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视听时间再校准:适应空间与适应客体的联合及独立作用 被引量:3
1
作者 袁祥勇 黄希庭 +1 位作者 毕翠华 袁宏 《心理学报》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143-153,共11页
同一事件的视听成分即使同时发生,由于两种信息的物理传播与神经传导速度的差异,大脑知觉到它们的时刻仍会存在一定的延迟。时间再校准指大脑可以最小化并适应这段时间延迟的现象。本研究采用"适应—测验"范式,在适应阶段连... 同一事件的视听成分即使同时发生,由于两种信息的物理传播与神经传导速度的差异,大脑知觉到它们的时刻仍会存在一定的延迟。时间再校准指大脑可以最小化并适应这段时间延迟的现象。本研究采用"适应—测验"范式,在适应阶段连续给被试呈现视觉先于听觉或听觉先于视觉128ms的刺激对,在测验阶段以时序判断任务来测量被试此时主观同时点的变化。通过操纵适应及新异视听刺激对(即适应客体与新异客体)在测验阶段出现的空间位置,探索空间与客体因素对视听时间再校准的影响。结果发现,当适应客体出现于适应空间时,主观同时点显著偏向了时间延迟的方向;同样显著或边缘显著的主观同时点偏移还发生于适应客体出现于未适应空间时,以及新异客体出现于适应空间时。研究表明,视听时间再校准在不同空间中的表现取决于适应空间与适应客体的联合或独立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视听时间再校准 适应空间 适应客体 主观同时点 适应后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多感觉整合的时间再校准 被引量:4
2
作者 袁祥勇 黄希庭 《心理科学进展》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5期692-700,共9页
跨通道刺激的时间同步性是多感觉整合的必要条件,但是由于刺激物理传导与神经传导的差异,它们在时间上并非完全匹配。时间再校准指大脑能够适应跨通道刺激间很短的时间延迟的现象,反映了多感觉整合在时间维度上的可塑性,表现为适应相继... 跨通道刺激的时间同步性是多感觉整合的必要条件,但是由于刺激物理传导与神经传导的差异,它们在时间上并非完全匹配。时间再校准指大脑能够适应跨通道刺激间很短的时间延迟的现象,反映了多感觉整合在时间维度上的可塑性,表现为适应相继呈现的跨通道刺激后,主观同时点向时间延迟方向的偏移。本文主要介绍了时间再校准的通道效应与潜在机制,其初始加工阶段,它与刺激内容加工的关系及主要的影响因素。今后的研究应当进一步探索时间再校准能否发生于早期加工阶段,检验其认知过程是否具有双向性,探讨空间选择性注意的作用,并结合神经机制的研究,从综合的视角进行更完善的理论建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时间再校准 同时性知觉 多感觉整合 知觉潜伏期 时间特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低自尊个体对拒绝性信息的注意偏向 被引量:39
3
作者 李海江 杨娟 +2 位作者 袁祥勇 覃义贵 张庆林 《心理科学进展》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0期1604-1613,共10页
自尊是个体对自我的情感性评价,影响着个体对周围环境的应对方式。低自尊个体由于容易知觉到外部的拒绝性信息,也更倾向于将别人的行为知觉为拒绝,因而存在对拒绝性信息的注意偏向。本文首先综述了低自尊个体的认知与行为特点,其次简单... 自尊是个体对自我的情感性评价,影响着个体对周围环境的应对方式。低自尊个体由于容易知觉到外部的拒绝性信息,也更倾向于将别人的行为知觉为拒绝,因而存在对拒绝性信息的注意偏向。本文首先综述了低自尊个体的认知与行为特点,其次简单介绍了低自尊个体注意偏向的常用研究范式(Stroop范式、点探测任务、空间线索任务、惊吓探测范式、注意监测任务、注意转移任务),随后列举了解释低自尊个体注意偏向的理论(社会计量理论、关系图式理论、注意成分说、注意控制说),最后总结了低自尊个体注意偏向的脑机制研究。未来的研究应更多关注自尊结构的复杂性,注意偏向的信息加工阶段性及其脑机制,注意训练的作用机制及低自尊个体注意偏向的本土研究等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自尊 注意偏向 拒绝性信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背景任务刺激间的时距对前瞻干扰效应的影响 被引量:8
4
作者 袁宏 袁祥勇 +2 位作者 尹天子 陈幼贞 黄希庭 《心理学报》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5期500-508,共9页
前瞻记忆是指形成和保持一个意向直到合适的情境或时间再执行的一种记忆任务。由于在执行背景任务的过程中保持和提取前瞻意向,使成功执行前瞻记忆任务与加工背景任务之间存在着相互影响。保持前瞻记忆意向对背景任务的反应时和正确率... 前瞻记忆是指形成和保持一个意向直到合适的情境或时间再执行的一种记忆任务。由于在执行背景任务的过程中保持和提取前瞻意向,使成功执行前瞻记忆任务与加工背景任务之间存在着相互影响。保持前瞻记忆意向对背景任务的反应时和正确率有影响的现象称之为前瞻干扰效应。本研究通过操纵背景任务刺激间时距的两个实验,考察了背景任务刺激间时距长度对时间性前瞻记忆和事件性前瞻记忆干扰效应量的对比关系的影响。结果发现随着背景任务刺激间时距缩短,两类前瞻记忆干扰效应量的对比关系发生了变化,且在背景任务刺激间时距长度不同的情况下执行时间性前瞻记忆任务时,被试查看时钟的策略也有差异。提示了时间性前瞻记忆任务与事件性前瞻记忆任务认知加工机制上的不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时间性前瞻记忆 事件性前瞻记忆 前瞻干扰效应 刺激间时距 自我启动加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拓扑性质对视觉新异刺激时距知觉的影响 被引量:4
5
作者 李宝林 陈有国 +2 位作者 袁祥勇 Todd Jackson 黄希庭 《心理学报》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2期1324-1333,共10页
当不被预期的新异刺激出现在重复的标准刺激序列中时,相比标准刺激它的呈现时间往往会被高估,这种现象被称为时距知觉中的新异刺激效应。结合这一现象,本研究考察了对视觉新异刺激时距知觉的高估是否会受到拓扑性质的影响。实验采用新... 当不被预期的新异刺激出现在重复的标准刺激序列中时,相比标准刺激它的呈现时间往往会被高估,这种现象被称为时距知觉中的新异刺激效应。结合这一现象,本研究考察了对视觉新异刺激时距知觉的高估是否会受到拓扑性质的影响。实验采用新异刺激范式,要求被试比较不同条件下新异刺激与标准刺激的呈现时间,结果发现(1)当标准刺激与新异刺激表现出拓扑性质的差异时,被试更倾向于高估新异刺激的呈现时间;(2)相对于其他几何性质的变化,拓扑性质的变化能够导致更大程度的新异刺激效应。这些结果表明拓扑性质作为一种重要的非时间信息,对视觉新异刺激时距知觉具有重要影响;同时也进一步支持了知觉物体的拓扑学定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拓扑性质 新异刺激 时距知觉 知觉物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跨通道情境下双任务范式与计时中断范式中的效应比较
6
作者 尹华站 李丹 +1 位作者 袁祥勇 黄希庭 《心理学报》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8期860-873,共14页
为了探讨跨通道情境下同一种刺激序列中双任务范式与计时中断范式中位置效应和间断效应的异同,研究设计了实验1和实验2。实验1以2500ms和4500ms为目标时距,采用相同的刺激序列(视觉呈现时距信号,听觉呈现干扰信号或中断信号),要求3组被... 为了探讨跨通道情境下同一种刺激序列中双任务范式与计时中断范式中位置效应和间断效应的异同,研究设计了实验1和实验2。实验1以2500ms和4500ms为目标时距,采用相同的刺激序列(视觉呈现时距信号,听觉呈现干扰信号或中断信号),要求3组被试分别在控制、干扰及中断条件下完成相应任务,结果发现不管2500ms或4500ms时,中断条件较干扰条件和控制条件的间断效应更明显;同时发现在2500ms时,不管控制、干扰还是中断条件下均发现了位置效应,而4500ms时仅在中断条件下出现了位置效应,这可能由于实验1的控制及干扰任务中的4500ms时的"晚"位置的时间确定性较高,以致掩盖了位置效应。为了降低"晚"位置出现的确定性,更好地对比两种范式中的效应,实验2将目标时距设置为1500ms和2500ms,结果发现在1500ms或2500ms时,不管控制、干扰还是中断条件下均发现了位置效应,且中断条件较干扰条件和控制条件下间断效应更明显。上述结果意味着跨通道情境下同一种刺激序列中双任务范式与计时中断范式中位置效应是否相同局限在一定时间范畴;计时中断范式中的中断效应对计时的消弱较双任务范式干扰效应更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任务范式 计时中断范式 位置效应 间断效应 标量期望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时间期待的认知与神经机制 被引量:1
7
作者 邱俊杰 毕翠华 +1 位作者 袁祥勇 黄希庭 《心理科学进展》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385-393,共9页
时间期待是指个体利用环境中的时间信息预测目标刺激何时出现的能力。相关的认知模型可以分为两类:一类侧重于解释时间期待的形成过程,如痕迹条件反射模型、双加工模型、动态注意模型、时间定向理论等;另一类侧重于解释时间期待的更新过... 时间期待是指个体利用环境中的时间信息预测目标刺激何时出现的能力。相关的认知模型可以分为两类:一类侧重于解释时间期待的形成过程,如痕迹条件反射模型、双加工模型、动态注意模型、时间定向理论等;另一类侧重于解释时间期待的更新过程,如策略模型和时间再定位模型等。不同类型的时间期待激活的脑区不同,表明时间期待的产生和更新过程存在分离:期待的产生激活与运动有关的左侧脑区,而期待的更新激活与控制有关的右侧脑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时间期待 变化先期时间 节律性时间期待 时间定向 神经机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社会互动加工的认知特性及脑机制——第三人称的视角 被引量:5
8
作者 程羽慧 袁祥勇 蒋毅 《心理科学进展》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472-480,共9页
在日常生活中,从“第三人称”的视角识别并理解他人的社会互动至关重要。这种社会互动加工具有两种认知特性:构形整体性和动作关联性;体现为一个由众多脑区共同参与的层级加工过程,主要包括个体知觉网络、动作观察网络和心智化网络。其... 在日常生活中,从“第三人称”的视角识别并理解他人的社会互动至关重要。这种社会互动加工具有两种认知特性:构形整体性和动作关联性;体现为一个由众多脑区共同参与的层级加工过程,主要包括个体知觉网络、动作观察网络和心智化网络。其中,后颞上沟等脑区在表征社会互动关系中起着关键作用。未来的研究需要结合多种技术手段进一步揭示社会互动加工的遗传特性和神经机制,并关注它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会互动 第三人称视角 构形加工 动作关联性 脑机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