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主成分和聚类分析的浮梁红茶品质评价 被引量:16
1
作者 蔡海兰 杨普香 +2 位作者 朱凤新 鲍润元 李琛 《食品研究与开发》 CAS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6期100-104,共5页
为科学评价浮梁红茶的品质特征,对不同等级、厂家的20份浮梁红茶样品的主要生化成分进行测定,并应用化学计量学方法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浮梁红茶的内质优良,尤其水浸出物、茶多酚和游离氨基酸含量较高,具有滋味鲜爽醇厚的物质基础;通过... 为科学评价浮梁红茶的品质特征,对不同等级、厂家的20份浮梁红茶样品的主要生化成分进行测定,并应用化学计量学方法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浮梁红茶的内质优良,尤其水浸出物、茶多酚和游离氨基酸含量较高,具有滋味鲜爽醇厚的物质基础;通过主成分分析和聚类分析可以初步鉴别浮梁名优红茶和浮梁大宗红茶,分析浮梁红茶的生化成分用于评价浮梁红茶品质具有一定的可行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浮梁红茶 品质评价 生化成分 主成分分析 聚类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铁皮石斛多糖提取工艺优化及其成分分析 被引量:94
2
作者 黄晓君 聂少平 +4 位作者 王玉婷 王雅薇 蔡海兰 田芳 崔武卫 《食品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2期21-26,共6页
采用响应面法优化铁皮石斛多糖的提取工艺,并对经优化提取得到的多糖基本理化性质进行分析。结果表明:铁皮石斛多糖提取的最佳工艺条件为水料比30:1(mL/g)、提取温度90℃、提取时间2h,在此条件下多糖得率为30.56%。铁皮石斛多糖中糖含量... 采用响应面法优化铁皮石斛多糖的提取工艺,并对经优化提取得到的多糖基本理化性质进行分析。结果表明:铁皮石斛多糖提取的最佳工艺条件为水料比30:1(mL/g)、提取温度90℃、提取时间2h,在此条件下多糖得率为30.56%。铁皮石斛多糖中糖含量为78.21%、淀粉含量为18.64%、蛋白含量为5.8%、灰分含量为1.28%,主要由甘露糖、葡萄糖组成,两者的物质的量比为5.2:1。铁皮石斛多糖富含Ca(1.07%)、Mg(0.11%)、Fe(0.0012%)、Zn(0.0039%)等元素。高效凝胶渗透色谱结果显示铁皮石斛多糖呈单一色谱峰,均一性较好。通过本方法制得的铁皮石斛多糖的糖含量较高,除淀粉和蛋白外无其他含量较高的杂质成分;该多糖均一性较好,并且富含Ca、Mg、Fe、Zn等矿物质,研究成果可为日后铁皮石斛多糖活性研究以及构效关系讨论提供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铁皮石斛多糖 提取工艺优化 响应面 成分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铁皮石斛活性成分及其功能研究进展 被引量:123
3
作者 聂少平 蔡海兰 《食品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3期356-361,共6页
铁皮石斛为我国传统滋阴名贵中药,其保健价值为人们所共识。本文综述近30年来国内外有关铁皮石斛的种质鉴定方法,着重论述铁皮石斛中的多糖、石斛碱、芪类及其衍生物、挥发性成分等天然活性物质及其功能,为合理的开发应用铁皮石斛资源... 铁皮石斛为我国传统滋阴名贵中药,其保健价值为人们所共识。本文综述近30年来国内外有关铁皮石斛的种质鉴定方法,着重论述铁皮石斛中的多糖、石斛碱、芪类及其衍生物、挥发性成分等天然活性物质及其功能,为合理的开发应用铁皮石斛资源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铁皮石斛 种质鉴定 活性物质 功能活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几种名优茶的滋味化学研究 被引量:15
4
作者 廖鸿雁 戴前颖 +2 位作者 齐灿 顾辰辰 蔡海兰 《安徽农业科学》 CAS 2012年第11期6510-6512,6515,共4页
[目的]分析各理化成分与茶汤滋味因子浓度、鲜度、厚度的关系。[方法]通过测定几种名优绿茶的理化成分,结合感官审评结果,考察了水浸出物、氨基酸、可溶性糖、茶多酚、可溶性果胶等化学成分对几种名优茶滋味的影响。[结果]水浸出物含量... [目的]分析各理化成分与茶汤滋味因子浓度、鲜度、厚度的关系。[方法]通过测定几种名优绿茶的理化成分,结合感官审评结果,考察了水浸出物、氨基酸、可溶性糖、茶多酚、可溶性果胶等化学成分对几种名优茶滋味的影响。[结果]水浸出物含量对茶汤浓度高低有较大的贡献;氨基酸含量高,鲜度的表现越明显,而可溶性糖、茶多酚含量越高,鲜度表现越不明显;厚度受多种呈味成分的综合作用,其中可溶性果胶对厚度的影响较大。[结论]得到了各化学成分与茶汤滋味(浓度、鲜度、厚度)的关系,为茶叶品质的判断提供了一定的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名优茶 滋味 化学成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乡土皇菊干燥烘制工艺研究 被引量:4
5
作者 彭华 王新民 +4 位作者 谢小群 李洪波 蔡海兰 李琛 李文金 《现代农业科技》 2019年第4期226-227,共2页
本文通过常用烘箱干燥法和茶叶提香机干燥法2种方法对乡土皇菊干燥烘制关键参数进行了试验。结果表明,皇菊最适烘制工艺为:采摘80%~100%开放程度的皇菊在40~50℃烘干机中烘制48 h以上。此外,为了抑制皇菊烘制过程中褐变发黑,采用微波... 本文通过常用烘箱干燥法和茶叶提香机干燥法2种方法对乡土皇菊干燥烘制关键参数进行了试验。结果表明,皇菊最适烘制工艺为:采摘80%~100%开放程度的皇菊在40~50℃烘干机中烘制48 h以上。此外,为了抑制皇菊烘制过程中褐变发黑,采用微波杀青法对其杀青。冷冻干燥法虽能保持花型完整,但极易破碎不易完整包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乡土皇菊 干燥烘制 微波杀青 冷冻干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HS-SPME-GC-MS和OAV鉴定浮梁红茶关键呈香物质 被引量:26
6
作者 岳翠男 秦丹丹 +4 位作者 李文金 吴华玲 蔡海兰 李琛 杨普香 《食品工业科技》 CAS 北大核心 2022年第9期251-258,共8页
为探讨浮梁红茶的挥发性香气成分组成,从中筛选其关键呈香物质。本研究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气质联用(headspace-solid phase microextraction-gas chromatography-mass spectrometry,HS-SPME-GC-MS)鉴定浮梁红茶的挥发性成分,通过香气... 为探讨浮梁红茶的挥发性香气成分组成,从中筛选其关键呈香物质。本研究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气质联用(headspace-solid phase microextraction-gas chromatography-mass spectrometry,HS-SPME-GC-MS)鉴定浮梁红茶的挥发性成分,通过香气活度值(odor activity value,OAV)与主成分分析(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PCA)相结合筛选其关键呈香物质。结果表明,在浮梁红茶中分离鉴定出73种挥发性成分,包括醇类16种、酯类12种、碳氢化合物11种、酮类10种、醛类9种、酸类6种、杂环类6种和酚类及其衍生物3种,醇类种类和相对含量均为最高,其中,44种挥发性成分在3个浮梁红茶样品之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29种有显著性差异(P<0.05)。挥发性成分中有15种的OAV不小于1,最终筛选出柠檬醛、苯甲醇、香叶醇、α-紫罗酮、反式-橙花叔醇、香叶基丙酮、苯乙醇、水杨酸甲酯、正己醛、芳樟醇和2-甲基吡嗪等11种化合物为浮梁红茶的关键呈香物质。本研究结果为解析浮红的特征性风味品质、明确其香气物质前体与品质定向调控提供了理论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浮梁工夫红茶 香气 GC-MS OAV 风味 挥发性成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赣北工夫红茶滋味特征及关键化合物分析 被引量:13
7
作者 岳翠男 秦丹丹 +4 位作者 蔡海兰 王治会 李琛 李延升 杨普香 《食品与发酵工业》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260-267,共8页
为探究赣北工夫红茶的滋味特征及其分子感官基础,该研究采用定量描述分析(quantitative description analysis,QDA)和液相色谱-串联质谱(liquid chromatography-mass spectrometry,LC-MS)对11份赣北工夫红茶的滋味分属性和非挥发性化合... 为探究赣北工夫红茶的滋味特征及其分子感官基础,该研究采用定量描述分析(quantitative description analysis,QDA)和液相色谱-串联质谱(liquid chromatography-mass spectrometry,LC-MS)对11份赣北工夫红茶的滋味分属性和非挥发性化合物进行评价和检测,之后运用偏最小二乘-重要变量投影(partial least square-variable import project,PLS-VIP)筛选对滋味感官分属性具有重要影响的关键化合物。结果表明,获得了赣北工夫红茶的9个滋味描绘词及定义,其滋味特征以甜味、醇味和回甘为主,其中苦味与涩味呈显著正相关,与甜味呈显著负相关;甜味与异味之间呈极显著负相关;鲜味与回甘之间呈极显著正相关。通过LC-MS检测共得到74种共有非挥发性化合物,包括25种酚类、23种氨基酸类、9种色素类、9种有机酸类、5种糖类、2种生物碱和茶皂素;PLS-VIP结果显示33种化合物的VIP值>1,包括10种氨基酸类、12种酚类、3种色素类、1种生物碱、4种酸类和3种糖类,说明这些化合物为赣北工夫红茶滋味的关键贡献成分,并进一步获得了对每一种滋味分属性具有重要贡献的化合物。该文明确了赣北工夫红茶的滋味特征及其具有重要贡献的化合物,为进一步研究赣北工夫红茶滋味品质的定向调控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赣北工夫红茶 滋味 定量描述分析 液相色谱-串联质谱 偏最小二乘-重要变量投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QDA和GC-MS结合PLSR分析宁红茶中的风味物质 被引量:13
8
作者 岳翠男 秦丹丹 +5 位作者 蔡海兰 李琛 王治会 李文金 杨普香 吴华玲 《食品与发酵工业》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7期225-231,共7页
为了探究宁红茶香气感官特征、挥发性化合物组成及其分子感官基础,采用定量描述分析(quantitative description analysis,QDA)与顶空固相微萃取-气质联用(headspace-solid phase microextraction-gas chromatography-mass spectrometry,... 为了探究宁红茶香气感官特征、挥发性化合物组成及其分子感官基础,采用定量描述分析(quantitative description analysis,QDA)与顶空固相微萃取-气质联用(headspace-solid phase microextraction-gas chromatography-mass spectrometry,HS-SPME-GC-MS)相结合,对8份典型宁红茶的香气特征及挥发性化合物进行分析,之后利用偏最小二乘法(partial least squares regression,PLSR)筛选对其香气特征具有重要贡献的挥发性成分。结果表明,宁红茶香气可由筛选出的8个香气术语及其定义进行表征,其香气特征以果香为主,甜香和花香为辅,其中花香和甜香相关性大,焙烤香和果香相关性大,辛香与清香相关性大。鉴定出74个共有挥发性成分,以醇类含量最高,酯类、酸类、醛类、酮类次之,各宁红样品之间的挥发性成分含量差异性较大。最终筛选出16个对宁红茶香气特征具有重要贡献的化合物,分别为香叶醇、反式-橙花叔醇、苯乙醇、苯甲醛、芳樟醇、α-紫罗酮、β-水芹烯、罗勒烯、β-紫罗酮、橙花醇、棕榈酸乙酯、3-糠醛、苯甲醇、己酸、反式-3-己烯酸和水杨酸甲酯。实验结果为进一步研究宁红茶香气物质前体、生化过程和品质定向调控提供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宁红茶 香气特征 挥发性物质 气质联用 偏最小二乘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