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养殖中华鲟的产后康复 被引量:11
1
作者 张晓雁 杜浩 +6 位作者 危起伟 张艳珍 王彦鹏 蔡经江 刘志刚 乔新美 熊伟 《水生生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705-713,共9页
通过观测初次繁殖养殖中华鲟(Acipenser sinensis)亲本产后的摄食行为,测量生长指标和监测血清中甲状腺指标、血液理化指标,进行产后亲本11个月康复的效果分析。结果表明:使用多春鱼(Mallotus villosus)可诱导产后亲本开口摄食及转食营... 通过观测初次繁殖养殖中华鲟(Acipenser sinensis)亲本产后的摄食行为,测量生长指标和监测血清中甲状腺指标、血液理化指标,进行产后亲本11个月康复的效果分析。结果表明:使用多春鱼(Mallotus villosus)可诱导产后亲本开口摄食及转食营养丰富的混合鲜饵。雌性产后身体虚弱,摄食时行为异常,随摄入营养水平逐渐提高,雌性和雄性最大摄食量于产后7个月时分别达到体质量的2.04%和1.60%,7个月后恢复正常。随混合鲜饵摄食量提高,亲本体质量从下降转而升高(9个月间雌雄亲本增长率分别为44.16%和23.30%),体长增长(增长率分别为5.00%和3.23%),与同龄未产的养殖中华鲟(参照组)相比,体质量和体长的增长率均处于较高水平。产后亲本血清总T3(TT3)、血清总T4(TT4)、血清游离T3(FT3)、血清游离T4(FT4)和多项血液理化指标在恢复培养期明显升高,至培养期末,TT3、FT3高于参照组,其余指标多接近参照组平均水平,表明产后亲本生理情况基本恢复。研究表明,加强产后康复培养,可以提高初次繁殖亲本,尤其是雌性的健康恢复和生长效果,对养殖中华鲟资源的重复利用和再次成熟后生殖力的提高至关重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华鲟 产后 摄食行为 生长 血清中甲状腺指标 血液生理指标 血清生化指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光照强度下鹦鹉螺的行为观察
2
作者 张艳珍 王彦鹏 +2 位作者 栾刚 张晓雁 蔡经江 《海洋渔业》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6期649-656,共8页
由于鹦鹉螺(Nautilus pompilius)物种及构造的特殊性,在动物进化及科普教育多方面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对人工养殖条件下鹦鹉螺对不同光照度的行为适应性进行研究。实验设定4个光照梯度(Ⅰ~Ⅳ),各梯度光照分别为:50 lx、200 lx、350 lx... 由于鹦鹉螺(Nautilus pompilius)物种及构造的特殊性,在动物进化及科普教育多方面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对人工养殖条件下鹦鹉螺对不同光照度的行为适应性进行研究。实验设定4个光照梯度(Ⅰ~Ⅳ),各梯度光照分别为:50 lx、200 lx、350 lx和450 lx,各梯度实验时间分别为1个月,并测定缸体25个不同位点照度,通过观察鹦鹉螺体态与行为变化,了解照度对鹦鹉螺行为的影响。结果显示:1)实验各照度下鹦鹉螺体态、吸附、游动及进食行为正常;2)各照度梯度未连续出现不吸附现象及灯光反应现象,第Ⅲ和第Ⅳ光照梯度两类现象出现频次增加,灯光反应现象有显著差异(P<0.05);3)随着照度增加,生长速度呈加快趋势;4)各照度梯度鹦鹉螺在缸体内各泳层及位点均有分布,分布最适照度范围依次为4.70~12.18 lx、15.39~58.90 lx、31.90~125.00 lx和42.35~75.00 lx。结果表明,实验各光照度对鹦鹉螺体态行为无明显影响,鹦鹉螺的最适光照上限为125 lx。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鹦鹉螺 光照度 行为反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