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9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甘肃省冬小麦生态气候分析及适生种植区划 被引量:34
1
作者 蒲金涌 邓振镛 +3 位作者 姚小英 王位泰 胡利平 贾海源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期179-185,196,共8页
通过对甘肃冬小麦生物特征的探讨,运用统计学方法分析了气象因子对冬小麦产量的影响,建立了气候产量预测及种植风险决策模式,评估了甘肃省冬小麦种植风险程度,确立了冬小麦生态气候综合区划指标体系,作出生态气候适生种植区划,并提出提... 通过对甘肃冬小麦生物特征的探讨,运用统计学方法分析了气象因子对冬小麦产量的影响,建立了气候产量预测及种植风险决策模式,评估了甘肃省冬小麦种植风险程度,确立了冬小麦生态气候综合区划指标体系,作出生态气候适生种植区划,并提出提高生态气候资源利用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冬小麦 生态气候 适生种植区划 麦种 气象因子 甘肃 产量 风险程度 风险决策 指标体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干旱气候对陇东南主要农作物产量影响的评估 被引量:33
2
作者 蒲金涌 张存杰 +3 位作者 姚小英 邓振镛 刘卫民 苗具全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期167-171,共5页
以天水市境内7个气象站1961-2005年(代表站1936-2005年)的逐月、逐年降水资料及干旱灾害发生的次数、造成粮食减产等数据为基本资料,运用数理统计方法分析干旱灾害的时间分布特征及造成的损失程度。得出1961~2005年干旱发生的频率... 以天水市境内7个气象站1961-2005年(代表站1936-2005年)的逐月、逐年降水资料及干旱灾害发生的次数、造成粮食减产等数据为基本资料,运用数理统计方法分析干旱灾害的时间分布特征及造成的损失程度。得出1961~2005年干旱发生的频率呈上升趋势,一年之内干旱发生的频率以伏旱最高,春旱最低。提出了干旱灾害对主要粮食作物产量的影响系数,建立了定量评估模式,并对粮食作物的种植风险程度进行了评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干旱气候 农作物 产量评估 陇东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甘肃省胡麻生态气候分析及种植区划 被引量:18
3
作者 蒲金涌 邓振镛 +3 位作者 姚小英 王位泰 李巧珍 张惠玲 《中国油料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3期37-42,共6页
根据甘肃省各地胡麻生物和气候特性,运用统计学方法,分析了不同气象因子对胡麻产量的影响,确定了胡麻生态气候适生种植区划综合指标,依此对甘肃省胡麻进行适生区划,并分区评述,同时提出合理利用气候资源途径。
关键词 胡麻 生态气候 适生种植 区划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甘肃陇东南紫花苜蓿土壤水分利用程度的评估研究 被引量:6
4
作者 蒲金涌 姚晓红 +3 位作者 胡利平 许彦平 刘彩花 汪丽平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2期100-104,共5页
通过种植试验分析,用数理统计方法模拟了紫花苜蓿生物量累积过程及土壤水分消耗过程,揭示了紫花苜蓿的生物量累积特点及其土壤水分利用规律。发现1年生紫花苜蓿在开花期物质累积以地上为主,干物质上/下比可达2.92;开花以后逐渐以... 通过种植试验分析,用数理统计方法模拟了紫花苜蓿生物量累积过程及土壤水分消耗过程,揭示了紫花苜蓿的生物量累积特点及其土壤水分利用规律。发现1年生紫花苜蓿在开花期物质累积以地上为主,干物质上/下比可达2.92;开花以后逐渐以地下部分为主,到收刈期干物质上/下比为0.57。紫花苜蓿的田间贮水量小于粮食作物,耗水量大于粮食作物。紫花苜蓿的土壤利用率大干粮食作物,是小麦的2.1~2.8倍,玉米的2.0~2.5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紫花苜蓿 土壤水分利用 评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甘肃黄土高原土壤农业水分常数分布特征 被引量:8
5
作者 蒲金涌 冯建英 +3 位作者 姚晓红 刘卫民 袁伯顺 辛昌业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3期205-209,共5页
通过对黄土高原23个农业气象观测站及3个农业气象试验站作物观测地段的土壤农业水分常数分析,以揭示该地域农业水分特性的分布特征。结果显示:在甘肃黄土高原,土壤容重从北到南、从浅层到深层呈减少趋势;凋萎湿度地域及垂直分布变化不大... 通过对黄土高原23个农业气象观测站及3个农业气象试验站作物观测地段的土壤农业水分常数分析,以揭示该地域农业水分特性的分布特征。结果显示:在甘肃黄土高原,土壤容重从北到南、从浅层到深层呈减少趋势;凋萎湿度地域及垂直分布变化不大;田间持水量地域分布特征明显,陇西黄土高原大于陇东黄土高原;干旱的临界土壤含水量基本上为北部小于南部,最大值出现在陇西黄土高原的中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甘肃 黄土高原 土壤 水分常数 分布特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天水市生态足迹和生态承载力研究 被引量:8
6
作者 蒲金涌 姚小英 王立科 《安徽农业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2期10575-10577,共3页
利用生态足迹分析方法,对天水市2004年生态足迹和生态承载力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天水市2004年人均生态足迹为0.978 5 hm2,比全国水平低0.52 hm2;人均生态承载力为0.57 hm2,比全国水平低0.03 hm2;人均生态赤字为0.41 hm2,超载率为72%,... 利用生态足迹分析方法,对天水市2004年生态足迹和生态承载力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天水市2004年人均生态足迹为0.978 5 hm2,比全国水平低0.52 hm2;人均生态承载力为0.57 hm2,比全国水平低0.03 hm2;人均生态赤字为0.41 hm2,超载率为72%,生态压力较小。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缓解天水市生态压力的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天水市 生态足迹 生态承载力 生态赤字 可持续发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近40年甘肃河东地区夏秋作物气候适宜性变化 被引量:11
7
作者 蒲金涌 姚小英 姚茹莘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5期253-258,共6页
根据甘肃省河东地区天水、西峰农业气象试验站及平凉、礼县、成县农业气象观测站1981~2008年主要夏、秋作物物候期观测资料及当地气象站1971~2008年气象资料,建立了作物气候适宜度模型。分析了近40 a该地区冬小麦、玉米气候适宜度变化... 根据甘肃省河东地区天水、西峰农业气象试验站及平凉、礼县、成县农业气象观测站1981~2008年主要夏、秋作物物候期观测资料及当地气象站1971~2008年气象资料,建立了作物气候适宜度模型。分析了近40 a该地区冬小麦、玉米气候适宜度变化,对夏、秋作物种植的气候适宜度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全生育期内冬小麦光照适宜度较高,其次为温度;玉米温度适宜度较高,其次为光照;夏、秋作物的水分适宜度都比较低。水分对粮食作物的正常生长影响较大。近年来,冬小麦、玉米光照适宜度呈上升趋势,冬小麦温度适宜度呈上升趋势,玉米温度适宜度呈下降趋势。冬小麦、玉米的水分适宜度分别以0.013/10a及0.069/10a的线性趋势下降。夏、秋粮生产受到的水分胁迫逐年增大。玉米综合气候适宜度一般大于冬小麦。夏、秋粮综合气候适宜度的较大差值出现在20世纪80年代末,1971~1987年玉米与冬小麦综合气候适宜度差值以0.068/10a线性趋势上升,1987~2008年差值以0.047/10a的趋势下降。近年来,秋粮生产的气候优势逐渐降低。调整作物种植结构中应予以重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甘肃河东 40年 夏、秋作物 气候适宜度 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关山南麓地区牧草生产潜力对气候变化的响应 被引量:5
8
作者 蒲金涌 姚小英 +2 位作者 尹东 汪丽萍 姚晓红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6期129-132,共4页
应用1971~2005年天水市关山南麓清水、张川两县的气象及牲畜存栏数资料,用数理统计方法,分析关山南麓的气候变化规律,计算牧草的气候生产力,并回顾分析该地羊畜饲养量的变化情况.结果显示:近35 a关山南麓地区年平均气温升高了0.7~0.8... 应用1971~2005年天水市关山南麓清水、张川两县的气象及牲畜存栏数资料,用数理统计方法,分析关山南麓的气候变化规律,计算牧草的气候生产力,并回顾分析该地羊畜饲养量的变化情况.结果显示:近35 a关山南麓地区年平均气温升高了0.7~0.8℃,前30 a年均降水量减少了50 mm;牧草生产的主要气象限制因子是降水量,牧草的热量气候生产力增加了3 080 kg/hm^2,降水生产力减少了841 kg/hm2.水热条件匹配不好,实际生产力下降.畜牧业的初级生产力达到或接近载畜量的极限,今后关山地区的畜牧业的发展应定位在畜牧产品的精细加工及深化利用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关山南麓 牧草生产潜力 气候变化响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气温变化对甘肃陇东黄土高原果树开花的影响 被引量:12
9
作者 蒲金涌 姚小英 +1 位作者 王位泰 张谋草 《安徽农业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0期8552-8553,8589,共3页
利用陇东黄土高原1984~2006年木本植物物候观测资料及种植试验期间的逐日气温资料,依据积温法分析了冬季平均气温、〈0℃的负积温对果树开花的影响。结果表明:冬季平均气温与芽开放—开花盛期≥0℃的积温存在着比较显著的线形关系,冬... 利用陇东黄土高原1984~2006年木本植物物候观测资料及种植试验期间的逐日气温资料,依据积温法分析了冬季平均气温、〈0℃的负积温对果树开花的影响。结果表明:冬季平均气温与芽开放—开花盛期≥0℃的积温存在着比较显著的线形关系,冬季气温每升高1℃,芽开放—开花盛期所需≥0℃的积温增加6~8℃.d,冬季〈0℃的负积温与芽开放—开花盛期所需≥15℃的活动积温呈二次曲线关系。虽然冬季气温升高,使芽开放—开花盛期发育所需的积温增加,但是,春季气温的较大幅度升高,补偿了这个时段发育热量的需要,发育日期非但未推后,而且有所提前,增加了果树春季开花受冻的危险,给林果业生产带来不确定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候变暖 黄土高原 果树开花 影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陇东南地区玉米分期播种试验及适时播种期探讨 被引量:16
10
作者 蒲金涌 李晓东 +2 位作者 许彦平 姚晓红 胡利平 《安徽农业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1期5739-5740,5754,共3页
[目的]探究播种期对气候资源利用及玉米产量的影响,研究气候变暖对玉米适宜播种期的影响。[方法]通过分期播种试验确定陇东南地区玉米适宜播种日期。[结果]早播玉米与迟播玉米虽然在播种~出苗期、七叶期~拔节期及乳熟期~成熟期间的... [目的]探究播种期对气候资源利用及玉米产量的影响,研究气候变暖对玉米适宜播种期的影响。[方法]通过分期播种试验确定陇东南地区玉米适宜播种日期。[结果]早播玉米与迟播玉米虽然在播种~出苗期、七叶期~拔节期及乳熟期~成熟期间的间隔天数及≥10℃积温差异较大,但全生育期天数及总积温差异较小;早播玉米部分生育期间隔时间增长,迟播玉米播种~出苗期间隔时间缩短;全生育期生物累积量随≥10℃的积温呈线性变化,各播期玉米生物量在拔节前差异较小,拔节后平均播种期玉米生物量增加高于其余各播期玉米;平均播种期是比较适宜的播种期,玉米成熟期果生物量累积也高于其他播期。[结论]该研究可为充分利用气候资源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陇东南 玉米 分期播种 适播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天水杏子水分适宜性的研究 被引量:1
11
作者 蒲金涌 姚小英 +1 位作者 辛昌业 陶倩 《安徽农业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0期16831-16832,16835,共3页
[目的]研究天水杏子水分适宜性。[方法]运用甘肃省天水农业气象试验站1998~2003年杏子物候观测资料和毗邻麦积国家基本气象站1971~2009年的气象资料,采用Penman-Monteith公式及作物系数,对杏子各生育阶段的需水量进行估算,建立估算水... [目的]研究天水杏子水分适宜性。[方法]运用甘肃省天水农业气象试验站1998~2003年杏子物候观测资料和毗邻麦积国家基本气象站1971~2009年的气象资料,采用Penman-Monteith公式及作物系数,对杏子各生育阶段的需水量进行估算,建立估算水分利用程度的水分适宜度及满足度模型。[结果]天水市杏子生长期的水分条件比较优越,年平均水分适宜度和满足度分别为0.53、0.68。全生育期杏子水分适宜度随时间呈下降状态,水分胁迫增大;旺盛生长期水分适宜性最差,其次为初始生长期,后期生长期水分适宜度较好。[结论]利用该模型可对天水市杏子的水分适宜性进行评价,从而为当地的杏子种植区划及科学灌溉提供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天水 杏子 水分适应性 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冬小麦水分适应性变化研究——以天水市为例
12
作者 蒲金涌 姚小英 +1 位作者 袁伯顺 袁雅萍 《安徽农业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1期8985-8986,8990,共3页
[目的]探讨降水对冬小麦生长发育及产量的影响。[方法]根据冬小麦的生长及水分利用特点,依据天水农业气象试验站1981~2006年冬小麦生育期物候观测资料,建立了估算水分适宜性的水分适宜度模式,分析了天水市冬小麦生长期间的水分适宜性。... [目的]探讨降水对冬小麦生长发育及产量的影响。[方法]根据冬小麦的生长及水分利用特点,依据天水农业气象试验站1981~2006年冬小麦生育期物候观测资料,建立了估算水分适宜性的水分适宜度模式,分析了天水市冬小麦生长期间的水分适宜性。[结果]水分适宜度模型能较为客观地反映冬小麦的水分适宜性动态变化及与产量的关系。从1981~2006年,冬小麦冬前生长期的水分适宜度上升明显,以每10年0.02的速度上升;越冬期的水分适宜度逐年降低,以每10年0.01的速度下降。[结论]冬小麦的越冬期和拔节生长阶段水分的适宜性最好,旺盛生长阶段的水分适宜性最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冬小麦 水分适应性 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甘肃省玉米气候生态适应性研究 被引量:52
13
作者 刘明春 邓振镛 +2 位作者 李巧珍 杨小利 蒲金涌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3期112-117,共6页
选取代表甘肃省不同气候生态区的成县(温热湿润区)、礼县(温暖半湿润区)、平凉(温和半湿润区)、武威(温和干旱区)4个点资料,运用积分回归方法分析了玉米生育期光、热、水气候生态因子对玉米气候产量的影响,并建立了不同气候生态区气候... 选取代表甘肃省不同气候生态区的成县(温热湿润区)、礼县(温暖半湿润区)、平凉(温和半湿润区)、武威(温和干旱区)4个点资料,运用积分回归方法分析了玉米生育期光、热、水气候生态因子对玉米气候产量的影响,并建立了不同气候生态区气候产量静态模型;以筛选后的关键气象因子为主要区划指标,对甘肃省玉米进行气候生态适生区划,并对玉米高产优质气候生态资源合理开发利用的途径进行了探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 气候生态因子 生态适应性 甘肃 气候产量 适生种植区划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陇东黄土高原春播紫花苜蓿生长规律及气候生产潜力评估 被引量:15
14
作者 王位泰 张天锋 +3 位作者 黄斌 杨民 蒲金涌 车向军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5期214-219,共6页
利用春播两年生紫花苜蓿生长状况和平行气候条件观测资料,分析陇东黄土高原地区紫花苜蓿的生长高度和速率的时间变化规律,干物重和鲜草重与活动积温的相关关系;根据牧草气候生产力的光合产量和温度及降水订正模型,计算紫花苜蓿的气... 利用春播两年生紫花苜蓿生长状况和平行气候条件观测资料,分析陇东黄土高原地区紫花苜蓿的生长高度和速率的时间变化规律,干物重和鲜草重与活动积温的相关关系;根据牧草气候生产力的光合产量和温度及降水订正模型,计算紫花苜蓿的气候生产潜力。结果表明:春播当年的开花~枯黄,第二年的显蕾~开花期的生长高度增长量达最大,生长速率在萌芽~分枝、显蕾~开花期达最大;干物重和鲜草重与活动积温在分枝~显蕾期同时达到最大值;水分是陇东紫花苜蓿气候生产潜力的主要限制因子,目前在中北部的黄土丘陵沟壑区尚有较大的气候生产潜力有待利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陇东地区 紫花苜蓿 生长规律 气候生产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甘肃陇东苹果春季生长对终霜冻变化的响应特征 被引量:7
15
作者 王位泰 张天峰 +3 位作者 蒲金涌 焦美龄 车向军 黄斌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227-230,共4页
使用位于黄土高原中部的甘肃西峰农业气象试验站苹果观测资料和当地平行气象资料,分析了春季终霜冻和苹果生长发育对气候变暖的响应特征。结果表明:1984年以来,春季终霜日期提前的气候趋势比较明显,速率为3.2 d·10a-1,终霜日地面... 使用位于黄土高原中部的甘肃西峰农业气象试验站苹果观测资料和当地平行气象资料,分析了春季终霜冻和苹果生长发育对气候变暖的响应特征。结果表明:1984年以来,春季终霜日期提前的气候趋势比较明显,速率为3.2 d·10a-1,终霜日地面最低温度表现为波动变化,个别年份出现反常的重霜冻灾害;终霜冻过程的持续日数表现出阶段性增加规律,地面最低温度负积温在反常年份2005—2006年有增强变化;1984年以来苹果开花盛期以5.9 d·10a-1的速率极显著提前,1998年以来提前趋势更加明显,1998—2012年平均开花盛期比1984—1997年提前10 d。气候持续变暖,苹果开花盛期提前的速率明显大于终霜日提前的速率,表明苹果花蕾出现至开花盛期遭受春季终霜冻危害的气候风险在增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春季 终霜冻 苹果生长 响应特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土高原中部植被毁坏后的干暖化生态气候效应比较研究 被引量:1
16
作者 王位泰 王润元 +2 位作者 张天峰 蒲金涌 黄斌 《安徽农业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9期16421-16424,共4页
[目的]为揭示黄土高原中心地带甘肃省陇东地区植被完全毁坏(或严重破坏)的代表区域庆城县和华池县的生态气候效应。[方法]利用庆城和华池县气象站观测资料与作为原生态气候本底标准的子午岭林区太白镇气象站同步观测气候资料,通过比较... [目的]为揭示黄土高原中心地带甘肃省陇东地区植被完全毁坏(或严重破坏)的代表区域庆城县和华池县的生态气候效应。[方法]利用庆城和华池县气象站观测资料与作为原生态气候本底标准的子午岭林区太白镇气象站同步观测气候资料,通过比较分析月平均气象要素差值的年变化曲线和资料序列的方差F统计检验。[结果]庆城县各月与华池站1、3~12月的平均气温明显高于子午岭林区;5~7、9~10月降水量、降水日数和空气湿度明显少(小)于林地;盛夏6~8月平均蒸发量明显大于林地。[结论]植被完全毁坏或严重破坏的黄土高原中部陇东地区具有明显的干暖化和水分利用率降低的生态气候效应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土高原 植被破坏 生态气候 效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961—2016年陇东南夏季气温变化特征分析 被引量:1
17
作者 吴丽 蒲金涌 +2 位作者 谢蕊 邓卓雅 李娟 《安徽农业科学》 CAS 2018年第19期159-161,169,共4页
利用天水市7个气象站1961—2016年夏季平均气温等资料,对近56年陇东南气温变化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961—2016年陇东南夏季平均气温呈上升趋势,夏季气温升高对年平均气温升高的贡献率为19.8%。夏季日最高气温≥30.0℃的日数基本上... 利用天水市7个气象站1961—2016年夏季平均气温等资料,对近56年陇东南气温变化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961—2016年陇东南夏季平均气温呈上升趋势,夏季气温升高对年平均气温升高的贡献率为19.8%。夏季日最高气温≥30.0℃的日数基本上与夏季气温的变化趋势一致,呈逐年上升趋势。大部分年份,夏季6—8月气温变化依次为低—高—低的趋势,7月为夏季平均气温最高月的概率最高,其次为8月,6月为最小;夏末8月气温高于初夏6月气温的年份为46年,占82%。2016年从初夏到夏末平均气温持续高于平均值,8月份平均气温为历史最高值,属于小概率事件;2016年研究站点极端最高气温未突破历史极值,8月中旬为气温异常偏高时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夏季气温 变化特征 陇东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甘肃省农业种植结构影响因素及调整原则探讨 被引量:32
18
作者 邓振镛 张强 +2 位作者 韩永翔 蒲金涌 赵鸿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3期126-129,共4页
从气候因素、农业生产技术水平、经济效益和政策等方面对近几十年来甘肃省农作物的种植结构变化情况及其过程进行了回顾分析,认为今后该省农业种植结构调整要掌握统筹兼顾合理安排,科学规划分类指导,以市场为导向以效益为目的,立足资源... 从气候因素、农业生产技术水平、经济效益和政策等方面对近几十年来甘肃省农作物的种植结构变化情况及其过程进行了回顾分析,认为今后该省农业种植结构调整要掌握统筹兼顾合理安排,科学规划分类指导,以市场为导向以效益为目的,立足资源特点实施区域发展战略等4个方面的原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甘肃省 种植结构调整 影响因素 基本原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气候暖干化对甘肃马铃薯生产的影响 被引量:68
19
作者 姚玉璧 邓振镛 +3 位作者 王润元 王毅荣 蒲金涌 张秀云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3期16-20,共5页
以1981~2000年甘肃全省71站点马铃薯产量和生长期气象资料为基础数据。用EOF、多元回归、积分回归等统计分析方法分析该省马铃薯产量年际及地域变化特征,以及不同气象因子对马铃薯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陇中和陇南山区产量序列与该... 以1981~2000年甘肃全省71站点马铃薯产量和生长期气象资料为基础数据。用EOF、多元回归、积分回归等统计分析方法分析该省马铃薯产量年际及地域变化特征,以及不同气象因子对马铃薯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陇中和陇南山区产量序列与该空间型的时间系数序列的相关不显著,产量年际变幅小;其余地方产量序列与该空间型相关显著,产量年际变幅大。在降水量变化一定的条件下,马铃薯产量随温度的升高而降低,在温度变化一定的条件下,马铃薯产量随降水的增加而增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甘肃 马铃薯产量 气候变化 对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气候变化对甘肃胡麻生产的影响 被引量:18
20
作者 姚玉璧 邓振镛 +3 位作者 王润元 王毅荣 蒲金涌 张秀云 《中国油料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期49-54,共6页
利用1981-2000年甘肃全省71站点胡麻产量和生长期(4~10月)气象资料,用EOF、小波分析和积分回归等统计分析方法分析胡麻产量的时空特征,以及不同气象因子对胡麻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胡麻产量分布由北向南依次递减;在降水量变化一定的... 利用1981-2000年甘肃全省71站点胡麻产量和生长期(4~10月)气象资料,用EOF、小波分析和积分回归等统计分析方法分析胡麻产量的时空特征,以及不同气象因子对胡麻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胡麻产量分布由北向南依次递减;在降水量变化一定的条件下,胡麻产量随温度的升高而降低;在温度变化一定的条件下,胡麻产量随降水的增加而增加,适时早播可避免胡麻籽粒期高温对产量的影响.为适应气候变化,应积极试验扩大复种面积,提高商品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甘肃 胡麻生产 气候变化 影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