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介质阻挡放电过程中臭氧生成性能试验研究 被引量:1
1
作者 朱燕群 林法伟 +4 位作者 袁定琨 马强 王智化 周俊虎 岑可法 《动力工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2期982-986,992,共6页
采用高频高压等离子体电源对圆管形放电室进行放电试验,研究了放电电压、氧气体积流量和氧气体积分数等关键参数对臭氧生成的影响.结果表明:臭氧质量浓度随放电电压的升高而不断增加,但当放电电压继续升高时,温度升高引起臭氧分解加速,... 采用高频高压等离子体电源对圆管形放电室进行放电试验,研究了放电电压、氧气体积流量和氧气体积分数等关键参数对臭氧生成的影响.结果表明:臭氧质量浓度随放电电压的升高而不断增加,但当放电电压继续升高时,温度升高引起臭氧分解加速,最终导致臭氧质量浓度下降;氧气体积流量增加,臭氧质量浓度减小,在氧气体积流量为1L/min时,臭氧质量浓度最高可以达到138g/m3,臭氧电耗先减少后增加;氮气的存在会增大击穿电压,因此氧气质量浓度越高,越容易被电离,臭氧质量浓度越高,臭氧电耗越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臭氧生成 放电 氧气质量浓度 等离子体电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细颗粒物声波团聚的微观机理研究 被引量:3
2
作者 林宸煜 张光学 +3 位作者 马振方 王进卿 顾海林 袁定琨 《声学技术》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587-593,共7页
为拓展声波团聚机理,对声波团聚过程中的声流与声涡作用进行了理论和实验研究。利用声流测试系统,发现在0~1 kHz低频与5 kHz高频时,团聚室内声流现象较为明显;并通过可视化测试,在7 kHz高频时观察到明显的漩涡。结果表明,流场中的声流... 为拓展声波团聚机理,对声波团聚过程中的声流与声涡作用进行了理论和实验研究。利用声流测试系统,发现在0~1 kHz低频与5 kHz高频时,团聚室内声流现象较为明显;并通过可视化测试,在7 kHz高频时观察到明显的漩涡。结果表明,流场中的声流与声涡对颗粒团聚会产生很大的影响,声流或声涡越强,团聚效果越好。在0~1 kHz低频与5 kHz高频时,声流产生的切应力带动气溶胶颗粒发生碰撞团聚;高频时声涡力矩较大,其产生的轨道角动量带动粒子发生圆周和自旋运动;当声压级大于132 dB时,声涡团聚开始发挥作用,与声流一起促进颗粒团聚,且声压级越大团聚效果越强;与波节相比,波腹处的声流速度更大,声涡现象更明显,团聚效果也更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声波团聚 声流 声涡 微观机理 频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声波团聚技术发展现状及在火灾消烟应用前景 被引量:1
3
作者 陈子越 吕洪坤 +4 位作者 张光学 林宸煜 庞颖钢 顾海林 袁定琨 《应用声学》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5期681-687,共7页
声波团聚技术在细颗粒物排放控制领域具有很好的应用前景,最近衍生发展为一种全新的火灾烟雾控制手段。该文对声波团聚技术发展现状进行全面总结,介绍近年的实验和理论研究进展。随后,阐述了声波团聚消烟的基本原理,并以火灾烟雾中占比... 声波团聚技术在细颗粒物排放控制领域具有很好的应用前景,最近衍生发展为一种全新的火灾烟雾控制手段。该文对声波团聚技术发展现状进行全面总结,介绍近年的实验和理论研究进展。随后,阐述了声波团聚消烟的基本原理,并以火灾烟雾中占比较大的电缆燃烧烟雾为实验对象,发现声波团聚技术在1min后就实现对电缆燃烧烟雾的完全消除,即存在突出的团聚效果。该结果验证了该技术在火灾烟雾控制领域的可行性。最后,依托我国城市发展现状,探讨了声波团聚技术在火灾消烟的发展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声波团聚 火灾烟雾 能见度 气溶胶 透光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种新型高温热电偶性能测试系统的研制 被引量:8
4
作者 陈清清 潘江 袁定琨 《计量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1期1424-1430,共7页
热电偶在高温使用时容易受到材料相容性、氧化等多种因素的影响,产生显著的不均匀性,需要对其进行性能测试,以进一步判断其测温准确度。研制了一种新结构的高温管式炉,控温热电偶布置方式有利于提高恒温段温度均匀性;在此基础上,搭建了... 热电偶在高温使用时容易受到材料相容性、氧化等多种因素的影响,产生显著的不均匀性,需要对其进行性能测试,以进一步判断其测温准确度。研制了一种新结构的高温管式炉,控温热电偶布置方式有利于提高恒温段温度均匀性;在此基础上,搭建了一套高温热电偶测试系统,并对系统性能进行了理论模拟和实验研究。测试结果显示,在400~1000℃范围内,测试系统的温度稳定性优于±0.25℃;长度为150 mm的恒温段的温度均匀性优于±0.35℃,表明测试系统的性能够满足热电偶性能测试的需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计量学 高温管式炉 热电偶性能测试 温度场 均匀性 稳定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型气流声源发声特性及其对气溶胶的团聚实验研究
5
作者 庞颖钢 张光学 +3 位作者 吕洪坤 袁定琨 顾海林 邓利娟 《应用声学》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6期948-955,共8页
为提高气溶胶颗粒物的声波团聚效果,创新性地设计了一种具有气声分离特性的气流声源。新声源使乏气从侧面开口排出,避免了对团聚效果的影响。通过实验研究了侧面开口尺寸对号角出口处气流量与声压级的影响,发现侧面开口尺寸对乏气排出... 为提高气溶胶颗粒物的声波团聚效果,创新性地设计了一种具有气声分离特性的气流声源。新声源使乏气从侧面开口排出,避免了对团聚效果的影响。通过实验研究了侧面开口尺寸对号角出口处气流量与声压级的影响,发现侧面开口尺寸对乏气排出及声压级有较大影响,当侧面开口尺寸约为6.5 mm时排气效果较好,此时在0.3 MPa驱动压力下声压级可达159.6 dB,同时乏气已基本全部从侧面开口排出。利用该声源对超细液滴气溶胶进行团聚实验,结果显示,声源驱动压力越大,声压级越大,气溶胶受声场作用力越强,颗粒间碰撞几率增大,团聚速率越快;初始气溶胶浓度越高,前期团聚效果越好,透光率增长速度越大,而后期团聚效果则趋近一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声波团聚 气流声源 气声分离 团聚效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Electron Transport Coefficients and Effective Ionization Coefficients in SF_6-O_2 and SF_6-Air Mixtures Using Boltzmann Analysis 被引量:1
6
作者 魏林生 徐敏 +3 位作者 袁定琨 章亚芳 胡兆吉 谭志洪 《Plasma Science and Technology》 SCIE EI CAS CSCD 2014年第10期941-947,共7页
The electron drift velocity, electron energy distribution function (EEDF), densitynormalized effective ionization coefficient and density-normalized longitudinal diffusion velocity are calculated in SF6-O2 and SFs-A... The electron drift velocity, electron energy distribution function (EEDF), densitynormalized effective ionization coefficient and density-normalized longitudinal diffusion velocity are calculated in SF6-O2 and SFs-Air mixtures. The experimental results from a pulsed Townsend discharge are plotted for comparison with the numerical results. The reduced field strength varies from 40 Td to 500 Td (1 Townsend=10-17 V.cm2) and the SF6 concentration ranges from 10% to 100%. A Boltzmann equation associated with the two-term spherical harmonic expansion approximation is utilized to gain the swarm parameters in steady-state Townsend. Results show that the accuracy of the Boltzlnann solution with a two-term expansion in calculating the electron drift velocity, electron energy distribution function, and density-normalized effective ionization coefficient is acceptable. The effective ionization coefficient presents a distinct relationship with the SF6 content in the mixtures. Moreover, the E/Ncr values in SF6-Air mixtures are higher than those in SF6-O2 mixtures and the calculated value E/Ncr in SF6-O2 and SF6-Air mixtures is lower than the measured value in SFB-N2. Parametric studies conducted on these parameters using the Boltzmann analysis offer substantial insight into the plasma physics, as well as a basis to explore the ozone generation proces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effective ionization coefficient drift velocity EEDF longitudinal diffusion velocity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土壤间接热脱附强化换热性能研究 被引量:2
7
作者 林宸煜 张光学 +3 位作者 吴林陶 王进卿 顾海林 袁定琨 《能源与环境》 2021年第3期8-12,共5页
针对土壤间接热脱附换热效率低的问题进行了强化中心管换热的研究,采用数值模拟的方法建立了不同肋片及不同排布方式的土壤热脱附中心管模型,通过改变进口烟气的流速,探究最佳肋片结构。模拟结果表明:在热脱附中心管中添加肋片能显著的... 针对土壤间接热脱附换热效率低的问题进行了强化中心管换热的研究,采用数值模拟的方法建立了不同肋片及不同排布方式的土壤热脱附中心管模型,通过改变进口烟气的流速,探究最佳肋片结构。模拟结果表明:在热脱附中心管中添加肋片能显著的提升其换热效率,其中螺旋凸管的传热效果最好,且螺距越小其换热效果越好,在相同进口流速下其换热系数提升了约140%;土壤经3种肋片强化传热后,相较于光管其土壤出口温度均有较大提升,其中螺旋凸管的出口温度提升了48℃~56℃。综合考虑能量损失,选择烟气进口流速小的运行工况有利于提升经济效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热脱附 换热系数 数值模拟 传热特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The effects of gas flow pattern on the generation of ozone in surface dielectric barrier discharge
8
作者 Songru XIE Yong HE +3 位作者 Dingkun YUAN Zhihua WANG Yanqun ZHU Kefa CEN 《Plasma Science and Technology》 SCIE EI CAS CSCD 2019年第5期168-178,共11页
Ozone production utilizing surface dielectric barrier discharge(SDBD) was experimental studied for different flow patterns considering the influences of transversal flow, lateral flow and different lateral flow posi... Ozone production utilizing surface dielectric barrier discharge(SDBD) was experimental studied for different flow patterns considering the influences of transversal flow, lateral flow and different lateral flow positions. Results show that the flow patterns have a remarkable impact on the ozone yield by affecting the uniformity and turbulence of gas flow. Meanwhile, distributing the O2 flow rate according to the intensity of the plasma reaction would also increase the generation efficiency of SDBD for ozone production. By improving the uniformity and introducing the lateral flow to the transversal flow, the highest ozone yield was obtained in flow pattern ‘F’. In this case, the ozone yield increased by 28.4% to 131 g kWh-1 from 102.8 g k Wh-1 in flow pattern ‘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urface DIELECTRIC BARRIER DISCHARGE gas flow OZONE generation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