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Na^+-K^+-ATP酶活性与缺血半暗带脑组织缺血再灌注损伤的研究 被引量:9
1
作者 蔺心敬 张丽香 +5 位作者 罗永坚 肖继东 陈渊 唐士婷 黄浩 李吕力 《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302-304,共3页
目的探讨Na+-K+-ATP酶活性与缺血半暗带(IP)脑组织再灌注损伤的关系。方法 75只雄性Wistar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15只,模型组60只。模型组又根据缺血再灌注时间分为6、24、48及72h4个时间点,每个时间点15只。模型组采用线栓法制备缺血2h... 目的探讨Na+-K+-ATP酶活性与缺血半暗带(IP)脑组织再灌注损伤的关系。方法 75只雄性Wistar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15只,模型组60只。模型组又根据缺血再灌注时间分为6、24、48及72h4个时间点,每个时间点15只。模型组采用线栓法制备缺血2h再灌注模型。2组大鼠分别于再灌注6、24、48、72h断头取脑,观察IP脑组织Na+-K+-ATP酶活性、神经症状评分、脑组织水肿程度及脑梗死范围的变化。结果与假手术组比较,模型组大鼠IP脑组织Na+-K+-ATP酶活性明显降低(P<0.05),大鼠神经症状评分、脑组织含水量及脑梗死面积明显升高(P<0.05)。随着缺血再灌注时间的延长,大鼠神经症状评分、脑组织含水量均在48h升至最高,IP脑组织Na+-K+-ATP酶活性在48h降至最低,脑梗死面积在72h达最大值。结论在IP脑组织缺血再灌注损伤过程中,Na+-K+-ATP酶活性的改变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钠钾交换ATP酶 脑缺血 再灌注损伤 神经元 细胞凋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鼠脑缺血半暗带神经元蛋白表达和凋亡的动态变化研究 被引量:5
2
作者 蔺心敬 张丽香 +5 位作者 罗永坚 肖继东 陈渊 黄浩 唐士婷 李吕力 《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1期1201-1205,共5页
目的观察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后缺血半暗带神经元蛋白表达和凋亡的动态变化。方法 48只雄性Wistar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8只和模型组40只,模型组又根据缺血再灌注时间分为6、24、48 h和3、5 d 5个时间点,各时间点8只。免疫组织化学法... 目的观察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后缺血半暗带神经元蛋白表达和凋亡的动态变化。方法 48只雄性Wistar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8只和模型组40只,模型组又根据缺血再灌注时间分为6、24、48 h和3、5 d 5个时间点,各时间点8只。免疫组织化学法观察各组大鼠脑缺血半暗带神经元Bcl-2及Bax蛋白表达,TUNEL法观察相应区域神经元凋亡的动态变化。结果与假手术组比较,模型组大鼠缺血再灌注6 h Bcl-2、Bax阳性细胞明显增加,随时间延长,Bcl-2阳性细胞逐渐下降,48 h最低;而Bax阳性细胞则逐渐增加,于48 h达到高峰;Bcl- 2/Bax比值变化趋势与Bcl-2阳性细胞相一致;各时间点均可见神经元凋亡,48 h达高峰(P<0.01)。相关分析显示,神经元凋亡与Bax蛋白表达呈正相关(r=0.352,P<0.05),与Bcl -2和Bcl-2/Bax比值呈负相关(r=-0.517,r=-0.529,P<0.01)。结论大鼠脑缺血半暗带存在大量神经元凋亡,其机制可能与Bcl-2/Bax比值失衡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缺血 神经元 再灌注 细胞凋亡 基因表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急性脑梗死患者的临床预测因子分析 被引量:20
3
作者 王荣桂 李瑶宣 +3 位作者 蔺心敬 张德敏 梁浩 董艳玲 《山东医药》 CAS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5期3-5,共3页
目的探讨急性脑梗死(AC I)患者的临床预测因子,提供AC I预测的循证医学证据。方法收集302例AC I患者的临床资料和实验室检查结果,对有统计学差异的危险因素和生化指标行多因素Logistic逐步回归分析。结果多因素Logistic逐步回归分析表明... 目的探讨急性脑梗死(AC I)患者的临床预测因子,提供AC I预测的循证医学证据。方法收集302例AC I患者的临床资料和实验室检查结果,对有统计学差异的危险因素和生化指标行多因素Logistic逐步回归分析。结果多因素Logistic逐步回归分析表明,年龄、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肾病、肺部感染、白细胞、粒细胞比率、血红蛋白、总胆红素、直接胆红素、空腹血糖、尿酸(UA)、D-二聚体(D-D)、高敏-C反应蛋白(hs-CRP)、血同型半胱氨酸(Hcy)、脂蛋白a[Lp(a)]为AC I的独立预测因子(P<0.05或<0.01)。结论合并高血压、糖尿病、房颤、肺部感染,以及收缩压、UA、D-D、hs-CRP、Hcy、Lp(a)变化,是AC I患者的危险因素和独立预测因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梗死 急性 预测因子 回归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非痴呆性血管认知障碍患者认知功能与同型半胱氨酸及对氧磷酶1的相关性研究 被引量:10
4
作者 苏榴芳 张丽香 +6 位作者 肖继东 唐士婷 陈渊 范秉林 易祖芳 陈志 蔺心敬 《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 CAS 2017年第11期1133-1136,共4页
目的研究同型半胱氨酸(Hcy)水平及血清对氧磷酶1活性变化与非痴呆性血管认知障碍(VCIND)患者认知功能的关系。方法选择符合VCIND诊断标准的急性脑卒中患者201例,根据蒙特利尔认知评估量表(Montreal cognitive assessment,MoCA)分为VCIND... 目的研究同型半胱氨酸(Hcy)水平及血清对氧磷酶1活性变化与非痴呆性血管认知障碍(VCIND)患者认知功能的关系。方法选择符合VCIND诊断标准的急性脑卒中患者201例,根据蒙特利尔认知评估量表(Montreal cognitive assessment,MoCA)分为VCIND组96例和对照组105例,比较2组患者Hcy、对氧磷酶1活性,分析VCIND患者认知障碍与Hcy、对氧磷酶1活性的相关性。结果 VCIND组Hcy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对氧磷酶1活性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P<0.01)。VCIND组MoCA总分、视空间/执行能力、计算力、语言流畅性、抽象能力、延迟记忆力、定向力评分较对照组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VCIND患者Hcy与MoCA总分及子项目中的视空间/执行能力、命名和注意力评分呈负相关(r=-0.560,P<0.01;r=-0.564,P<0.01;r=-0.399,P<0.01;r=-0.420,P<0.05)。对氧磷酶1与MoCA总分及子项目中的视空间/执行能力评分呈正相关(r=0.432,r=0.463,P<0.01)。结论 Hcy水平增高以及对氧磷酶1活性下降的程度能较好地反映不同程度的认知损害,可作为筛查VCIND患者的客观指标,协助对VCIND患者做出早期诊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半胱氨酸 痴呆 血管性 认知障碍 危险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血尿酸对老年女性高血压患者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的影响 被引量:5
5
作者 李瑶宣 蔺心敬 +1 位作者 王铁建 林慧琼 《临床荟萃》 CAS 北大核心 2006年第9期640-641,共2页
关键词 高血压 尿酸 颈动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肝癌切除术围术期脑梗死患者的临床特点分析 被引量:2
6
作者 程道宾 秦超 +5 位作者 梁志坚 韦馨娴 谢兴锐 虞丽霞 蔺心敬 何宁宇 《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 CAS 2015年第2期154-157,共4页
目的探讨肝癌切除术围术期脑梗死患者的临床特点及可能发病机制。方法选择接受肝癌切除术患者4437例,符合肝癌切除围术期脑梗死患者7例,回顾性分析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4437例患者中符合肝癌切除术围术期脑梗死患者7例,占所住院接受肝... 目的探讨肝癌切除术围术期脑梗死患者的临床特点及可能发病机制。方法选择接受肝癌切除术患者4437例,符合肝癌切除围术期脑梗死患者7例,回顾性分析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4437例患者中符合肝癌切除术围术期脑梗死患者7例,占所住院接受肝癌切除术患者的0.16%。3例存在1种或多种高血压、高脂血症等传统的脑卒中危险因素,4例无脑卒中危险因素。所有患者均为早期肝癌,4例(57.14%)患者脑内出现单一病灶,3例(42.86%)患者均出现非单一动脉供血区的2个及以上病灶。癌细胞抗原(cancer antigen,CA)125升高6例(85.71%),CA199升高4例(57.14%),D-二聚体升高5例(71.43%),甲胎蛋白升高6例(85.71%)。结论肝癌切除术围术期脑梗死多发生在术后的前3d,多数患者肝癌相关的血液生化指标异常、部分患者脑内出现分布于多个血管供血区的多发性梗死灶等明显的临床特点,其发病机制可能与血液的凝固性升高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肿瘤 手术期间 脑梗死 血液凝固 癌胚抗原 甲胎蛋白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