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1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玉米秸秆与猪粪混合发酵产沼气及其细菌解析 被引量:2
1
作者 袁月祥 廖银章 +3 位作者 刘晓风 闫志英 曾李乐 李旭东 《太阳能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8期1971-1977,共7页
以总固体1:1的玉米秸秆和猪粪为混合原料,采用10L厌氧反应器进行批式全混中温沼气发酵,并利用454焦磷酸测序法测定混合发酵过程中细菌群落变化。结果表明:预处理玉米秸秆和猪粪混合沼气发酵启动迅速,在笫4天达到产气高峰,容积产... 以总固体1:1的玉米秸秆和猪粪为混合原料,采用10L厌氧反应器进行批式全混中温沼气发酵,并利用454焦磷酸测序法测定混合发酵过程中细菌群落变化。结果表明:预处理玉米秸秆和猪粪混合沼气发酵启动迅速,在笫4天达到产气高峰,容积产气率为1.17L/(L·d),46d原料沼气产率为356.55mL/gVS。该混合发酵系统中共有23~27门细菌,其中优势菌群为拟杆菌门(Bacteroidetes)、厚壁菌门(Firmicutes)和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发酵期内的Shannon指数在4.88~5.53之间,说明发酵期内细菌多样性比较稳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秸秆 猪粪 混合发酵 沼气 454焦磷酸测序 细菌解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稀硫酸预处理玉米秸秆条件的优化研究 被引量:16
2
作者 闫志英 姚梦吟 +5 位作者 李旭东 刘晓风 袁月祥 廖银章 李娜 李江 《可再生能源》 CAS 北大核心 2012年第7期104-110,共7页
对稀硫酸预处理玉米秸秆优化工艺条件进行了试验研究,在考察温度、时间、稀硫酸质量分数、固液质量比和玉米秸秆粒度5个单因素对预处理效果影响的基础上,采用响应面分析法对预处理条件进行优化,建立了以戊糖得率为响应值的二次回归方程... 对稀硫酸预处理玉米秸秆优化工艺条件进行了试验研究,在考察温度、时间、稀硫酸质量分数、固液质量比和玉米秸秆粒度5个单因素对预处理效果影响的基础上,采用响应面分析法对预处理条件进行优化,建立了以戊糖得率为响应值的二次回归方程模型,得到最佳预处理条件为水解温度120℃,水解时间75 min,稀硫酸质量分数1.0%,固液质量比1∶15,玉米秸秆颗粒为40目。此条件下,理论预测戊糖得率为65.018%,试验验证戊糖得率为64.37%,与预测值接近,说明预测模型可靠性较高,可应用于稀酸预处理条件的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秸秆 稀硫酸 戊糖得率 响应面分析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响应面分析法优化白腐菌Y10产漆酶培养基研究 被引量:8
3
作者 姚梦吟 刘晓风 +3 位作者 袁月祥 闫志英 廖银章 贺蓉娜 《广东农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2期15-19,共5页
利用Design Expert软件、采用Plackett-Burman(PB)实验设计和响应面分析法,对白腐菌Y10产漆酶的培养基进行了优化研究,结果表明:大量元素、氨三乙酸(NTA)和藜芦醇(VA)是影响漆酶酶活的3个主要因素;在此基础上,用最陡爬坡路径逼近最大响... 利用Design Expert软件、采用Plackett-Burman(PB)实验设计和响应面分析法,对白腐菌Y10产漆酶的培养基进行了优化研究,结果表明:大量元素、氨三乙酸(NTA)和藜芦醇(VA)是影响漆酶酶活的3个主要因素;在此基础上,用最陡爬坡路径逼近最大响应区域,并利用Box-Behnken实验设计及响应面分析法确定了主要影响因素的最佳条件,即白腐菌Y10产漆酶最佳培养基组分为葡萄糖10.00 g/L、酒石酸铵0.50 g/L、大量元素296.50 ml/L、微量元素100.00 ml/L、NTA1.40 g/L、VA 5.00 mmol/L、吐温-80加入量为0.10%,在该优化培养基中漆酶酶活达5 282.56 U/L,约为优化前的23倍,其实验值与理论值基本相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腐菌 漆酶 培养基优化 响应面分析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沼气发酵外源添加物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28
4
作者 何荣玉 刘晓风 +3 位作者 袁月祥 闫志英 廖银章 李旭东 《中国沼气》 2007年第5期8-10,31,共4页
本文综述了国内外关于利用沼气发酵外源添加物以提高沼气产量的研究现状,并对其应用和研究前景作了展望。
关键词 外源添加物 产气量 沼气发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株耐酸碱嗜热产甲烷菌的分离与系统发育分析 被引量:2
5
作者 胡亚东 袁月祥 +6 位作者 闫志英 廖银章 刘晓风 贺蓉娜 张洪森 官家发 朱联碧 《太阳能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0期1251-1256,共6页
从垃圾填埋场分离得到一株嗜热产甲烷菌RY3。该菌株具有优良的耐酸碱性能,其生长pH范围为5.5~10.5,最适生长pH为6.0~8.0。菌株RY3为革兰氏阳性,长杆状,多数单生,不运动;菌落浅黄色,形状近圆形;利用H_2+CO_2或甲酸盐作为唯一碳源生长,... 从垃圾填埋场分离得到一株嗜热产甲烷菌RY3。该菌株具有优良的耐酸碱性能,其生长pH范围为5.5~10.5,最适生长pH为6.0~8.0。菌株RY3为革兰氏阳性,长杆状,多数单生,不运动;菌落浅黄色,形状近圆形;利用H_2+CO_2或甲酸盐作为唯一碳源生长,不利用乙酸盐,对氯霉素非常敏感。该菌最适生长温度为55~65℃,最适NaCl浓度为0~2%。根据形态和生理生化特性及16S rDNA序列分析将其初步定为Methanothermobacter thermautotrophicus。添加RY3菌液与仅添加厌氧污泥作为接种物相比一周内可使达到最大产甲烷速率所需时间缩短2/3,甲烷总产量提高约1.8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嗜热 产甲烷菌 耐酸碱 系统发育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组高温混合菌对木质素纤维素的降解 被引量:4
6
作者 李海红 王巧 +2 位作者 袁月祥 刘晓飞 闫志英 《西安工程大学学报》 CAS 2013年第1期83-87,共5页
对秸秆中木质素纤维素的生物预处理进行研究.采用高温混合菌对滤纸和玉米秸秆进行降解实验.在50℃,第7天滤纸失重率为76.2%;第30天玉米秆失重率为34.23%,玉米秸秆中木质素、纤维素和半纤维素的降解率分别为56.36%,42.88%,62.77%.混合菌... 对秸秆中木质素纤维素的生物预处理进行研究.采用高温混合菌对滤纸和玉米秸秆进行降解实验.在50℃,第7天滤纸失重率为76.2%;第30天玉米秆失重率为34.23%,玉米秸秆中木质素、纤维素和半纤维素的降解率分别为56.36%,42.88%,62.77%.混合菌在50℃条件下对玉米秸秆中的木质素、纤维素、半纤维素均有较高的降解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木质素 纤维素 高温混合菌 秸秆生物处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剑麻废液沼气发电工程技术分析 被引量:5
7
作者 闫志英 刘晓风 +2 位作者 Tong Boitin 廖银章 袁月祥 《中国沼气》 2008年第4期27-29,37,共4页
本文从工艺流程、技术参数、运行状况以及效益分析等方面对坦桑尼亚世界上第一个剑麻废液沼气发电示范工程进行了技术分析。结果表明,通过全混式厌氧发酵(CSTR)两级工艺,每天可消纳TS为6%-8%剑麻废液60m^3,产气1500m^3,发电2250... 本文从工艺流程、技术参数、运行状况以及效益分析等方面对坦桑尼亚世界上第一个剑麻废液沼气发电示范工程进行了技术分析。结果表明,通过全混式厌氧发酵(CSTR)两级工艺,每天可消纳TS为6%-8%剑麻废液60m^3,产气1500m^3,发电2250kwh,户有机肥(沼液和沼渣)60t。运行表明,利用酸性剑麻废液进行沼气发电是切实可行的,该项目的成功对解决剑麻废液污染,实现剑麻的综合利用具良好的示范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剑麻废液 沼气发电 工艺流程 循环利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提高漆酶活力的菌株组合筛选及诱导剂的研究 被引量:1
8
作者 李娜 刘晓风 +3 位作者 袁月祥 闫志英 廖银章 呼世斌 《中国造纸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32-36,共5页
采用木质素降解酶互补的产酶组合培养和碱溶木质素降解相结合的方法,对实验室保存和分离的9株木质素降解菌株进行组合培养实验。结果表明,编号为m-6、55、m-8三株菌组合时,提高了整体产漆酶量,最高酶活达到了891.7 U/L,比单菌株m-6的产... 采用木质素降解酶互补的产酶组合培养和碱溶木质素降解相结合的方法,对实验室保存和分离的9株木质素降解菌株进行组合培养实验。结果表明,编号为m-6、55、m-8三株菌组合时,提高了整体产漆酶量,最高酶活达到了891.7 U/L,比单菌株m-6的产酶量提高了6倍。该组合菌的最适产酶pH值为5.5,最适产酶温度为32℃。在对其产酶特性的研究中发现,外加藜芦醇5 mmol/L、吐温-80 0.01%和愈创木酚3 mmol/L,对组合菌株分泌漆酶有很大的促进作用,漆酶最高酶活达到2152.8 U/L,比对照样提高了166.3%。固态产酶培养后,第30天时,稻草粉的失重可达51.4%,纤维素降解率为38.5%,木质素的降解率为45.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漆酶 组合菌筛选 诱导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两株真菌混合发酵产纤维素酶的条件及其优化 被引量:5
9
作者 陈历铌 黎云祥 +5 位作者 谢天文 袁月祥 闫志英 刘晓风 廖银章 贺蓉娜 《广东农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1-5,共5页
采用两株真菌X-13和X-6分别进行单菌和混合菌固态发酵产纤维素酶能力对比,结果表明两株菌混合固态发酵时,纤维素酶活比单独固态发酵分别提高了31.0%和40.7%。通过单因素实验选出了最适合混菌发酵产酶的秸秆和氮源分别为稻草秸秆和硫酸铵... 采用两株真菌X-13和X-6分别进行单菌和混合菌固态发酵产纤维素酶能力对比,结果表明两株菌混合固态发酵时,纤维素酶活比单独固态发酵分别提高了31.0%和40.7%。通过单因素实验选出了最适合混菌发酵产酶的秸秆和氮源分别为稻草秸秆和硫酸铵;最适装瓶量为250 mL装5 g;最适产酶温度为30℃;最佳产酶时间为4-6 d。用响应面分析法对X-13和X-6混合菌固态发酵条件进行优化,最后得到最优的发酵条件是稻草∶麸皮为1∶2、硫酸铵为3.65 g、接种量为0.75 mL、料水比为1∶2.5、X-13∶X-6为2∶3、培养基初始pH为5.8、吐温-80加入量为0.1%、培养温度为30℃、培养时间为6 d;在该条件下进行混合菌固体发酵,使纤维素酶活从12.181 U/g增长到25.928 U/g,提高了112.9%。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混合菌 固态发酵 纤维素酶 响应面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秸秆预处理产沼气对比试验 被引量:28
10
作者 黄如一 何万宁 +5 位作者 唐和建 尹勇 曹德明 罗贤均 袁月祥 廖银章 《中国沼气》 2008年第4期24-26,共3页
进行了不加菌剂预处理秸秆(A组)、用复合菌剂B1预处理秸秆(B1组)、用复合菌剂B2预处理秸秆(B2组)、不加菌剂预处理秸秆与猪粪混合(C组)4种不同处理方式的秸秆产沼气对比试验,结果表明:用菌剂预处理过的秸秆试验组(B1组和B2组)和秸秆与... 进行了不加菌剂预处理秸秆(A组)、用复合菌剂B1预处理秸秆(B1组)、用复合菌剂B2预处理秸秆(B2组)、不加菌剂预处理秸秆与猪粪混合(C组)4种不同处理方式的秸秆产沼气对比试验,结果表明:用菌剂预处理过的秸秆试验组(B1组和B2组)和秸秆与猪粪混合发酵组(C组)的平均产气量均高于不加菌剂预处理的纯秸秆对照组(A组),分别提高了33.65%,38.32%,39.31%;用复合菌剂预处理过的秸秆产沼气启动时间比不加菌剂预处理的纯秸秆快4天;两组加菌剂预处理过的秸秆的沼气产气量和产甲烷量相差极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秸秆 复合菌剂 预处理 沼气 混合发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lostridium acetobutylicum的亚硝基胍和钴-60复合诱变 被引量:1
11
作者 冯鸿燕 李东 +4 位作者 闫志英 袁月祥 傅舒 刘晓风 廖银章 《太阳能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2期3240-3245,共6页
利用化学诱变剂亚硝基胍及物理诱变剂钴-60对丙酮丁醇梭菌YBD(Clostridium acetobutylicum YBD)进行复合诱变,结合多次传代培养,筛选获得一株编号为500-1的突变株。该菌株经6代培养后丁醇产量为15.40 g/L;且能耐受15 g/L的丁醇;在10%玉... 利用化学诱变剂亚硝基胍及物理诱变剂钴-60对丙酮丁醇梭菌YBD(Clostridium acetobutylicum YBD)进行复合诱变,结合多次传代培养,筛选获得一株编号为500-1的突变株。该菌株经6代培养后丁醇产量为15.40 g/L;且能耐受15 g/L的丁醇;在10%玉米醪培养基中,丁醇产量为15.57 g/L,较出发菌株提高27.62%;在10 L发酵罐发酵实验中,以玉米粉为发酵原料,36 h时突变株丁醇产量可达14.24 g/L,生产速率为0.40 g/(L·h),较出发菌株的生产速率提高207.69%。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丙酮丁醇梭菌 复合诱变 丙酮-丁醇-乙醇发酵 稳定性 丁醇耐受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