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偶联剂改性填料对SEBS/PP复合材料性能的影响 |
袁庆丰
杨郑
徐琼楠
刘仿军
张云飞
郭庆中
鄢国平
|
《武汉工程大学学报》
CAS
|
2017 |
6
|
|
2
|
论旧市民电影《啼笑因缘》的老和《南国之春》的新 |
袁庆丰
|
《扬子江(评论)》
|
2007 |
20
|
|
3
|
新浪潮——1930年代中国电影的历史性闪存——《浪淘沙》:电影现代性的高端版本和反主旋律的批判立场 |
袁庆丰
|
《南京艺术学院学报(音乐与表演版)》
CSSCI
|
2009 |
9
|
|
4
|
电影市场对左翼电影类型转换和品质提升的作用——以《壮志凌云》为例 |
袁庆丰
|
《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学报》
CSSCI
|
2009 |
9
|
|
5
|
政治和艺术示范的标本——超级女声《白毛女》 |
袁庆丰
|
《渤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07 |
6
|
|
6
|
爱你没商量:《红色娘子军》——红色风暴中的爱情传奇和传统禁忌 |
袁庆丰
|
《渤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07 |
6
|
|
7
|
《劳工之爱情》:传统戏剧戏曲的电子影像版——现在公众能看到的最早最完整的早期中国电影 |
袁庆丰
|
《渤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09 |
5
|
|
8
|
印度电影在中国的世俗传播和文化影响——以20世纪70年代末重新公映的《流浪者》为例 |
袁庆丰
|
《文化艺术研究》
|
2014 |
4
|
|
9
|
1980年代内地文艺青年精神世界与现实生活的失衡——以顾长卫2008年导演的《立春》为例 |
袁庆丰
|
《成都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
2013 |
5
|
|
10
|
新市民电影:超阶级的人性观照和新电影视听模式的构建——配音片《渔光曲》(1934年)再读解 |
袁庆丰
|
《电影评介》
北大核心
|
2016 |
3
|
|
11
|
旧市民电影中武侠片的情色、打斗与噱头、滑稽——以1929年华剧影片公司出品的《女侠白玫瑰》为例 |
袁庆丰
|
《文化艺术研究》
|
2013 |
2
|
|
12
|
20世纪30年代中国电影制片生态与电影形态解读——兼析《迷途的羔羊》(1936) |
袁庆丰
|
《电影评介》
北大核心
|
2017 |
2
|
|
13
|
《一剪梅》:趣味大于思想,形式强于内容 |
袁庆丰
|
《新疆艺术学院学报》
|
2008 |
2
|
|
14
|
越南电影与20世纪70年代的中国大陆社会——以1972年译制公映的《琛姑娘的松林》为例 |
袁庆丰
|
《文化艺术研究》
|
2014 |
3
|
|
15
|
变化中的左翼电影:左翼理念与旧市民电影结构性元素的新旧组合——以联华影业公司《新女性》为例 |
袁庆丰
|
《中文自学指导》
|
2008 |
7
|
|
16
|
β晶型成核剂对聚丙烯结晶行为和力学性能的影响 |
杨郑
袁庆丰
刘仿军
王月琨
陈诚
郭俊芳
张桥
刘辉
鄢国平
|
《武汉工程大学学报》
CAS
|
2016 |
3
|
|
17
|
1949年后外国译制片在中国大陆的传播 |
袁庆丰
|
《现代中文学刊》
北大核心
|
2015 |
2
|
|
18
|
“抗日神剧”从何而来?--中国电影史角度的抗战电影源流与发展 |
王若璇
袁庆丰
|
《电影文学》
北大核心
|
2021 |
1
|
|
19
|
胃癌患者胃动素检测的临床意义探讨 |
吴采月
王荣鑫
陈宗舜
袁庆丰
|
《皖南医学院学报》
CAS
|
1994 |
0 |
|
20
|
超声内镜、腹部超声及磁共振胰胆管造影对胆总管结石诊断价值的对比分析研究 |
张皞
黄平
张筱凤
张啸
吕文
郭英辉
林秀英
袁庆丰
范震
王霞
杨晶
方洁
|
《中国内镜杂志》
北大核心
|
2015 |
42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