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标准地”改革背景下的地方产业空间挖掘策略研究
1
作者 蔡凌雁 王青 梁涛 《城市建筑》 2025年第1期70-73,84,共5页
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时代背景对产业发展提出新的诉求。土地是保障产业项目落地的基础要素,如何从土地资源中挖掘产业空间潜力,支持产业用地供应改革,是新形势下产业发展面临的直接诉求。文章提出以详细规划“地块”为单元,融合多源管... 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时代背景对产业发展提出新的诉求。土地是保障产业项目落地的基础要素,如何从土地资源中挖掘产业空间潜力,支持产业用地供应改革,是新形势下产业发展面临的直接诉求。文章提出以详细规划“地块”为单元,融合多源管理数据,构建产业空间分类挖潜路径,服务于产业用地“标准地”供应,为“地等项目”产业用地空间要素保障研究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产业用地 标准地 土地要素 空间挖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面向全过程实施的现状底图建构方法及表达研究——以南京市土地利用现状底图建设为例
2
作者 王青 梁涛 蔡凌雁 《上海城市规划》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65-70,共6页
单一维度的现状调查数据无法满足自然资源全生命周期管理和治理现代化的需要,一张面向实施的国土空间现状底图是实施全域治理的基础。对应全过程的3个关键环节,现状底图的研究范畴应从调查、规划实施、用途管制3个维度深化完善,提出现... 单一维度的现状调查数据无法满足自然资源全生命周期管理和治理现代化的需要,一张面向实施的国土空间现状底图是实施全域治理的基础。对应全过程的3个关键环节,现状底图的研究范畴应从调查、规划实施、用途管制3个维度深化完善,提出现状底图应界定为在调查的基础上,融合规划管理、管制意图的“空间既定状态”的土地利用综合表达。以南京市实践为例,通过多源数据整合集成的方法,建构面向精细化实施管理的多场景应用技术框架和数据组织方式,推动“所见即所得”的调查数据向全过程实施管理的土地利用现状底图转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过程实施 现状底图 建构方法 空间认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国土空间治理体系下产业用地精准供给新模式研究 被引量:3
3
作者 王青 蔡凌雁 +1 位作者 王玉莹 程倩雯 《规划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75-80,共6页
为适应新时代背景下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新需求,挖掘产业用地潜力,提高自然资源要素保障能力,剖析国土空间治理体系下的产业供给问题,从治理单元和空间单元协同的视角探索精准施策下产业用地全链条供给的策略,提出从落实主体责任、推... 为适应新时代背景下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新需求,挖掘产业用地潜力,提高自然资源要素保障能力,剖析国土空间治理体系下的产业供给问题,从治理单元和空间单元协同的视角探索精准施策下产业用地全链条供给的策略,提出从落实主体责任、推动层级传导与分类统筹、实现数据治理联动3个方面强化治理单元与空间单元的协同。在此基础上,以南京为例,详细剖析其产业用地精准供给模式,以期为其他地区的产业用地精准供给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空间治理 产业用地 供给机制 南京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城市扩张生态效应预测对输入数据的敏感性研究 被引量:2
4
作者 蔡凌雁 王丽妍 +2 位作者 伍阳 李飞雪 陈东 《水土保持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272-278,共7页
城市扩张模型被广泛应用于多种生态保护情景下的城市扩张预测,然而不同的输入数据会导致模型预测的不确定性,从而影响城市的规划管理和生态保护决策。以常州市市区为研究区,通过土地利用变更数据和遥感影像数据获取两种城市用地图层作为... 城市扩张模型被广泛应用于多种生态保护情景下的城市扩张预测,然而不同的输入数据会导致模型预测的不确定性,从而影响城市的规划管理和生态保护决策。以常州市市区为研究区,通过土地利用变更数据和遥感影像数据获取两种城市用地图层作为SLEUTH模型的输入数据,对比研究了城市范围的差异对生态效应预测结果的影响。结果表明:(1)两种城市输入层得到的模型校准精度不同。(2)不同城市输入图层对城市扩张预测结果产生影响,城市扩张数量和年平均增长率存在明显差异。(3)生态效应预测结果对城市输入图层的敏感性较强,两种城市图层包含的土地利用类型和最小制图单元不同,建模者应根据具体研究目标和要求,选择合适的模型输入数据,以获取相对准确的生态保护结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扩张模型 生态效应 输入数据 敏感性 常州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交通可达性与土地利用互动关系研究——以深圳市为例 被引量:8
5
作者 唐一鸣 蔡凌雁 +3 位作者 洪武扬 王丽妍 李飞雪 陈东 《水土保持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期245-249,共5页
围绕城市交通与土地利用的相互关系,以交通可达性为切入点,构建土地利用与城市交通协调评价指标体系,运用超效率数据包络分析模型,以城市化发展后期的深圳市为研究区,探索了城市土地—交通综合系统的协调关系,并量化分析了影响系统协调... 围绕城市交通与土地利用的相互关系,以交通可达性为切入点,构建土地利用与城市交通协调评价指标体系,运用超效率数据包络分析模型,以城市化发展后期的深圳市为研究区,探索了城市土地—交通综合系统的协调关系,并量化分析了影响系统协调性的因素。结果表明:深圳市道路网络呈现西密东疏、南密北疏的空间形态,与城市土地开发强度和功能分区契合,相应形成西高东低的区域可达性格局。街道尺度土地与交通技术效率具有空间分区特征,城市核心区和西部滨海区技术效率相对较低,外层城市中部、东部和东部滨海区技术效率值较高,快速城市化发展带来的土地空间不足和人口承载压力对土地—交通综合系统协调性产生重要影响。研究结论可为促进城市土地空间资源集约高效利用和交通发展规划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利用 交通可达性 超效率DEA 协调性 深圳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