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温度对云南盘鮈仔稚鱼生长及存活率的影响 被引量:13
1
作者 蔡瑞钰 赵健蓉 +2 位作者 黄静 苏胜齐 王志坚 《淡水渔业》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期96-100,共5页
为探究不同温度对云南盘鮈(Discogobio yunnanensis)仔稚鱼生长及存活率的影响,实验设置14、17、20、23和26℃五个温度梯度,以刚出膜且发育正常的云南盘仔鱼为实验对象,定期观察仔稚鱼的生长发育情况并统计死亡数量,测定全长、体长、体... 为探究不同温度对云南盘鮈(Discogobio yunnanensis)仔稚鱼生长及存活率的影响,实验设置14、17、20、23和26℃五个温度梯度,以刚出膜且发育正常的云南盘仔鱼为实验对象,定期观察仔稚鱼的生长发育情况并统计死亡数量,测定全长、体长、体重等生长参数。结果显示:温度显著影响云南盘鮈仔稚鱼的生长发育及存活。随着温度的升高,发育进程加快;实验结束时,23℃组云南盘鮈口吸盘最早发育完整,20℃组云南盘鮈存活率最高。在整个实验过程中,20、23和26℃组间全长和体重无显著性差异,说明这几个温度对云南盘的全长、体重生长产生的效应大致相同。综合多种因素考虑,建议在实际生产中,以20~26℃作为云南盘的养殖温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云南盘鮈(Discogobio yunnanensis) 仔稚鱼 温度 生长 存活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云南盘鳇仔稚鱼发育的初步观察 被引量:5
2
作者 蔡瑞钰 赵健蓉 +2 位作者 黄静 王志坚 苏胜齐 《南方水产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期120-125,共6页
为探究云南盘鮈(Discogobio yunnanensis)仔稚鱼发育过程,积累云南盘鮈基础生物学资料,为其规模化养殖提供科学指导,以人工孵化刚出膜的云南盘鮈仔鱼为对象,开展了其仔稚鱼发育研究。使用显微数码拍摄系统,定期观察云南盘鮈仔稚鱼各阶... 为探究云南盘鮈(Discogobio yunnanensis)仔稚鱼发育过程,积累云南盘鮈基础生物学资料,为其规模化养殖提供科学指导,以人工孵化刚出膜的云南盘鮈仔鱼为对象,开展了其仔稚鱼发育研究。使用显微数码拍摄系统,定期观察云南盘鮈仔稚鱼各阶段的发育情况,并定性或定量描述其外部形态及内部结构特征。研究显示,在水温(20±0.5)℃的培养条件下,云南盘鮈初孵仔鱼体质量(0.012±0.001)g,全长(7.16±0.03)mm。卵黄囊呈长梨形,长(4.04±0.02)mm,高(1.35±0.02)mm。仔鱼出膜后第9天开始摄食,出膜后第28天卵黄囊消失,混合营养期长达19 d,推测该时期的存在有利于仔鱼与外界建立营养关系,降低早期发育阶段的死亡率。出膜后第45天鳞片出现,第80天鳞被完整,晚期仔鱼共历时17 d;另外,根据云南盘鮈自身特点将稚鱼期稍作调整,以出膜后第165天口吸盘发育完整作为稚鱼期结束的标志,稚鱼期共历时120 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云南盘鰔 稚鱼 发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云南盘[鱼句]仔稚鱼口吸盘发育 被引量:2
3
作者 冯兴无 蔡瑞钰 +3 位作者 靳天志 赵健蓉 黄静 王志坚 《渔业科学进展》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6期69-76,共8页
为了解盘[鱼句]属(Discogobio)鱼类口吸盘的发育特点,本研究选取刚出膜的云南盘[鱼句](Discogobio yunnanensis)仔鱼为实验材料,在实验室条件下进行人工养殖,采用体视显微镜、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云南盘[鱼句]口吸盘的发育过程,利用组织... 为了解盘[鱼句]属(Discogobio)鱼类口吸盘的发育特点,本研究选取刚出膜的云南盘[鱼句](Discogobio yunnanensis)仔鱼为实验材料,在实验室条件下进行人工养殖,采用体视显微镜、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云南盘[鱼句]口吸盘的发育过程,利用组织切片的方法观察乳突和味蕾的分布情况,综合分析口吸盘的功能。结果显示,口吸盘的发育可划分为3个时期,即口吸盘形成前期、口吸盘形成期和口吸盘完善期。其中,在口吸盘形成前期,云南盘口吸盘原基尚未形成;在口吸盘形成期,口吸盘各组分原基出现,下唇瓣、肉突、侧突与吸盘主体愈合但仍具缺刻,口吸盘雏形形成;在口吸盘完善期,愈合处缺刻消失,口吸盘发育完整。除马蹄形隆起两侧和中央肉质垫前缘具无乳突分布区外,口吸盘其他区域均布满大小不一的乳突;味蕾主要分布于吻皮、须、唇突、中央肉质垫和口角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云南盘[鱼句] 仔稚鱼 口吸盘 发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嘉陵江渠化对主要经济鱼类产卵场的影响 被引量:8
4
作者 田佳佳 冯兴无 +6 位作者 蒲德永 刘玥 解崇友 蔡瑞钰 王亚利 黄静 王志坚 《水生态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9-17,共9页
为探究嘉陵江渠化对主要经济鱼类产卵场的影响,2019年3-4月,采用历史资料搜集、访问调查和实地勘察的方法,并结合DNA条形码技术鉴定野外采集的鱼类样品。结果显示,原有60个主要经济鱼类产卵场中,41个已经消失,14个存在但已经发生改变,只... 为探究嘉陵江渠化对主要经济鱼类产卵场的影响,2019年3-4月,采用历史资料搜集、访问调查和实地勘察的方法,并结合DNA条形码技术鉴定野外采集的鱼类样品。结果显示,原有60个主要经济鱼类产卵场中,41个已经消失,14个存在但已经发生改变,只有5个基本未改变;从产卵场数量、类型和规模来看,均呈减少趋势,仍存在的主要为鲤(Cyprinus carpio)、鲫(Carassius auratus)产卵场。共鉴定鱼卵1362粒、鱼苗539尾,隶属2目2科12种。鱼卵仅3种,其中,鲤1039粒,占比76.28%;鲫312粒,占比22.91%;红鳍原鲌(Cultrichthys erythropterus)11粒,占比0.81%。鱼苗11种,包括鲤、鲫、马口鱼(Opsariichthys bidens)、麦穗鱼(Pseudorasbora parva)、峨眉鱊(Acheilognathus omeiensis)、大鳍鱊(Acheilognathus macropterus)、兴凯鱊(Acheilognathus chankaensis)、䱗(Hemiculter leucisculus)、短须颌须鮈(Gnathopogon imberbis)、子陵吻虾虎鱼(Rhinogobius giurinus)、粘皮鲻虾虎鱼(Mugilogobius myxodermus);其中,兴凯鱊最多,有372尾,占比69.02%;其次为鲫59尾,占比10.95%;鲤57尾,占比10.58%;其他占比仅9.46%。研究表明,产卵场的改变主要集中在水文情势、河床底质和水生植物等方面,梯级水电站开发和采砂作业导致河道变宽、水位上升、流速降低、卵石漫滩等生境消失、水生植物生物量减少,是原有产卵场消失或改变的主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嘉陵江 渠化工程 经济鱼类 产卵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云南盘鮈人工繁殖及胚胎发育初步观察 被引量:8
5
作者 赵健蓉 解崇友 +3 位作者 蔡瑞钰 黄静 苏胜齐 王志坚 《南方水产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5期124-128,共5页
采用催产素绒毛膜促性腺激素(human chorionic gonadotrophin,HCG)、促黄体素释放激素A2(luteinizing hormone releasing hormone A2,LHRH-A2)和地欧酮(domperidone,DOM)对性腺发育良好的野生云南盘鮈(Discogobio yunnanensis)进行人工... 采用催产素绒毛膜促性腺激素(human chorionic gonadotrophin,HCG)、促黄体素释放激素A2(luteinizing hormone releasing hormone A2,LHRH-A2)和地欧酮(domperidone,DOM)对性腺发育良好的野生云南盘鮈(Discogobio yunnanensis)进行人工催产,干法授精。利用体视镜观察早期胚胎发育过程,并详细记录了各发育阶段的形态特征及发育时序。结果显示,云南盘鮈成熟卵圆形、黄绿色、弱粘性,卵径平均2.1 mm。受精后卵迅速吸水膨胀,卵膜外径平均3.29 mm。在水温17~19℃条件下,胚胎发育历时168 h 30 min,胚胎发育过程可划分为受精卵、卵裂、囊胚、原肠胚、神经胚和器官发生6个阶段,共27个分期。初孵仔鱼平均体全长为7.16 mm,平均体质量为0.012 g,初孵仔鱼口凹形成,鳃循环明显,泄殖孔处可见输尿管,残余卵黄囊较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云南盘 胚胎发育 人工催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人工养殖云南盘鮈成鱼性腺发育及周年变化 被引量:3
6
作者 赵健蓉 蔡瑞钰 +2 位作者 黄静 苏胜齐 王志坚 《水生态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107-114,共8页
采用常规解剖学和组织学方法,研究人工养殖条件下云南盘鮈(Discogobio yunnanensis)成鱼性腺发育及周年变化情况,为其全人工化繁殖提供基础资料。实验时间为2016年6月至2017年6月,每月中旬解剖成鱼取性腺,雌雄各5~8尾,活体状态下测量... 采用常规解剖学和组织学方法,研究人工养殖条件下云南盘鮈(Discogobio yunnanensis)成鱼性腺发育及周年变化情况,为其全人工化繁殖提供基础资料。实验时间为2016年6月至2017年6月,每月中旬解剖成鱼取性腺,雌雄各5~8尾,活体状态下测量常规生物学数据,解剖后肉眼观察性别及性腺发育情况,并记录色泽等其他外形特征。取性腺称重并测量其长度和宽度,计算其性腺成熟系数(GSI),观察其性腺发育状况。结果表明,云南盘鮈在人工养殖条件下可以性成熟,并能繁殖后代。卵巢发育可分为Ⅱ、Ⅲ、Ⅳ、Ⅴ、Ⅵ期,Ⅱ期卵巢持续时间最长(6-11月),11月开始出现Ⅲ期卵巢,12月主要为Ⅱ、Ⅲ期卵巢,次年1-3月主要为Ⅲ期卵巢,4-5月主要为Ⅳ期卵巢,5月底达到Ⅴ期即成熟期,排卵后进入短暂的Ⅵ期,后迅速退化至Ⅱ期。本实验没有观察到Ⅰ期性腺。云南盘鮈精巢发育也可分为5期。6-12月主要为Ⅱ期精巢,12月开始出现Ⅲ期精巢,以Ⅱ、Ⅲ期精巢过冬;次年1-3月主要为Ⅲ期精巢,含少量Ⅱ、Ⅳ期精巢,4月主要为Ⅳ、Ⅴ期精巢,5月全为Ⅴ期精巢,6月则以Ⅱ期精巢为主,含少量Ⅴ、Ⅵ期精巢。云南盘鮈卵巢成熟系数为1%~18%,精巢成熟系数为0.2%~8.0%;性腺成熟系数在4-6月出现一次高峰,成熟系数变化趋势与周年变化一致,说明云南盘鮈为一次产卵类型鱼类,且繁殖期集中在5月底至6月初。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云南盘鮈 卵巢发育 精巢发育 周年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同域共存的两种平鳍鳅科鱼类消化系统的形态差异 被引量:7
7
作者 胡佐灿 解崇友 +1 位作者 蔡瑞钰 王志坚 《水生生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379-387,共9页
为了探究同域共存的2种形态相似的平鳍鳅科鱼类的共存机理,通过形态学、组织学和组织化学等方法对西昌华吸鳅(Sinogastromyzon sichangensis)和峨眉后平鳅(Metahomaloptera omeiensis)的消化系统进行观察比较。形态学结果显示,它们的消... 为了探究同域共存的2种形态相似的平鳍鳅科鱼类的共存机理,通过形态学、组织学和组织化学等方法对西昌华吸鳅(Sinogastromyzon sichangensis)和峨眉后平鳅(Metahomaloptera omeiensis)的消化系统进行观察比较。形态学结果显示,它们的消化系统组成基本相同,符合杂食性鱼类的特征,但二者消化系统形态有明显差异。西昌华吸鳅肠道盘旋2回,呈"φ"字形,肝胰脏覆盖在消化管腹面;峨眉后平鳅肠道盘旋5—7回,肝胰脏镶嵌在消化管之间,西昌华吸鳅在肠道系数、比消化系统重等形态学指数上大于峨眉后平鳅。组织学结果显示,在消化道内黏膜褶皱高度、肌层厚度等特征上西昌华吸鳅显著大于(P<0.05)峨眉后平鳅,肝胰脏没有显著差异。AB-PAS染色显示,2种鱼消化道内黏液细胞种类相似,多为Ⅱ型和Ⅳ型黏液细胞,黏液细胞分布类型与大多数硬骨鱼类近似。消化系统形态学、组织学和组织化学特征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鱼类的食性和消化能力,二者在形态学、组织学上的差异可能暗示着西昌华吸鳅和峨眉后平鳅在食性和消化能力上存在差异,这可能是二者能够稳定共存的原因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消化系统 同域共存 西昌华吸鳅 峨眉后平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四川华鳊仔稚鱼生长与形态发育研究 被引量:8
8
作者 王亚利 刘玥 +3 位作者 田佳佳 尹敏 蔡瑞钰 王志坚 《渔业科学进展》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58-67,共10页
为积累四川华鳊(Sinibrama taeniatus)的发育生物学资料和完善苗种培育技术,本研究使用显微数码拍摄系统对四川华鳊仔稚鱼的外部形态与内部结构特征进行观察。结果显示,在水温为(25.0±0.5)℃条件下,四川华鳊初孵仔鱼全长为(4.54... 为积累四川华鳊(Sinibrama taeniatus)的发育生物学资料和完善苗种培育技术,本研究使用显微数码拍摄系统对四川华鳊仔稚鱼的外部形态与内部结构特征进行观察。结果显示,在水温为(25.0±0.5)℃条件下,四川华鳊初孵仔鱼全长为(4.54±0.04) mm,卵黄囊前部呈椭圆,后部呈棒状,体积为(0.26±0.01) mm3。卵黄囊期仔鱼从初孵到卵黄吸收完全为止,历时8 d,全长特定生长率(SGRL)为5.99%。仔鱼出膜后3 d开始摄食,混合营养期为5 d,卵黄囊体积(V)与日龄(D)的关系:V=–0.0049D^3+0.0369 D^2–0.1333 D+0.2583(R^2=0.9947)。晚期仔鱼从卵黄囊消失到鳞片出现,历时25 d,SGRL为2.16%。稚鱼期从鳞片开始出现到鳞片完整,历时53 d,SGRL为0.90%。整个仔稚鱼阶段全长(TL)和日龄(D)的相关方程为:TL=–7×10^–7 D^3–0.0011 D^2+0.2820 D+4.7083(R^2=0.9957)。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四川华鳊 仔稚鱼 生长 形态发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温度对四川华鳊胚胎发育的影响 被引量:7
9
作者 王亚利 解崇友 +2 位作者 尹敏 蔡瑞钰 王志坚 《水产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79-87,共9页
为探索温度对四川华鳊胚胎发育的影响,笔者观察16、19、22、25、28、31℃6个温度条件下四川华鳊的胚胎发育过程,描述总结(25±0.5)℃下胚胎发育各个阶段的形态特征。研究结果显示,四川华鳊胚胎发育过程可划分为受精卵、胚盘形成、... 为探索温度对四川华鳊胚胎发育的影响,笔者观察16、19、22、25、28、31℃6个温度条件下四川华鳊的胚胎发育过程,描述总结(25±0.5)℃下胚胎发育各个阶段的形态特征。研究结果显示,四川华鳊胚胎发育过程可划分为受精卵、胚盘形成、卵裂、囊胚、原肠胚、神经胚、器官分化和出膜等8个连续发育阶段;在(25±0.5)℃下孵化总历时44.83 h;在温度为16℃时,胚胎发育至原肠胚晚期全部死亡;19℃时孵化率为30.00%,其中畸形致死占87.19%,显著高于其余4个温度组(P<0.05);温度由19℃升至31℃时,胚胎发育所需时间变短,各温度间差异显著(P<0.05),其中器官分化阶段均用时最长,占整个胚胎孵化历时的72.53%~77.07%;胚胎畸形率随着温度升高而上升,31℃的胚胎畸形率约为28℃的2倍;在22~28℃时,胚胎的受精率和孵化率、成活率最高,畸形率最低。研究结果表明,水温在(19±1)℃,卵径(y)与胚胎孵化时间(x)的关系为y=49.56-44.36x+47.92x^2(r^2=0.996);水温22~28℃为适宜孵化温度,最佳水温约为25℃;胚胎发育的生物学零度为12.69℃,有效积温为522.35~595.11℃·h。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四川华鳊 胚胎发育 温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