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题名黄河三角洲区域科技创新能力综合分析与评价研究
被引量:18
- 1
-
-
作者
张志新
孙照吉
薛翘
-
机构
山东理工大学商学院
-
出处
《经济问题》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100-105,共6页
-
基金
国家软科学项目(2012GXS4D090)
山东省软科学项目(2013RKB01170)
山东理工大学青年教师发展计划项目
-
文摘
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建设亟需区域科技创新能力的支撑,科学客观评价该区域科技创新能力具有重大现实意义。我们将黄河三角洲置于山东全省科技创新合作环境中,以黄河三角洲6市数据为依据,利用主成分分析和聚类分析方法对黄河三角洲6市科技创新能力进行分析与评价,得出以下结论:黄河三角洲科技创新发展迅猛,但发展水平依然较低;黄河三角洲科技创新发展潜力巨大,但区域发展不平衡加剧。因此,加大科技创新投入、优化科技创新支出结构、增强区域科技创新基础支撑是黄河三角洲科技创新合作发展的必然选择。
-
关键词
黄河三角洲
科技创新
主成分分析
聚类分析
-
Keywords
Yellow River Delta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
Clus-ter Analysis
-
分类号
F061.5
[经济管理—政治经济学]
-
-
题名黄河三角洲区域产业同构分析及发展路径选择
被引量:1
- 2
-
-
作者
张志新
薛翘
-
机构
山东理工大学商学院
-
出处
《经济问题》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126-128,F0003,共4页
-
基金
山东省软科学规划项目"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科技创新合作与发展战略研究"阶段性成果
-
文摘
黄河三角洲区域产业协调发展是全面推进高效生态经济区建设亟待解决的问题,也是优化全省区域经济发展格局和增强黄河三角洲地区整体竞争力的关键之举。无论是利用相似系数、区位商和差异度指数分析黄河三角洲区域的产业发展,还是通过结构差异度指数测算该区域产品生产,均可得出"差异度系数较低,产品相似度较高",即黄河三角洲区域内产业同构现象较为显著。因此,转变地方政府观念,建立区域政府协调发展机构,推进区域企业一体化发展等措施将有助于黄河三角洲产业协调发展目标的实现。
-
关键词
产业同构
黄河三角洲
产业协调
路径选择
-
Keywords
convergence of industrial structure
Yellow River Delta
industry coordination
path selection
-
分类号
F061.5
[经济管理—政治经济学]
-
-
题名宋元黑釉茶具考
被引量:3
- 3
-
-
作者
薛翘
刘劲峰
陈春惠
-
机构
江西省赣州博物馆
江西省宁都博物馆
福建省民政厅
-
出处
《农业考古》
1984年第1期164-176,共13页
-
文摘
宋元时期是我国古代茶业继往开来的一个重要阶段,上期本刊发表的《中国茶业史略》已经论及。本期发表的《宋元黑釉茶具考》,则是从出土的茶具来考察古代饮茶的历史,这是一个很有意义的尝试。宋元盛行斗茶的风尚,不但刺激茶业的发展,也对黑釉瓷的生产起促进作用。因此本文无论是对茶业史或陶瓷史的研究都有重要意义,特向本刊读者推荐。)
-
关键词
宋元时期
黑釉瓷
茶具
饮茶习俗
造型
吉州窑
赣州
出土
宋徽宗
壁画
-
分类号
S
[农业科学]
-
-
题名从赣南出土的古代农具看汉、唐时期江西南部的开发
被引量:2
- 4
-
-
作者
薛翘
刘劲峰
-
机构
江西赣州地区博物馆
-
出处
《农业考古》
1988年第1期174-177,共4页
-
文摘
一九八一年,笔者于《农业考古》创刊号上介绍了赣南的大余、于都等地出土的南朝、隋、唐时期铁农具。近年来,随着考古工作的进一步开展,又相继在赣南境内的赣县自鹭、全南县社迳、大余县梅关、赣州市沙河、南康县赤土等乡、镇的南朝墓和唐墓中出土了一批铁农具。上述赣南出土的这些古代铁农具,主要是锸、钁、镰三种。其中锸最为常见,是赣南这个时期墓葬中重要的随葬品,特别是唐代土坑墓尤以为盛。(见图177页)
-
关键词
赣南地区
江西南部
出土
铁农具
农业生产
南朝
农业考古
大余县
唐代
唐墓
-
分类号
S
[农业科学]
-
-
题名中日禅僧的交往与日本茶道的渊源
被引量:1
- 5
-
-
作者
薛翘
刘劲峰
-
机构
厦门文物管理委员会
赣州地区博物馆
-
出处
《农业考古》
1991年第2期140-144,139,共6页
-
文摘
茶道是日本传统文化中最具特色的一门艺术,它作为一种群众性的联谊手段,不仅在日本国内久盛不衰,而且进一步发展为外交上的重要礼节,在国际间产生了重要影响。但是,如果我们追溯一下构成茶道背景的日本饮茶历史,我们却不难发现,日本茶道与中国古代风行茶宴、茶会有着一脉相承的联系,而为建立这种联系作出巨大贡献的,是中日两国的僧侣们,本文即企图从中日两国僧侣,其中尤其是两国禅僧的频繁交往中考察,中国饮茶习俗东渐日本的过程以及中国唐宋茶会形式对日本茶道的影响,为日本茶道寻找其悠久的源泉。不当之处,请赐教。一中日两国是一衣带水的邻邦,从日本九洲筑后、对马、丰后一带大量出土中国秦汉时期的钢剑、铜铎等古物可以看出远在2000多年以前,中日间就已经建立起了友好交往。
-
关键词
饮茶习俗
日本茶道
中日两国
日本文化
禅僧
友好交往
中国文化
中国禅
禅宗
学问僧
-
分类号
S
[农业科学]
-
-
题名宋元茶俗与茶具
- 6
-
-
作者
薛翘
刘劲峰
陈春惠
-
机构
厦门市文管会
赣州地区博物馆
福建省文管会
-
出处
《农业考古》
1991年第4期86-92,共7页
-
文摘
我国饮茶习俗,经过汉、唐以来数百年的发展,宋代进入极其鼎盛的阶段,正如宋徽宗《大观茶论》所形容的"本朝之兴,岁修建溪之贡,龙团凤并,名冠天下,而壑源之品,亦自此而盛,延及于今。百废俱举,海内晏然,垂拱密易,幸致无为。缙绅之士,韦布之流,沐浴膏泽,薰陶德化,盛以雅尚相抵,从事茗饮。故近岁以来,采择之精,制作之工,品第之胜,烹点之妙,莫不盛造其极。"
-
关键词
饮茶习俗
茶具
宋元
宋代
造型
宋徽宗
江西赣州
壁画
内蒙古
出土文物
-
分类号
S
[农业科学]
-
-
题名记赣南出土的古代农具
- 7
-
-
作者
薛翘
-
机构
赣州博物馆
-
出处
《农业考古》
1981年第1期60-62,共3页
-
文摘
近年来,赣州博物馆在赣南各地古墓葬清理和古窑址的调查中,陆续发现了一些南朝、隋唐和宋元时期的铁质农业生产工具和石质粮食加工工具。现将这批古农具按时代顺序予以介绍。一、南朝铁农具铁农具 3件。分锸和镰两种。铁锸 2件。均呈凹字形。一件高15.4、刃宽10.5、深9厘米;一件高16.5、刃宽11.1、深9.5厘米。二器刃部作弧形,一件刃残。刃部比(?)部微宽,刃深8厘米处为实心。铁镰 1件。镰刃端前部作弧形。长21、最宽处3.3厘米。套木柄(?)部呈方形,刃部还依稀可见镰齿痕迹。以上铁农具是一九七九年六至九月间。
-
关键词
铁农具
古代农具
宋元时期
赣南
加工工具
南朝
出土
刃部
大余县
隋唐时期
-
分类号
S
[农业科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