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1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鲐鱼蛋白水解液脱苦脱腥的研究 被引量:65
1
作者 裘迪红 周涛 +1 位作者 戴志远 娄永江 《食品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5期37-39,共3页
分别采用活性碳吸附,β-CD包埋法,乙醚萃取法,酵母发酵法对鲐鱼蛋白水解液进行处理,经比较发现,酵母发酵法效果最佳,水解液中加入2%酵母粉进行35℃,1h发酵后,腥味基本脱除。
关键词 活性炭 乙醚萃取 Β-CD 酵母发酵 鲐鱼蛋白水解液 脱苦 脱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甲壳低聚糖制备的研究 被引量:21
2
作者 裘迪红 张芝芬 +1 位作者 吴汉民 娄永江 《食品与机械》 CSCD 2001年第3期29-30,共2页
讨论了甲壳低聚糖的制备方法 ,重点研究了在酸性条件下过氧化氢对壳聚糖氧化降解的影响 ,得出了过氧化氢降解法制取甲壳低聚糖的最佳工艺。即温度 80℃ ,H2 O2的量为壳聚糖醋酸溶液的 2 0 % ,H2 O2 浓度为3% ,平均分子量为本 1
关键词 壳聚糖 甲壳低聚糖 氧化降解 过氧化氢 生产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植物乳杆菌发酵乳对小鼠降胆固醇作用 被引量:8
3
作者 裘迪红 黄丽华 +3 位作者 陈哲科 王妮妮 戴苡 钟要红 《食品工业科技》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5期313-316,共4页
目的:利用从泡菜中分离的一株植物乳杆菌制备发酵乳并研究其降血脂功能。方法:采用该植物乳杆菌混合市售发酵剂制备发酵乳,发酵剂与植物乳杆菌接种量分别为0.05%(V/V)和2%(V/V),发酵温度为37℃,时间14 h。采用高血脂模型小鼠研究发酵乳... 目的:利用从泡菜中分离的一株植物乳杆菌制备发酵乳并研究其降血脂功能。方法:采用该植物乳杆菌混合市售发酵剂制备发酵乳,发酵剂与植物乳杆菌接种量分别为0.05%(V/V)和2%(V/V),发酵温度为37℃,时间14 h。采用高血脂模型小鼠研究发酵乳的降血脂功能,将30只小鼠随机分成正常组、对照组和发酵乳组3组,正常组喂基础饲料,对照组和发酵乳组喂高脂饲料,正常组和对照组灌胃生理盐水,发酵乳组灌胃发酵乳,正常组和对照组小鼠饲养14 d后采血,检测血清中的TC、TG含量,小鼠饲养28 d后,测定血清中的TC、TG、LDL-C、HDL-C含量以及肝脏中的TC、TG含量。结果表明:所得发酵乳具有清香、口感好的特点;动物实验显示,小鼠饲养14 d后,与正常组相比,对照组血清中的TC、TG含量显著升高(p<0.05),表明高脂模型诱导成功;28 d后,发酵组小鼠血清和肝脏中的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与对照组相比显著降低(p<0.05)。微生物检验结果表明,肝脏中没有发现乳酸菌,发酵乳在小鼠体内不会发生肝肠易位现象。结论:含有植物乳杆菌的发酵乳对高脂小鼠具有一定的降血脂功能,可以使小鼠血清和肝脏中的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显著降低(p<0.0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物乳杆菌 发酵乳 高脂血症 降胆固醇作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植物乳杆菌发酵草鱼肉挥发性成分的变化规律 被引量:13
4
作者 裘迪红 欧昌荣 +1 位作者 苏秀榕 明庭红 《食品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0期174-180,共7页
研究植物乳杆菌发酵草鱼的过程中挥发性成分变化规律。利用电子鼻、顶空固相微萃取和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对草鱼发酵不同时间段的挥发性成分进行分析。结果表明,电子鼻能够较好地区分发酵不同阶段的鱼肉样品的风味,各阶段的成分有显... 研究植物乳杆菌发酵草鱼的过程中挥发性成分变化规律。利用电子鼻、顶空固相微萃取和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对草鱼发酵不同时间段的挥发性成分进行分析。结果表明,电子鼻能够较好地区分发酵不同阶段的鱼肉样品的风味,各阶段的成分有显著差异,进一步采用气相色谱-质谱法对不同时间的草鱼发酵样品中的挥发性成分进行分析,鉴定出54种挥发性物质,在发酵过程中,土腥味的己醛、庚醛等醛类物质逐渐减少;蘑菇香味的1-辛烯-3-醇含量逐渐增多,发酵后期产生了有薄荷香味的丙酮,以及有奶油香味的乙偶姻等增香成分,这和感官评定的结果一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物乳杆菌 草鱼肉 电子鼻 气相色谱-质谱 挥发性成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蒜的抗菌作用及制品 被引量:9
5
作者 裘迪红 董敏明 张芝芬 《食品研究与开发》 CAS 2001年第5期20-21,共2页
本文综述大蒜的各种抗菌作用,并介绍大蒜的各种加工制品,为大蒜的综合开发利用提供科学依据。
关键词 大蒜 抗菌作用 制品 开发利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MAP在梅童鱼保鲜中的应用 被引量:3
6
作者 裘迪红 娄永江 徐大伦 《海洋渔业》 CSCD 2004年第1期68-71,共4页
本文研究了 0~ 4℃贮藏条件下 ,梅童鱼在不同气体组 (6 0 %CO2 +40 %N2 、6 0 %CO2 +2 0 %O2 +2 0 %N2 )MAP的保鲜效果。经与空气对照组比较表明 :采用 6 0 %CO2 +2 0 %O2 +2 0 %N2 及 6 0 %CO2 +40 %N2 混合气体对样品进行包装 ,保鲜... 本文研究了 0~ 4℃贮藏条件下 ,梅童鱼在不同气体组 (6 0 %CO2 +40 %N2 、6 0 %CO2 +2 0 %O2 +2 0 %N2 )MAP的保鲜效果。经与空气对照组比较表明 :采用 6 0 %CO2 +2 0 %O2 +2 0 %N2 及 6 0 %CO2 +40 %N2 混合气体对样品进行包装 ,保鲜效果明显优于空气对照组 ,且以 6 0 %CO2 +2 0 %O2 +2 0 %N2 配气比例的保鲜效果最佳 ,其保质期高达 2 0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AP 梅童鱼 保鲜 气体贮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梭鱼软罐头的开发 被引量:5
7
作者 裘迪红 黄晓春 《食品工业科技》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3期150-152,共3页
研究了以梭鱼为原料生产梭鱼软罐头的工艺流程,研究了梭鱼加工过程中鱼肉的去腥配方、油炸温度和时间、调味液配方、杀菌时间及温度对产品品质的影响,从而确定了梭鱼在不同加工过程中的最佳工艺条件。
关键词 梭鱼 软罐头 产品品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浅谈绿色包装的现状及发展趋势 被引量:5
8
作者 裘迪红 张芝芬 +1 位作者 何小阳 金正荣 《包装与食品机械》 CAS 2000年第2期26-28,共3页
本文对绿色包装的现状与未来进行了系统的阐述 ,为包装工业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依据。
关键词 绿色包装 ISO14000 包装技术 发展趋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三角帆蚌肉酶解液的脱苦脱腥研究 被引量:29
9
作者 杨文鸽 张芝芬 +2 位作者 黄晓春 裘迪红 何雄 《食品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4期94-97,共4页
分别采用粉末活性炭吸附、酵母发酵、β-环状糊精(β-CD)包埋、粉末活性炭和β-CD联合法对蚌肉酶解液进行脱苦脱腥。结果显示,粉末活性炭和β-CD联合去苦腥味效果最佳,蚌肉酶解液经0.5%(W/V)粉末活性炭55℃下吸附20min,过滤除去活性炭,... 分别采用粉末活性炭吸附、酵母发酵、β-环状糊精(β-CD)包埋、粉末活性炭和β-CD联合法对蚌肉酶解液进行脱苦脱腥。结果显示,粉末活性炭和β-CD联合去苦腥味效果最佳,蚌肉酶解液经0.5%(W/V)粉末活性炭55℃下吸附20min,过滤除去活性炭,继加1.5%(W/V)β-CD在65℃保温3min,处理后的水解液苦味消失,腥味大大减弱,鲜味氨基酸及必需氨基酸含量丰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角帆蚌 脱苦 脱腥 β-环状糊精包埋 活性炭吸附 蚌肉酶解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电子鼻检测植物乳杆菌发酵草鱼中的风味物质 被引量:21
10
作者 韩姣姣 裘迪红 宋绍华 《食品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0期208-211,共4页
利用电子鼻系统对添加植物乳杆菌发酵的草鱼进行分析检测。通过电子鼻系统动态采集草鱼发酵过程中的挥发性成分,利用主成份分析和线性判断分析进行数据分析。结果表明:草鱼发酵前12h风味变化不大,发酵16h后草鱼风味变化明显,发酵结束时... 利用电子鼻系统对添加植物乳杆菌发酵的草鱼进行分析检测。通过电子鼻系统动态采集草鱼发酵过程中的挥发性成分,利用主成份分析和线性判断分析进行数据分析。结果表明:草鱼发酵前12h风味变化不大,发酵16h后草鱼风味变化明显,发酵结束时风味改变较小,这与感官鉴定相关性较高;线性判断分析方法呈现出良好的单向趋势,能更好地识别发酵不同阶段的风味。同时采用Loadings分析方法可以得知,传感器W1S、W1C、W3C、W 2S作用相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子鼻 主成分分析 线性判断分析 草鱼 发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葡聚糖与其羧甲基衍生物对养殖大黄鱼非特异免疫作用 被引量:12
11
作者 杨文鸽 黄晓春 +3 位作者 李花霞 徐大伦 裘迪红 陈檬 《浙江农业学报》 CSCD 2006年第1期16-20,共5页
以养殖大黄鱼为研究对象,分别注射酵母-β1,3-葡聚糖和不同取代度的羧甲基葡聚糖,以血清蛋白含量、血淋巴和肝脏中酚氧化酶(PO)、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比活力为指标,综合比较-β1,3-葡聚糖和不同取代度的羧甲基葡聚糖对养殖大黄鱼的免疫... 以养殖大黄鱼为研究对象,分别注射酵母-β1,3-葡聚糖和不同取代度的羧甲基葡聚糖,以血清蛋白含量、血淋巴和肝脏中酚氧化酶(PO)、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比活力为指标,综合比较-β1,3-葡聚糖和不同取代度的羧甲基葡聚糖对养殖大黄鱼的免疫刺激活性。结果显示:-β1,3-葡聚糖可以迅速提高大黄鱼血清蛋白含量、血清和肝脏中PO以及血细胞中SOD酶活水平,但持续时间较短;羧甲基葡聚糖对大黄鱼的免疫增强活性并非随取代度的升高而增加,取代度为0.732的羧甲基葡聚糖能持续、显著地提高大黄鱼血清及血细胞中的PO和SOD活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Β-1 3-葡聚糖 羧甲基葡聚糖 取代度 大黄鱼 免疫功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浒苔挥发性风味成分分析 被引量:11
12
作者 宋绍华 裘迪红 《食品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2期177-180,共4页
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气质联用法对新鲜肠浒苔的挥发性风味成分进行测定,并加以感官评定分析比较风味物质组成。结果表明:浒苔的主要特征性风味物质是顺-3-十七烯,该物质在新鲜肠浒苔中含量高达59.54%,其次是棕榈醛、(E,E)-2,4-庚二烯醛... 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气质联用法对新鲜肠浒苔的挥发性风味成分进行测定,并加以感官评定分析比较风味物质组成。结果表明:浒苔的主要特征性风味物质是顺-3-十七烯,该物质在新鲜肠浒苔中含量高达59.54%,其次是棕榈醛、(E,E)-2,4-庚二烯醛、β-紫罗兰酮、壬醛、反式-2-己烯醛、2,4-戊二烯醛以及反,反-2,4-癸二烯醛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浒苔 顶空固相微萃取与-气质联用法 挥发性风味成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双歧杆菌方管计数法的设计与应用 被引量:3
13
作者 汤丹剑 裘迪红 张芝芬 《中国乳品工业》 CAS 北大核心 2002年第1期26-28,共3页
利用双层半固体培养基具有良好厌氧性的特性,在实验的基础上,提出了采用方形试管对双歧杆菌进行计数的方法,介绍了该方法的基本原理和操作步骤。结果表明,该方法具有操作简便、检测时间短、设备要求低等特点。
关键词 两岐双歧杆菌 方形试管 计数 设计 应用 食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海鳗微波食品的研制 被引量:1
14
作者 娄永江 裘迪红 周湘池 《渔业现代化》 2001年第1期33-,共1页
关键词 冷风干燥 干腌 海洋经济鱼类 复合抗氧化剂 热风干燥 感官指标 挥发性盐基氮 微冻 脂质氧化 氯化钠含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植物乳杆菌发酵牛乳挥发性风味物质的解析 被引量:10
15
作者 明庭红 苏秀榕 +7 位作者 周君 司开学 张红燕 韩姣姣 崔晨茜 董丽莎 王朝阳 裘迪红 《食品与发酵工业》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2期163-171,共9页
利用电子鼻和顶空固相微萃取-气质联用仪(headspace solid-phase microextraction-gas chromatograph-mass spectrometry,HS-SPME-GC-MS)研究了发酵牛乳挥发性风味物质的变化和组成。测定牛乳发酵过程中的p H值,确定发酵时间。结果表明... 利用电子鼻和顶空固相微萃取-气质联用仪(headspace solid-phase microextraction-gas chromatograph-mass spectrometry,HS-SPME-GC-MS)研究了发酵牛乳挥发性风味物质的变化和组成。测定牛乳发酵过程中的p H值,确定发酵时间。结果表明,电子鼻能够灵敏地检测到牛乳发酵过程中气味的变化,主成分分析(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PCA)显示各个样品间差异明显。通过GC-MS在新鲜牛乳和发酵0、2、4、6、8、10、12、14、16h的牛乳中分别检测出36和34、41、36、45、34、34、31、30、29种化合物,主要为烃类、醇类、醛类、酮类、酯类、酸类及其他化合物,其中醛类和酮类化合物的总峰面积和总浓度均较高,是发酵牛乳主要的挥发性风味成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物乳杆菌 发酵牛乳 电子鼻 顶空固相微萃取-气质联用仪(HS-SPME-GC-MS) 挥发性风味成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2种培养基生长的植物乳杆菌发酵草鱼的关键风味比较 被引量:5
16
作者 明庭红 苏秀榕 +7 位作者 周君 李晔 张春丹 季露 孙婷婷 黄忠白 何珊 裘迪红 《食品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6期179-186,共8页
探讨以不同培养基生长的植物乳杆菌发酵草鱼,分析在各发酵阶段挥发性物质的变化与差异,为发酵草鱼的特征性风味物质的研究提供参考。运用电子鼻和顶空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对挥发性物质进行检测和分析,结合感觉阈值,通过相对... 探讨以不同培养基生长的植物乳杆菌发酵草鱼,分析在各发酵阶段挥发性物质的变化与差异,为发酵草鱼的特征性风味物质的研究提供参考。运用电子鼻和顶空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对挥发性物质进行检测和分析,结合感觉阈值,通过相对气味活度值确定草鱼发酵的关键风味成分。结果显示:电子鼻能灵敏地检测到草鱼发酵过程中气味的变化,线性判别式分析能够区分各个样品间的差异。气相色谱-质谱在MRS肉汤和质量分数12%脱脂牛乳培养基发酵草鱼鱼肉中分别检测出90?种和70种挥发性成分,主要为烃类、醇类、醛类、酮类、酯类、酸类及其他化合物。2种培养基发酵草鱼鱼肉中共有的关键风味化合物主要有D-柠檬烯、1-辛烯-3-醇、庚醛、辛醛、癸醛和3-羟基-2-丁酮;MRS肉汤培养基中发酵草鱼鱼肉的关键风味化合物主要有E-2-壬烯醛和2,3-丁二酮;质量分数12%脱脂牛乳培养基中发酵草鱼鱼肉的关键风味化合物主要有己醛、壬醛和丁酸乙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物乳杆菌 MRS肉汤 质量分数12%脱脂牛乳 电子鼻 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 关键风味化合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瓶装泥螺和蟹糊可培养细菌的分离与鉴定 被引量:4
17
作者 黄键 陈燕 +8 位作者 全晶晶 张春丹 李晔 裘迪红 汤海青 李和生 苏秀榕 章超桦 秦小明 《食品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5期217-220,共4页
为提高泥螺和蟹糊的贮藏时间,确保生食的食用安全性,本实验利用常规方法从瓶装泥螺中分离和鉴定出3株细菌,分别是弯曲芽孢杆菌(Bacillus flexus)、绿色气球菌(Aerococcus viridans)和乳酪短杆菌(Brevibacteriumcasei);从瓶装蟹糊中分离... 为提高泥螺和蟹糊的贮藏时间,确保生食的食用安全性,本实验利用常规方法从瓶装泥螺中分离和鉴定出3株细菌,分别是弯曲芽孢杆菌(Bacillus flexus)、绿色气球菌(Aerococcus viridans)和乳酪短杆菌(Brevibacteriumcasei);从瓶装蟹糊中分离和鉴定出的4株细菌分别为:鸡葡萄球菌(Staphylococcus gallinarum)、卡他莫拉菌(Moraxella catarrhalis)、藤黄微球菌(Micrococcus luteus)和纤细发光杆菌(Photobacterium angustum)。16S rRNA鉴定鉴定结果表明只有纤细发光杆菌的鉴定结果与MIS鉴定的结果不一致。除卡他莫拉菌、绿色气球菌和乳酪短杆菌外,其余菌都随着温度升高,长势增强。7株细菌中除卡他莫拉菌在低温冷藏(4℃)条件下长势明显增加外,其余菌都在低温冷藏(4℃)条件下长势明显减弱。7株菌都具有胶原蛋白酶和酪蛋白酶活性,藤黄微球菌和纤细发光杆菌不能分解利用淀粉,所有的分离菌株都没有酯酶活性。这些菌的生长温度范围为4~35℃(最适温度35℃),盐度范围为3%~7%(最适盐度3%),pH值范围5.0~9.0(最适pH7.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泥螺 蟹糊 细菌自动鉴定 16S RRNA PCR扩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臭氧对冻虾仁微生物的控制及在生产应用的研究 被引量:11
18
作者 周向阳 裘迪红 +1 位作者 沈飚 韩素珍 《海洋渔业》 CSCD 2002年第1期25-28,共4页
采用臭氧消毒对冻虾仁中的微生物进行控制,冻虾仁总菌数大大减少,同时有效地抑制了冻虾仁中常见的致病菌的发生率,且感官特性无显著变化。
关键词 臭氧 冻虾仁 微生物控制 应用 感官特性 杀菌效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糖水葡萄罐头葡萄组织软化的原因探析 被引量:2
19
作者 励梅芬 张吉红 +1 位作者 倪健波 裘迪红 《食品与发酵工业》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0期93-96,共4页
对3000g/罐糖水葡萄罐头(去皮去籽)葡萄组织软化现象的原因进行了分析研究。研究表明:造成葡萄组织软化是由于生产工艺中的杀菌强度不足,使残存的菌在密闭的罐头中依靠仅存的O2继续生长繁殖,使果胶水解为果胶酸等物质而使葡萄组织软化... 对3000g/罐糖水葡萄罐头(去皮去籽)葡萄组织软化现象的原因进行了分析研究。研究表明:造成葡萄组织软化是由于生产工艺中的杀菌强度不足,使残存的菌在密闭的罐头中依靠仅存的O2继续生长繁殖,使果胶水解为果胶酸等物质而使葡萄组织软化和少量糊化。试验中分离出4株真菌,经鉴定确认为海枣曲霉(Aspergillusphoenicis)1株、萨氏曲霉(Aspergillussydowii)2株、弗比恩毕赤酵母(Pichiafabianii)1株。并对这4株真菌进行了耐热试验,首次发现其耐热性超出有关文献的报道。并据此提出了新的生产工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葡萄 真菌 组织软化 耐热 控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泡菜中高产蛋白酶乳酸菌的筛选鉴定及其酶学特性初步研究 被引量:5
20
作者 胡玲萍 裘迪红 王鑫钰 《食品与发酵工业》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6期35-40,共6页
从传统泡菜中分离得到16株乳杆菌株,通过脱脂乳平板试验,从中初步筛选出12株产蛋白酶的菌株,通过复筛得到1株高产蛋白酶菌株L4。采用PCR技术对该菌株进行鉴定,通过硫酸铵盐析、透析袋透析收集胞外产物,以交联葡聚糖凝胶G-75层析纯化蛋白... 从传统泡菜中分离得到16株乳杆菌株,通过脱脂乳平板试验,从中初步筛选出12株产蛋白酶的菌株,通过复筛得到1株高产蛋白酶菌株L4。采用PCR技术对该菌株进行鉴定,通过硫酸铵盐析、透析袋透析收集胞外产物,以交联葡聚糖凝胶G-75层析纯化蛋白酶,以SDS-PAGE电泳确定蛋白酶分子量,同时对不同条件下蛋白酶的酶学特性进行研究。结果表明,该菌株的碱基序列与多株植物乳杆菌相应的16S r DNA序列99%相似,鉴定其为植物乳杆菌;蛋白酶分子量为40 k Da,在p H为9时胞外蛋白酶活性最高,其最适温度为50~60℃。酶活抑制试验显示Ca2+、Ba2+、Zn2+、EDTA能大大抑制该蛋白酶活性,而Mg2+、Mn2+、Cu2+、PMSF对胞外蛋白酶活力影响不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泡菜 乳杆菌 蛋白酶 PCR 酶学特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