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个性优势的结构化治疗与教育对缺血性脑卒中康复效果的随机对照试验 被引量:4
1
作者 于婷婷 蔡福良 +2 位作者 缪桂华 顾晨 彭媛 《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965-971,共7页
目的评估一种个性优势的结构化治疗与教育方案对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康复的效果。方法2021年3月至2023年9月,昆山市第一人民医院114例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n=57)和试验组(n=57)。对照组接受常规药物治疗、康复训练和健康教育,... 目的评估一种个性优势的结构化治疗与教育方案对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康复的效果。方法2021年3月至2023年9月,昆山市第一人民医院114例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n=57)和试验组(n=57)。对照组接受常规药物治疗、康复训练和健康教育,试验组接受常规药物治疗、康复训练,以及基于个性优势的结构化治疗与教育方案,共6周。比较两组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运动诱发电位(MEP)潜伏期和振幅、改良Barthel指数、康复自我效能感量表评分和3个月的复发情况,以及Morisky服药依从性量表(MMAS)和五因素正念量表(FFMQ)评分。结果治疗后,试验组mRS评分(t=5.002)、MEP潜伏期(t=9.739)和振幅(t=4.394)、改良Barthel指数(t=11.261)、康复自我效能感量表评分(Z=-2.638)、MMAS评分(t=19.521)和FFMQ评分(t=15.381)均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基于个性优势的结构化治疗与教育方案有助于促进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康复和自我管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缺血性脑卒中 结构化治疗与教育 康复 自我管理 随机对照试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下腔静脉直径及其变化率在低血容量患者液体复苏中的价值 被引量:8
2
作者 倪春华 陶涛 +1 位作者 蔡福良 杨燕 《南京医科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2期1641-1643,共3页
目的 :研究下腔静脉直径及其变化率在低血容量患者液体复苏中的价值。方法 :90例低血容量患者,随机分为3组,每组30例。A组:中心静脉压组(CVP)以传统"2~5"容量负荷试验为复苏标准;B组:脉搏指数连续心排量监测组(PICCO)采用PICC... 目的 :研究下腔静脉直径及其变化率在低血容量患者液体复苏中的价值。方法 :90例低血容量患者,随机分为3组,每组30例。A组:中心静脉压组(CVP)以传统"2~5"容量负荷试验为复苏标准;B组:脉搏指数连续心排量监测组(PICCO)采用PICCO指导下,根据全心舒张末期容积指数(GEDVI)进行液体复苏;C组:超声组以超声检测下腔静脉直径的呼吸变化率作为液体复苏标准,分别记录复苏前、复苏后3、4、6 h各时间点的平均动脉压、动脉乳酸值、尿量及复苏中并发症的情况,比较3种复苏方法的有效性及安全性。结果:在到达临床复苏标准时间上:C组在治疗后3 h达标,B组在治疗4 h达标,A组在治疗后6 h达标。C组平均比B组提前1 h、比A组提前3 h达到临床标准,有显著性差异(P<0.05)。在组间MAP、尿量、动脉乳酸清除率的比较中:C组与B组、A组在治疗后3 h值相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在治疗后4 h及6 h值相比较,有差异显著性(P<0.05);3组在液体复苏后成功救治率上均为100%,无差异显著性P>0.05);3组并发症的发生:A组4例因补液过快发生急性肺水肿,6例补液较慢出现急性肾损伤(AKI),并发症发生率为33.3%;B组2例锁骨下穿刺后出现气胸,4例因股动脉穿刺不顺,置管时间较长,补液较慢发生AKI,并发症发生率为20.0%;C组无1例并发症发生。3组并发症发生率相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下腔静脉超声检测、CVP及PICCO监测在对低血容量患者的液体复苏上都是有效的,但超声检测在液体复苏过程中较CVP及PICCO监测达标快速,并发症发生率低,具有更好的有效性及安全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血容量 下腔静脉 超声 液体复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