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联想与杂文创作
1
作者 袁开济 《江汉论坛》 1987年第7期59-61,共3页
新时期的杂文,以其广泛的题材、丰富的内容、锐利的笔锋、多样的表现手法,热情地讴歌了新时期的新人物、新思想、新风尚,猛烈地抨击了因循保守、妨碍社会改革的旧思想、旧观念以及种种不正之风.杂文创作已形成了一股潮流,从不同的角度... 新时期的杂文,以其广泛的题材、丰富的内容、锐利的笔锋、多样的表现手法,热情地讴歌了新时期的新人物、新思想、新风尚,猛烈地抨击了因循保守、妨碍社会改革的旧思想、旧观念以及种种不正之风.杂文创作已形成了一股潮流,从不同的角度反映了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国现实生活中出现的新风貌.杂文是时代的"感应的神经",它和社会现实的脉搏息息相通,跟随时代步伐不断前进.鲁迅曾这样说明他的杂文创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杂文创作 新时期 类似联想 新闻人物 鲁迅杂文 生意兴隆 十一届三中全会 形成 表现手法 新人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也谈杨贵妃之死——与俞平伯先生商榷
2
作者 袁开济 《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87年第5期83-84,91,共3页
俞平伯先生在最近出版的《论诗词曲杂著》一书中,谈到杨贵妃之死。俞先生认为“白居易在《长恨歌》中写贵妃马嵬之死闪闪烁烁”,因此,俞先生认定“贵妃根本未死于马嵬坡”,“则正史所载‘赐死’之诏旨当时决不会有”。人们不禁要问:杨... 俞平伯先生在最近出版的《论诗词曲杂著》一书中,谈到杨贵妃之死。俞先生认为“白居易在《长恨歌》中写贵妃马嵬之死闪闪烁烁”,因此,俞先生认定“贵妃根本未死于马嵬坡”,“则正史所载‘赐死’之诏旨当时决不会有”。人们不禁要问:杨贵妃不是正史所载“赐死”于马嵬坡,那么,在“马嵬事变”中杨贵妃究竟到何处去了呢?俞先生根据陈鸿的《长恨歌传》中“使牵之而去”的记载,断定:贵妃是被使者牵去藏匿远地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杨贵妃 唐明皇 俞平伯 赐死 改葬 《长恨歌》 明杨 白居易 《长恨歌传》 正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漫谈古代的「音乐茶座」
3
作者 袁开济 《学习与实践》 1985年第12期52-53,共2页
融物质享受与精神娱悦于一室的“音乐茶座”如今时兴起来了。掘报道,广州市的“音乐茶座”领全国之先,已达七十六家,轻音乐乐队十七个,每晚观(听)众一万多人。去年,十七个轻音乐乐队共演出四千八百余场,观众达一百六十三万多人... 融物质享受与精神娱悦于一室的“音乐茶座”如今时兴起来了。掘报道,广州市的“音乐茶座”领全国之先,已达七十六家,轻音乐乐队十七个,每晚观(听)众一万多人。去年,十七个轻音乐乐队共演出四千八百余场,观众达一百六十三万多人次。我不知武汉市的“音乐茶座’有多少,比广州之不足,总不会像某些大城市那样“寥若晨星”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轻音乐 茶座 古代 物质享受 广州市 武汉市 大城市 乐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句警语的联想
4
作者 袁开济 《学习与实践》 1985年第1期39-40,共2页
《三国志》中对于关羽和张飞有这样的记载:“羽善待卒伍而骄于士大夫,飞爱敬君子而不惜小人”。说是关羽善于款待士兵,而看不起士大夫,张飞敬重君子,而不怜惜小人。这两位蜀国将领待人结友各持一端,各有所长,也各有所短。当年毛... 《三国志》中对于关羽和张飞有这样的记载:“羽善待卒伍而骄于士大夫,飞爱敬君子而不惜小人”。说是关羽善于款待士兵,而看不起士大夫,张飞敬重君子,而不怜惜小人。这两位蜀国将领待人结友各持一端,各有所长,也各有所短。当年毛主席曾举这一史实对王震将军说:“取两人之长,去两人之短。”王震将军明白,这是毛主席教他既要善待工农群众,又要尊重知识分子。王震将军铭记在心,并以此作为警语,在革命实践中身体力行,深得广大工狄群众、知识分子的敬重与爱戴,王震将军也就成了他们信赖的领导和朋友。他们结成深厚的友谊,共同为革命和建设事业作出了重要贡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联想 工农群众 知识分子 革命实践 《三国志》 建设事业 士大夫 毛主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莫学打“官腔”
5
作者 袁开济 《学习与实践》 1986年第2期17-17,共1页
有人说,有些干部爱打“官腔”,你有事去找他,他的“官腔”打得噼啪响,叫你束手无策难办事。对爱打“官腔”的干部,我也常是敬而远之的。遗憾的是,一位刚提拔的年轻处长,也学着打起“官腔”来了,有一次他颇为得意地对我说:一个... 有人说,有些干部爱打“官腔”,你有事去找他,他的“官腔”打得噼啪响,叫你束手无策难办事。对爱打“官腔”的干部,我也常是敬而远之的。遗憾的是,一位刚提拔的年轻处长,也学着打起“官腔”来了,有一次他颇为得意地对我说:一个科长向他请示,说是承包的工程竣工了,青年们恕热闹热闹,跳跳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领导干部 领导艺术 思想政治教育 共产党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怕挨骂
6
作者 袁开济 《学习与实践》 1985年第5期64-64,共1页
齐白石有一副对联:“瘙痒不着赞何益,入木三分骂亦精。”他说无关痛痒的赞扬,是没有益处的;入木三分的“骂”,倒是精当有益的。
关键词 齐白石 个人 人生哲学 人生感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