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上海教育软件发展有限公..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共找到
3
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显示方式:
文摘
详细
列表
相关度排序
被引量排序
时效性排序
基于REOF的四川省高温热浪时空分布特征分析
被引量:
15
1
作者
蔡元刚
吴婷婷
+3 位作者
张文千
蔡怡亨
王劲廷
蒲明
《自然灾害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201-208,共8页
本文采用高温热浪的国家标准计算四川省155个站点1959—2016年5~9月逐日热浪等级并统计热浪天数,采用REOF分析研究四川省高温热浪的时空变化特征,用"取最小分类值法"将四川高温热浪划分为盆地盛夏热浪区、盆周盛夏热浪区、攀...
本文采用高温热浪的国家标准计算四川省155个站点1959—2016年5~9月逐日热浪等级并统计热浪天数,采用REOF分析研究四川省高温热浪的时空变化特征,用"取最小分类值法"将四川高温热浪划分为盆地盛夏热浪区、盆周盛夏热浪区、攀西南部初夏热浪区、盆南盛夏热浪区和常年无热浪区5个区域。结果表明:(1)四川省高温热浪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呈明显增多趋势,其间2006年和2016年尤为显著;(2)四川高温热浪具有明显的地域特征,以盆地盛夏热浪区范围最大、高温热浪强度最强,其次是盆周盛夏热浪区,攀西南部初夏热浪区和盆南盛夏热浪区范围较小;(3)各个热浪类型区域的阶段性变化有所不同,盆地盛夏热浪区20世纪60—70年代高温热浪有增多的趋势,80—90年代前期高温热浪偏少偏弱(受凉夏影响,其它各区类似),1995年开始高温热浪增多增强趋势十分明显;盆周盛夏热浪区,1998年以前少有高温热浪,1998年以后增多增强,2016年高温热浪罕见;盆南盛夏热浪区20世纪60年代至70年代高温热浪趋弱,80年代和90年高温热浪天气较少,2003年以后增多增强,2013年高温热浪尤为突出;攀西南部初夏热浪区,2005年以前出现高温热浪的机率较小,2005年以后明显增多增强,2014年强高温热浪最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四川
高温热浪
REOF
时空特征
区划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对基于RegCM4降尺度的中国区域性暴雨事件模拟评估
被引量:
9
2
作者
蔡怡亨
韩振宇
周波涛
《气候变化研究进展》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420-429,共10页
基于区域气候模式RegCM4对4个全球气候模式动力降尺度模拟(分别记为CdR、EdR、HdR、MdR)以及高分辨率格点观测数据CN05.1的日降水数据,利用"追踪式"客观识别方法,对1981—2005年中国区域性暴雨事件进行了识别,并评估了模式对...
基于区域气候模式RegCM4对4个全球气候模式动力降尺度模拟(分别记为CdR、EdR、HdR、MdR)以及高分辨率格点观测数据CN05.1的日降水数据,利用"追踪式"客观识别方法,对1981—2005年中国区域性暴雨事件进行了识别,并评估了模式对其气候特征的模拟性能。结果表明:4个动力降尺度模拟以及多模式集合能较好地模拟区域性暴雨事件发生频次、平均持续时间、平均降水量、平均影响范围和综合强度的年内分布特征以及气候平均值。观测的区域性暴雨事件持续时间、平均降水量、平均影响范围和综合强度在不同区间的频率分布特征以及区域性暴雨事件的累计频次、累计持续时间和累计降水量的空间分布特征也能得到很好地再现。模拟值与观测的空间相关系数都在0.9以上,且均方根误差不超过0.4。不过,相对而言,模式模拟的区域性暴雨事件频次略少,主要由对中度区域性暴雨事件低估所致;模拟的平均持续时间和平均降水量略偏高,而平均影响范围略偏小。综合强度方面,除HdR外,其余模拟均有所高估,尤其是MdR。在频率分布特征和空间分布方面,CdR的模拟性能低于其他模拟。多模式集合模拟的平均持续时间、平均降水量、平均影响范围和综合强度的相对误差分别为13%、2%、-11%和3%。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区域性暴雨事件
动力降尺度
模拟评估
气候特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中国区域性暴雨事件未来变化:RegCM4动力降尺度集合预估
被引量:
3
3
作者
周波涛
蔡怡亨
韩振宇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5期410-419,共10页
区域性暴雨事件由于影响范围大、持续时间长,更易引发严重洪涝灾害,对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构成严重威胁。因此,预估区域性暴雨事件的未来变化对于气候变化适应和灾害风险管理意义重大。本文基于区域气候模式RegCM4对4个全球气候模式的动...
区域性暴雨事件由于影响范围大、持续时间长,更易引发严重洪涝灾害,对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构成严重威胁。因此,预估区域性暴雨事件的未来变化对于气候变化适应和灾害风险管理意义重大。本文基于区域气候模式RegCM4对4个全球气候模式的动力降尺度模拟,利用“追踪式”客观识别方法,对我国区域性暴雨进行了识别,并从发生频次、持续时间、平均降水量、平均影响范围和综合强度5个方面预估了其在RCP4.5情景下的未来变化。多模式预估结果表明,我国平均区域性暴雨事件的发生频次、持续时间、平均降水量、平均影响范围和综合强度到21世纪末均呈不同程度的上升趋势。与1986—2005年相比,无论在21世纪中期(2046—2065年)还是末期(2080—2099年),位于“低值区”的事件出现频率减少,而位于“高值区”的事件出现频率增加。轻度区域性暴雨事件发生频次将减少,而中度、重度和严重的区域性暴雨事件发生频次将增加。在空间分布上,区域性暴雨事件的发生频次、持续时间和降水量均在我国东部区域大范围增加,并且三者增幅的空间分布型态较为一致。增加最显著的区域主要位于长江中下游、江南和华南地区,而且到21世纪末期的增加幅度大于中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区域性暴雨事件
区域气候模式
动力降尺度
集合预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基于REOF的四川省高温热浪时空分布特征分析
被引量:
15
1
作者
蔡元刚
吴婷婷
张文千
蔡怡亨
王劲廷
蒲明
机构
绵阳市气象局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
四川省气候中心
出处
《自然灾害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201-208,共8页
文摘
本文采用高温热浪的国家标准计算四川省155个站点1959—2016年5~9月逐日热浪等级并统计热浪天数,采用REOF分析研究四川省高温热浪的时空变化特征,用"取最小分类值法"将四川高温热浪划分为盆地盛夏热浪区、盆周盛夏热浪区、攀西南部初夏热浪区、盆南盛夏热浪区和常年无热浪区5个区域。结果表明:(1)四川省高温热浪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呈明显增多趋势,其间2006年和2016年尤为显著;(2)四川高温热浪具有明显的地域特征,以盆地盛夏热浪区范围最大、高温热浪强度最强,其次是盆周盛夏热浪区,攀西南部初夏热浪区和盆南盛夏热浪区范围较小;(3)各个热浪类型区域的阶段性变化有所不同,盆地盛夏热浪区20世纪60—70年代高温热浪有增多的趋势,80—90年代前期高温热浪偏少偏弱(受凉夏影响,其它各区类似),1995年开始高温热浪增多增强趋势十分明显;盆周盛夏热浪区,1998年以前少有高温热浪,1998年以后增多增强,2016年高温热浪罕见;盆南盛夏热浪区20世纪60年代至70年代高温热浪趋弱,80年代和90年高温热浪天气较少,2003年以后增多增强,2013年高温热浪尤为突出;攀西南部初夏热浪区,2005年以前出现高温热浪的机率较小,2005年以后明显增多增强,2014年强高温热浪最强。
关键词
四川
高温热浪
REOF
时空特征
区划
Keywords
Sichuan
high temperature heatwave
REOF
spatial and temporal characteristics
division
分类号
P462 [天文地球—大气科学及气象学]
X43 [环境科学与工程—灾害防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对基于RegCM4降尺度的中国区域性暴雨事件模拟评估
被引量:
9
2
作者
蔡怡亨
韩振宇
周波涛
机构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大气科学学院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气象灾害预报预警与评估协同创新中心/气象灾害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气候与环境变化国际合作联合实验室
中国气象局国家气候中心
出处
《气候变化研究进展》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420-429,共10页
基金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2018YFA0606301)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41991285)。
文摘
基于区域气候模式RegCM4对4个全球气候模式动力降尺度模拟(分别记为CdR、EdR、HdR、MdR)以及高分辨率格点观测数据CN05.1的日降水数据,利用"追踪式"客观识别方法,对1981—2005年中国区域性暴雨事件进行了识别,并评估了模式对其气候特征的模拟性能。结果表明:4个动力降尺度模拟以及多模式集合能较好地模拟区域性暴雨事件发生频次、平均持续时间、平均降水量、平均影响范围和综合强度的年内分布特征以及气候平均值。观测的区域性暴雨事件持续时间、平均降水量、平均影响范围和综合强度在不同区间的频率分布特征以及区域性暴雨事件的累计频次、累计持续时间和累计降水量的空间分布特征也能得到很好地再现。模拟值与观测的空间相关系数都在0.9以上,且均方根误差不超过0.4。不过,相对而言,模式模拟的区域性暴雨事件频次略少,主要由对中度区域性暴雨事件低估所致;模拟的平均持续时间和平均降水量略偏高,而平均影响范围略偏小。综合强度方面,除HdR外,其余模拟均有所高估,尤其是MdR。在频率分布特征和空间分布方面,CdR的模拟性能低于其他模拟。多模式集合模拟的平均持续时间、平均降水量、平均影响范围和综合强度的相对误差分别为13%、2%、-11%和3%。
关键词
区域性暴雨事件
动力降尺度
模拟评估
气候特征
Keywords
Regional rainstorm event
Dynamical downscaling
Model evaluation
Climate feature
分类号
P458.121.1 [天文地球—大气科学及气象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中国区域性暴雨事件未来变化:RegCM4动力降尺度集合预估
被引量:
3
3
作者
周波涛
蔡怡亨
韩振宇
机构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气象灾害预报预警与评估协同创新中心/气象灾害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气候与环境变化国际合作联合实验室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大气科学学院
四川省气候中心
中国气象局国家气候中心
出处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5期410-419,共10页
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1991285)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2018YFA0606301)。
文摘
区域性暴雨事件由于影响范围大、持续时间长,更易引发严重洪涝灾害,对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构成严重威胁。因此,预估区域性暴雨事件的未来变化对于气候变化适应和灾害风险管理意义重大。本文基于区域气候模式RegCM4对4个全球气候模式的动力降尺度模拟,利用“追踪式”客观识别方法,对我国区域性暴雨进行了识别,并从发生频次、持续时间、平均降水量、平均影响范围和综合强度5个方面预估了其在RCP4.5情景下的未来变化。多模式预估结果表明,我国平均区域性暴雨事件的发生频次、持续时间、平均降水量、平均影响范围和综合强度到21世纪末均呈不同程度的上升趋势。与1986—2005年相比,无论在21世纪中期(2046—2065年)还是末期(2080—2099年),位于“低值区”的事件出现频率减少,而位于“高值区”的事件出现频率增加。轻度区域性暴雨事件发生频次将减少,而中度、重度和严重的区域性暴雨事件发生频次将增加。在空间分布上,区域性暴雨事件的发生频次、持续时间和降水量均在我国东部区域大范围增加,并且三者增幅的空间分布型态较为一致。增加最显著的区域主要位于长江中下游、江南和华南地区,而且到21世纪末期的增加幅度大于中期。
关键词
区域性暴雨事件
区域气候模式
动力降尺度
集合预估
Keywords
regional rainstorm events
regional climate model
dynamical downscaling
ensemble projection
分类号
P467 [天文地球—大气科学及气象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作者
出处
发文年
被引量
操作
1
基于REOF的四川省高温热浪时空分布特征分析
蔡元刚
吴婷婷
张文千
蔡怡亨
王劲廷
蒲明
《自然灾害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8
15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2
对基于RegCM4降尺度的中国区域性暴雨事件模拟评估
蔡怡亨
韩振宇
周波涛
《气候变化研究进展》
CSCD
北大核心
2021
9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3
中国区域性暴雨事件未来变化:RegCM4动力降尺度集合预估
周波涛
蔡怡亨
韩振宇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
3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页
确定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