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47篇文章
< 1 2 8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寒温带北极村国家森林公园典型森林生长季空气负离子和空气颗粒物变化特征
1
作者 李杰 李华 蔡体久 《森林工程》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233-242,共10页
研究森林公园空气负离子和空气颗粒物变化特征,利用森林生态功能发展康养事业,为地方经济发展提供科学支持。选择北极村国家森林公园兴安落叶松林、白桦林、山杨林和樟子松林为研究对象,并以北极村生活区为对照,使用便携式空气负离子监... 研究森林公园空气负离子和空气颗粒物变化特征,利用森林生态功能发展康养事业,为地方经济发展提供科学支持。选择北极村国家森林公园兴安落叶松林、白桦林、山杨林和樟子松林为研究对象,并以北极村生活区为对照,使用便携式空气负离子监测仪,在2021年5—10月选择晴天和雨天进行空气负离子、PM_(10)与PM_(2.5)及其影响因子的观测。研究表明,1)晴天,4种林型空气负离子浓度日动态由大到小表现为展叶盛期(Leaf spreading period,LSP)、展叶初期(Leaf opening period,LOP)、落叶期(Leaf falling period,LFP),均呈单峰曲线变化趋势,峰值出现在12:00—14:00,最高可达到4207个/cm^(3),此时期的4种林型空气负离子由大到小表现为兴安落叶松林、白桦林、山杨林、樟子松林;雨天,4种林型的空气负离子浓度呈波动式变化,最高可达6000个/cm^(3),显著高于生活区(P<0.05)。晴天,4种林型PM_(10)与PM_(2.5)质量浓度的日动态变化趋势是双峰曲线,在早晚出现峰值,中午达到谷值,但雨天的波动较小,远远低于晴天的PM_(10)与PM_(2.5)质量浓度(P<0.05);2)5—10月4种林型(晴天)空气负离子浓度月变化表现为单峰曲线的趋势,峰值出现在7月,最高可达4500个/cm^(3),显著高于生活区(P<0.05),空气颗粒物质量浓度均呈先降低再升高的趋势;3)4种林型空气负离子、PM_(10)和PM_(2.5)质量浓度与气温、空气湿度、平均风速有显著的相关关系。寒温带森林公园森林生态系统空气负离子质量浓度在2000~6000个/cm^(3),空气颗粒物在40μg/m^(3)以下,空气质量优良,利于人们休养身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寒温带 空气负离子 PM_(10) PM_(2.5) 气象因子 相关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近邻体结构对不同径级黄花落叶松和蒙古栎径向生长的影响
2
作者 曾艳丽 关艳辉 +3 位作者 乔璐靖 陈雅婷 琚存勇 蔡体久 《植物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254-265,共12页
研究林木径向生长与其近邻体结构的关系,有助于了解林分结构的细微之处,使森林经营更加定量化和精确化。以小北湖自然保护区内黄花落叶松(Larix olgensis)林和蒙古栎(Quercus mongolica)林为研究对象,计算优势、伴生树种不同径级林木的... 研究林木径向生长与其近邻体结构的关系,有助于了解林分结构的细微之处,使森林经营更加定量化和精确化。以小北湖自然保护区内黄花落叶松(Larix olgensis)林和蒙古栎(Quercus mongolica)林为研究对象,计算优势、伴生树种不同径级林木的径向生长量与近邻体结构参数,采用通径分析探究近邻体结构对不同径级林木径向生长的直接与间接影响。结果表明:无论是作为优势树种还是伴生树种,黄花落叶松和蒙古栎的小径级林木径向生长量均要低于中、大径级,其中,黄花落叶松的小径级林木径向生长量要低于蒙古栎,中、大径级则要高于蒙古栎。小、中径级林木径向生长与近邻体结构显著相关,大径级林木则不相关。开阔比数和竞争指数是影响黄花落叶松和蒙古栎径向生长的主要因子,且对伴生树种的影响程度要高于优势树种。随着径级增大,近邻体结构对径向生长的影响程度逐渐减小。此外,开阔比数与竞争指数的间接相互作用也会影响黄花落叶松与蒙古栎的径向生长。因此,该地区进行森林经营时,应选择小、中径级林木进行近邻体结构调整,以提高它们的开阔比数和降低竞争指数为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林木生长 森林空间结构 近邻体 林木竞争 林木空间分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兴安岭北部不同林下植被白桦次生林土壤氮磷有效性
3
作者 张明爽 蔡体久 +2 位作者 满秀玲 高明磊 赵欢 《东北林业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97-105,115,共10页
为了解植物群落组成对森林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科学评价寒温带森林土壤养分供给水平。以大兴安岭寒温带白桦(B.platyphalla)林3种林下植被组成(兴安杜鹃-白桦(Rhododendron dauricum-Betula platyphalla)林、草类-白桦(Herba-Betula pla... 为了解植物群落组成对森林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科学评价寒温带森林土壤养分供给水平。以大兴安岭寒温带白桦(B.platyphalla)林3种林下植被组成(兴安杜鹃-白桦(Rhododendron dauricum-Betula platyphalla)林、草类-白桦(Herba-Betula platyphalla)林、杜香-白桦(Ledum palustre-Betula platyphalla)林)为研究对象,利用聚类推进树和结构方程模型分析白桦林不同林下植被组成和不同土层土壤铵态氮(NH_(4)^(+)-N)、硝态氮(NO_(3)^(-)-N)和有效磷(AP)的变化特征及影响因子。结果表明:5—10月份,0~20 cm土层,3种林下植被白桦林土壤NH_(4)^(+)-N和NO_(3)^(-)-N质量分数分别为4.14~21.66 mg·kg^(-1)、3.08~5.49 mg·kg^(-1),在8—9月份,3种林下植被白桦林土壤NH_(4)^(+)-N和NO_(3)^(-)-N质量分数较低;草类-白桦林土壤NH_(4)^(+)-N和NO_(3)^(-)N质量分数显著高于兴安杜鹃-白桦林(P<0.05),无机氮素中,NH_(4)^(+)-N比例为69%。5—10月份,0~20 cm土层土壤有效磷质量分数为7.57~55.21 mg·kg^(-1),土壤有效磷质量分数均在7、8月较低;草类-白桦林土壤有效磷质量分数显著低于兴安杜鹃-白桦林(P<0.05)。林下植被对白桦林土壤氮磷有效性有影响显著(P<0.05),草类-白桦林土壤氮有效性较高,兴安杜鹃-白桦林土壤磷有效性较高,杜香-白桦林土壤有效氮磷质量分数均处于中等水平。土壤含水率(SWC)和可溶性有机氮(SON)是影响3种林下植被白桦林土壤氮有效性的主要因素;土壤酸碱度(pH)是土壤磷有效性的主要影响因素。林下植被通过影响土壤pH值,间接影响土壤磷有效性;NH_(4)^(+)-N与有效磷呈显著负相关,NO_(3)^(-)-N与有效磷呈显著正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桦次生林 林下植被 无机氮 速效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小兴安岭地区3种人工林碳储量及其分配特征
4
作者 王浩鑫 蔡体久 +2 位作者 景继鑫 杨朝纲 杨涵祎 《林业勘查设计》 2025年第1期24-30,35,共8页
探究小兴安岭地区典型人工林生态系统碳储量及其分配格局,为人工林适宜树种的选择提供科学依据。以红皮云杉(Picea koraiensis)、红松(Pinus koraiensis)和兴安落叶松(Larix gmelinii)人工林为研究对象,并选择原始阔叶红松林为对照,估... 探究小兴安岭地区典型人工林生态系统碳储量及其分配格局,为人工林适宜树种的选择提供科学依据。以红皮云杉(Picea koraiensis)、红松(Pinus koraiensis)和兴安落叶松(Larix gmelinii)人工林为研究对象,并选择原始阔叶红松林为对照,估算不同林型碳储量。结果表明,各人工林土壤层碳储量为139.63~160.07 t/hm^(2),乔木层碳储量为104.23~120.11 t/hm^(2),不同乔木层各器官分配顺序不同,均以树干最高,叶最低,土壤层和乔木层均为红松人工林显著高于其他两种人工林,但显著低于原始阔叶红松林;凋落物层碳储量为7.39~10.60 t/hm^(2),红皮云杉人工林凋落物层碳储量显著高于其他2种人工林,但显著低于原始阔叶红松林;林下灌木层为0.10~0.13 t/hm^(2),草本层碳储量0.12~0.28 t/hm^(2),灌草层碳储量表现为红皮云杉人工林相对较高。不同类型人工林生态系统碳储量表现为红松人工林(288.77 t/hm 2)显著高于红皮云杉(260.49 t/hm^(2))和兴安落叶松人工林(254.99 t/hm^(2)),但均显著低于原始阔叶红松林(P<0.05),碳储量分配格局由大到小均为土壤层、乔木层、凋落物层、灌草层,土壤层和乔木层是森林生态系统碳储量的主体,二者占生态系统碳储量总量的95%以上。红松人工林具有较高的储碳能力,适合营造碳汇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工林 生态系统 生物量 碳储量 小兴安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云冷杉红松林优势树种生态位、种间联结及群落稳定性 被引量:3
5
作者 栾宜通 李念森 +3 位作者 乔璐靖 琚存勇 蔡体久 孙佩丽 《植物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753-762,共10页
以细鳞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云冷杉红松(Picea koraiensis-Abies nephrolepis-Pinus koraiensis)林固定监测样地为对象,采用α多样性指数、生态位测定、方差比率法(VR)、χ^(2)检验、Spearman秩相关检验和M.Godron稳定性分析云冷杉红松林... 以细鳞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云冷杉红松(Picea koraiensis-Abies nephrolepis-Pinus koraiensis)林固定监测样地为对象,采用α多样性指数、生态位测定、方差比率法(VR)、χ^(2)检验、Spearman秩相关检验和M.Godron稳定性分析云冷杉红松林树种多样性、优势树种生态位、种间联结及群落稳定性。结果表明:(1)样地共有乔木树种14科14属20种,林木分布均匀,α多样性指数较高;(2)样地生态位重叠指数较高,但生态位重叠指数较大(>0.7)或较小(<0.4)的情况较少,生态位分化程度一般;(3)样地总体关联性呈不显著正关联,主要树种种间以正相关和不显著相关为主,种间独立性较强;(4)样地M.Godron稳定性计算结果落于点(32.79,67.21),远离稳定点(20,80),群落稳定性较差;(5)红松重要值与生态位宽度最大,与其他树种的生态位重叠指数均值高于样地均值,以大径级个体为主,树种相对频度较低。因此,在云冷杉红松林生态系统恢复过程中,应进行适当的人工干预,促进红松种群数量恢复,调节种间关系,提高种间联结强度,在群落稳定性下降时加强珍稀植物种群监测及保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云冷杉红松林 群落组成 生态位 种间关系 群落稳定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兴安岭北部主要森林类型土壤活性碳组分及碳库稳定性变化特征 被引量:1
6
作者 刘贝贝 蔡体久 《水土保持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203-213,共11页
[目的]土壤有机碳是森林生态系统碳循环的重要组成部分,活性有机碳能够指示土壤碳库变化,研究不同森林类型土壤活性碳组分及碳库稳定性的变化规律对理解碳循环的生物地球化学过程有重要意义,可为面向固碳减排的生态系统碳库管理提供依据... [目的]土壤有机碳是森林生态系统碳循环的重要组成部分,活性有机碳能够指示土壤碳库变化,研究不同森林类型土壤活性碳组分及碳库稳定性的变化规律对理解碳循环的生物地球化学过程有重要意义,可为面向固碳减排的生态系统碳库管理提供依据。[方法]以大兴安岭北部兴安落叶松林、樟子松林、白桦林和山杨林为研究对象,于2023年5—9月采集0—10,10—20 cm土层土壤样品,采用改良后的Loginow法测定土壤中活性易氧化碳含量,利用活性碳利用率(ER)及碳库活度(CPA)分析不同林型下土壤碳库稳定性差异。[结果](1)5—9月,4种林型土壤总有机碳(TOC)、高活性易氧化碳(LOC-H)和中活性易氧化碳(LOC-M)均呈“单峰”变化趋势,于8月达到峰值,且阔叶林含量高于针叶林。(2)土壤稳定性有机碳利用率(ER_(4))在5—9月为72.33%~85.11%,显著高于其他3种活性碳利用率,在土壤碳库中占主导地位。(3)土壤碳库活度(CPA)为0.20~0.38,且山杨林>白桦林>樟子松林>兴安落叶松林,针叶林于8月达到峰值,阔叶林则在5月最高。(4)土壤活性有机碳含量和碳库稳定性受气候因素和土壤因素的共同作用。蔗糖酶为土壤因子中主要影响因素,而气候因子中降雨量和光合有效辐射影响较大。寒温带针叶林土壤有机碳整体稳定性大于阔叶林,但在温度较高情况下,针叶林深层土壤损失有机碳速率高于阔叶林。[结论]研究结果有助于提高对寒温带森林土壤活性碳及有机碳库的认识,建议该地区尽快人工促进次生林演替或引入针叶树种,使其形成混交林,但在全球日益变暖的背景下,阔叶林在土壤碳库中发挥的作用也不容忽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寒温带 土壤有机碳 活性碳 有机碳稳定性 碳库活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兴安岭寒温带森林演替过程中土壤碳氮磷含量及生态化学计量特征 被引量:3
7
作者 梁雨欣 夏炎 +1 位作者 满秀玲 蔡体久 《林业勘查设计》 2024年第2期76-83,共8页
通过研究森林演替过程中土壤碳氮磷含量的变化特征及其化学计量比,分析在0~200 cm土层中,不同演替阶段土壤有机碳氮磷含量的变化情况。选择黑龙江漠河森林生态系统国家级定位观测研究站森林演替过程中3个典型阶段的代表群落,即兴安落叶... 通过研究森林演替过程中土壤碳氮磷含量的变化特征及其化学计量比,分析在0~200 cm土层中,不同演替阶段土壤有机碳氮磷含量的变化情况。选择黑龙江漠河森林生态系统国家级定位观测研究站森林演替过程中3个典型阶段的代表群落,即兴安落叶松林、落叶松-白桦混交林和白桦林为研究对象,分别对其碳氮磷含量分析。结果表明,在演替前期(白桦林)的土壤中,C含量范围为5.78~28.29 g/kg,N含量为0.243~1.232 g/kg,P含量为0.243~1.232 g/kg。演替中期(落叶松-白桦混交林)C含量为6.39~29.41g/kg,N含量为0.077~1.472 g/kg,P含量为0.41~1.374 g/kg。而在演替后期(兴安落叶松林)的土壤中,C含量范围为6.36~34.61g/kg,N含量范围为0.353~1.463 g/kg,P含量范围为0.353~1.463 g/kg。不同林型的土壤C、N、P化学计量比也存在差异。在0~90 cm土层中,前期的C∶N范围为4.15~11.13,后期为5.92~21.85,中期为5.58~23.24。在90~200 cm土层中,前期的C∶N范围为7.46~19.8,后期为4.56~13.09,中期为5.88~18.07。在50~200 cm土层中,前期的C∶P为4.02~9.11,后期为2.24~10.51,中期为3.32~10.76。在0~200 cm土层中,前期的N∶P范围为0.51~2.95,后期为0.28~1.61,中期为0.36~2.13。通过分析显示,森林演替过程中土壤碳氮磷含量及其化学计量比存在一定的变化规律,了解这些变化规律有助于更好地评估森林生态系统营养循环和土壤质量的变化,为森林管理和保护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碳氮磷 土壤养分 化学计量比 寒温带森林地区 大兴安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落叶松人工林土壤水分平衡的研究 被引量:13
8
作者 蔡体久 刘强 +1 位作者 王录 杨文化 《东北林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6年第1期62-67,共6页
采用定位研究的方法,对25年生落叶松人工林的林冠截留、林木蒸腾、林地蒸发及土壤径流等项目进行了研究和测定。结果表明在生长季内,落叶松人工林对大气降雨的截留损失总量为229.5mm,占同期降雨量的1/3;林木蒸腾是土壤水分输出的主要形... 采用定位研究的方法,对25年生落叶松人工林的林冠截留、林木蒸腾、林地蒸发及土壤径流等项目进行了研究和测定。结果表明在生长季内,落叶松人工林对大气降雨的截留损失总量为229.5mm,占同期降雨量的1/3;林木蒸腾是土壤水分输出的主要形式,土壤径流以壤中流和地下径流为主,地表径流很少发生;林地土壤水分的变化量不足5%,土壤水分的输入与输出基本处于平衡状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落叶松 人工林 截留 蒸腾 径流 土壤水分平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小兴安岭泥炭藓湿地土壤有机碳分布特征 被引量:23
9
作者 蔡体久 辛国辉 +2 位作者 张阳武 戴潇漩 刘斌 《中国水土保持科学》 CSCD 2010年第5期109-113,124,共6页
在小兴安岭林区乌伊岭国家级湿地自然保护区,选择典型泥炭藓湿地进行土壤样品采集,对土壤有机碳(SOC)质量分数、密度及储量进行研究,并分析SOC质量分数与土壤理化性质之间的相关性。结果表明:1)SOC质量分数随土层加深而减少,变化范... 在小兴安岭林区乌伊岭国家级湿地自然保护区,选择典型泥炭藓湿地进行土壤样品采集,对土壤有机碳(SOC)质量分数、密度及储量进行研究,并分析SOC质量分数与土壤理化性质之间的相关性。结果表明:1)SOC质量分数随土层加深而减少,变化范围在433.89~523.36 g/kg之间,平均质量分数为474.27 g/kg;土壤有机碳密度随土层的加深而显著增加,0~60 cm土层土壤有机碳储量为166.07 t/hm2。2)SOC质量分数与非毛管孔隙度存在极显著的正相关关系,幂函数方程拟合效果显著;SOC质量分数与毛管孔隙度呈极显著负相关,二次曲线拟合效果较好(R2=0.87);SOC质量分数与土壤密度呈极显著负相关,线性方程拟合较好(R2=0.81)。SOC质量分数与全N、全P质量分数呈显著负相关,与有效P质量分数呈极显著正相关,与水解N质量分数相关不显著。研究结果可为我国湿地土壤有机碳储量及碳循环的进一步研究提供帮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湿地 泥炭藓 有机碳 土壤物理性质 化学性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原始红松林和次生白桦林降雨截留分配效应研究 被引量:27
10
作者 蔡体久 朱道光 盛后财 《中国水土保持科学》 CSCD 2006年第6期61-65,共5页
以小兴安岭原始红松林为研究对象,通过97场的降雨测定,对原始红松林的降雨截留分配效应进行系统研究。结果表明:原始红松林在生长季内的林冠截留量为98.68mm,占同期降雨量的19.61%,是次生白桦林的1.3倍。与全国其他森林类型的... 以小兴安岭原始红松林为研究对象,通过97场的降雨测定,对原始红松林的降雨截留分配效应进行系统研究。结果表明:原始红松林在生长季内的林冠截留量为98.68mm,占同期降雨量的19.61%,是次生白桦林的1.3倍。与全国其他森林类型的平均林冠截留率(11.4%~36.5%)相比,原始红松林的林冠截留率处于中等水平。原始红松林在生长季内的穿透雨量和树干径流量分别为395.77和8.78mm,分别占同期降雨量的78。65%和1.74%。与次生白桦林相比,其穿透雨量减少,而树干径流量增加。统计分析表明,原始红松林的林冠截留量、林内穿透雨量和树干径流量与林外降雨量之间均呈现紧密的三次多项式函数关系(P〈0.01),而次生白桦林的林内穿透雨量与林外降雨量之间却呈现良好的直线关系(P〈0.01)。最后,对影响林内穿透雨和树干径流的因子进行筛选和分析。为研究针阔混交林的降雨分配效应提供重要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原始红松林 次生白桦林 林冠截留 穿透雨 树干径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RS和GIS的毛乌素沙地生物量估测 被引量:9
11
作者 蔡体久 慈龙骏 +1 位作者 李崇贵 洪军 《中国水土保持科学》 CSCD 2003年第2期33-37,共5页
选取毛乌素沙地东北部的伊金霍洛旗为研究区域,以少量野外定位调查数据与其对应的遥感信息和GIS信息为基础,利用岭估计分析方法,对影响生物量估测的遥感因子和GIS因子进行了筛选优化。找出了影响生物量估测的主要因子,建立了以像元为单... 选取毛乌素沙地东北部的伊金霍洛旗为研究区域,以少量野外定位调查数据与其对应的遥感信息和GIS信息为基础,利用岭估计分析方法,对影响生物量估测的遥感因子和GIS因子进行了筛选优化。找出了影响生物量估测的主要因子,建立了以像元为单位的生物量估测模型,实现了区域性生物量定量估测与自动制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RS GIS 毛乌素沙地 生物量 定量估测 自动制图 野外调查 调查数据 土地荒漠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兴安岭森林火灾对河川径流的影响 被引量:13
12
作者 蔡体久 周晓峰 杨文化 《林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5年第5期403-407,共5页
采用单独流域实验法,利用长期定位观测数据,对森林火灾后河川径流的变化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大兴安岭特大森林火灾后,河川年径流量明显增加,5月份融雪径流量有减少趋势。火烧后,森林对水分循环的调控能力减弱,径流的变化更加... 采用单独流域实验法,利用长期定位观测数据,对森林火灾后河川径流的变化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大兴安岭特大森林火灾后,河川年径流量明显增加,5月份融雪径流量有减少趋势。火烧后,森林对水分循环的调控能力减弱,径流的变化更加依赖于降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森林火灾 年径流量 融雪径流 相关关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森林分类经营现状、问题及对策 被引量:18
13
作者 蔡体久 孔繁斌 姜东涛 《东北林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4期42-44,共3页
综述了我国实施森林分类经营的现状及其对天然林保护的重要意义 ,重点介绍了我国各省、市、自治区开展森林分类经营以来所取得的经验和成果 ,并针对执行森林分类经营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探讨 。
关键词 中国 森林 分类经营 现状 问题 对策 天然林保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鄂尔多斯草地荒漠化程度定量评价 被引量:6
14
作者 蔡体久 琚存勇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S2期227-231,共5页
通过对鄂尔多斯草地荒漠化野外调查和分析,研究了植被盖度和生物量与荒漠化程度的相关性及作为中间变量遥感估测荒漠化程度的可行性.研究结果表明:植被盖度和生物量与荒漠化程度密切相关,相关系数分别达到了-0.899和-0.624,线性关系显著... 通过对鄂尔多斯草地荒漠化野外调查和分析,研究了植被盖度和生物量与荒漠化程度的相关性及作为中间变量遥感估测荒漠化程度的可行性.研究结果表明:植被盖度和生物量与荒漠化程度密切相关,相关系数分别达到了-0.899和-0.624,线性关系显著,随着植被盖度和生物量的减少,荒漠化程度不断加重;用植被盖度和生物量定量评价土地荒漠化程度获得了较理想的效果,其模型正确预报精度达到了85%,荒漠化程度预报误差不超过1个等级,可较好地满足生产需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被盖度 生物量 荒漠化程度 相关分析 定量评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黑龙江省林业生态经营区系与林种规划 被引量:4
15
作者 蔡体久 潘紫文 +1 位作者 朱德柱 姜东涛 《东北林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5期32-35,共4页
从黑龙江省发展林业、整治国土、改善生态环境、确保国民经济和林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实际需要出发 ,对黑龙江省林区林业生态区系与林种作了具体的区划 。
关键词 黑龙江 林业 生态经营区系 林种规划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RS和GIS的林型结构与森林涵养水源关系的研究 被引量:11
16
作者 蔡体久 《水土保持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4期16-19,共4页
在运用 RS和 GIS技术划分出水库流域土地利用类型的基础上 ,采用灰色关联分析法 ,结合水文数据 ,分析流域内不同林型和森林覆被率 (共 8个因子 )与年降雨量、年径流量之间的关系。分析得出了流域内涵养水源功能较强的优势林型 ,为合理... 在运用 RS和 GIS技术划分出水库流域土地利用类型的基础上 ,采用灰色关联分析法 ,结合水文数据 ,分析流域内不同林型和森林覆被率 (共 8个因子 )与年降雨量、年径流量之间的关系。分析得出了流域内涵养水源功能较强的优势林型 ,为合理调整流域内森林结构布局 ,充分发挥森林的水源涵养功能提供参考。研究表明 ,流域内涵养水源功能最强的林型为柞树纯林 ,其次是落叶松和白桦构成的混交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森林类型 涵养水源 灰色关联分析 RS GIS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黑龙江省森林水源涵养效益经济评价 被引量:7
17
作者 蔡体久 李长海 +1 位作者 李淑兰 王宝林 《东北林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6年第2期20-26,共7页
采用定位研究及对比流域的方法,对黑龙江省现有森林的水源涵养效益的量值进行了测定,并由等效益物替代原则统一到贷币量纲上进行经济评价。研究结果表明:①黑龙江省现有森林水源涵养效益的年价值达105.4亿元,占全省农业总产值40.6%。②... 采用定位研究及对比流域的方法,对黑龙江省现有森林的水源涵养效益的量值进行了测定,并由等效益物替代原则统一到贷币量纲上进行经济评价。研究结果表明:①黑龙江省现有森林水源涵养效益的年价值达105.4亿元,占全省农业总产值40.6%。②森林水源涵养效益值大大超过了森林木材生产直接效益值,二者之比值为1.44。③森林具有明显地削减洪峰、增加水资源的作用。黑龙江省现有森林每年增加水资源量达2.3×10^(10)m^3,占全省水资源总量的36%。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黑龙江省森林 水源涵养效益 经济评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毛乌素沙地植被盖度估测方法研究 被引量:3
18
作者 蔡体久 琚存勇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S1期292-295,共4页
该文以鄂尔多斯地区毛乌素沙地地面调查样地为例,探讨了以标准化植被指数NDVI与土地类型为参数,用广义回归神经网络模型估测植被盖度的可行性。结果表明,与线性模型相比,用广义回归神经网络模型估测植被盖度,总体相对精度基本保持不变,... 该文以鄂尔多斯地区毛乌素沙地地面调查样地为例,探讨了以标准化植被指数NDVI与土地类型为参数,用广义回归神经网络模型估测植被盖度的可行性。结果表明,与线性模型相比,用广义回归神经网络模型估测植被盖度,总体相对精度基本保持不变,代表空间精度的单个样地正确预报能力提高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被盖度:广义回归神经网络:遥感影像:毛乌素沙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波罗红松人工混交林生长与生物生产力的研究 被引量:2
19
作者 蔡体久 李长胜 +1 位作者 刘伯文 王传锐 《东北林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1年第S1期331-336,共6页
1990年在凉水自然保护区对31年生黄波罗红松人工混交林的生长量、林分状况及生物量等进行了调查研究。结果表明:31年生黄波罗林生长仍处于旺盛时期;黄波罗在混交林中的生长状况比在纯林中要好,黄波罗在混交林中病腐率为25%,而在纯林中... 1990年在凉水自然保护区对31年生黄波罗红松人工混交林的生长量、林分状况及生物量等进行了调查研究。结果表明:31年生黄波罗林生长仍处于旺盛时期;黄波罗在混交林中的生长状况比在纯林中要好,黄波罗在混交林中病腐率为25%,而在纯林中达40%。黄波罗红松人工混交林群落总生物量为73.53t/ha,其净初级生产力为3.12t/ha·a,与其它林型相比,黄波罗红松混交林净初级生产力处于较低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波罗 混交林 生长量 生物量 净初级生产力
全文增补中
三江平原沼泽湿地垦殖及自然恢复对土壤细菌群落多样性的影响 被引量:40
20
作者 徐飞 蔡体久 +2 位作者 杨雪 琚存勇 唐庆明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2期7412-7421,共10页
为量化垦殖对我国东北沼泽湿地的影响程度,于2015年6月基于Illumina Miseq PE300第二代高通量测序平台,对黑龙江省洪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原始沼泽、耕地、退耕湿地的土壤细菌16S r RNA基因高变区域进行测序,并分析沼泽湿地土壤细菌群... 为量化垦殖对我国东北沼泽湿地的影响程度,于2015年6月基于Illumina Miseq PE300第二代高通量测序平台,对黑龙江省洪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原始沼泽、耕地、退耕湿地的土壤细菌16S r RNA基因高变区域进行测序,并分析沼泽湿地土壤细菌群落多样性和结构组成与垦殖的关系。结果表明:共获得358737条修剪序列且被划分为36个已知的菌门,在11个主要的土壤细菌门类中(相对丰度>1%),芽单胞菌门(P<0.01)、拟杆菌门(P<0.01)、厚壁菌门(P<0.01)和绿菌门(P<0.01)在不同生境类型样地差异显著,土壤细菌群落alpha多样性由高到低排序依次是:耕地、退耕湿地、原始沼泽。结合相关性分析和冗余分析可以证明,长期的耕作,特别是旱田耕作对沼泽湿地土壤细菌群落组成产生显著的影响,土壤p H、含水量、全碳、有机碳、可溶有机碳、碱解氮、微生物量碳、微生物量氮对土壤细菌的多样性和群落组成产生影响。总之,研究结果发现自然恢复可以显著促进土壤细菌群落多样性的恢复,但是沼泽湿地土壤细菌群落结构一旦被垦殖干扰改变将很难恢复到原始状态,强调了有效地利用土壤细菌群落对维护土壤生态系统平衡具有重要的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沼泽 垦殖 土壤细菌 Α多样性 群落结构 高通量测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8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