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小麦叶锈菌生理小种监测及其观点和方法的改进 被引量:3
1
作者 袁景顺 王焕如 朱之堉 《华北农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1991年第S1期115-120,共6页
1985~1990年小麦叶锈菌生理小种监测结果表明,在小种类型上,仍以频率在2%以上的小种叶中1、2、3、38和对洛夫林10等抗源能致病的洛10小种群为优势小种(群),洛10小种群急剧上升,由1985~1986年的18.33%上升至1989~1990年的57.65%.抗叶... 1985~1990年小麦叶锈菌生理小种监测结果表明,在小种类型上,仍以频率在2%以上的小种叶中1、2、3、38和对洛夫林10等抗源能致病的洛10小种群为优势小种(群),洛10小种群急剧上升,由1985~1986年的18.33%上升至1989~1990年的57.65%.抗叶锈病的几个重要抗源洛夫林10、洛夫林13和山前麦等对这一小种群都不能抵抗,应引起育种和生产部门的高度重视.本文还对传统研究的观点和方法作了改进,放弃按分类学区分锈菌致病性的观点,代之以生物间遗传学研究小麦品种与叶锈菌相互作用的观点,调整了原有的鉴别寄主,采用毒力频率法和毒力组合法研究小麦品种与叶锈菌群体的关系,把过去研究个体品种与个体菌株的关系改变为研究品种群体与锈菌群体的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叶锈病 抗锈育种 生理小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993~1995年小麦叶锈菌生理小种消长动态研究 被引量:3
2
作者 袁景顺 朱之堉 《河北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5年第4期134-134,共1页
1993~1995年小麦叶锈菌生理小种消长动态研究袁景顺,朱之堉(河北农业大学植保系,保定071001)TheStudyonGrowthandDeclineofPhysiologicalRaceofPucciniaf... 1993~1995年小麦叶锈菌生理小种消长动态研究袁景顺,朱之堉(河北农业大学植保系,保定071001)TheStudyonGrowthandDeclineofPhysiologicalRaceofPucciniaf.sp.triticifrom19...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 叶锈菌 生理小种 消长动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鉴别寄主和改进的分析方法在叶锈菌小种研究中的试用 被引量:2
3
作者 袁景顺 王焕如 《河北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0年第2期66-71,共6页
本研究对原有的叶锈菌的鉴别寄主进行了调整,用与当前生产有关的品种和抗原来代替与生产无关的品种。对小种命名也进行了改进,对基因型不明的鉴别寄主用R1—RN来标志,对能克服这些寄主抗性的菌株用对应的V1—VN来标志,使小种命名可带有... 本研究对原有的叶锈菌的鉴别寄主进行了调整,用与当前生产有关的品种和抗原来代替与生产无关的品种。对小种命名也进行了改进,对基因型不明的鉴别寄主用R1—RN来标志,对能克服这些寄主抗性的菌株用对应的V1—VN来标志,使小种命名可带有遗传学涵义。本年度共鉴定了来自全国9个省(区)的410个菌株,用新鉴别寄主鉴定小种,可以直接反映当前用的重要小麦抗源和品种与叶锈菌的相互关系。结果表明,对洛夫林10,山前麦等重要抗源有毒力的洛10小种群在进一步发展,出现频率达51.7%,比1985—1986年度的21.2%上升了30.%。应引起育种部门的严重注意。毒力频率分析可以了解品种与锈菌群体的关系。结果表明,新鉴别寄主中除百农3217的毒力频率值为20.7%表现抗性较好外,其它重要品种和抗源的毒力频率值达34.6—51.7%,说明当前叶锈菌的群体毒力较高和品种的抗性不理想。叶锈菌的毒力组合频率和新鉴别寄主的抗性组合频率分析,可以了解品种群体与锈菌群体的关系,可以了解最佳的品种组合对防病效果最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 叶锈菌 生理小种 新鉴别寄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小麦叶锈菌生理小种研究 被引量:2
4
作者 袁景顺 朱之堉 《河北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4年第3期85-88,共4页
根据全国统一的8个寄主鉴定结果,仍以叶1(26),叶2(360)和洛10小种群为主要优势小种(群)。在洛10小种中仍以361,261,363和377出现频率较高。近年来,叶1,叶2出现频率在逐年增长,叶3在下降。用新... 根据全国统一的8个寄主鉴定结果,仍以叶1(26),叶2(360)和洛10小种群为主要优势小种(群)。在洛10小种中仍以361,261,363和377出现频率较高。近年来,叶1,叶2出现频率在逐年增长,叶3在下降。用新鉴别寄主鉴定的小种,以V1,9-12,15-16;V1,9-12,15-16;V1,9-16;V1,9-12,14-16;V1,9-13;15-16出现频率较高。用毒力频率分析,IRN66—331,Redman6068,百农3217和丰抗13抗性较好,而东方红3号,丰产3号等品种高度感病,能侵染洛10品种小种在逐年上升,毒力频率均达83.33%。这为抗锈育种寻找抗源提出了新的要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 叶锈菌 生理小种 鉴别寄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极美唐松草被证实是小麦叶锈菌的转主寄主
5
作者 Anikster Y. +3 位作者 王焕如 赵兰波 袁景顺 曹克强 《河北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3年第2期105-106,共2页
唐松草过去被认为是小麦叶锈菌的转主寄主。叶锈菌可以通过它进行有性杂交,产生新的生理小种,使小麦抗病品种变为不抗病,并作为每年小麦叶锈病发生的初侵染来源。我国在内蒙古卓资县发现大量的唐松草,普遍发生叶锈病。
关键词 小麦 叶锈病 唐松草 寄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