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土壤大孔隙结构对饱和导水率的影响 被引量:11
1
作者 敖家坤 牛健植 +3 位作者 谢宝元 骆紫藤 蔺星娜 杨澜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102-112,共11页
【目的】探究土壤不同孔径大孔隙结构特征及数量对土壤饱和导水率的影响,为研究区域土壤水分−溶质迁移规律、水土流失治理与土壤污染防治提供理论参考。【方法】以京郊密云水库五座山林场水源涵养林为研究点,基于工业CT扫描技术,对土柱... 【目的】探究土壤不同孔径大孔隙结构特征及数量对土壤饱和导水率的影响,为研究区域土壤水分−溶质迁移规律、水土流失治理与土壤污染防治提供理论参考。【方法】以京郊密云水库五座山林场水源涵养林为研究点,基于工业CT扫描技术,对土柱中土壤大孔隙三维空间结构重建后,探究不同孔径大孔隙结构特征参数密度及数量密度对土壤饱和导水率的影响。【结果】(1)除当量孔径大于4.30 mm以外的大孔隙,当量孔径越大,其数量密度越小,结构特征参数密度越小;(2)6个样地3个土层内当量孔径为0.31~2.30 mm的大孔隙占所有孔隙的比例均高于95%;(3)样地1、2、5和6中饱和导水率最大的均在0~10 cm土层,且除样地6外,均随深度增大而减小,样地4的饱和导水率随深度增大而增大;(4)除当量孔径大于4.30 mm的大孔隙体积密度外,5个径级所有其他的大孔隙特征值密度均与饱和导水率呈显著正相关。【结论】(1)在0~30 cm土层内,大部分样地的饱和导水率随土层深度增加而减小,但也会出现随深度增加而增大的情况;(2)林地土壤的大孔隙当量孔径主要集中在0.31~2.30 mm,其占有率高达95%;(3)当量孔径越小的大孔隙,除大孔隙体积和表面积外的大孔隙结构特征参数密度越大;(4)除当量孔径>4.30 mm的大孔隙体积密度以外的大孔隙特征参数与饱和导水率均呈显著正相关,大孔隙数量对饱和导水率的影响要显著大于大孔隙结构参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工业CT扫描 大孔隙径级 大孔隙结构特征 大孔隙数量 土壤饱和导水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洋河流域NDVI时空变化及驱动力分析 被引量:5
2
作者 贾京伟 牛健植 +2 位作者 蔺星娜 朱志俊 吴姗姗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106-115,共10页
【目的】研究洋河流域的植被覆盖变化及驱动因素,可以为该区域生态建设及植被修复提供重要的参考价值。【方法】基于SPOT Vegetation NDVI数据、气象数据及土地利用数据,运用趋势分析、偏相关分析、复相关分析及残差分析等方法,探究1999... 【目的】研究洋河流域的植被覆盖变化及驱动因素,可以为该区域生态建设及植被修复提供重要的参考价值。【方法】基于SPOT Vegetation NDVI数据、气象数据及土地利用数据,运用趋势分析、偏相关分析、复相关分析及残差分析等方法,探究1999—2015年气候变化及人类活动对洋河流域NDVI的影响。【结果】(1) 1999—2015年洋河流域NDVI整体呈上升趋势,增速为每10年3. 9%,NDVI显著改善和显著退化的面积分别占流域总面积的57. 90%和1. 13%,其中有林地和灌木林地改善最为明显。(2)研究区有51. 99%的区域NDVI变化受气候因子驱动明显,其中降水驱动型和降水、气温驱动型分别占流域总面积的26. 13%和25. 44%,前者主要分布在兴和、尚义、阳高、天镇、怀安及宣化等区域,后者主要分布在兴和南部及向东偏南方向延伸的带状区域,单一的年均气温对NDVI的变化影响较弱。(3) 1999年以来,流域植被受人类活动的干扰逐渐增强,增速为每10年4. 5%,以正向作用为主,正向作用主要分布在坝缘3县(尚义、万全、崇礼)及阳高等地,负向作用主要分布在城镇和农村等人口较为密集的地区。【结论】1999—2015年洋河流域NDVI变化是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共同作用的结果,但主要影响因素为人类活动干扰,京津风沙源治理等工程项目对当地的植被改善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洋河流域 NDVI 降水量 气温 人类活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河南省南阳市植被NPP时空变化及驱动因素 被引量:2
3
作者 孙彦 蔺星娜 +3 位作者 李生 罗超 王佳 郑宇 《陆地生态系统与保护学报》 2023年第5期20-30,40,共12页
【目的】河南省南阳市是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渠首所在地和核心水源区,是全国石漠化较严重的区域之一,探索该区植被净初级生产力(net primary productivity,NPP)的时空演变趋势及驱动因素,对该区水源地保护及生态安全保障有重要意义。【方... 【目的】河南省南阳市是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渠首所在地和核心水源区,是全国石漠化较严重的区域之一,探索该区植被净初级生产力(net primary productivity,NPP)的时空演变趋势及驱动因素,对该区水源地保护及生态安全保障有重要意义。【方法】基于MOD17A3数据集,结合气象数据、土地利用数据和河南省第四次全国岩溶地区石漠化调查数据,利用Theil-Sen Median趋势分析、相关性分析和土地利用变化贡献率等分析方法,研究2000—2020年河南省南阳市及其石漠化区域的NPP时空变化特征,探究其对气候变化和土地利用变化的响应。【结果】1)2000—2020年,南阳市90%以上的区域NPP显著增长;2)南阳市NPP变化的主要气候因子驱动类型为气温驱动,占全市面积的23.61%,非气候因子驱动区占全市面积的69.65%;3)长时间土地利用持续有利于NPP增长,土地利用类型间转换越剧烈,其对NPP的影响越大;4)2000—2020年,石漠化区域年均NPP高于非石漠化区域,气温驱动区占区域面积的51.45%。【结论】2000—2020年,南阳市NPP呈增长趋势,气温驱动为主要驱动类型,土地利用持续有利于NPP增长,土地利用变化越大则对NPP变化影响越大,这可为南阳市土地的合理利用和石漠化生态治理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净初级生产力 气候因子 土地利用变化 石漠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