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蔡花菲陶瓷艺术作品选登
1
作者 蔡花菲 《中国陶瓷》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2期I0002-I0002,共1页
蔡花菲,1980年生于安徽安庆,2006年毕业于景德镇陶瓷学院艺术设计学院,获硕士学位。师从于宁钢教授,主要从事传统陶艺与现代陶艺的研究工作,作品风格多样,论文及作品多次发表在国家级核心期刊。现就职于桂林电子科技大学设计学院。
关键词 作品选登 陶瓷艺术 设计学院 电子科技大学 现代陶艺 景德镇陶瓷 硕士学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蔡花菲陶瓷艺术作品选登
2
作者 蔡花菲 《中国陶瓷》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2期I0003-I0003,共1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蔡花菲陶瓷艺术作品选登
3
作者 蔡花菲 《中国陶瓷》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1期I0005-I0005,共1页
关键词 陶瓷艺术作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挪用与生发:中欧传播视域下的“华盖”形制嬗递
4
作者 蔡花菲 王立平 《南京艺术学院学报(美术与设计)》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63-70,I0002,共9页
17—18世纪中国风图像里频繁出现的“华盖”,是一种偏移中式原型的欧洲“镜像”。东风西渐进程中,融入欧洲社会生活和建筑空间的“华盖”产生了本土调适,又经英国工业革命浪潮冲刷被赋予机械动能而获“新生”。运用图像学、传播学、设... 17—18世纪中国风图像里频繁出现的“华盖”,是一种偏移中式原型的欧洲“镜像”。东风西渐进程中,融入欧洲社会生活和建筑空间的“华盖”产生了本土调适,又经英国工业革命浪潮冲刷被赋予机械动能而获“新生”。运用图像学、传播学、设计学等跨学科的方法可厘清“华盖”形制之嬗递,进而探赜“中国元素”在跨文化传播中的功能与内涵之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华盖 中式仪仗 东方时尚 图像传播 中国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礼化的审美:论南宋龙泉棒槌附耳瓶的形成
5
作者 蔡花菲 罗浩 《中国陶瓷》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86-92,共7页
新石器时代陶器衍生的夏商周三代青铜器彰显了礼仪之威,成就了中华民族的礼器规范。始于汉代的瓷器经历了唐代的广泛应用,至宋代在崇古尚礼文化浪潮的冲刷下,以“礼化的审美”为典型特征的宋瓷。这一由陶至铜、再由铜至瓷的进程中,跨越... 新石器时代陶器衍生的夏商周三代青铜器彰显了礼仪之威,成就了中华民族的礼器规范。始于汉代的瓷器经历了唐代的广泛应用,至宋代在崇古尚礼文化浪潮的冲刷下,以“礼化的审美”为典型特征的宋瓷。这一由陶至铜、再由铜至瓷的进程中,跨越材质的构件“附耳”从器用把手渐而固化为中国礼仪器物的经典元素。当附耳之饰成为南宋龙泉棒槌附耳瓶的点睛之笔时,也奏响了两宋“铜”“瓷”交响的最美和音。这一器型形成与嬗变的轨迹,映射了审美与礼仪、风格与功用在器物形态上的调适,从中可以洞见中华成器法则、造物思想。两宋之际,瓷器不仅作为皇家典仪之器,还在市井街巷传播与泛化,礼器专属性的弱化和陈设瓷的“礼化”同时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礼器 南宋龙泉窑 棒槌附耳瓶 造物思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器以载道——从“开光”形制的形成看装饰的从属性 被引量:5
6
作者 蔡花菲 宁钢 《中国陶瓷》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104-108,共5页
《周易》云:"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陶瓷"开光"以其"器"的形态,诠释对"道"的感悟和探索,"有形"器物的丰富性与多样性都根源于其"见象"的装饰之"道"... 《周易》云:"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陶瓷"开光"以其"器"的形态,诠释对"道"的感悟和探索,"有形"器物的丰富性与多样性都根源于其"见象"的装饰之"道"。"开光"形制的形成过程中,装饰从属于适用和造型的规律之下的,是社会功能和时代审美、多元文化等深层因素的影响。开光跨越了从新石器时代的彩陶至现代陶艺的时间维度和东西方文化的地域空间,是传统装饰之道在当代的传承,可为相关领域提供典范性的启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道与器 陶瓷艺术 装饰 开光形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浅绛彩对青绿山水瓷画的影响 被引量:3
7
作者 蔡花菲 宁钢 《中国陶瓷》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3期60-62,共3页
通过对汪野亭的粉彩山水作品的研究,剖析浅绛彩对青绿山水瓷画风格演变的影响。
关键词 浅绛彩 青绿山水 汪野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道器合一”——论传统陶瓷“开光”的成因与嬗变 被引量:4
8
作者 蔡花菲 《中国陶瓷》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7期87-91,共5页
器皿造型产生了分区装饰的手法,开光装饰是横向带状和纵向几何分区结合的产物。从彩陶上"开光"的萌芽到历代传统陶瓷"开光"的发展及现代衍变,可探究其成因﹑特点和发展规律,论证陶瓷装饰"因器而变"﹑&qu... 器皿造型产生了分区装饰的手法,开光装饰是横向带状和纵向几何分区结合的产物。从彩陶上"开光"的萌芽到历代传统陶瓷"开光"的发展及现代衍变,可探究其成因﹑特点和发展规律,论证陶瓷装饰"因器而变"﹑"道器合一"的特征是"开光"产生及嬗变的主要内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开光装饰 器皿 传统陶瓷 现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变·装:法国“中国风”化装舞会的图像生成与文化动因 被引量:2
9
作者 蔡花菲 李湘颖 王立平 《艺术设计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59-66,共8页
本文聚焦于17~19世纪欧洲“中国风”背景下法国盛行的“中国主题”化装舞会,运用图像学、传播学、物质文化史研究等跨学科的方法,透过图像与文本互参、互证的“二重证据法”,探讨“中国元素”遍及服饰、妆造、舞台布景等各领域,由宫廷... 本文聚焦于17~19世纪欧洲“中国风”背景下法国盛行的“中国主题”化装舞会,运用图像学、传播学、物质文化史研究等跨学科的方法,透过图像与文本互参、互证的“二重证据法”,探讨“中国元素”遍及服饰、妆造、舞台布景等各领域,由宫廷弥散到大众群体的现象。进而分析东西合璧的“中国风”化装舞会图像的生成规律,揭橥其文化动因:随着“中国装扮”迅速成为欧洲社交的时兴范式,也一定程度上影响着人们的生活方式与文化观念,加速了“中国风”的涌动与发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装扮 化装舞会 图像生成 中国风 社交时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禁与不禁:从明清官窑制度看“五行说”下的瓷器色彩伦理 被引量:3
10
作者 蔡花菲 徐艳芳 《艺术百家》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194-201,共8页
儒家礼教与"五方五行五色"体系相互融合,产生了色度与器用、物序与人伦的互动机制,色彩成为阶级礼制下序列人伦纲常的符号。明清官窑"色禁"制度加剧了瓷器色彩伦理的进程,但制瓷技艺的成熟使得"色禁"难禁... 儒家礼教与"五方五行五色"体系相互融合,产生了色度与器用、物序与人伦的互动机制,色彩成为阶级礼制下序列人伦纲常的符号。明清官窑"色禁"制度加剧了瓷器色彩伦理的进程,但制瓷技艺的成熟使得"色禁"难禁,瓷色反而"因禁而盛"。随着明代"禁色"瓷器在清代民间的生产与流通,形成了"祭祀之器-身份之器-赏玩之器-日用之器"的伦理序列。明清官窑对坊间瓷色僭越"禁"与"不禁"的制度之变,映射了瓷色伦理观的嬗变轨迹。追根溯源,瓷色伦理观根源于"五行说"隐喻与象征的华夏思维模式,是政治、经济、文化、科技等诸多因素在器物文化中的反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色彩伦理 官窑制度 色禁 五行说 明清瓷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