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大鼠立体定向垂体切除术及生物学特征观察 被引量:4
1
作者 王益华 漆松涛 +6 位作者 潘军 王毛毛 袁智锐 王克万 公方和 刘承勇 张嘉林 《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6期453-455,i0016,共4页
目的通过立体定向方法切除大鼠垂体并与传统咽旁入路显微手术做比较,观察术后大鼠生物学特征的变化。方法利用垂体切除仪行立体定向大鼠垂体切除,观察手术及术后生存情况并与显微手术组做比较,测定垂体切除后每天的体重、进食量、饮水... 目的通过立体定向方法切除大鼠垂体并与传统咽旁入路显微手术做比较,观察术后大鼠生物学特征的变化。方法利用垂体切除仪行立体定向大鼠垂体切除,观察手术及术后生存情况并与显微手术组做比较,测定垂体切除后每天的体重、进食量、饮水量、尿量及尿比重。结果垂体切除术后1个月立体定向组存活要优于显微手术组(86.7%和71.7%,P<0.05),动物死亡主要发生在术后2周内。立体定向组手术时间、术后苏醒时间均少于显微手术组(P<0.01),但垂体全切除率略低(P<0.05)。术后动物体重和进食量均有下降,术后6 d体重下降最多达14%。立体定向组术后每天饮水量和尿量明显多于对照组,(饮水量为73.9 mL和30.9 mL,P<0.01;尿量为59.7 mL儿和14.7 mL,P<0.01);尿比重明显低于对照组(1.015和1.036,P<0.01)。结论立体定向法易于显微手术,可以根据研究目的和条件选择立体定向方法建立大鼠去垂体模型,垂体切除改变了大鼠的生物学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垂体切除术 立体定向 生物学特征 大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鼠垂体压迫模型的建立及其生物学特征 被引量:1
2
作者 王益华 漆松涛 +4 位作者 潘军 公方和 刘承勇 张嘉林 袁智锐 《南方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期75-77,共3页
目的建立大鼠垂体压迫模型,观察和分析术后大鼠生物学特征的变化。方法通过咽旁入路将自体肌肉填入垂体窝内达到压迫垂体的目的,观察术后动物的生存情况,测定垂体窝体积、体质量、进食量、饮水量、尿量及尿比重。结果成功建立了大鼠垂... 目的建立大鼠垂体压迫模型,观察和分析术后大鼠生物学特征的变化。方法通过咽旁入路将自体肌肉填入垂体窝内达到压迫垂体的目的,观察术后动物的生存情况,测定垂体窝体积、体质量、进食量、饮水量、尿量及尿比重。结果成功建立了大鼠垂体压迫模型,垂体窝体积增加了35%。术后体质量5周内明显减少,第10天时最明显达31%,进食量虽在2周后有所恢复,但仍少于对照组。术后出现了渐进性中枢性尿崩症,2周后明显并持续存在。两组间2周后平均尿量(ml)(55.4±15.9vs18.5±5.8)、尿密度(1.011±0.004vs1.036±0.006)有显著差异。结论通过咽旁入路将自体肌肉填塞入垂体窝可以建立大鼠的垂体压迫模型。垂体压迫后动物的生物学特征发生了改变,并且与垂体切除、垂体柄损伤等模型具有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垂体压迫 生物学特征 动物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Wistar大鼠垂体切除后不同时段对下丘脑视上核ADH神经元的影响
3
作者 王益华 漆松涛 +3 位作者 张嘉林 袁智锐 公方和 刘承勇 《中国病理生理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9期1793-1796,共4页
目的:观察大鼠垂体切除后不同时段对下丘脑视上核ADH神经元的影响及尿崩情况。方法:利用垂体切除仪行立体定向大鼠垂体切除,术后监测每天的饮水量、尿量及尿比重,通过免疫荧光方法观察和测定术后不同时段视上核ADH神经元的存活情况。结... 目的:观察大鼠垂体切除后不同时段对下丘脑视上核ADH神经元的影响及尿崩情况。方法:利用垂体切除仪行立体定向大鼠垂体切除,术后监测每天的饮水量、尿量及尿比重,通过免疫荧光方法观察和测定术后不同时段视上核ADH神经元的存活情况。结果:术后平均每天饮水量、尿量实验组为73.9mL和59.7mL,均明显高于对照组的30.9mL和14.7mL,P<0.01;而尿比重实验组1.015低于对照组1.036,P<0.01。术后3d神经元略有减少,约为对照组的94%(P>0.05),但胞体增大、染色增强;10d后神经元存活72%(P<0.01);20d、30d后仅为31%和29%,均明显小于10d组(P<0.01)。20d后正中隆起处ADH阳性纤维明显增多。结论:垂体切除后动物出现了明显的3相性中枢性尿崩症,下丘脑视上核ADH神经元出现了明显的逆行性退变和功能代偿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垂体切除术 尿崩症 神经性 血管升压素类 视上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MRI测量腰椎管狭窄症椎间盘退变和硬膜囊横截断面积的关系 被引量:10
4
作者 刘湘 王锋 +4 位作者 赵晓东 袁智锐 季伟 王吉兴 龙耀武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4期2332-2335,共4页
目的利用MRI影像探讨腰椎管狭窄症(LSS)患者椎间盘退变与硬膜囊横截断面积(DSCA)的关系。方法抽取91例中央型退行性腰椎管狭窄症患者作为LSS组,同时选取91例健康者作为对照组,利用MRI测量腰椎间盘退变和DSCA,根据Pfirrmann方法将椎间盘... 目的利用MRI影像探讨腰椎管狭窄症(LSS)患者椎间盘退变与硬膜囊横截断面积(DSCA)的关系。方法抽取91例中央型退行性腰椎管狭窄症患者作为LSS组,同时选取91例健康者作为对照组,利用MRI测量腰椎间盘退变和DSCA,根据Pfirrmann方法将椎间盘退变分为5级。结果 LSS组的椎间盘退变和年龄无相关性;两组的下腰椎重度退变椎间盘比例均高于L2/3节段,在L4/5、L5/S1节段的重度退变椎间盘比例,LSS组均比对照组高(P<0.05);重度退变椎间盘组和轻度退变椎间盘组的DSCA比较,LSS组仅在L2/3、L3/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对照组在各节段无统计学差异。结论腰椎管狭窄症患者在L4/5、L5/S1节段椎间盘退变比正常人更严重,硬膜囊横截断面积和椎间盘退变无相关性,在L2/3、L3/4节段硬膜囊横截断面积随椎间盘退变严重而变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腰椎管狭窄症 腰椎间盘退变 MRI 硬膜囊横截断面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