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羟基磷灰石热稳定性研究进展 被引量:4
1
作者 薛兴勇 崔学民 +3 位作者 昝青峰 韩要丛 王晨 董利民 《材料导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7期66-70,共5页
概述了化学计量比HA及缺钙型HA在高温下的热分解机制,综述了国内外对HA热稳定性研究的成果,总结了通过提高钙磷比、向晶格中引入F-或K+、改变测试气氛等提高HA热稳定性的方法及其机理,展望了制备高温稳定的HA粉末和晶须的研究方向和可... 概述了化学计量比HA及缺钙型HA在高温下的热分解机制,综述了国内外对HA热稳定性研究的成果,总结了通过提高钙磷比、向晶格中引入F-或K+、改变测试气氛等提高HA热稳定性的方法及其机理,展望了制备高温稳定的HA粉末和晶须的研究方向和可能的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羟基磷灰石 晶须 热稳定性 分解机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创新油井管理的方法和途径
2
作者 王全胜 卢勇 +2 位作者 薛兴勇 马海峰 尚玉梅 《石油工业技术监督》 2025年第2期23-28,41,共7页
以作业区油井管理工作为背景,从创新制度有效性建设、创新油井管理团队建设、创新变化井管理、创新技术研究应用、创新护理措施管理、创新油井管理与数智化融合6个方面论述了创新油井管理的方法和途径,通过创新油井管理的方法和途径,实... 以作业区油井管理工作为背景,从创新制度有效性建设、创新油井管理团队建设、创新变化井管理、创新技术研究应用、创新护理措施管理、创新油井管理与数智化融合6个方面论述了创新油井管理的方法和途径,通过创新油井管理的方法和途径,实现经济效益提升,助推新型采油作业区模式改革建设,促进安全环保本质改善,实现作业区可持续高质量发展,为同业务油气生产单位提供一定的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创新 经济效益 团队建设 深度融合 一体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α-TCP水化生成羟基磷灰石机理及其应用研究进展 被引量:5
3
作者 韩要丛 崔学民 +3 位作者 昝青峰 薛兴勇 王晨 董利民 《材料导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3期62-66,共5页
介绍了α-TCP水化反应热力学基础及动力学模型,总结了原料粒度、水化温度、水化初始pH值等因素对α-TCP水化反应的影响;综述了α-TCP在制备骨水泥、羟基磷灰石晶须等方面的应用;提出了利用α-TCP水化反应,通过控制水化初始pH值等因素,... 介绍了α-TCP水化反应热力学基础及动力学模型,总结了原料粒度、水化温度、水化初始pH值等因素对α-TCP水化反应的影响;综述了α-TCP在制备骨水泥、羟基磷灰石晶须等方面的应用;提出了利用α-TCP水化反应,通过控制水化初始pH值等因素,制备羟基磷灰石晶须原位增强的磷酸钙基生物材料的设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α—TCP 水化机理 羟基磷灰石 晶须 磷酸钙骨水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锰渣/H_(2)O_(2)非均相Fenton体系催化降解亚甲基蓝的研究
4
作者 郑国庆 易允龙 +4 位作者 薛兴勇 苏俏俏 韩要丛 蓝丽红 陈贞南 《矿冶工程》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19-123,共5页
采用锰渣和H_(2)O_(2)构成的非均相Fenton体系降解亚甲基蓝,研究了初始pH值、H_(2)O_(2)浓度、锰渣加入量及反应温度对降解性能的影响,考察了锰渣的循环稳定性能,探讨了锰渣/H_(2)O_(2)体系去除亚甲基蓝的机理。结果表明,反应温度25℃... 采用锰渣和H_(2)O_(2)构成的非均相Fenton体系降解亚甲基蓝,研究了初始pH值、H_(2)O_(2)浓度、锰渣加入量及反应温度对降解性能的影响,考察了锰渣的循环稳定性能,探讨了锰渣/H_(2)O_(2)体系去除亚甲基蓝的机理。结果表明,反应温度25℃、亚甲基蓝浓度20 mg/L、H_(2)O_(2)浓度10 mmol/L、初始pH值2.5、锰渣加入量2 g/L条件下反应120 min,锰渣/H_(2)O_(2)体系对亚甲基蓝的去除率超过98.1%;锰渣循环使用5次后,反应300 min时对亚甲基蓝的去除率仍可达95.5%。在锰渣/H_(2)O_(2)非均相Fenton体系中,·OH对亚甲基蓝的降解起主导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锰渣 双氧水 亚甲基蓝 FENTON氧化 非均相FENTON 催化降解 有机工业废水处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活性炭/地质聚合物复合微球吸附剂的制备及其对刚果红和结晶紫的吸附研究 被引量:9
5
作者 薛兴勇 李华成 +2 位作者 苏俏俏 刘松洋 韩要丛 《矿冶工程》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138-142,共5页
以活性炭和偏高岭土为原料、水玻璃和氢氧化钠为激发剂,采用悬浮固化法制备了活性炭/地质聚合物复合微球(GMC)吸附剂,通过X射线衍射仪、扫描电镜和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研究了其微观结构以及对刚果红(CR)和结晶紫(CV)的吸附性能。结果表... 以活性炭和偏高岭土为原料、水玻璃和氢氧化钠为激发剂,采用悬浮固化法制备了活性炭/地质聚合物复合微球(GMC)吸附剂,通过X射线衍射仪、扫描电镜和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研究了其微观结构以及对刚果红(CR)和结晶紫(CV)的吸附性能。结果表明,GMC的吸附性能随活性炭添加量增加而提高,活性炭添加量为30%时,其对CR和CV的吸附过程符合Langmuir吸附模型和准二级动力学模型,理论最大吸附量分别为61.88 mg/g和104.06 mg/g,循环再生使用5次后对CR和CV的去除率依然可达71.73%和75.6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质聚合物 活性炭 刚果红 结晶紫 吸附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