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中华性”与“现代性”的扭结:论北平辅仁大学中国基督教绘画实践(1929—1949)
1
作者 褚潇白 《国际比较文学(中英文)》 2024年第1期39-67,共29页
基督教艺术在西方有着悠久的历史,但在中国传统绘画中并未形成固定模式。民国时期,北平辅仁大学的艺术家们尝试将西方基督教绘画的题材与中国绘画传统相结合,创造出具有“中西合璧”特色的宗教画作。这些作品在构图、视觉惯例符号的运... 基督教艺术在西方有着悠久的历史,但在中国传统绘画中并未形成固定模式。民国时期,北平辅仁大学的艺术家们尝试将西方基督教绘画的题材与中国绘画传统相结合,创造出具有“中西合璧”特色的宗教画作。这些作品在构图、视觉惯例符号的运用上显示出中西融合的特点,同时在题材、绘画媒介、技法和位置经营等方面体现了中国传统工笔画和文人水墨画的特色。这就导致辅仁圣教画作在形式与内容、视觉现代性与神学内涵规定性之间构成了双重吊诡,即在形式上对中国观众来说是传统的,而对西方天主教来说是现代的;同时,其图像内容对民国时期的中国来说是西方的(现代的),但对西方天主教来说又是传统的。由此,辅仁圣教画作在国内外的反响和传播情况呈现出鲜明的差异:它们在西方受到赞誉,但在民国时期的中国却遭遇了两难境地。这次中国基督教绘画本土化的实践不仅呈现出当时中国半殖民地情境下对视觉现代性的追求与本土化尝试之间的张力,也反映了民国社会对现代性、民族身份和宗教艺术的复杂态度;而辅仁大学传教士画家方希圣的作品《苦难的中国》则以其深刻的社会现实主义风格,触及了人类普遍的苦难体验,从而在一定程度上超越了艺术的民族界限,在“中华性”与“现代性”的扭结中探寻基督教艺术本土化表达的可能性。辅仁大学的中国基督教绘画实践不仅是一次艺术上的创新尝试,也是中西文化交流和宗教本土化的重要案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辅仁大学 基督教绘画 视觉现代性 神学内涵 本土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终末的哲学与美好生活——论希腊化哲学的终末论 被引量:2
2
作者 褚潇白 章雪富 《现代哲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67-72,共6页
希腊哲学致力于美好生活的追求,希腊化哲学则视终末论为美好生活操练的本体功夫。终末论是希腊化哲学的根本特征,它以此为出发点越过古典希腊哲学,重新探寻伦理与自我关系的哲学语法,克服生活中为死亡所掌握的诸种激情形式,阐释美好生... 希腊哲学致力于美好生活的追求,希腊化哲学则视终末论为美好生活操练的本体功夫。终末论是希腊化哲学的根本特征,它以此为出发点越过古典希腊哲学,重新探寻伦理与自我关系的哲学语法,克服生活中为死亡所掌握的诸种激情形式,阐释美好生活的自然维度,充分呈现个体伦理生活的自由纯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终末论 美好生活 激情 死亡 生活的技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修辞之恶——论奥古斯丁《忏悔录》对修辞学的批评 被引量:5
3
作者 褚潇白 《文艺理论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94-99,共6页
从高尔吉亚到西塞罗的古典修辞学家都认为修辞学能够运用哲学真理塑造美好的共同体,而奥古斯丁否定了古典修辞学的乐观信念。本文尝试分析奥古斯丁所批评的修辞之恶,以及他对修辞学之共同体意识的具体诠释。
关键词 修辞学 共同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