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礁灰岩油藏隔夹层控制的剩余油分布规律研究 被引量:32
1
作者 岳大力 吴胜和 +3 位作者 林承焰 王庆如 李燕 衡立群 《石油勘探与开发》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5期113-117,共5页
珠江口盆地流花11-1油田是底水驱动的块状生物礁油藏,已处于油田开发中期,礁灰岩油藏内部的隔夹层是影响开发效果的因素之一,也是剩余油分布的主要控制因素。根据岩心、测井、地震、开发动态等资料,将该油田生物礁储集体中隔夹层划分为4... 珠江口盆地流花11-1油田是底水驱动的块状生物礁油藏,已处于油田开发中期,礁灰岩油藏内部的隔夹层是影响开发效果的因素之一,也是剩余油分布的主要控制因素。根据岩心、测井、地震、开发动态等资料,将该油田生物礁储集体中隔夹层划分为4类,分析隔夹层的成因及分布特征,揭示了隔夹层对剩余油分布的控制作用。在综合分析油藏动、静态因素的基础上,主要根据隔夹层的研究成果,指出了剩余油潜力区,并在潜力区部署了侧钻井位,实际生产与研究结果一致,取得了明显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隔夹层 剩余油 生物礁 储集层非均质性 表征 流花11—1油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流花11-1油田礁灰岩油藏沉积-成岩演化模式 被引量:31
2
作者 岳大力 吴胜和 +3 位作者 林承焰 王庆如 衡立群 李燕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4期518-523,529,共7页
南海流花11-1油田发育生物礁、生物滩两种沉积相类型,并可细分为珊瑚藻礁、珊瑚礁、珊瑚藻-珊瑚礁、有孔虫滩、生物碎屑滩及珊瑚藻屑-有孔虫滩6种沉积微相。岩心观察及薄片鉴定结果表明,生物礁体在海底成岩环境、大气淡水成岩环境及区... 南海流花11-1油田发育生物礁、生物滩两种沉积相类型,并可细分为珊瑚藻礁、珊瑚礁、珊瑚藻-珊瑚礁、有孔虫滩、生物碎屑滩及珊瑚藻屑-有孔虫滩6种沉积微相。岩心观察及薄片鉴定结果表明,生物礁体在海底成岩环境、大气淡水成岩环境及区域地下水-埋藏成岩环境中发生的成岩作用包括粘结、溶解、胶结、压实-压溶、重结晶、白云化及“白垩化”作用等。结合沉积相分析结果及成岩作用各个阶段对储集性能的影响,将礁灰岩油藏沉积-成岩演化过程划分为8个时期:Ⅰ期成礁、早期暴露-溶蚀、Ⅱ期成礁、中期暴露-溶蚀、早期成藏、晚期溶蚀、晚期成藏及区域地下水溶蚀。这种特有的演化模式形成了垂向上的8层储层结构,即4个高孔渗段和4个中-低孔渗段间互沉积,4个中-低孔渗段A,B2,C及E段以胶结作用为主,岩性相对致密,隔夹层广泛发育;生物礁体暴露过程中,处于渗流环境的B1,B3及D段由于溶蚀作用形成高孔渗段,区域地下水进一步溶蚀和“漂洗”形成的高孔渗段F段为水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演化模式 生物礁 储集层 成岩作用 沉积微相 流花11-1油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珠江口盆地恩平A油田储层非均质性及对开发的影响
3
作者 陈晨 王华 +2 位作者 衡立群 宋刚 柴愈坤 《石化技术》 CAS 2024年第5期295-297,共3页
恩平A油田为珠江口盆地首个注水开发的中渗浅层稠油油田,注水后部分层位不受效,油层能量不足,采油速度较低,有必要进行储层非均质性分析。本文以岩心分析、测井曲线、动态数据以及夹层分布特征等资料为基础,对恩平A油田韩江组储层非均... 恩平A油田为珠江口盆地首个注水开发的中渗浅层稠油油田,注水后部分层位不受效,油层能量不足,采油速度较低,有必要进行储层非均质性分析。本文以岩心分析、测井曲线、动态数据以及夹层分布特征等资料为基础,对恩平A油田韩江组储层非均质特征及其对剩余油分布的影响进行研究。从平面、层内、微观三方面进行分析,A油田储层非均质性严重,发育泥质、钙质夹层,主要有3种垂向连通方式;平面上孔渗参数、非均质系数分布明显受沉积微相及砂体分布的影响。注水开发后,储层非均质性强影响开发能量传递,是影响供液的主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珠江口盆地 恩平凹陷 储层非均质性 油田开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V-C”层序地层学方法及其在油田开发中后期的应用 被引量:2
4
作者 衡立群 张青青 +2 位作者 王健 戴宗 孙润平 《中国海上油气》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5期82-90,共9页
经典的Vail(EXXON)层序地层学理论,对区域等时地层格架的建立效果较好,但划分精度低;而以Cross为代表的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对地层划分精度非常高,但区域地层格架划分对比效果差。结合Vail和Cross层序地层学研究方法的优点,提出了"... 经典的Vail(EXXON)层序地层学理论,对区域等时地层格架的建立效果较好,但划分精度低;而以Cross为代表的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对地层划分精度非常高,但区域地层格架划分对比效果差。结合Vail和Cross层序地层学研究方法的优点,提出了"V-C"高精度层序地层学研究方法:在Vail层序地层理论的指导下,以地震、测井资料为基础,通过识别典型地震接触关系和地层叠加样式变化,建立盆地或区域不整合控制下的的三级、四级等时层序地层格架;同时在Cross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研究方法的指导下,基于露头、岩心、测井等资料,以基准面旋回-地层过程响应为理论依据,识别旋回结构类型和不同级次基准面旋回界面,从而确定短期、中期和长期旋回;然后以四级层序(中期旋回)为校验标准对划分的层序界面和旋回结构进行对比和验证,最终建立不整合面控制下的不同基准面旋回的层序格架。该方法成功应用于处于开发阶段的番禺A油田,其建立的高精度层序地层格架不仅能够提高垂向层序地层的划分精度,而且能够对区域层序地层进行有效的划分对比,尤其是短期旋回划分对比为沉积微相精细研究、隔夹层成因和分布提供一个高精度的格架约束,有利于合理有效地预测储层展布及泥质隔夹层分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V-C”层序地层学方法 高精度层序地层 应用 开发中后期 番禺A油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珠江口盆地陆丰凹陷A油田储层质量差异及低渗储层主控因素 被引量:22
5
作者 万琼华 刘伟新 +4 位作者 罗伟 王秀玲 陈晨 衡立群 曹珮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551-560,共10页
南海珠江口盆地自投入油气勘探开发以来,关于该区新近系海相储层的研究已日趋成熟,但是由于深层的勘探开发起步较晚,加之海上井数的限制,深层储层质量的研究相对薄弱,尚不能有效的指导油气田勘探与开发。为此,以南海珠江口盆地陆丰凹陷... 南海珠江口盆地自投入油气勘探开发以来,关于该区新近系海相储层的研究已日趋成熟,但是由于深层的勘探开发起步较晚,加之海上井数的限制,深层储层质量的研究相对薄弱,尚不能有效的指导油气田勘探与开发。为此,以南海珠江口盆地陆丰凹陷A油田为例,从微观孔隙结构和宏观物性对比了新近系珠江组滨岸储层和古近系文昌组辫状河三角洲储层的质量差异性,并分析了文昌组低孔、低渗储层的主控因素,以期指导该类油田开发方案的设计。研究表明:A油田储层质量宏观上受控于构造沉积作用,沉积作用一定程度上控制了后期的成岩作用,是造成珠江组与文昌组储层质量差异的主要原因;文昌组低孔低渗储层的主要控制因素为成岩作用,成岩作用减弱了原始沉积组构对储层质量的控制作用,使储层物性变差,并对后期油田开发造成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储层质量 成岩作用 低渗透储层 陆丰凹陷 珠江口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珠江口盆地番禺4洼珠江组层序地层及其约束下砂体发育模式 被引量:6
6
作者 戴宗 张青青 +5 位作者 衡立群 孙润平 刘可禹 王健 罗东红 王亚会 《中国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12-22,共11页
根据钻测井资料及地震资料,对番禺4洼珠江组层序地层进行研究,明确砂体发育特征与层序地层的关系,进一步分析二级层序不同演化阶段海平面变化、物源供给、构造沉降要素对砂体发育的影响,并建立二级层序控制要素作用下砂体发育模式。结... 根据钻测井资料及地震资料,对番禺4洼珠江组层序地层进行研究,明确砂体发育特征与层序地层的关系,进一步分析二级层序不同演化阶段海平面变化、物源供给、构造沉降要素对砂体发育的影响,并建立二级层序控制要素作用下砂体发育模式。结果表明研究区珠江组可划分为1个二级层序,5个三级层序,各三级层序均只发育海侵体系域和高位体系域;不同三级层序的结构特征存在差异,其中三级层序SQ1和SQ2海侵体系域和高位体系域均较为发育,而三级层序SQ3~SQ5以高位体系域为主;砂体发育特征与二级层序基准面演化及三级层序结构密切相关,二级层序基准面上升半旋回,砂岩含量整体有降低趋势,单层砂岩厚度减小;二级层序基准面下降半旋回,砂岩含量整体有增大趋势,晚期单层砂岩厚度明显增大;三级层序SQ3~SQ5砂体主要发育在高位域;全球三级海平面升降旋回控制研究区三级层序的发育及结构类型,进一步控制不同结构三级层序的砂体发育规律;物源与二级相对海平面共同控制二级层序内砂体的垂向叠置样式和平面演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层序界面 层序结构 海平面 物源 砂体发育模式 珠江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辫状河三角洲砂体叠置演化规律及其在调整井实施中的应用——以珠江口盆地陆丰凹陷A油田恩平组为例 被引量:7
7
作者 李威 居字龙 +3 位作者 朱义东 衡立群 刘振 王要森 《中国海上油气》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94-102,共9页
珠江口盆地陆丰凹陷A油田古近系恩平组为辫状河三角洲沉积体系,该沉积环境下砂体厚度变化快,叠置关系复杂,导致砂体横向展布及油水关系复杂。基于地震资料的特点,以地震能识别的稳定发育的泥岩作为标志层,建立了古近系高分辨率层序地层... 珠江口盆地陆丰凹陷A油田古近系恩平组为辫状河三角洲沉积体系,该沉积环境下砂体厚度变化快,叠置关系复杂,导致砂体横向展布及油水关系复杂。基于地震资料的特点,以地震能识别的稳定发育的泥岩作为标志层,建立了古近系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格架,在此基础上分析了恩平组沉积期次及其砂体叠置演化规律。结果表明,恩平组经历海泛面持续上升的过程,结合沉积期次将恩平组砂体叠置规律划分为3个阶段:①厚层叠置的辫状河河道砂体(2980层为代表);②厚层叠置-孤立复合的水下分流河道(2900层为代表);③薄层孤立水下分流河道-席状砂体(2880层为代表)。上述研究成果在A油田调整井实施中成功应用,合理地解释了恩平组调整井钻遇的复杂沉积现象,对调整井A24H2提出了“定向射孔,沟通优质储层”的增产建议,取得了较好的增产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珠江口盆地 恩平组 辫状河三角洲 砂体叠置规律 沉积演化 调整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海上油田薄储层沉积期次解剖及开发意义——以惠州油田L油藏为例
8
作者 邓永辉 戴建文 +3 位作者 王华 衡立群 杨娇 潘雪徵 《石油地质与工程》 CAS 2022年第4期69-74,81,共7页
针对南海东部惠州油田珠江组L油藏储层沉积特征及演化规律认识不清等问题,综合运用岩心、分析化验、测井及地震资料,分析储层沉积水动力环境及沉积微相类型,开展井震结合的薄储层沉积期次解剖,识别刻画L油藏储层沉积期次及演化过程。结... 针对南海东部惠州油田珠江组L油藏储层沉积特征及演化规律认识不清等问题,综合运用岩心、分析化验、测井及地震资料,分析储层沉积水动力环境及沉积微相类型,开展井震结合的薄储层沉积期次解剖,识别刻画L油藏储层沉积期次及演化过程。结果表明:L油藏属于三角洲前缘沉积,处于河流、波浪、潮汐水动力的共同作用区,三角洲沉积受海洋水动力作用改造明显;识别出古珠江与东沙滨岸砂两支物源体系,北部古珠江三角洲是主控物源体系;L油藏发育水下分流河道、河口坝及席状砂沉积微相,连片发育的水下分流河道砂体是优势储集相带类型;空间上识别出四期三角洲前缘复合沉积体,北部的三期古珠江三角洲沉积体系自西向东叠置发育,形成L油藏的主要储集砂体,南部发育的一期东沙滨岸物源三角洲沉积与L油藏主体区连为一体,是油田开发后期挖潜的目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惠州油田 珠江组 薄储层 沉积特征 沉积期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