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经皮椎间孔镜下椎间孔成形术治疗单纯腰椎管侧方出行区狭窄 被引量:7
1
作者 罗科锋 蒋国强 +3 位作者 卢斌 蔡凯文 岳兵 陆继业 《中国骨伤》 CAS CSCD 2020年第5期420-425,共6页
目的:探讨经皮椎间孔镜下行椎间孔成形术治疗单纯腰椎管侧方出行区狭窄的治疗效果。方法:2013年1月至2018年6月收治单纯腰椎管侧方出行区狭窄症患者36例,入院行选择性神经根管造影及阻滞术,根据症状及患方意愿,22例行Ⅰ期经皮椎间孔镜... 目的:探讨经皮椎间孔镜下行椎间孔成形术治疗单纯腰椎管侧方出行区狭窄的治疗效果。方法:2013年1月至2018年6月收治单纯腰椎管侧方出行区狭窄症患者36例,入院行选择性神经根管造影及阻滞术,根据症状及患方意愿,22例行Ⅰ期经皮椎间孔镜下椎间孔成形术治疗(Ⅰ期手术组),另14例出院后因症状复现而再次入院手术治疗,设为延迟手术组。记录治疗前、阻滞后1d、再入院前(延迟手术组)、手术后1d、3个月、6个月的患侧下肢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及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评价治疗效果。结果:36例患者术后各个时期的VAS和ODI与治疗前比较明显改善(P<0.05),且维持良好并呈持续下降趋势;VAS术后6个月较术后1 d改善明显(P<0.05);ODI术后1 d与术后3个月、术后1 d与术后6个月、术后3个月与6个月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延迟手术组阻滞后1 d的VAS和ODI优于Ⅰ期手术组。延迟手术组再入院前VAS和ODI较自身阻滞后有显著升高。两组术后各个时期的VAS评分和ODI指数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与自身治疗前和(或)再入院前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所有病例未出现神经损伤,仅2例出口根刺激症状者于短期保守治疗后缓解。结论:单纯腰椎管侧方出行区狭窄使用选择性神经根管阻滞治疗效果持续性可能欠佳,经皮椎间孔镜治疗是一种简单、安全、有效的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腰椎管侧方出行区狭窄 经皮椎间孔镜术 椎间孔成形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