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秋水仙素诱发水稻早熟效应的遗传分析 被引量:3
1
作者 蔡国海 严文潮 曹欣 《浙江农业学报》 CSCD 1992年第3期103-107,共5页
利用0.05%秋水仙素溶液处理4~5叶期的2个迟熟早籼品种。结果表明,在同一亲本的后代中,同时出现早熟和迟熟双向突变,早、迟熟突变率分别为5.3%和3.5%。早熟突变范围一般比亲本提早3-12天,平均提早5.9天。早熟突变体在M_3代的生育期... 利用0.05%秋水仙素溶液处理4~5叶期的2个迟熟早籼品种。结果表明,在同一亲本的后代中,同时出现早熟和迟熟双向突变,早、迟熟突变率分别为5.3%和3.5%。早熟突变范围一般比亲本提早3-12天,平均提早5.9天。早熟突变体在M_3代的生育期遗传率达86%左右,表明早熟突变是可遗传的。从广陆矮4号的诱变后代中,选得比原品种熟期提早8天,基本保持原品种其它性状的早熟新品种C255,于1986-1990年累计推广面积30余万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秋水仙素 水稻 早熟 遗传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992~1993年南方稻区区试主要结果
2
作者 蔡国海 杨仕华 +1 位作者 谢芙贤 张国华 《中国稻米》 1994年第1期13-14,共2页
关键词 南方稻区 区试 中熟早籼 晚粳 良种繁育 试验 分布范围 水稻科研 自治区 试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产多抗中质早籼新品种浙733选育及主要栽培技术
3
作者 蔡国海 曹欣 严文潮 《浙江农业科学》 北大核心 1992年第6期264-266,共3页
浙733是浙江省农科院于1983年秋季用优质早籼禾珍早与高产、抗谱广的晚籼赤块矮选杂交,经病区多代筛选和南繁加代,于1986年海南冬育时定型的早籼新品种.1989年起先后参加浙江、湖南、江西等省级区试和国家级南方稻区良种区域试验,表现... 浙733是浙江省农科院于1983年秋季用优质早籼禾珍早与高产、抗谱广的晚籼赤块矮选杂交,经病区多代筛选和南繁加代,于1986年海南冬育时定型的早籼新品种.1989年起先后参加浙江、湖南、江西等省级区试和国家级南方稻区良种区域试验,表现高产稳产,适应性广,多抗性,米质好,青秆黄熟,熟期适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灿稻 品种 浙733 选育 栽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产早籼新品种中浙1号的选育及主要特征特性和栽培技术
4
作者 蔡国海 曹欣 严文潮 《浙江农业科学》 北大核心 1990年第2期54-57,共4页
中浙1号是浙江省农科院和中国水稻所育成的迟熟高产早籼新品种。1981年秋季定型以来,通过省协作鉴定、品比,1986、1987年参加浙江省早稻区域试验,同时参加宁波、衢州、舟山等市区试和大面积试种示范,均一致表现比对照种广陆矮4号增产显... 中浙1号是浙江省农科院和中国水稻所育成的迟熟高产早籼新品种。1981年秋季定型以来,通过省协作鉴定、品比,1986、1987年参加浙江省早稻区域试验,同时参加宁波、衢州、舟山等市区试和大面积试种示范,均一致表现比对照种广陆矮4号增产显著,其抗性、米质亦比广陆矮4号好,而热期稍迟。已于1988年和1989年分别在衢州市和宁波市品种审定通过。闽、湘、赣等省已引进试种。一、选育经过和产量表现中浙1号的组合方式是IR24/原丰早//竹科2号。1975年秋在福建省同安农场加代育种时,选用IR24/原丰早F_6代的优良单株与高产品种竹科2号杂交,经多代选育,于1981年秋季定型,冬季在海南岛陵水县繁种,1982、1983年在浙江省农科院内进行鉴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浙1号 选育 特征特性 载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早中熟早籼中辐906的特征特性及栽培技术要点
5
作者 蔡国海 杨仕华 +3 位作者 严学强 项顺尧 余樟土 李方华 《中国稻米》 1998年第5期10-11,共2页
关键词 水稻 中辐906 特征特性 栽培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方稻区早籼区试品种产量分析及育种刍议 被引量:3
6
作者 杨仕华 蔡国海 +1 位作者 谢芙贤 张国华 《种子》 CSCD 北大核心 1996年第1期10-12,共3页
通过对“六五”至“八五”期间南方稻区早籼区论资料分析表明,南方稻区早籼育种取得了明显进展,产量水平大约每5年提高4%~6%。产量水平得以提高的主要因素是每穗粒数和粒重的增加。但优质品种产量水平偏低,其主要原因是粒重偏低。
关键词 区试 相对产量 水稻育种 南方稻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