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迈向智慧救助:AI大模型驱动社会救助数字化转型的实现路径
1
作者 匡亚林 蒙春雨 《内蒙古社会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37-47,共11页
生成式人工智能引发的认知革命推动社会救助体系从“被动响应”向“预见性治理”跃迁。技术嵌入社会救助面临着数据碎片化、算法可解释性不足、智能系统偏差、技术理性僭越等现实困境。数智化治理工具的引入为破解困境提供了技术解决方... 生成式人工智能引发的认知革命推动社会救助体系从“被动响应”向“预见性治理”跃迁。技术嵌入社会救助面临着数据碎片化、算法可解释性不足、智能系统偏差、技术理性僭越等现实困境。数智化治理工具的引入为破解困境提供了技术解决方案,通过数据重构与算法嵌入可重塑社会救助的治理范式,特别是以AI大模型为代表的新兴技术赋能社会救助具有巨大优势。因此,应构建技术赋能与制度进化的良性互动回路,建立数据治理、算法约束、服务创新、场景适应四重协同机制,以实现救助覆盖广度与精度的帕累托改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工智能 大模型 社会救助体系 数字化转型 被动响应 预见性治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工具理性到价值理性:数字技术驱动下低收入人口动态监测的现实困境与出路
2
作者 匡亚林 蒙春雨 《河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21-131,共11页
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及其在社会治理领域的深度融合,低收入群体的社会救助体系正经历着深刻的数字化转型。在此背景下,基于社会技术系统理论(STS)构建“人员结构技术任务”分析框架,聚焦数字技术赋能低收入人口动态监测的内在机制并... 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及其在社会治理领域的深度融合,低收入群体的社会救助体系正经历着深刻的数字化转型。在此背景下,基于社会技术系统理论(STS)构建“人员结构技术任务”分析框架,聚焦数字技术赋能低收入人口动态监测的内在机制并整合理论推演与实践观察,深入探究数字技术在低收入人口动态监测中的应用逻辑,系统剖析其运行模式中存在的局限性。研究表明,当前该监测体系面临多重结构性挑战,如技术对人类行为的“反向驯化”现象、数据驱动下的组织协同障碍、技术工具整合的动态性不足及常态化帮扶中的“监测空隙”等嵌入性困境,导致其对弱势群体的识别精度与时效性有待提升。为此,从技术与社会双重视角出发,推动救助逻辑实现从工具理性到价值理性的深层转变,在动态监测体系中寻找二者的平衡点,并提出系统性的优化路径:构建低收入人口协同帮扶新格局、完善“监测预警救助”闭环救助体系、开发智能预警算法并打造全方位的数据驱动监测网络。这些策略不仅能为提升低收入人口动态监测效能提供理论支撑与实践指引,更对推动社会救助服务向精准化、高效化、常态化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能为完善新时代社会保障体系提供有益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字赋能 低收入人口 动态监测 常态化帮扶 社会救助 社会技术系统理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数字赋能社会救助分层分类改革 被引量:6
3
作者 匡亚林 蒙春雨 《学习与实践》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32-140,共9页
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背景下,社会救助体系改革朝向分层分类建构的发展趋势迈进。当前,以信息技术、互联网与大数据等迭代的数字工具掀起社会救助变革浪潮,社会救助体系的数字化转型迫在眉睫。社会救助体系分层分类改革发展... 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背景下,社会救助体系改革朝向分层分类建构的发展趋势迈进。当前,以信息技术、互联网与大数据等迭代的数字工具掀起社会救助变革浪潮,社会救助体系的数字化转型迫在眉睫。社会救助体系分层分类改革发展处于数据资源整合、系统枢纽重构和多元协同治理的过渡期,尚存在“数字工具牢笼”“技术定位壁垒”“信息统筹博弈”“政策衔接堕距”等数字化转型的实践症候。针对数字化转型中的系统风险以及现实逻辑中的必然选择,提出数字赋能社会救助体系分层分类改革的优化路径,并通过以人为本的整体理念、设计多维贫困瞄准机制、社会救助信息化建设以及建立多层次综合救助体系破解数字失灵危机、夯实数字赋能底座,助力社会救助体系分层分类改革的高质量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字赋能 社会救助 分层分类改革 数字化转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