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莱州湾凹陷馆陶组辫状河储层沉积特征
1
作者 吕世聪 张汶 +2 位作者 蔡越钎 周连德 孙风涛 《石油地质与工程》 CAS 2024年第2期33-39,共7页
新近系馆陶组辫状河沉积具有较好的储集性能,是莱州湾凹陷重要的油气储层。国内外学者对于典型的辫状河沉积模式和储层特征进行了大量的研究,但针对砂泥岩不等厚互层的非典型辫状河沉积特征研究较少。文中针对渤海湾盆地南部莱州湾凹陷... 新近系馆陶组辫状河沉积具有较好的储集性能,是莱州湾凹陷重要的油气储层。国内外学者对于典型的辫状河沉积模式和储层特征进行了大量的研究,但针对砂泥岩不等厚互层的非典型辫状河沉积特征研究较少。文中针对渤海湾盆地南部莱州湾凹陷A油田馆陶组辫状河沉积特征及储层展布,开展了岩心观察、薄片鉴定、测井分析、压汞测试等研究,并在沉积模式研究的基础上结合地震技术手段对辫状河心滩砂体的平面展布进行了综合分析。研究表明:①研究区馆陶组发育远源砂质辫状河沉积;②储层类型主要包括心滩和辫流河道2种类型,其中心滩储层为优质储层,粒度粗,厚度大,物性好,具有高电阻率、高孔隙度、高渗透率、含油饱和度高、低泥质含量的“四高一低”特点;③结合地震属性研究,心滩储层平面展布范围广,是研究区开发的优势区域。该研究成果可为远源砂质辫状河储层评价及开发井位部署、剩余油分布研究提供借鉴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辫状河沉积 心滩 辫流河道 沉积模式 储层评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时深标定中VSP时深关系调整影响因素分析 被引量:2
2
作者 姜本厚 张凯 +2 位作者 张平平 蔡越钎 王玉英 《石油地质与工程》 CAS 2014年第4期62-66,共5页
VSP时深关系是否需要"整体时移"和"局部拉伸",目前存在较大的争议,甚至引发了对VSP时深关系及其解决地质问题能力的质疑。文章从时深标定过程中时深调整的结果入手,对VSP时深关系和偏移剖面及两者存在的问题进行分... VSP时深关系是否需要"整体时移"和"局部拉伸",目前存在较大的争议,甚至引发了对VSP时深关系及其解决地质问题能力的质疑。文章从时深标定过程中时深调整的结果入手,对VSP时深关系和偏移剖面及两者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研究了时深标定中影响时深调整的主要因素,明确了时深标定中时深调整的原因所在,为精细时深标定技术提供了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时深标定 偏移剖面 整体时移 局部拉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辽中凹陷南洼构造转换带发育特征及其对油气成藏的控制作用 被引量:13
3
作者 李强 田晓平 +2 位作者 孙风涛 来又春 蔡越钎 《油气地质与采收率》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5期41-47,共7页
对辽中凹陷南洼三维地震资料进行解释,将剖面解释与平面成图分析相结合,探讨辽中凹陷南洼旅大21油田和旅大16油田构造转换带的变形特征,并分析构造转换带与油气成藏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郯庐断裂带贯穿辽中凹陷南洼,在中央走滑断层、旅... 对辽中凹陷南洼三维地震资料进行解释,将剖面解释与平面成图分析相结合,探讨辽中凹陷南洼旅大21油田和旅大16油田构造转换带的变形特征,并分析构造转换带与油气成藏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郯庐断裂带贯穿辽中凹陷南洼,在中央走滑断层、旅大16-3断层和旅大16-21断层的局部弯曲段形成旅大21油田增压型“S”型构造转换带、旅大16油田北部增压型“S”型构造转换带和旅大16油田南部释压型“S”型构造转换带,在旅大16-3断层和旅大16-21断层的叠覆区形成旅大16油田中部释压型叠覆型构造转换带。构造转换带改变了分段断层传递的应力,使三维空间应变守恒,采用断层的位移-距离法探讨旅大16油田中部释压型叠覆型构造转换带的变形特征。构造转换带对油气成藏的控制作用主要表现为:控制构造圈闭的形成,控制优质储层的发育,控制油气运移过程和断层封堵。辽中凹陷南洼增压型构造转换带是有利的油气勘探领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构造转换带“ S”型构造转换带 叠覆型构造转换带 油气成藏 郯庐断裂带 辽中凹陷南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倾斜地层的VSP时深标定研究 被引量:9
4
作者 姜本厚 沈章洪 +1 位作者 张平平 蔡越钎 《石油地球物理勘探》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598-604,682+514,共7页
针对VSP时深关系与偏移剖面对比时经常需要进行调整的情况,本文以理论时深关系为标准,通过VSP时深关系、偏移剖面与理论时深关系的对比研究,分析了VSP、偏移剖面与理论时深关系的差别所在。以渤海油田CYQ构造已钻井实测VSP数据和VSP正... 针对VSP时深关系与偏移剖面对比时经常需要进行调整的情况,本文以理论时深关系为标准,通过VSP时深关系、偏移剖面与理论时深关系的对比研究,分析了VSP、偏移剖面与理论时深关系的差别所在。以渤海油田CYQ构造已钻井实测VSP数据和VSP正演结果为实例对比分析了倾斜地层VSP和偏移剖面对时深标定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时深关系 VSP偏移剖面 正演模型 时深标定 倾斜地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渤海湾盆地西南部古近系滩坝沉积特征及主控因素 被引量:9
5
作者 张汶 吕世聪 +2 位作者 赵大林 贾海松 蔡越钎 《岩性油气藏》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85-94,共10页
为研究渤海湾盆地西南部古近系东营组和沙河街组滩坝沉积特征及主控因素,开展了岩心观察、薄片鉴定、测井分析、压汞测试等研究,并结合古地貌特征对各类滩坝沉积模式及其差异性进行了综合分析。结果表明:①研究区滩坝类型主要包括砂质... 为研究渤海湾盆地西南部古近系东营组和沙河街组滩坝沉积特征及主控因素,开展了岩心观察、薄片鉴定、测井分析、压汞测试等研究,并结合古地貌特征对各类滩坝沉积模式及其差异性进行了综合分析。结果表明:①研究区滩坝类型主要包括砂质滩坝、砾质滩坝、混积滩坝和碳酸盐岩滩坝等4种类型。②物源供给强度、古地貌、古水深及古风浪等4个因素共同控制了滩坝的类型及沉积特征,其中物源供给强度是物质基础,控制了滩坝砂体类型,古地貌与古水深控制了滩坝砂体的厚度和分布位置,古风浪影响了滩坝砂体的展布形态。③砂质滩坝、混积滩坝和碳酸盐岩滩坝储层物性较好,测试产能高,为研究区油气勘探的有利目标。该研究成果可为滩坝储层的油气勘探提供借鉴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物源供给 古地貌 古水深 古风浪 滩坝 古近系 渤海湾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渤海海域地震振幅影响因素分析 被引量:7
6
作者 姜本厚 蔡越钎 王玉英 《石油地质与工程》 CAS 2012年第4期47-51,6-7,共5页
在渤海海域海上钻井少的情况下,油气藏勘探开发对地震资料的依赖程度较高,利用地震振幅进行岩性识别和流体检测取得了丰富的成果,但由于地震振幅的影响因素较多,如果不充分研究和认识这些影响因素,会在利用地震振幅信息进行油气勘探开... 在渤海海域海上钻井少的情况下,油气藏勘探开发对地震资料的依赖程度较高,利用地震振幅进行岩性识别和流体检测取得了丰富的成果,但由于地震振幅的影响因素较多,如果不充分研究和认识这些影响因素,会在利用地震振幅信息进行油气勘探开发时掉入陷阱,造成部分井的落空。为了尽量避免地震振幅引起的陷阱,文章从地震资料采集、处理和地质等方面探讨了影响地震振幅的各种因素,这对提高岩性识别、流体检测及探井成功率具有很好的现实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渤海海域 地震振幅 地震资料采集处理 低速泥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水下分流河道砂体地震储层预测及在水平井实施中的应用 被引量:5
7
作者 高磊 明君 +3 位作者 夏同星 蔡越钎 张建民 袁东 《石油地质与工程》 CAS 2011年第6期63-65,70,共4页
B油田主要油藏类型为在复杂断块、断鼻构造背景下形成的岩性、构造-岩性油气藏,储层发育程度低,以水下分流河道砂体为主要储层类型,单砂体厚度薄,储层横向变化快,砂体叠合程度差,纵向上油气水关系复杂。针对上述开发难点,在精细层位标... B油田主要油藏类型为在复杂断块、断鼻构造背景下形成的岩性、构造-岩性油气藏,储层发育程度低,以水下分流河道砂体为主要储层类型,单砂体厚度薄,储层横向变化快,砂体叠合程度差,纵向上油气水关系复杂。针对上述开发难点,在精细层位标定的基础上,采用稀疏脉冲反演方法和属性综合分析技术进行储层预测,采用地震地质相结合进行综合分析的思路,结合测井相、沉积相、地震响应分析结果,将砂体的地球物理响应特征与地质认识相结合,正确认识水下分流河道砂体地震响应与地质模式的关系,成功的指导了水下分流河道砂体的水平井部署实施,取得了较好的应用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下分流河道 地球物理响应 地质模式 储层预测 水平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重质稠油油藏碱/表面活性剂二元复合驱室内实验 被引量:1
8
作者 马奎前 蔡晖 +2 位作者 朱玉国 蔡越钎 张占华 《石油地质与工程》 CAS 2011年第2期122-125,共4页
针对渤海某稠油油田储层非均质性、储层物性和流体性质等特点,利用室内实验方法,对碱/表面活性剂二元体系中表面活性剂与原油的界面活性、碱对表面活性剂/原油间界面活性的影响、碱/表面活性剂之间的协同效应进行了实验研究,对碱/表面... 针对渤海某稠油油田储层非均质性、储层物性和流体性质等特点,利用室内实验方法,对碱/表面活性剂二元体系中表面活性剂与原油的界面活性、碱对表面活性剂/原油间界面活性的影响、碱/表面活性剂之间的协同效应进行了实验研究,对碱/表面活性剂驱油效果进行评价。结果表明,碱/表面活性剂二元驱油体系,具有降低界面张力,提高驱油效率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稠油油田 碱/表面活性剂 界面张力 驱油效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