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家禽骨骼肌肌纤维类型影响因素及其转化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3
1
作者 谢兵红 单艳菊 +5 位作者 范晨宇 薛夫光 吴红翔 巨晓军 束婧婷 刘一帆 《中国畜牧兽医》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561-1572,共12页
肌纤维是构成肌肉组织的基本单位。肌肉的肌纤维类型组成与肉品质密切相关,并可在机体生长发育、营养和饲养环境等外界刺激下发生变化。近年来,由于消费者和育种学家对肉品质的关注,家禽肌纤维类型及其转换规律已成为本领域的研究热点... 肌纤维是构成肌肉组织的基本单位。肌肉的肌纤维类型组成与肉品质密切相关,并可在机体生长发育、营养和饲养环境等外界刺激下发生变化。近年来,由于消费者和育种学家对肉品质的关注,家禽肌纤维类型及其转换规律已成为本领域的研究热点之一。随着组学研究技术的发展,转录组学、蛋白组学等技术已广泛应用于家禽肌纤维类型调控机理的研究,极大地推动了相关研究的进展。充分了解目前有关肌纤维类型转化的研究,是后续开展相关肉品质与调控机制研究的重要理论基础。在此背景下,作者介绍了肌纤维的结构组成及不同类型的分类方法,简述了肌纤维类型与家禽肌肉品质特征相关性状如肉色、pH、系水力和嫩度之间的关系,并总结了生长、品种、环境和饲养方式等因素对肌纤维类型的影响,重点讨论了现有的分子调控研究进展,旨在为家禽肌纤维类型转换机理的研究提供参考。最后,对未来优质肉鸡的育种方向提出了展望,希望随着现代分子生物技术的发展,单细胞/空间组学技术、基于CRISPR/Cas9系统的基因编辑技术等前沿技术能在肌纤维类型研究领域广泛运用,肌纤维类型转换的机制研究将不断完善,并建立家禽肉质性状的分子选育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家禽 肉品质 肌纤维类型 肌纤维类型转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缺氧对鸡成肌细胞肌纤维类型转化作用的机制探究 被引量:1
2
作者 谢兵红 刘一帆 +6 位作者 薛夫光 单艳菊 屠云洁 姬改革 巨晓军 束婧婷 吴红翔 《畜牧兽医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2397-2408,共12页
旨在利用氯化钴(CoCl_(2))模拟肌细胞缺氧,并结合转录组测序分析缺氧对肌纤维类型及相关基因的影响。本试验以鸡原代成肌细胞为研究对象,使用不同浓度氯化钴(0、50、100、200和400μmol·L^(-1))处理细胞,每组设3个重复孔。通过检... 旨在利用氯化钴(CoCl_(2))模拟肌细胞缺氧,并结合转录组测序分析缺氧对肌纤维类型及相关基因的影响。本试验以鸡原代成肌细胞为研究对象,使用不同浓度氯化钴(0、50、100、200和400μmol·L^(-1))处理细胞,每组设3个重复孔。通过检测缺氧标志基因表达和观察细胞形态筛选氯化钴浓度,确定最适宜浓度用于建模。随后,将收集的细胞通过Illumina测序检测缺氧组和对照组鸡成肌细胞的转录表达谱,并分析差异基因和富集到的信号通路。结果表明,200μmol·L^(-1)氯化钴最适合构建鸡胚成肌细胞缺氧模型,通过转录组测序发现,在24和48 h时,缺氧组和对照组分别筛选出1 474个和2 028个差异表达基因,其中有959个差异基因在两个时间点共有。GO和KEGG分析发现,在缺氧环境下,鸡成肌细胞的信号受体活性调节、质膜组成成分、神经活性配体受体作用、PI3K-AKT、肌肉收缩等信号通路关键因子发生明显表达变化。测序和qRT-PCR结果一致显示,缺氧处理后慢肌纤维特异性基因如MYH7B、CSRP2显著上调,而快肌纤维特异性基因如MYH1F、MYH1D、TNNI2、SOX6显著下调,表明缺氧能够诱导鸡成肌细胞快肌纤维向慢肌纤维转换。本研究初步揭示了缺氧对鸡成肌细胞肌纤维类型转换的机制,并提供相关基因表达数据库,为未来家禽肉质和哺乳动物缺氧研究提供了重要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缺氧 鸡成肌细胞 肌纤维类型转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柠条青贮对奶牛瘤胃发酵性能的影响 被引量:1
3
作者 申瑶 薛夫光 +2 位作者 康雅洁 熊本海 杨亮 《中国畜牧兽医》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1期4765-4773,共9页
【目的】试验旨在以青贮的方式提高柠条的消化利用率,探究柠条青贮对奶牛瘤胃干物质降解率和发酵性能的影响,为反刍动物提供一种潜在的饲料资源。【方法】将新鲜刈割的柠条分为2组:鲜样组和青贮组,每组9个重复,每个重复1000 g,青贮30 d... 【目的】试验旨在以青贮的方式提高柠条的消化利用率,探究柠条青贮对奶牛瘤胃干物质降解率和发酵性能的影响,为反刍动物提供一种潜在的饲料资源。【方法】将新鲜刈割的柠条分为2组:鲜样组和青贮组,每组9个重复,每个重复1000 g,青贮30 d后测定柠条的营养成分及青贮品质。将烘干后的样品,按照10 g/份分别称取18份,测定柠条在奶牛瘤胃发酵2、4、8、24、48和72 h的尼龙袋干物质降解率;再按照0.5 g/份分别称取18份样品,测定柠条在体外发酵2、4、8、24、48和72 h的发酵参数。【结果】青贮组柠条的干物质、粗蛋白质、中性洗涤纤维和酸性洗涤纤维含量均显著低于鲜样组(P<0.05)。柠条青贮30 d后pH为4.51,氨态氮含量为5.12 g/kg,乳酸含量为14.53 mmol/g,乙酸含量为8.45 g/kg。鲜样组柠条的尼龙袋干物质降解率在奶牛瘤胃发酵2、4、8、24和48 h时显著低于青贮组(P<0.05)。奶牛瘤胃体外发酵参数结果显示,青贮组柠条的体外干物质降解率、产气量、乙酸、丙酸和总挥发性脂肪酸含量均显著高于鲜样组(P<0.05);在体外发酵24、48和72 h时青贮组柠条的氨态氮和甲烷含量均显著高于鲜样组(P<0.05)。【结论】青贮可有效降低柠条的粗纤维含量,有效提高柠条的奶牛瘤胃干物质降解率、体外产气量、挥发性脂肪酸及氨态氮含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柠条 青贮 体外产气法 干物质降解率 瘤胃发酵参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产蛋后期母鸡脂肪沉积量与繁殖性能相关性研究 被引量:11
4
作者 李云雷 薛夫光 +4 位作者 徐松山 白皓 刘一帆 孙研研 陈继兰 《畜牧兽医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6期1163-1168,共6页
旨在探究脂肪沉积量对产蛋后期繁殖性能的影响,为提高种鸡繁殖效率提供基础。选择65只43周龄健康北京油鸡,测定43~65周龄产蛋数,分别在53和63周龄进行孵化性能和蛋品质的测定,根据65周龄腹脂率分为高腹脂组、中等腹脂组和低腹脂组,统计... 旨在探究脂肪沉积量对产蛋后期繁殖性能的影响,为提高种鸡繁殖效率提供基础。选择65只43周龄健康北京油鸡,测定43~65周龄产蛋数,分别在53和63周龄进行孵化性能和蛋品质的测定,根据65周龄腹脂率分为高腹脂组、中等腹脂组和低腹脂组,统计分析3组产蛋数、蛋品质和种蛋孵化性能的差异。结果显示,中等腹脂组产蛋数比高腹脂组高17.02%,比低腹脂组高8.29%;中等腹脂组受精蛋孵化率比高腹脂组高4.70%,比低腹脂组高10.10%,中等腹脂组入孵蛋孵化率比高腹脂组高6.98%,比低腹脂组高10.47%;3组间蛋重、蛋黄重、蛋壳强度和蛋壳厚度无显著差异(P>0.05),而高腹脂组蛋形指数显著高于低腹脂组(P=0.05)。综上表明,采取适当措施控制母鸡脂肪沉积量利于后期产蛋性能、蛋形和孵化性能的维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京油鸡 脂肪沉积 繁殖性能 产蛋数 蛋品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稀释和低温保存对鸡精液品质和受精能力的影响 被引量:9
5
作者 徐松山 孙研研 +4 位作者 李云雷 薛夫光 刘一帆 许红 陈继兰 《畜牧兽医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645-651,共7页
本研究旨在探索稀释和低温保存处理对鸡精液品质和受精能力的影响,以优化鸡精液的短期保存条件。试验采集30只北京油鸡精液,混匀后等量分为4组:A组精液不处理作为对照,B组用BPSE稀释液按照1∶1比例稀释,C组精液离心后,去除上层精浆,加... 本研究旨在探索稀释和低温保存处理对鸡精液品质和受精能力的影响,以优化鸡精液的短期保存条件。试验采集30只北京油鸡精液,混匀后等量分为4组:A组精液不处理作为对照,B组用BPSE稀释液按照1∶1比例稀释,C组精液离心后,去除上层精浆,加入与精浆等体积的BPSE稀释液重新混匀,D组在C组处理的基础上再用BPSE稀释液按照1∶1比例稀释。每组精液分为两份,一份用于直接输精和精液品质测定,另一份在4℃保存,期间每隔8h检测一次精液品质,24h后输精,每组收集种蛋120枚左右,统计受精率和孵化率等指标。结果表明:不同稀释处理后,C和D组精子活力极显著低于A组对照和B组(P<0.01),B组和C组的受精率、入孵蛋的孵化率和受精蛋的孵化率与A组无显著差异,但是D组3项指标均极显著低于A组对照(P<0.01)。随着4℃保存时间的延长,4组精子活力均极显著降低(P<0.01),其中C和D组降低的幅度显著低于A组对照和B组。精子畸形率随着低温保存时间的延长而显著增加(P<0.05),且畸形主要表现为头部肿胀,颈部弯曲和尾部断裂。与直接输精相比,低温保存24h后,A、B和C组的受精率和孵化率都显著降低(P<0.05),但是D组低温保存前后的受精率和孵化率差异均不显著(P>0.05),分别可以达到71%和82%。综上表明,新鲜精液可以进行1∶1稀释后输精,在不影响受精率的前提下可以提高公鸡配种能力。在需要短期保存精液后进行输精时,可以将采集的新鲜精液离心去除精浆并进行稀释,保存于4℃,从而降低精子活力的下降幅度,维持受精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精液 低温保存 BPSE 稀释液 受精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公鸡弱精症相关候选基因的表达分析 被引量:5
6
作者 富丽 孙研研 +5 位作者 薛夫光 刘冉冉 白皓 常国斌 陈国宏 陈继兰 《畜牧兽医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6期889-895,共7页
为了探究公鸡弱精症的发病机理,本研究对前期应用数字基因表达谱技术(Digital gene expression,DGE)及生物信息学分析得到的与公鸡弱精症相关的6个候选基因(COX7B、PTGDS、hPGDS、SPAG6、WNT2、CCNF)进行表达分析。选取300只42周龄的北... 为了探究公鸡弱精症的发病机理,本研究对前期应用数字基因表达谱技术(Digital gene expression,DGE)及生物信息学分析得到的与公鸡弱精症相关的6个候选基因(COX7B、PTGDS、hPGDS、SPAG6、WNT2、CCNF)进行表达分析。选取300只42周龄的北京油鸡公鸡,进行为期4周的精液品质检测,从中筛出弱精及正常个体各15只。采用RT-qPCR对这6个候选基因在两组个体的睾丸组织的表达量进行相对定量检测。结果发现,COX7B、PTGDS在弱精组个体睾丸的表达量显著高于正常个体(P<0.01),WNT2、hPGDS、CCNF在弱精组个体的表达量显著低于正常个体(P<0.05),SPAG6在两组睾丸中的表达量没有显著差异,该结果与DGE的结果相吻合。通过DGE筛选出与弱精症相关的6个候选基因的表达模式在本研究的群体中得到进一步验证,可作为公鸡弱精症的重要候选基因,进一步进行功能分析与验证,为揭示公鸡弱精症的发病机理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弱精症 候选基因 睾丸 数字基因表达谱 实时荧光定量PCR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