叶,首发症状主要为颅内压增高症状及语言障碍、记忆力障碍、肢体不适/活动障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胶质瘤 局灶性神经障碍 癫痫 颅内压增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PTEN对乳腺癌多药耐药MCF-7/ADR细胞凋亡的促进作用及机制 被引量:1
2
作者 林晓燕 王强修 +2 位作者 宋伟 赵苗青 覃业军 《山东医药》 CAS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8期19-20,共2页
目的观察野生型PTEN基因促进乳腺癌多药耐药细胞MCF-7/ADR凋亡的作用并探讨其机制。方法采用脂质体介导法将真核表达载体pEGFP-C1-PTEN及突变载体pEGFP-C1-PTEN-C124S转染人乳腺癌多药耐药MCF-7/ADR细胞。MTT法观察细胞对阿霉素的敏感... 目的观察野生型PTEN基因促进乳腺癌多药耐药细胞MCF-7/ADR凋亡的作用并探讨其机制。方法采用脂质体介导法将真核表达载体pEGFP-C1-PTEN及突变载体pEGFP-C1-PTEN-C124S转染人乳腺癌多药耐药MCF-7/ADR细胞。MTT法观察细胞对阿霉素的敏感性和耐药倍数,流式细胞技术检测细胞凋亡率,Western blot检测Bcl-2和Caspase-3蛋白。结果转染组的凋亡率为36.86%,高于对照组(3.75%)和C124S组(4.00%)(P均<0.05)。转染组对阿霉素的耐药倍数显著降低(t=4.77,P<0.05),其半数致死剂量IC50值为对照组的26.1%。转染后细胞内Bcl-2表达降低,且检测到Caspase-3活性裂解片段。结论PTEN基因可能通过下调Bcl-2表达及活化Caspase-3来促进乳腺癌多药耐药MCF-7/ADR细胞凋亡,增加其对阿霉素的药敏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腺肿瘤 乳腺癌 第十号染色体缺失性磷酸酶—张力蛋白基因 细胞凋亡 BCL-2蛋白 CASPASE-3蛋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生殖周期中大鼠输卵管粘膜上皮纤毛细胞超微结构的变化
3
作者 覃业军 罗善云 孟运莲 《解剖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8年第1期51-53,共3页
大鼠输卵管粘膜上皮纤毛细胞游离面纤毛密集而整齐,生殖周期中未见明显的去纤毛、复纤毛的变化;细胞内线粒体丰富,核上区线粒体的电子密度较其它部位高;在动情间期,细胞内线粒体电子密度明显降低;细胞内线粒体退变出现于动情期,于动情... 大鼠输卵管粘膜上皮纤毛细胞游离面纤毛密集而整齐,生殖周期中未见明显的去纤毛、复纤毛的变化;细胞内线粒体丰富,核上区线粒体的电子密度较其它部位高;在动情间期,细胞内线粒体电子密度明显降低;细胞内线粒体退变出现于动情期,于动情后期加剧;溶酶体始见于动情期,动情后期及动情间期呈增多趋势;游离核糖体丰富,并于动情间期明显增量.上述结果可能与大鼠生殖周期短暂、具有很短的非孕前期(nonprogestational phase)密切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输卵管粘膜上皮 纤毛细胞 超微结构 生殖周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