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超声波辅助酶提取野菊花中绿原酸及其抗氧化活性研究
1
作者 吴春燕 蒙建成 +3 位作者 翁艳英 蔡敏 原小龙 吴佳乐 《饲料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9期77-83,共7页
试验旨在研究超声波辅助酶提取野菊花中绿原酸的工艺条件及其抗氧化活性。在单因素试验的基础上,采用响应面法优化超声波辅助酶提取野菊花中绿原酸的工艺条件,研究提取绿原酸的抗氧化性。结果表明,野菊花绿原酸的最佳提取工艺为液料比45... 试验旨在研究超声波辅助酶提取野菊花中绿原酸的工艺条件及其抗氧化活性。在单因素试验的基础上,采用响应面法优化超声波辅助酶提取野菊花中绿原酸的工艺条件,研究提取绿原酸的抗氧化性。结果表明,野菊花绿原酸的最佳提取工艺为液料比45 mL/g、超声时间40 min、pH值4、酶用量0.32%、乙醇体积分数64%、超声功率400 W、超声温度63℃,在此条件下野菊花绿原酸得率为3.803%。抗氧化活性试验表明,野菊花绿原酸提取液的质量浓度为12 mg/L时,野菊花绿原酸对1,1-二苯基-2-三硝基苯肼(DPPH)自由基、羟基自由基、超氧阴离子自由基、2,2'-联氮-双-3-乙基苯并噻唑啉-6-磺酸二铵盐(ABTS+)自由基的清除率分别为81.2%、87.7%、93.7%、85.3%,对各自由基的半抑制浓度(IC50值)分别为4.168、1.916、1.892、6.372 mg/L。研究表明,试验提取的野菊花绿原酸具有良好的抗氧化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野菊花 绿原酸 抗氧化活性 超声波 果胶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野菊花绿原酸的提取及动力学、抗氧化活性研究
2
作者 吴春燕 蒙建成 +3 位作者 翁艳英 蔡敏 黄莹莹 徐英 《饲料工业》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4期77-85,共9页
试验旨在优化野菊花绿原酸的提取工艺,并进行动力学、抗氧化活性研究。在单因素试验的基础上,采用响应面法优化超声波辅助低共熔溶剂(DES)提取野菊花中绿原酸。结果表明,野菊花绿原酸的最佳提取工艺:DES为氯化胆碱-尿素(浓度比为1∶2),... 试验旨在优化野菊花绿原酸的提取工艺,并进行动力学、抗氧化活性研究。在单因素试验的基础上,采用响应面法优化超声波辅助低共熔溶剂(DES)提取野菊花中绿原酸。结果表明,野菊花绿原酸的最佳提取工艺:DES为氯化胆碱-尿素(浓度比为1∶2),DES含水量31%,液料比37∶1 mL/g,提取温度65℃,提取时间70 min,超声功率400 W,在此条件下野菊花绿原酸得率为(32.992±0.983)mg/g;以Fick第二定律为基础建立野菊花绿原酸提取动力学模型,试验数据的线性回归R2均大于0.9,线性拟合好,提取过程符合一级动力学模型,速率常数k为0.04152~0.05909/min,活化能为1.0737×10^(4)J/mol,随着温度的升高,速率常数、扩散系数增大,有利于野菊花绿原酸的提取;野菊花绿原酸对羟基自由基、DPPH自由基的半抑制浓度(IC_(50))分别为10.19、13.08μg/mL,当野菊花绿原酸浓度为23μg/mL时,铁离子还原能力为4.51 mmol Fe^(2+),表明野菊花绿原酸具有良好的抗氧化能力,可添加于饲料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野菊花 绿原酸 低共熔溶剂 动力学 抗氧化活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制备条件对合成绿铜锌矿的影响研究
3
作者 邱诗铭 蒙建成 +2 位作者 王胜杰 黄莹莹 黄智伟 《现代化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59-165,共7页
采用共沉淀法制备绿铜锌矿晶体,考察了沉淀剂质量浓度、真空度、铜锌摩尔比和铜离子浓度对绿铜锌矿晶体合成的影响。利用化学吸附、BET、扫描电镜和XRD对晶体进行表征。结果表明,沉淀剂质量浓度、真空度和铜离子浓度对合成绿铜锌矿晶体的物... 采用共沉淀法制备绿铜锌矿晶体,考察了沉淀剂质量浓度、真空度、铜锌摩尔比和铜离子浓度对绿铜锌矿晶体合成的影响。利用化学吸附、BET、扫描电镜和XRD对晶体进行表征。结果表明,沉淀剂质量浓度、真空度和铜离子浓度对合成绿铜锌矿晶体的物相影响较小,铜锌摩尔比对物相的组成影响较大,制备得到的晶体主要为棒状或块状的孔雀石和针状的绿铜锌矿,所制备的晶体为介孔材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前驱体 真空度 共沉淀 绿铜锌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航空发动机“空-空-油”螺旋套管换热器夹层传热数值模拟 被引量:4
4
作者 蒙建成 刘少北 +1 位作者 鲍泽威 黄卫星 《化工设备与管道》 CAS 2020年第2期20-26,共7页
作为一种新开发的航空发动机涡轮叶片冷却装置,双层螺旋套管具有结构紧凑、传热高效、耐压和抗热冲的优异性能。对夹层特殊通道和内螺旋管的流动与传热进行了耦合数值模拟研究,获得了夹层通道的速度/温度分布及变化特点。结果表明,相较... 作为一种新开发的航空发动机涡轮叶片冷却装置,双层螺旋套管具有结构紧凑、传热高效、耐压和抗热冲的优异性能。对夹层特殊通道和内螺旋管的流动与传热进行了耦合数值模拟研究,获得了夹层通道的速度/温度分布及变化特点。结果表明,相较于螺旋结构,曲率与夹层厚度(以外内径之比表征)对传热有显著影响,螺距的影响可忽略不计。鉴于现有经验公式不足以预测螺旋夹层换热系数,根据模拟结果拟合得到了螺旋套管夹层的换热系数关联式,为螺旋套管热力设计提供了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航空发动机 螺旋套管 流动特性 对流换热 数值模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