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利用干扰试井判断特低孔渗裂缝-孔隙型砂砾岩油藏连通性——以准噶尔盆地红153井区为例 被引量:2
1
作者 邱子瑶 谢丹 +2 位作者 蒲钰龙 高志伟 郭瑞 《中外能源》 CAS 2019年第2期40-46,共7页
砂砾岩油藏储层变化快、非均质性强,油藏连通性的判断一直是国内外研究的难点。红153井区块二叠系夏子街组油藏属于特低孔渗的裂缝-孔隙双重介质油藏,且纵向上隔夹层不发育,油层跨度平均347m。为了判断油藏平面上及纵向上连通性,以寻求... 砂砾岩油藏储层变化快、非均质性强,油藏连通性的判断一直是国内外研究的难点。红153井区块二叠系夏子街组油藏属于特低孔渗的裂缝-孔隙双重介质油藏,且纵向上隔夹层不发育,油层跨度平均347m。为了判断油藏平面上及纵向上连通性,以寻求合理的开发方式及井距,在该区进行了干扰试井。利用红153井的开井和关井以及新投产井的压裂作为激动信号,在相邻生产井下入高精度存储式压力计,通过测得的井底连续流压的变化情况,来判断各井之间的连通性。此次打破常规将干扰试井应用于砂砾岩油藏开发中,取得了较好的效果。观测结果证实当激动井进行关井作业或者压裂时,监测井的地层压力明显上升;当激动井开井时,监测井的地层压力明显下降。其中平面上最远监测距离达1.5km,纵向上最大监测跨度达176m,大大超过一般的测试井距500m,也用实际数据证明了该特低孔渗油藏在平面上及纵向上连通性好,为油藏的开发部署提供了有利依据,表明该油藏适宜采用较大生产井距、一套井网进行开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砂砾岩油藏 特低孔渗 干扰试井 连通性 准噶尔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红车断裂带石炭系火山岩岩性岩相特征分析及储层识别 被引量:8
2
作者 殷文 冯程 +5 位作者 周发鑫 冯梓岩 孙廷彬 高志伟 蒲钰龙 周隶华 《中国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50-61,共12页
结合录井岩屑、测井曲线和薄片资料,分析不同岩性测井响应特征,利用多参数分布交会法建立组合岩性识别图版,明确优势岩性特征。基于岩心刻度测井思路和火山岩储层特征,对研究区石炭系储层岩性、岩相进行精细划分,识别火山岩相特征。结... 结合录井岩屑、测井曲线和薄片资料,分析不同岩性测井响应特征,利用多参数分布交会法建立组合岩性识别图版,明确优势岩性特征。基于岩心刻度测井思路和火山岩储层特征,对研究区石炭系储层岩性、岩相进行精细划分,识别火山岩相特征。结合研究区储盖条件及地震反射结构和构型,分析火山机构特征及油气藏分布规律。运用地震多属性分析和沿层切片技术,并通过对地震平-剖面成果与井上有利储层的对比验证,进而确定优势储层的空间展布。结果表明:密度-电阻率/自然伽马交会图能够较好地区分玄武岩、安山岩和火山角砾岩,电阻率-自然伽马/密度交会图能够较好地区分火山角砾岩、安山岩和凝灰岩;火山喷发的凝灰岩和间断期的火山沉积岩形成良好的盖层,溢流相的安山岩/玄武岩和爆发相的火山角砾岩形成良好的储集层;综合运用地震纹理和瞬时相位余弦属性及沿层切片技术能够较好地刻画有利储层分布范围;研究区火山岩油气藏是受岩性和火山机构共同控制的非均质岩性油气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车断裂带 火山岩储层 岩性识别 岩相特征 储层识别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