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解城镇污水处理厂不同提标改造要求对成本的影响程度,围绕水环境质量改善目标,提出城镇污水处理厂排放限值的分级体系设计.在排放浓度分级方面,梳理现行国家和地方城镇污水处理厂排放标准,将其主要水污染物的排放浓度限值分为四级,...为了解城镇污水处理厂不同提标改造要求对成本的影响程度,围绕水环境质量改善目标,提出城镇污水处理厂排放限值的分级体系设计.在排放浓度分级方面,梳理现行国家和地方城镇污水处理厂排放标准,将其主要水污染物的排放浓度限值分为四级,按照从宽到严的顺序,分别为GB 18918—2002《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染物排放标准》一级A标准(四级)、GB 3838—2002《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中准Ⅴ类水质标准(三级)、准Ⅳ类水质标准(二级)和准Ⅲ类水质标准(一级)的浓度水平,并对从四级分别提高到三级、二级和一级排放限值进行技术经济评估.结果表明:对于一座设计规模为10×10^(4) t/d的城镇污水处理厂,由四级分别提高到三级、二级和一级,需增加的成本和占地面积逐步提高.当排放限值从四级提高到一级时,成本与占地面积增加最多,其中投资成本增加1.1×10^(8)~1.4×10^(8)元,运行成本增加1.6~1.8元t,土地占用面积增加2000 m 2.以某中等城市为例,提标到最严格的一级限值最高需要增加投资成本24.4×10^(8)~31.1×10^(8)元,新增运行成本13.0×10^(8)~14.6×10^(8)元a,增加占地面积6.8×10^(4) m 2.研究显示,城镇污水处理厂出水可直接与水质改善目标相衔接,且将大幅度增加污水处理厂的成本.展开更多
为把握整体气体膜分离产业研究和创新状况,在Web of Knowledge(WOK)平台的Web of Science®数据库和Derwent(德温特)专利数据库检索了有关气体膜分离技术的文献,并采用文献计量学的方法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995—2014年全球相...为把握整体气体膜分离产业研究和创新状况,在Web of Knowledge(WOK)平台的Web of Science®数据库和Derwent(德温特)专利数据库检索了有关气体膜分离技术的文献,并采用文献计量学的方法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995—2014年全球相关论文共2972篇,专利4266项。气体膜分离技术现处于研究的成长期,已形成核心作者群。气体膜分离材料的研究热点为混合基质膜、沸石膜和炭膜,但工业化应用以传统有机高分子材料为主,气体膜分离技术主要的研究和应用领域为氢回收、空分和脱碳。美国和日本的研究和应用优势较明显,我国气体膜分离的研发主体为高校和科研院所,尽管发文量位居世界第二,但科研质量和国际影响力仍需提高,科研成果转化率不高。预计未来气体膜分离的研究重点会在沸石膜和炭膜等新型膜材料的空间结构的设计合成和碳捕获的技术应用上,渗透汽化膜的应用和挥发性有机物(VOCs)分离也是未来的研究方向。展开更多
文摘为了解城镇污水处理厂不同提标改造要求对成本的影响程度,围绕水环境质量改善目标,提出城镇污水处理厂排放限值的分级体系设计.在排放浓度分级方面,梳理现行国家和地方城镇污水处理厂排放标准,将其主要水污染物的排放浓度限值分为四级,按照从宽到严的顺序,分别为GB 18918—2002《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染物排放标准》一级A标准(四级)、GB 3838—2002《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中准Ⅴ类水质标准(三级)、准Ⅳ类水质标准(二级)和准Ⅲ类水质标准(一级)的浓度水平,并对从四级分别提高到三级、二级和一级排放限值进行技术经济评估.结果表明:对于一座设计规模为10×10^(4) t/d的城镇污水处理厂,由四级分别提高到三级、二级和一级,需增加的成本和占地面积逐步提高.当排放限值从四级提高到一级时,成本与占地面积增加最多,其中投资成本增加1.1×10^(8)~1.4×10^(8)元,运行成本增加1.6~1.8元t,土地占用面积增加2000 m 2.以某中等城市为例,提标到最严格的一级限值最高需要增加投资成本24.4×10^(8)~31.1×10^(8)元,新增运行成本13.0×10^(8)~14.6×10^(8)元a,增加占地面积6.8×10^(4) m 2.研究显示,城镇污水处理厂出水可直接与水质改善目标相衔接,且将大幅度增加污水处理厂的成本.
文摘为把握整体气体膜分离产业研究和创新状况,在Web of Knowledge(WOK)平台的Web of Science®数据库和Derwent(德温特)专利数据库检索了有关气体膜分离技术的文献,并采用文献计量学的方法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995—2014年全球相关论文共2972篇,专利4266项。气体膜分离技术现处于研究的成长期,已形成核心作者群。气体膜分离材料的研究热点为混合基质膜、沸石膜和炭膜,但工业化应用以传统有机高分子材料为主,气体膜分离技术主要的研究和应用领域为氢回收、空分和脱碳。美国和日本的研究和应用优势较明显,我国气体膜分离的研发主体为高校和科研院所,尽管发文量位居世界第二,但科研质量和国际影响力仍需提高,科研成果转化率不高。预计未来气体膜分离的研究重点会在沸石膜和炭膜等新型膜材料的空间结构的设计合成和碳捕获的技术应用上,渗透汽化膜的应用和挥发性有机物(VOCs)分离也是未来的研究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