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北钢炼铁厂360m^2烧结机配加褐铁矿的实践 被引量:5
1
作者 蒋海冰 孟巍 +1 位作者 陈朝斌 张建良 《烧结球团》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50-54,共5页
北钢炼铁厂360 m2烧结机通过调整操作参数,适当提高混合料水分、焦煤粉配比和烧结料层厚度,将火箭粉、扬迪粉、PB粉等褐铁矿配比逐步提高到45%左右,其产量、质量达到了国内同类型企业的先进水平,既充分利用了矿粉资源,又降低了烧结矿成... 北钢炼铁厂360 m2烧结机通过调整操作参数,适当提高混合料水分、焦煤粉配比和烧结料层厚度,将火箭粉、扬迪粉、PB粉等褐铁矿配比逐步提高到45%左右,其产量、质量达到了国内同类型企业的先进水平,既充分利用了矿粉资源,又降低了烧结矿成本,为同类型企业烧结配加褐铁矿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褐铁矿 烧结 生产操作 经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北台7号高炉大修全焦开炉及快速达产实践 被引量:3
2
作者 蒋海冰 张建良 +1 位作者 陈志强 孙世彬 《炼铁》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51-53,共3页
北台7号高炉大修后采用全焦开炉,开炉后11天顺利达产。主要经验是:合理制订操作方案,逐步提高冶炼强度;科学配料、装炉,合理使用洗炉剂;采用带风装料;科学计算,指导关键参数的控制。
关键词 高炉 全焦开炉 达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Al_2O_3/Cu复合电极电火花小孔加工间隙流场研究 被引量:1
3
作者 蒋海冰 潘鹏山 《机械设计与制造》 北大核心 2014年第7期163-166,共4页
在电火花小孔加工中,为了解决普通管状铜电极小孔加工后,铜电极端部变钝,工件出现喇叭孔的问题,在普通管状铜电极表面采用热喷涂方法,复合上一层Al2O3陶瓷材料。可以改善铜电极端部变钝的现象,提高孔的精度。间隙流场的速度和碎屑颗粒... 在电火花小孔加工中,为了解决普通管状铜电极小孔加工后,铜电极端部变钝,工件出现喇叭孔的问题,在普通管状铜电极表面采用热喷涂方法,复合上一层Al2O3陶瓷材料。可以改善铜电极端部变钝的现象,提高孔的精度。间隙流场的速度和碎屑颗粒的滞留时间对电极的损耗影响很大。基于Fluent软件,对间隙流场的速度和颗粒滞留时间进行了仿真。结果表明,在侧隙和底角处,颗粒滞留时间长;在底角处和工具电极表面,间隙流体的速度慢。利用Al2O3陶瓷材料的绝缘性,能够降低颗粒滞留产生二次放电的几率,提高加工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火花小孔加工 复合电极 仿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钢锰铁高炉高熟料率冶炼实践
4
作者 侯兴 熊小星 +2 位作者 刘道林 管财堂 蒋海冰 《炼铁》 北大核心 1999年第4期36-37,共2页
1 前言 国内锰矿资源现状和高炉锰铁冶炼特点决定高炉冶炼锰铁适宜使用高碱度烧结矿。新钢锰铁高炉熟料率长期徘徊在60%~65%,1996年新钢在1号锰铁高炉上进行了高熟料率冶炼试验。
关键词 锰铁 高熟料率冶炼 锰铁高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方大特钢1号高炉长寿技术分析 被引量:4
5
作者 刘彦祥 张建良 +2 位作者 焦克新 胡小云 蒋海冰 《炼铁》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期53-55,共3页
方大特钢1号高炉一代炉役寿命达到11年,单位炉容产铁量达到11996.43t/m^3,达到1050m^3级高炉长寿指标最好水平。1号高炉炉役末期通过采取钛矿护炉、优化操作、有害元素控制、现场改造等措施进行精心维护,研发了高炉炉体长寿维护监测系统... 方大特钢1号高炉一代炉役寿命达到11年,单位炉容产铁量达到11996.43t/m^3,达到1050m^3级高炉长寿指标最好水平。1号高炉炉役末期通过采取钛矿护炉、优化操作、有害元素控制、现场改造等措施进行精心维护,研发了高炉炉体长寿维护监测系统,对高炉炉缸安全状况进行实时在线监测,保障了高炉安全,延长了高炉寿命。高炉停炉破损调查结果表明,实测炭砖最薄部位的炭砖残余厚度50~150mm,与模型计算值35~160mm非常吻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炉 炉缸 长寿 破损调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以EMT为晶种外延生长制备NaY分子筛膜及其渗透蒸发性能研究 被引量:1
6
作者 魏巧琳 蒋海冰 +1 位作者 王晓东 黄伟 《太原理工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143-148,共6页
以EMT为晶种,通过二次生长法制备出NaY分子筛膜并进行了表征,考察了二次生长液的碱度和铝含量对膜微结构的影响。将制备的膜材料应用于碳酸二甲酯与甲醇混合体系的分离,考察了原料液的浓度以及渗透蒸发温度对分离效果的影响,确定了膜层... 以EMT为晶种,通过二次生长法制备出NaY分子筛膜并进行了表征,考察了二次生长液的碱度和铝含量对膜微结构的影响。将制备的膜材料应用于碳酸二甲酯与甲醇混合体系的分离,考察了原料液的浓度以及渗透蒸发温度对分离效果的影响,确定了膜层的稳定性。结果表明:二次生长液中,当n(SiO_2)/n(Na_2O)=1/1.4,n(SiO_2)/n(Al_2O_3)=10时,所得到的膜层质量最好。该膜对MeOH/DMC混合体系的分离效果受原料液的浓度和渗透汽化温度的影响显著。在50℃时,随着原料液质量分数的增加(20%~80%),膜材料的分离因子由34.1值降低至5.2,渗透通量由114.7增加至135.5g/(m^2·h);随着渗透汽化温度的升高(20~80℃),对于组成为甲醇质量分数50%的混合体系,膜材料的分离因子由29.8降低至2.8,渗透通量由96.3增加至180.8g/(m^2·h).膜材料稳定性良好,在14h内分离因子和渗透通量无明显改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EMT晶种 二次生长法 NaY沸石膜 MeOH/DMC分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