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中国式现代化:一种文明本位的实践新叙事伦理的开启
1
作者 李建森 袁一达 《学术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16-22,共7页
西方社会现代化模式是以人与自然、社会和自我的三重疏离为特征的,是以“冲突的伦理”“不平等的伦理”“非正义性的伦理”和“异化性生存伦理”为其伦理文化和道德价值根基的,因此导致了全球范围内的风险、动荡与冲突,以及愈演愈烈的... 西方社会现代化模式是以人与自然、社会和自我的三重疏离为特征的,是以“冲突的伦理”“不平等的伦理”“非正义性的伦理”和“异化性生存伦理”为其伦理文化和道德价值根基的,因此导致了全球范围内的风险、动荡与冲突,以及愈演愈烈的伦理生活普遍失序和道德生活信念被解构的境况。中国式现代化依托优良的先进制度的优势,立足于人类伦理文化、伦理实践与伦理生活,着眼于合理形态的实践—制度—文化伦理构成,弘扬全人类共同价值,倡导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命共同体意识以及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文明新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式现代化 伦理创序 道德价值观 文明正当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将新质生产力进行“本质还原”:源自唯物史观的客观要求
2
作者 袁一达 《齐鲁学刊》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52-62,共11页
被预先规定出来的新质生产力以及由它所促成的生活世界,乃是一个自在的伦理世界,它自在地是善的,作为手段,新质生产力是善的,由它所促成的生活世界,作为目的之善,也是被人们欲求的。通过意识,个体和类把这个自在的伦理世界在意识上表象... 被预先规定出来的新质生产力以及由它所促成的生活世界,乃是一个自在的伦理世界,它自在地是善的,作为手段,新质生产力是善的,由它所促成的生活世界,作为目的之善,也是被人们欲求的。通过意识,个体和类把这个自在的伦理世界在意识上表象为一个主观的事情,将源出于伦理世界的普遍法则设定为自身的主观意志的法;这是将感性变成概念、观念,继而变成理论,最后变成思想的过程。将新质生产力表象化,实质上是从其赖以产生和实现的本体中抽象出来,单纯地加以设定和规定,借以见出它的诸种特性,这是一种悬置,不但是就新质生产力自身进行的悬置,而且也是一种意识的悬置,将人们关于新质生产力的先见、成见和偏见悬置起来,直面新质生产力自身,借以实现关于它的本质直观。然而,经过两种悬置之后的本质直观是简单化的存在,只是向人们展示它应当是什么,而没有说明它为什么是应当的,又是如何应当的,如果仅仅停留在感性经验的自然观点之上,而不进到理论的和思想的自然观点之上,则是无意义的事情,也是危险的事情。由此决定,实现意识论和实践论的“本质还原”都是必要的和可能的,而要实现对新质生产力的“本质还原”就必须充分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则和方法,并寻找实现新质生产力的根本道路。只有将在意识和观念中先行标划出的新质生产力还原到现实的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辩证关系中,才能见出新质生产力的生成方式和实现方式。我们不是刻意地把唯物史观应用到对新质生产力的分析和论证之中,而是将蕴含在新质生产力中的唯物史观本质全面地揭示出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本质直观 本质还原 科学技术 生产方式 社会形态 社会平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世界历史与个人解放
3
作者 袁一达 《江淮论坛》 2002年第2期5-8,共4页
个人解放指的是个人摆脱旧式分工的束缚,获得全面的社会关系。它只有在世界历史的背景下才能 实现。世界历史打破了民族、地域的界限,使个人与整个世界相沟通,从而获得全面的社会关系,使个人解 放成为可能。
关键词 世界历史 社会关系 个人解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走出资本丛林:新时代呼唤人的类总体生命道德意识 被引量:7
4
作者 李建森 袁一达 李金笑 《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65-72,共8页
人类命运共同体道德意识的觉醒是历史进步的必然。人类今天仍未摆脱"资本丛林"所导致的非道德事实羁绊。社会分工的深度发展,使个体在社会角色细化中不断强化个性意识。大我的类总体意识发生异化。在"物的依赖性社会&quo... 人类命运共同体道德意识的觉醒是历史进步的必然。人类今天仍未摆脱"资本丛林"所导致的非道德事实羁绊。社会分工的深度发展,使个体在社会角色细化中不断强化个性意识。大我的类总体意识发生异化。在"物的依赖性社会",共同体逐渐将"利维坦"特征变现得淋漓尽致,"虚假的(冒充的)"共同体日益趋于虚伪而非道德。冷战后随着作为"世界历史"形成表征的全球化的持续发展,真正的"类总体生命道德意识"开始苏醒。"互联互通""和平共享"成为社会走向,"自由人联合体实践"成为抵御非道德主义的历史性合理选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资本丛林 非道德 人类命运共同体 类思维 类总体生命道德意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延安精神及其道德规范的普遍性 被引量:3
5
作者 李建森 袁一达 李唐 《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6期5-15,共11页
延安精神是中国共产党的宝贵精神财富。从硝烟岁月到新时代,它为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提供了充沛绵绵的伦理动力和滋养。延安精神及其蕴含和倡导的道德规范,具有强劲的经验普遍性力量。实践逻辑证明,延安精神及其道德规范... 延安精神是中国共产党的宝贵精神财富。从硝烟岁月到新时代,它为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提供了充沛绵绵的伦理动力和滋养。延安精神及其蕴含和倡导的道德规范,具有强劲的经验普遍性力量。实践逻辑证明,延安精神及其道德规范获得了人民群众的普遍支持,且内化为人民群众道德行为的普遍依据,外化成新时代伦理世界的美德高峰。延安精神及其道德规范不仅与共产党人和先进分子的伦理使命、担当和责任内在同一,而且与人民群众的道德利益、向往和要求高度统一。延安精神及其道德规范因其普遍性本质而使自己不仅属于历史,而且属于现在,属于新时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延安精神 道德规范 普遍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成为一个现代社会的“道德自我”究竟意味着什么? 被引量:2
6
作者 董辉 袁一达 《现代哲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55-62,共8页
身处现代性与后现代性文化价值理念与实践交融、冲突中的现代人,生存与生活实践中,面临着相互冲突的伦理文化观念和道德价值判断所导致的诸多困境和悖论性难题。其中最为严重的是道德主体人格同一性的畸变和丧失。着眼现代社会所需要的... 身处现代性与后现代性文化价值理念与实践交融、冲突中的现代人,生存与生活实践中,面临着相互冲突的伦理文化观念和道德价值判断所导致的诸多困境和悖论性难题。其中最为严重的是道德主体人格同一性的畸变和丧失。着眼现代社会所需要的健全的道德自我,对照境界性生存意义上的成人目标,具体的应对路径和策略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面向具体生活情境,还原现代性道德自我实践的本真意蕴;二是依托制度理性及其现代伦理生活共同体,提供优良、健全的道德人格重建合理场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现代社会 道德自我 人格同一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