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题名蜀道行道古树的保护与文化传承
- 1
-
-
作者
蔡东洲
-
机构
西华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
西华师范大学蜀道研究院学术委员会
-
出处
《国土绿化》
2024年第6期28-31,共4页
-
文摘
清光绪二十八年(1902),著名学者俞陛云从北京赴成都主持四川乡试,途经翠云廊时,被三百余里夹道古柏深深震撼,即兴创作了《翠云廊歌》。在诗中,俞陛云对“长廊接天末,绵亘三百里”的翠云廊古柏及其深厚的历史底蕴发出赞叹,对历代剑州长官爱树护树、禁止毁伤、挂牌管理的做法表示赞赏。“行道树”作为中国传统社会官方修建、养护和管理的驿道两旁的路标性树木,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历史价值。金牛古道上的翠云廊是世界上数量最多的人工古柏林,仅仅剑阁段的行道树就达7778棵,其种植与保护历史更是源远流长。这些古柏历经千年风雨,见证了无数历史变迁,是蜀道文化的重要载体。
-
关键词
行道树
光绪二十八年
即兴创作
翠云廊
俞陛云
古树
历史底蕴
文化传承
-
分类号
S788
[农业科学—林学]
-
-
题名从川陕苏区红军石刻看劳动者解放蓝图
被引量:12
- 2
-
-
作者
蔡东洲
黄涓
-
机构
西华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
-
出处
《中共党史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1期104-113,F0003,共11页
-
基金
教育部"纪念建党九十周年"专项课题资助<党在川陕苏区密切联系群众维护和实现人民群众利益研究>(10JDJNJD242)阶段性成果
-
文摘
红四方面军在川陕苏区留下了数量众多、规模宏大的石刻。这些红军石刻为劳动者描绘出一幅以"建立民主政权"、"拥有生活保障"、"享有工作权益"为主题的解放蓝图。这幅蓝图既是当时川陕苏区创建、巩固和发展的强大动力,也是现在加快革命老区建设的精神财富。
-
关键词
红军石刻
川陕苏区
解放蓝图
-
分类号
D231
[政治法律—中共党史]
-
-
题名川陕苏区研究中的“国方资料”使用
- 3
-
-
作者
蔡东洲
张亮
-
出处
《中共党史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9期F0003-F0003,共1页
-
文摘
限于多方面的复杂因素,有关川陕苏区的历史文献资料异常匮乏,直接影响了中国现代史、中国革命史和中共党史研究的拓展与深化。但国民党、南京政府、四川当局在如何应对和处理红四方面军人川等问题上留下了大量官方文件,当时的新闻媒体对此也有众多时事评论和跟踪报道。如能充分发掘和利用“国方资料”,便会进一步推进川陕苏区史研究。“国方资料”涉及川陕苏区政治、军事、经济、文化等各领域,对川陕苏区的历史过程有过持续报道,有国民党各组织系统应对红军人川的政治训令、军事部署、“围剿”措施和实况战报等,保存了不少“共方”的文件资料,还从侧面展现了川陕苏区众多法令、政策和措施的执行程度。
-
关键词
川陕苏区
历史文献资料
中共党史研究
军事部署
文件资料
中国现代史
中国革命史
南京政府
-
分类号
K269.4
[历史地理—中国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