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大气挥发性有机物受体模型来源解析研究进展 被引量:1
1
作者 蔡美全 常淼 +3 位作者 丁萌萌 周健楠 沈秀娥 刘保献 《环境科学与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224-237,共14页
挥发性有机物(VOCs)是细颗粒物和臭氧的重要前体物,对其开展来源解析研究非常必要。正定矩阵因子分解(PMF)模型是应用较为广泛的受体模型来源解析技术,该文归纳了PMF模型中关键参数的选取,综述了其在大气VOCs来源解析上的应用情况,总结... 挥发性有机物(VOCs)是细颗粒物和臭氧的重要前体物,对其开展来源解析研究非常必要。正定矩阵因子分解(PMF)模型是应用较为广泛的受体模型来源解析技术,该文归纳了PMF模型中关键参数的选取,综述了其在大气VOCs来源解析上的应用情况,总结了中国不同区域VOCs来源特点,阐述了特征比值法、潜在污染源区及传输路径分析方法等方法与PMF模型结合开展VOCs来源的研究进展。结果表明:(1)VOCs物种、不确定度、物种权重、因子数等关键参数的选取均会影响解析结果的误差;(2)大气VOCs来源因地区、季节及人为管控等因素影响而存在差异,但机动车相关排放源是北京市、济南市、武汉市、长三角地区及南部城市大气VOCs的主要来源,贡献在16.9%~75.4%;(3)在PMF模型获取源贡献的基础上,利用条件概率函数、潜在源贡献函数、浓度加权轨迹等模型可掌握污染来源空间分布及传输贡献,光化学损耗估算方法可减小高活性VOCs的解析误差,为管理部门提供更加精准的VOCs污染来源信息。研究显示,在PMF模型广泛应用于大气VOCs来源解析的背景下,开展量化VOCs污染本地生成及区域传输贡献、准确估算VOCs损耗方法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挥发性有机物 来源解析 受体模型 正定矩阵因子分解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固定源废气中VOCs测定方法的研究及应用
2
作者 蔡美全 丁萌萌 +3 位作者 周健楠 常淼 沈秀娥 刘保献 《化工环保》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573-580,共8页
采用固相吸附-热脱附/气相色谱-质谱法测定固定源废气中的挥发性有机物(VOCs),比较了低目标物含量(5~100 ng)和高目标物含量(50~1000 ng)时,内标法和外标法在定量分析时的差异,考察了气袋样品转移时间、内标物和替代物添加方式对测定结... 采用固相吸附-热脱附/气相色谱-质谱法测定固定源废气中的挥发性有机物(VOCs),比较了低目标物含量(5~100 ng)和高目标物含量(50~1000 ng)时,内标法和外标法在定量分析时的差异,考察了气袋样品转移时间、内标物和替代物添加方式对测定结果的影响,分析了4类企业废气中VOCs的排放特征。结果表明,两种定量方式所绘制的校准曲线均满足国标HJ 734—2014中相关系数大于等于0.995的规定。当气样中正庚烷、乳酸乙酯、1-癸烯、1-十二烯含量较低时,更适合使用外标法测定;当气样中目标物含量较高时,测定前需优化热脱附条件,并用加标实验验证测定的准确性。气袋样品需在8 h内转移至吸附管中以延长保存时间。采用内标法时,在样品从气袋向吸附管转移前/后添加内标物和替代物,目标物测定偏差均小于30%。电子工业和汽车制造企业主要排放含氧VOCs,汽车维修企业以含氧VOCs和芳香烃为主,工业涂装企业主要为苯系物或含氧VOC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固定污染源废气 挥发性有机物 内标法 外标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管材对淡化海水在管网中水质稳定性的影响 被引量:4
3
作者 蔡美全 温柔 刘文君 《水处理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1期26-32,共7页
针对淡化海水低pH、低硬度和碱度等特点,选取球墨铸铁管、(热)镀锌管、内衬水泥砂浆管、PVC管及内衬环氧树脂管,研究淡化海水在不同管材中水质稳定性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铸铁管可用于调质后淡化海水(碳酸钙沉淀势>0.89 mg/L)的输配... 针对淡化海水低pH、低硬度和碱度等特点,选取球墨铸铁管、(热)镀锌管、内衬水泥砂浆管、PVC管及内衬环氧树脂管,研究淡化海水在不同管材中水质稳定性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铸铁管可用于调质后淡化海水(碳酸钙沉淀势>0.89 mg/L)的输配;镀锌管用于淡化海水输配时溶液pH、锌离子与铁离子含量均超GB 5749-2006标准,并伴有白锈产生;小管径内衬水泥砂浆管在淡化海水输配时有大量溶出,溶液pH和总铁、硫酸根及铝离子含量等各指标均不达标;对比PVC管和内衬环氧树脂管,内衬环氧树脂管TOC溶出和微生物数量更低,对淡化海水水质稳定性影响更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淡化海水 管材 掺混比例 水质稳定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水中石油类常见问题研究 被引量:6
4
作者 蔡美全 冯亚君 +4 位作者 沈秀娥 宋程 王小菊 张芳芳 刘保献 《环境科学与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S01期62-67,共6页
文章对地表水中石油类物质测定的新标准HJ 970-2018(紫外分光光度法)与旧标准HJ 637-2012(红外分光光度法)进行了分析比较,从正己烷透光率、硅酸镁处理、使用器皿清洁度、样品保存、标准曲线、干扰消除等方面探讨了紫外法实施过程中涉... 文章对地表水中石油类物质测定的新标准HJ 970-2018(紫外分光光度法)与旧标准HJ 637-2012(红外分光光度法)进行了分析比较,从正己烷透光率、硅酸镁处理、使用器皿清洁度、样品保存、标准曲线、干扰消除等方面探讨了紫外法实施过程中涉及的关键环节及应该采取的控制措施。通过统一操作方法和分析条件,开展多家实验室的比对研究,考察了实验室内部和实验室外部质量控制的有效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表水监测 石油类 紫外分光光度法 常见问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GC-QTOF/MS对大气细颗粒物中有机物的筛查 被引量:1
5
作者 蔡美全 丁萌萌 +3 位作者 常淼 沈秀娥 王小菊 刘保献 《环境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1期4047-4050,共4页
本文基于气相色谱-四极杆飞行时间质谱(GC-QTOF/MS)技术对大气细颗粒物中的有机物进行定性筛查及半定量分析.通过高分辨质谱数据库和NIST标准质谱库,在大气细颗粒物样品中识别出180余种有机物,包括多环芳烃、甲基多环芳烃、含氧多环芳... 本文基于气相色谱-四极杆飞行时间质谱(GC-QTOF/MS)技术对大气细颗粒物中的有机物进行定性筛查及半定量分析.通过高分辨质谱数据库和NIST标准质谱库,在大气细颗粒物样品中识别出180余种有机物,包括多环芳烃、甲基多环芳烃、含氧多环芳烃、芳香酯、脂肪酸酯、烷醇等.样品中有机物浓度在126.9-774.3 ng·m^(-3),其中24种定量的多环芳烃浓度在12.6-203.4 ng·m^(-3),占总浓度的10%-26%,其他多环芳烃及多环芳烃衍生物浓度为17.7-103.0 ng·m^(-3),芳香酯浓度为25.9-104.4ng·m^(-3),脂肪酸酯浓度为9.0-65.8 ng·m^(-3).此外,棕榈酸、二苯砜、左旋葡聚糖、萘二甲酸酐、十八烷酸、十二碳醇酯、蒽醌、芥酸酰胺的浓度也较高,分别为7.5-36.8、11.4-30.7、7.7-19.4、3.7-18.0、3.5-17.6、8.7-14.7、3.4-12.3、7.1-19.5 ng·m^(-3).样品中有机物总浓度随PM_(2.5)、PM_(2.5)中OC浓度的增加而增加,且具有较好相关性.研究结果显示,GC-QTOF/MS在大气细颗粒物有机物的定性筛查及半定量方面具有很大优势,本研究可为开展污染源废气及颗粒物中有机物的筛查,全面掌握大气污染来源及特征提供技术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气细颗粒物 气相色谱-四极杆飞行时间串联质谱 定性及半定量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水中共存物质对氯化消毒过程中安替比林去除效能的影响研究 被引量:1
6
作者 王蓉 蔡美全 +1 位作者 封莉 张立秋 《水处理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1期64-67,85,共5页
以水体中检出频率较高的消炎镇痛类药物安替比林(ANT)为研究对象,以次氯酸钠为消毒剂,考察了水体中主要共存物质对氯化消毒过程中ANT去除效能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腐殖酸(HA)和NH4+对ANT氯氧化过程起抑制作用,HCO3-对ANT的氯氧化... 以水体中检出频率较高的消炎镇痛类药物安替比林(ANT)为研究对象,以次氯酸钠为消毒剂,考察了水体中主要共存物质对氯化消毒过程中ANT去除效能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腐殖酸(HA)和NH4+对ANT氯氧化过程起抑制作用,HCO3-对ANT的氯氧化过程基本没有影响。在实验p H为7.0±0.2、(25±1)℃条件下,随着HA含量的升高,HA对ANT氯氧化去除的抑制作用明显增大,HA与ANT对水中游离氯呈现竞争反应关系。当水体中含有NH4+时,反应体系中Cl、N质量比〉8:1,则溶液中次氯酸占主要成分,ANT会与次氯酸迅速反应并被去除;反应体系中Cl、N质量比为5:1~1:1时,溶液中NH2Cl占主要成分,但NH2Cl氧化能力较弱,不能完全氧化去除ANT,因此溶液中余氯的主要存在形态决定了ANT氯氧化的快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氯化消毒 安替比林 共存物质 腐殖酸 碳酸氢根 铵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北京大气中醛酮化合物污染特征与来源分析 被引量:8
7
作者 丁萌萌 周健楠 +4 位作者 常淼 刘保献 杨梦 蔡美全 沈秀娥 《环境科学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1095-1106,共12页
为研究北京大气中醛酮化合物的污染特征,利用2,4-二硝基苯肼采样管采样-高效液相色谱仪分析的方法,于2020年1月—12月以及2020年5月26—29日对北京城区评价点(车公庄)大气中的13种醛酮化合物开展常规和加密监测分析,于2020年9月17—21... 为研究北京大气中醛酮化合物的污染特征,利用2,4-二硝基苯肼采样管采样-高效液相色谱仪分析的方法,于2020年1月—12月以及2020年5月26—29日对北京城区评价点(车公庄)大气中的13种醛酮化合物开展常规和加密监测分析,于2020年9月17—21日对北京城区评价点和北京东南边界点(永乐店)开展同步监测分析,并对醛酮化合物的来源进行了初步分析.结果表明:①2020年北京城区大气中醛酮化合物总浓度为(25.1±8.5)μg/m^(3),其中丙酮、甲醛和乙醛的贡献率分别为43.1%、30.7%和15.6%.臭氧生成潜势呈甲醛>乙醛>丙酮的特征,其中甲醛和乙醛对臭氧生成潜势的贡献率分别为66.5%和23.0%.②醛酮化合物总浓度呈夏季>春季>秋季>冬季的特征,甲醛和乙醛浓度日变化均呈“双峰”特征,均在12:00—15:00达第1个峰值,在17:00—19:00达第2个峰值.③同步监测期间,车公庄和永乐店的醛酮化合物总浓度分别为(24.4±7.8)(24.1±7.5)μg/m^(3),车公庄丙酮、甲醛的贡献率分别较永乐店高1.3%和1.6%,乙醛、正丁醛、甲基丙烯醛的贡献率分别较永乐店低0.7%、2.0%和2.0%.④春季、夏季、秋季、冬季北京城区大气中甲醛和乙醛浓度之比(C1/C2)分别为1.9、2.4、1.7和1.2,乙醛和丙醛浓度之比(C2/C3)分别为10.6、12.4、8.3和8.3;车公庄甲醛浓度与乙醛浓度以及甲醛浓度与2-丁酮浓度均呈显著相关,而丙酮浓度与各化合物浓度的相关性较弱,永乐店乙醛浓度与丙醛浓度、乙醛浓度与甲基丙烯醛浓度以及甲醛浓度与正丁醛浓度均显著相关.研究显示,车公庄醛酮化合物浓度主要受机动车、光化学反应和溶剂使用影响较大,永乐店同时还受工业排放和柴油车尾气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醛酮化合物 污染特征 臭氧生成潜势 相关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