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1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吐鲁番晋唐时期的枣树栽培与利用——基于出土实物与文献证据
1
作者 陈涛 于海琴 洪恩 《中国科学院大学学报(中英文)》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711-719,共9页
对位于新疆吐鲁番盆地的阿斯塔那墓地出土的枣遗存进行科学的鉴定分析,并结合相关文书记载,综合探讨晋唐时期吐鲁番地区的枣树栽培与利用。研究结果显示,晋唐时期吐鲁番地区的枣树栽培非常普遍,枣树是当地一种重要的特色经济作物。吐鲁... 对位于新疆吐鲁番盆地的阿斯塔那墓地出土的枣遗存进行科学的鉴定分析,并结合相关文书记载,综合探讨晋唐时期吐鲁番地区的枣树栽培与利用。研究结果显示,晋唐时期吐鲁番地区的枣树栽培非常普遍,枣树是当地一种重要的特色经济作物。吐鲁番先民对枣的利用方式多样,既直接鲜食,又将其进一步加工成干枣、枣糕或枣麨。此外,枣的药用价值和枣木的优良特性也被吐鲁番先民所认识和利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吐鲁番 晋唐时期 植物考古 植物遗存 文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敦煌吐鲁番文书中的“草豉”考
2
作者 陈涛 艾力江·艾沙 洪恩 《中国科学院大学学报(中英文)》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221-226,共6页
综合传世文献、出土文书和植物形态学从功能、产地和植物性状3个角度对敦煌和吐鲁番文书中记载的“草豉”进行详细考证,研究发现“草豉”即为瘤果黑种草(Nigella glandulifera),唐五代时期主要被敦煌和吐鲁番先民用作药物和制饼、做粥... 综合传世文献、出土文书和植物形态学从功能、产地和植物性状3个角度对敦煌和吐鲁番文书中记载的“草豉”进行详细考证,研究发现“草豉”即为瘤果黑种草(Nigella glandulifera),唐五代时期主要被敦煌和吐鲁番先民用作药物和制饼、做粥时添加的调味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敦煌文书 吐鲁番文书 传世文献 草豉 瘤果黑种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疆阿斯塔那墓地出土唐代木质彩绘的显微激光拉曼分析 被引量:16
3
作者 司艺 洪恩 +4 位作者 王博 何秋菊 胡耀武 杨益民 王昌燧 《光谱学与光谱分析》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0期2607-2611,共5页
新疆吐鲁番地区气候干燥,大量的有机质文物保存较好。阿斯塔那墓地是晋唐时期高昌城居民的公共墓地,文化内涵较为丰富,其中发现的一件木质彩绘,由九种不同颜色绘成。通过显微激光拉曼对彩绘原料进行了原位无损分析,鉴定出石膏、铅丹、... 新疆吐鲁番地区气候干燥,大量的有机质文物保存较好。阿斯塔那墓地是晋唐时期高昌城居民的公共墓地,文化内涵较为丰富,其中发现的一件木质彩绘,由九种不同颜色绘成。通过显微激光拉曼对彩绘原料进行了原位无损分析,鉴定出石膏、铅丹、炭黑、赤铁矿和氯铜矿等无机颜料,以及植物染料藤黄和靛蓝;值得指出的是,该彩绘是我国目前已知最早的藤黄染料利用实物。研究结果表明,唐代吐鲁番地区的高昌居民已经娴熟掌握了颜料的制备、调配、使用,从而创作精美的彩绘作品;文物的颜料分析不仅为彩绘文物的保护提供依据,也为古代丝绸之路的颜料贸易、文化交流的研究提供佐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显微激光拉曼 阿斯塔那墓地 颜料 藤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陕西两处仰韶时期遗址浮选结果分析及其对比 被引量:28
4
作者 刘焕 胡松梅 +4 位作者 张鹏程 杨岐黄 洪恩 王炜林 王昌燧 《考古与文物》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期106-112,共7页
兴乐坊与下河遗址均位于陕西省渭南市,且都包含仰韶中期的遗存。浮选分析表明,仰韶中期,粟作农业在两遗址均占主导地位,兴乐坊遗址在粟作农业的基础上还发展了水稻种植,形成稻粟皆有的特点。此外,两遗址在仰韶中期灰坑植物遗存方面存在... 兴乐坊与下河遗址均位于陕西省渭南市,且都包含仰韶中期的遗存。浮选分析表明,仰韶中期,粟作农业在两遗址均占主导地位,兴乐坊遗址在粟作农业的基础上还发展了水稻种植,形成稻粟皆有的特点。此外,两遗址在仰韶中期灰坑植物遗存方面存在巨大差异。这种差异可能是由于采样的偶然性,或受下河遗址有特殊功能的大房址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陕西 兴乐坊遗址 下河遗址 仰韶中期 粟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陕西白水河流域两处遗址浮选结果初步分析 被引量:15
5
作者 王欣 尚雪 +3 位作者 洪恩 张鹏程 王炜林 王昌燧 《考古与文物》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100-104,共5页
南山头与睦王河两处遗址均位于陕西省渭南市白水河流域,且都包含半坡文化晚期东庄类型遗存。浮选结果表明,仰韶文化时期,两遗址地区农业生产是以粟、黍为主的旱作农业;南山头遗址地区在龙山到战国时期出现了小麦,但仍以粟、黍为主要的... 南山头与睦王河两处遗址均位于陕西省渭南市白水河流域,且都包含半坡文化晚期东庄类型遗存。浮选结果表明,仰韶文化时期,两遗址地区农业生产是以粟、黍为主的旱作农业;南山头遗址地区在龙山到战国时期出现了小麦,但仍以粟、黍为主要的粮食作物,小麦仅作为一种粮食类型的补充出现,并没有大面积地进行推广。结合已有的环境研究以及考古研究结果,我们认为这可能与当地较为干旱的地理环境和较为落后的加工方式有关。两处遗址均发现有半坡文化向庙底沟文化转型阶段(东庄类型)的遗存,目前我国尚未有这一阶段的浮选工作,本次工作为研究这个关键的文化转型时期农业发展及生产情况提供了重要材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山头遗址 睦王河遗址 浮选 农业活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疆吐鲁番洋海墓地出土的粮食作物及其古环境意义 被引量:34
6
作者 洪恩 李肖 李承森 《古地理学报》 CAS CSCD 2007年第5期551-558,共8页
首次对吐鲁番洋海墓地出土的植物遗存进行了系统研究,并鉴定出3种粮食作物:黍(Panicum miliaceum)、青稞(Hordeum vulgare var.nudum)和普通小麦(Triticum aestivum)。吐鲁番地区降水稀少、环境干燥,因此考古遗址中的植物遗存大都保存... 首次对吐鲁番洋海墓地出土的植物遗存进行了系统研究,并鉴定出3种粮食作物:黍(Panicum miliaceum)、青稞(Hordeum vulgare var.nudum)和普通小麦(Triticum aestivum)。吐鲁番地区降水稀少、环境干燥,因此考古遗址中的植物遗存大都保存完好。这些粮食作物均为当地生产。其中,黍可能是古代洋海人的主要粮食作物。通过植物遗存分析,可知2800年前吐鲁番洋海地区的古气候应该比较适合农业生产。古环境分析表明,古洋海人的部落位于一片绿洲中,绿洲内有一定面积的湿地,内生喜湿杂草。另外,河旁或高地上还有胡杨(Populus euphratica)、柳(Salix sp.)及云杉属(Picea sp.)等乔木分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吐鲁番 洋海墓地 植物遗存 粮食作物 古环境 古民族植物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在古代牛奶残留物检测中的应用 被引量:11
7
作者 洪川 洪恩 +2 位作者 杨益民 吕恩国 王昌燧 《文物保护与考古科学》 2011年第1期25-28,共4页
古代牛奶残留物研究是国际科技考古界的热点方向之一,分析方法主要有脂肪酸单体碳同位素分析和蛋白质免疫性分析,但国内相关研究尚未开展。本研究利用商品化的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ELISA)试剂盒,对新疆吐鲁番地区鄯善县苏贝希遗址出土的... 古代牛奶残留物研究是国际科技考古界的热点方向之一,分析方法主要有脂肪酸单体碳同位素分析和蛋白质免疫性分析,但国内相关研究尚未开展。本研究利用商品化的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ELISA)试剂盒,对新疆吐鲁番地区鄯善县苏贝希遗址出土的黑色块状残留物进行分析。结果发现,其中含有少量牛酪蛋白,可见该残留物可能为牛奶制品或掺杂了牛奶,这说明最迟在公元前3到5世纪牛奶就已出现在我国新疆先民的食谱中。分析手段的成熟,可广泛应用于我国古代牛奶残留物的快速检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ELISA 牛酪蛋白 苏贝希遗址 奶制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疆洋海古代大麻叶的大麻酚分析(英文) 被引量:1
8
作者 马青云 洪恩 赵友兴 《天然产物研究与开发》 CAS CSCD 2011年第1期82-84,88,共4页
为了检测新疆吐鲁番地区洋海古墓中2500年前大麻叶中两个大麻酚:四氢大麻酚(THC)与大麻二酚(CBD),采用高压液相分析技术(HPLC)测定26.716 g大麻叶中THC与CBD的含量分别为0.2928 mg与0.2830 mg,占叶重量的(0.110%)%与(0.106%)%。THC与CB... 为了检测新疆吐鲁番地区洋海古墓中2500年前大麻叶中两个大麻酚:四氢大麻酚(THC)与大麻二酚(CBD),采用高压液相分析技术(HPLC)测定26.716 g大麻叶中THC与CBD的含量分别为0.2928 mg与0.2830 mg,占叶重量的(0.110%)%与(0.106%)%。THC与CBD标准品从现代大麻叶中分离得到,通过波谱分析鉴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麻 大麻酚 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古墓中胡杨心材的挥发性化学成分
9
作者 罗建蓉 洪恩 +2 位作者 赵友兴 刘玉清 钱金栿 《天然产物研究与开发》 CAS CSCD 2007年第5期819-821,共3页
利用GC-MS联用技术分析了古墓中2000多年前胡杨(Populus euphratica)心材的挥发性化学成分,并应用色谱峰面积归一化法计算了各成分的相对含量。共分析确认了31种挥发性成分,主要为倍半萜类化合物和酯类化合物。
关键词 胡杨 挥发性化学成分 气相色谱-质谱联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四倍体鲜食枣新品种‘辰光’
10
作者 刘孟军 刘平 +3 位作者 洪恩 代丽 吴改娥 刘志国 《果农之友》 2010年第12期11-11,共1页
我国枣树种质资源丰富,‘赞皇大枣’是迄今为止发现的唯一的自然三倍体品种,其他均为二倍体。 鉴于三倍体‘赞皇大枣’表现出的果实大,抗逆性强等特点,河北农业大学开始了多倍体诱变研究。2002年利用秋水仙素在田间诱变‘临猗梨枣... 我国枣树种质资源丰富,‘赞皇大枣’是迄今为止发现的唯一的自然三倍体品种,其他均为二倍体。 鉴于三倍体‘赞皇大枣’表现出的果实大,抗逆性强等特点,河北农业大学开始了多倍体诱变研究。2002年利用秋水仙素在田间诱变‘临猗梨枣’(二倍体)茎尖,经2003—2006年高接纯化后得到的纯合四倍体枣新品种‘辰光’,这是目前国内外首个四倍体枣品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四倍体 新品种 鲜食枣 三倍体品种 多倍体诱变 河北农业大学 赞皇大枣 资源丰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类明代青花人物故事图葫芦瓶的年代考证 被引量:2
11
作者 马丁 江建新 +2 位作者 穆艺 洪恩 王昌燧 《中国陶瓷》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1期62-67,共6页
固有观点认为一类未署年款的青花人物故事图葫芦瓶属于明正德时期(公元1506-1521)产品,包括天津博物馆藏青花仙人故事图葫芦瓶、普萨特博物馆藏青花八仙葫芦瓶,与之类似的还可见年代定为明中期的台北故宫博物院藏青花琴棋书画十八学士... 固有观点认为一类未署年款的青花人物故事图葫芦瓶属于明正德时期(公元1506-1521)产品,包括天津博物馆藏青花仙人故事图葫芦瓶、普萨特博物馆藏青花八仙葫芦瓶,与之类似的还可见年代定为明中期的台北故宫博物院藏青花琴棋书画十八学士葫芦瓶。通过对近期公布的考古和文物资料的梳理,根据器型、纹饰等特征推定上述一组葫芦瓶应属于明正统-天顺时期(公元1436-1464)。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花瓷 人物故事图 葫芦瓶 明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植物遗存看古代新疆大麻的认识和利用 被引量:5
12
作者 刘妍 顾漫 +2 位作者 陈涛 王炳华 洪恩 《中国科学院大学学报(中英文)》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567-576,共10页
新疆是连通丝绸之路东西方的重要区域,天然干燥少雨的优良环境使得植物遗存——大麻(Cannabis sativa)得以很好地保存。古代新疆地区大麻认识和利用的历史大致分为前后两个阶段:史前时期,得益于地理环境的先天优势,新疆最先受到中亚古... 新疆是连通丝绸之路东西方的重要区域,天然干燥少雨的优良环境使得植物遗存——大麻(Cannabis sativa)得以很好地保存。古代新疆地区大麻认识和利用的历史大致分为前后两个阶段:史前时期,得益于地理环境的先天优势,新疆最先受到中亚古代文明影响,大麻多被用作精神活性药物;历史时期,丝绸之路的开通促使西域与内地的交流往来,大麻的食用及纤维价值逐渐被广泛接受。故而古代新疆先民对大麻的利用大致经历了从精神活性物到粮食作物、纤维作物,乃至药用植物的转变。综述新疆地区大麻研究成果,总结不同时期大麻利用方式与差异及其产生的原因,同时通过植物学分类鉴定及年代测定等方法对新疆吐鲁番地区出土的大麻遗存进行再研究,梳理传世文献与出土文书,探讨大麻药用价值的利用情况,为深入认识唐代汉方医学的传播提供新的线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麻 精神活性物质 丝绸之路 出土文书 药用价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唐西州时期吐鲁番的桃树栽培——从出土文书及实物证据谈起 被引量:8
13
作者 赵美莹 王龙 +1 位作者 党志豪 洪恩 《中国科学院大学学报(中英文)》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405-415,共11页
桃是中国重要的水果之一,经丝绸之路西传至古波斯。作为丝路重镇的吐鲁番地区,晋唐时期的桃树栽培是否存在却始终未能确定。《吐鲁番出土文书》中曾出现“桃”字,学界对其释读说法不一,主要分为“无桃说”和“有桃说”两种观点。本文从... 桃是中国重要的水果之一,经丝绸之路西传至古波斯。作为丝路重镇的吐鲁番地区,晋唐时期的桃树栽培是否存在却始终未能确定。《吐鲁番出土文书》中曾出现“桃”字,学界对其释读说法不一,主要分为“无桃说”和“有桃说”两种观点。本文从历史记载和实物证据两方面入手,结合《吐鲁番出土文书》及吐鲁番木尔吐克萨依戍堡出土的桃核遗存,通过文献梳理、年代测定和植物学鉴定等研究,认为至迟在唐西州时期,吐鲁番地区已经存在桃树栽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葡萄 高昌 出土文书 木尔吐克萨依戍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疆吐鲁番哈拉和卓晋唐古墓群出土植物遗存研究 被引量:6
14
作者 张元 闫雪梅 +1 位作者 陈涛 洪恩 《农业考古》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7-14,共8页
哈拉和卓古墓群位于新疆吐鲁番盆地,与阿斯塔那古墓群共同组成晋唐时期高昌城乡居民的公共墓地。自19世纪末20世纪初被发现以来,学术界对哈拉和卓古墓群及其出土器物和文书的研究一直方兴未艾,构成了吐鲁番学研究的重要内容。然而,已有... 哈拉和卓古墓群位于新疆吐鲁番盆地,与阿斯塔那古墓群共同组成晋唐时期高昌城乡居民的公共墓地。自19世纪末20世纪初被发现以来,学术界对哈拉和卓古墓群及其出土器物和文书的研究一直方兴未艾,构成了吐鲁番学研究的重要内容。然而,已有研究对晋唐时期吐鲁番先民的农业经济活动和植物利用等方面探讨较少,尤其缺乏来自考古发现的实物证据。本文对哈拉和卓古墓群出土的植物遗存进行了精细的分析鉴定,结果共发现粟、小麦、大麦、青稞和大麻等五种粮食作物以及枣和葫芦两种果蔬植物。结合其它同时期遗址的植物考古研究成果和出土文书的记载,可以看到晋唐时期吐鲁番地区农业生产发展迅速,无论是农作物品种,还是农业技术水平和农业理念与内地已基本相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吐鲁番地区 哈拉和卓古墓群 晋唐时期 植物遗存 农业生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出土文献看吐鲁番晋唐时期的葡萄栽培 被引量:5
15
作者 洪恩 乔秋颖 《敦煌学辑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109-120,共12页
基于出土文献,从定植、架式、围墙设置、埋土防寒等方面考证了晋唐时期吐鲁番先民的葡萄栽培。研究发现,先民定植葡萄的时间不早于公历4月中旬,定植方式可能为扦插。结合出土文书及墓室壁画,推测先民应采用棚架栽培葡萄,但并不排除也使... 基于出土文献,从定植、架式、围墙设置、埋土防寒等方面考证了晋唐时期吐鲁番先民的葡萄栽培。研究发现,先民定植葡萄的时间不早于公历4月中旬,定植方式可能为扦插。结合出土文书及墓室壁画,推测先民应采用棚架栽培葡萄,但并不排除也使用活支柱的搭架方式;部分葡萄园周围设置有院墙,但功能主要是防盗或明确主权,未见其他功能。另外,文书中的"抽枝"可理解为"盘墩",而非专业的果树修剪;葡萄秋季埋土防寒,以及春季出土的时间与当代较为接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晋唐时期 吐鲁番文书 葡萄栽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吐鲁番晋唐时期的水稻栽培研究 被引量:2
16
作者 陈涛 洪恩 《自然科学史研究》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34-42,共9页
新疆吐鲁番地区气候极端干旱,素有中国“干极”之称。关于该地区早期水稻栽培情况一直以来都是学术界关注的热点问题。文章首先对阿斯塔那古墓群出土的水稻遗存进行了精细的鉴定分析,发现其为粳稻类型;然后,结合传世文献、出土文书和古... 新疆吐鲁番地区气候极端干旱,素有中国“干极”之称。关于该地区早期水稻栽培情况一直以来都是学术界关注的热点问题。文章首先对阿斯塔那古墓群出土的水稻遗存进行了精细的鉴定分析,发现其为粳稻类型;然后,结合传世文献、出土文书和古环境研究资料,确认这些水稻遗存应为本地生产,并进一步探讨了晋唐时期吐鲁番地区的水稻栽培情况。阿斯塔那古墓群出土的稻谷是吐鲁番地区迄今年代最早的水稻遗存,这一发现表明最晚在公元4到5世纪水稻栽培的相关技术和理念即已传入该地。然而限于吐鲁番当地水资源稀缺,水稻的种植规模并不大,在高昌先民的饮食结构中始终占据非常次要的地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吐鲁番地区 阿斯塔那古墓群 水稻栽培 植物遗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吐鲁番吐峪沟石窟寺园艺类植物遗存研究 被引量:5
17
作者 王龙 荆磊 +1 位作者 张贵林 洪恩 《农业考古》 2020年第6期15-26,共12页
规模宏大的吐峪沟石窟寺遗址群,是丝绸之路上西域与河西地区、内地佛教艺术交流的实证。伴随近年来的考古发掘和系统清理工作,洞窟形制、组合、壁画题材等与佛教石窟寺建筑和艺术相关的内容逐渐清晰。但是目前对晋唐时期石窟寺内先民物... 规模宏大的吐峪沟石窟寺遗址群,是丝绸之路上西域与河西地区、内地佛教艺术交流的实证。伴随近年来的考古发掘和系统清理工作,洞窟形制、组合、壁画题材等与佛教石窟寺建筑和艺术相关的内容逐渐清晰。但是目前对晋唐时期石窟寺内先民物质文化生活的探索还较少,尤其是与先民生存密切相关的植物资源。本文重点关注该遗址中发现的果实与蔬菜类园艺植物。植物遗存鉴定结果表明,共有11种果蔬植物出土。其中的8种水果类分别为苹果属(Malus sp.)、新疆梨(似)(Pyrus cf.sinkiangensis)、杏(Armeniaca vulgaris)、桃(Amygdalus persica)、枣(Ziziphus jujuba)、沙枣(Elaeagnus sp.)、葡萄(Vitis vinifera)、哈密瓜(Cucumis melo);核桃(Juglans regia);葫芦(Lagenaria siceraria)和瓠子(Lagenaria siceraria var.hispida)。当地先民可能栽培以上果蔬植物,并采集其果实作为食物。对于枣和葫芦,先民进一步加工利用其副产品,如将多个枣核钻孔,连成串珠;或将木质化葫芦果皮作为书写材料或制成圆形象棋棋子。多种果蔬植物出现及其多样化利用方式,表明高昌先民已经熟悉园艺业种植和认识不同植物种类的利用价值。这些信息对了解丝绸之路开通背景下果蔬类植物的来源以及在吐鲁番地区的汇集,探讨园艺作物在先民经济社会生活中的作用,追溯吐鲁番地区园艺业发展历史和形成过程等,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吐鲁番 吐峪沟石窟寺 晋唐时期 果蔬植物 园艺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吐鲁番晋唐时期的农业活动研究——以吐峪沟石窟作物遗存为例 被引量:6
18
作者 荆磊 王龙 洪恩 《农业考古》 2020年第1期16-21,共6页
本文根据新疆吐鲁番晋唐时期的吐峪沟石窟出土的小麦、粟、黍等6种粮食作物遗存,结合当地出土文献,探讨了先民对谷物的利用情况。综合分析,可以推断当地先民以小麦、粟、黍等3种谷物作为主要的粮食作物;青稞也得到了较多的栽培,除食用... 本文根据新疆吐鲁番晋唐时期的吐峪沟石窟出土的小麦、粟、黍等6种粮食作物遗存,结合当地出土文献,探讨了先民对谷物的利用情况。综合分析,可以推断当地先民以小麦、粟、黍等3种谷物作为主要的粮食作物;青稞也得到了较多的栽培,除食用外可能被用作牲畜饲料。除此之外,吐峪沟石窟中发现了黑大豆,可以进一步补充豆科作物在此地利用的空白;发现的薏苡遗存则可能被用作念珠使用。多种粮食作物并存反映了当时的农业水平已达到较高的程度,为当地文化发展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吐峪沟石窟 晋唐 农业活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晋唐时期吐鲁番地区所见粟黍作物考辨及加工研究——以出土文书与植物遗存为中心 被引量:1
19
作者 陈涛 帕丽旦木·沙丁 洪恩 《敦煌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83-93,共11页
本文通过对吐鲁番文书中粟和黍相关名词的考证,结合出土植物遗存研究,确认了“粟细米”和“细米”应为粟和黍加工后的精米,并进一步探讨了晋唐时期吐鲁番地区的粟黍加工情况。研究表明,吐鲁番居民栽培的黍穄以粳性为主,使用杵臼和碓来... 本文通过对吐鲁番文书中粟和黍相关名词的考证,结合出土植物遗存研究,确认了“粟细米”和“细米”应为粟和黍加工后的精米,并进一步探讨了晋唐时期吐鲁番地区的粟黍加工情况。研究表明,吐鲁番居民栽培的黍穄以粳性为主,使用杵臼和碓来加工粟和黍,脱壳后糙米的得米率为60%左右,而精米得米率约为90%。由于晋唐时期吐鲁番人多地少,因此当地居民主要还是以糙米为食,很少食用口感更好、但浪费严重的精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晋唐时期 吐鲁番地区 粟黍加工 文书 植物遗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如何提高机降灭火的效率 被引量:1
20
作者 洪恩 《森林防火》 北大核心 1992年第2期21-22,共2页
机降灭火是当今世界上比较先进的扑救森林火灾所采取的一种措施,也是预防林火、扑救林火的发展方向。机降灭火主要是突出一个“快”字。一是从快字体现了灭火的原则:“打早、打小、打了”一举歼灭,能使损失降到最低程度;二是机动性能强... 机降灭火是当今世界上比较先进的扑救森林火灾所采取的一种措施,也是预防林火、扑救林火的发展方向。机降灭火主要是突出一个“快”字。一是从快字体现了灭火的原则:“打早、打小、打了”一举歼灭,能使损失降到最低程度;二是机动性能强,它能用最短的时间快速将火包围,有利于集中优势兵力打歼灭战;三是利用机动性能强的优点,随时随地调整火场人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机降灭火 效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