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低渗透油藏注空气开发驱油机理 被引量:69
1
作者 蒋有伟 张义堂 +3 位作者 刘尚奇 关文龙 陈亚平 刘双卯 《石油勘探与开发》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471-476,共6页
采用物理模拟和数值模拟相结合的方法,系统研究了低渗油藏注空气开发的驱油机理,在此基础上应用实际低渗油藏模型研究了空气驱的开发效果。研究表明,低渗油藏吸气能力远大于吸水能力,注空气比注水更容易建立起有效的压力驱替系统,起到... 采用物理模拟和数值模拟相结合的方法,系统研究了低渗油藏注空气开发的驱油机理,在此基础上应用实际低渗油藏模型研究了空气驱的开发效果。研究表明,低渗油藏吸气能力远大于吸水能力,注空气比注水更容易建立起有效的压力驱替系统,起到有效补充或维持油层压力的作用。空气中的氧气与原油发生低温氧化反应,消耗掉氧气形成氮气驱,同时产生大量热量和二氧化碳,部分油藏温度升高到200℃左右。氮气驱对空气驱总采收率的贡献为69%,温度升高和二氧化碳对采收率的贡献分别为26.7%、4.3%。应用实际低渗油藏模型研究了空气驱、氮气驱和水驱的采收率,空气驱30 a的采收率达到了21.5%,较水驱30 a年采收率10.6%提高了1倍,开发效果得到明显改善。空气驱是低渗油藏改善开发效果、提高采收率的有效方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渗油藏 注空气 氮气驱 驱油机理 低温氧化 采收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扶余油田自生高岭石对注蒸汽的影响 被引量:3
2
作者 蒋有伟 沈德煌 吴永彬 《特种油气藏》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60-62,153-154,共3页
扶余油田开采过程中存在注蒸汽压力较高等问题,为此,开展了注蒸汽室内实验研究。从该区域自生高岭石矿物含量,自生高岭石在不同蒸汽温度条件下的水岩反应产物,高岭石及高温水岩反应生成的蒙皂石对储层伤害等方面进行了影响因素分析。实... 扶余油田开采过程中存在注蒸汽压力较高等问题,为此,开展了注蒸汽室内实验研究。从该区域自生高岭石矿物含量,自生高岭石在不同蒸汽温度条件下的水岩反应产物,高岭石及高温水岩反应生成的蒙皂石对储层伤害等方面进行了影响因素分析。实验中300℃高温蒸汽条件下,静置120 h后岩心中蒙皂石含量由无上升到30%,高岭石含量由90%下降到60%。注蒸汽过程中,注汽速度远大于注水速度,造成油层的速敏性伤害,同时高温反应产生的蒙皂石可能造成水敏性伤害,导致注汽压力由较低的启动压力4~6 MPa快速上升到9.5 MPa以上,超过油层的破裂压力。研究证明,高岭石矿物含量高是造成扶余油田注汽压力高的主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生高岭石 高温蒸汽 水岩反应 蒙皂石 注汽压力 扶余油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辽河油区注水开发油田产液量变化规律认识 被引量:7
3
作者 蒋有伟 《特种油气藏》 CAS CSCD 2005年第4期58-59,64,i0011,共4页
辽河油区注水开发油田储层类型多样,油品性质多样,运用油藏工程方法,利用不同类型注水开发油藏无因次采出指数与含水关系,明确了不同类型油藏含水变化对产液量的影响规律,并进一步研究了注水开发油藏采液速度与采油速度的关系。分析认为... 辽河油区注水开发油田储层类型多样,油品性质多样,运用油藏工程方法,利用不同类型注水开发油藏无因次采出指数与含水关系,明确了不同类型油藏含水变化对产液量的影响规律,并进一步研究了注水开发油藏采液速度与采油速度的关系。分析认为:保持合理的采液速度是中、低含水期油田稳产及高含水期减缓递减的有效手段。该研究可为不同类型注水开发油藏采液速度的优化提供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注水开发 无因次采出指数 含水率 采液速度 采油速度 辽河油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尚堡油田砂质辫状河储集层构型与剩余油分布 被引量:64
4
作者 李顺明 宋新民 +4 位作者 蒋有伟 刘浪 陈能学 孙景民 李本维 《石油勘探与开发》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4期474-482,共9页
以洪泛期沉积的泥岩作为标志层,应用精细成因地层对比方法建立南堡凹陷高尚堡油田新近系馆陶组下段辫状河单砂层成因地层格架。将辫状河地质露头及室内沉积模拟实验成果作为模式指导,通过辫状河单河道识别、地质统计学规律和生产监测资... 以洪泛期沉积的泥岩作为标志层,应用精细成因地层对比方法建立南堡凹陷高尚堡油田新近系馆陶组下段辫状河单砂层成因地层格架。将辫状河地质露头及室内沉积模拟实验成果作为模式指导,通过辫状河单河道识别、地质统计学规律和生产监测资料分析,确定该区辫状河单河道宽140~560 m。根据岩相组合类型及其顶底界面特征,识别出河道充填、顺流增生、砂质底形、砂席和溢岸细粒等5类辫状河储集层构型单元。河道充填构型单元发育和优势渗流通道导致河道充填构型单元形成底水水锥型水淹,剩余油分布在油井间且丰度高。顺流增生单元纵向渗透率级差小,水淹均匀,剩余油呈薄层状低丰度分布在油井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砂质辫状河 单砂层 单河道规模 储集层构型 优势渗流通道 剩余油分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注蒸汽后稠油油藏火驱跟踪数值模拟技术——以新疆H1块火驱试验区为例 被引量:27
5
作者 席长丰 关文龙 +7 位作者 蒋有伟 梁金中 周游 吴键 王晓春 程宏杰 黄继红 王波生 《石油勘探与开发》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6期715-721,共7页
以新疆H1块已实施3 a的火驱试验区为原型,通过与物理模拟结果、现场生产动态相互验证和调整,合理划分原油组分、确定火驱高温燃烧方程式、求取原油氧化动力学参数,建立了精确的火驱数值模拟基础模型。应用该模型对H1块火驱试验进行了跟... 以新疆H1块已实施3 a的火驱试验区为原型,通过与物理模拟结果、现场生产动态相互验证和调整,合理划分原油组分、确定火驱高温燃烧方程式、求取原油氧化动力学参数,建立了精确的火驱数值模拟基础模型。应用该模型对H1块火驱试验进行了跟踪模拟研究。研究表明:注蒸汽后形成的次生水体在燃烧初期大部分被烟道气驱替出来,只有小部分起到了有限湿烧的作用;火驱储集层从注气井到生产井依次为已燃区、火墙、结焦带、高温凝结带、油墙、剩余油区,比以往认识增加了高温凝结带;与原始油藏火驱过程不同,注蒸汽后的油藏火驱,存在着"先填坑、后成墙"的油墙构建、运移过程,油墙的形态与附近生产井动态密切相关。矿场试验表明,火驱跟踪数值模拟有效提升了火驱动态预测和管理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稠油油藏 火驱 数值模拟 次生水体 油墙 高温凝结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辽河油区稠油油藏边底水控制技术研究 被引量:22
6
作者 张吉昌 张鹰 +2 位作者 蒋有伟 王中元 李培武 《特种油气藏》 CAS CSCD 2007年第2期73-75,共3页
针对辽河油区边底水稠油油藏储量丰富,分布广泛的特点,通过对边底水稠油油藏水侵规律的分析研究,总结出针对不同油藏控制边底水的有效技术。开发过程中,在利用边底水能量的同时,延长了油井的见水时间,取得了较好的开发效果。
关键词 稠油油藏 边底水侵入 措施 射孔 加密调整 侧钻 堵水 辽河油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水平井火驱辅助重力泄油燃烧前缘展布与调控 被引量:20
7
作者 梁金中 关文龙 +3 位作者 蒋有伟 席长丰 王伯军 李晓玲 《石油勘探与开发》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6期720-727,共8页
通过三维物理模拟实验研究水平井火驱辅助重力泄油过程中不同阶段燃烧前缘和结焦带的展布规律,并分析各阶段燃烧前缘稳定推进机理及影响因素。燃烧前缘的扩展可分为点火启动、径向扩展和向前推进3个阶段。点火启动阶段,油层上部最先实... 通过三维物理模拟实验研究水平井火驱辅助重力泄油过程中不同阶段燃烧前缘和结焦带的展布规律,并分析各阶段燃烧前缘稳定推进机理及影响因素。燃烧前缘的扩展可分为点火启动、径向扩展和向前推进3个阶段。点火启动阶段,油层上部最先实现点火,点火温度、点火时间和注气速率是该阶段的关键操作参数。径向扩展阶段,燃烧前缘呈"漏斗状"继续向四周和下部扩展,此时调控的关键在于注气速率与燃烧前缘的面积相匹配。燃烧前缘推进到水平井趾端射孔段后,以一定的倾角朝水平井跟部方向推进,超覆式燃烧和结焦带对水平井筒的封堵是该阶段实现稳定泄油的重要原因。在矿场试验中,应从井网模式、点火参数和注采制度等方面采取优化措施来维持燃烧前缘的稳定推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火驱辅助重力泄油 水平井 燃烧前缘 展布特征 物理模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稠油油藏蒸汽驱后期CO2辅助蒸汽驱技术 被引量:15
8
作者 席长丰 齐宗耀 +7 位作者 张运军 刘彤 沈德煌 木合塔尔 董宏 李秀峦 蒋有伟 王红庄 《石油勘探与开发》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6期1169-1177,共9页
为了进一步提高稠油油藏蒸汽驱后期采收率和开发效益,以新疆油田J6区块为研究对象,通过室内三维物理模拟实验,分别对全射孔条件下蒸汽驱、CO2辅助蒸汽驱、CO2泡沫辅助蒸汽驱和射开下部油层下半部分条件下蒸汽驱、CO2辅助蒸汽驱进行了实... 为了进一步提高稠油油藏蒸汽驱后期采收率和开发效益,以新疆油田J6区块为研究对象,通过室内三维物理模拟实验,分别对全射孔条件下蒸汽驱、CO2辅助蒸汽驱、CO2泡沫辅助蒸汽驱和射开下部油层下半部分条件下蒸汽驱、CO2辅助蒸汽驱进行了实验研究,提出了蒸汽驱后期CO2辅助蒸汽驱开发技术。室内实验表明:蒸汽驱后期调整射孔后的CO2辅助蒸汽驱形成了注汽井中下部蒸汽腔侧向扩展、生产井顶层蒸汽腔超覆重力泄油的开发模式,高温水、油、CO2能够形成稳定的低黏拟单相乳化流体,且CO2在顶部的蒸汽腔起到隔热作用,在蒸汽腔内部降低了蒸汽分压,有效提高了注入蒸汽热效率。根据新疆油田J6区块CO2辅助蒸汽驱设计和应用效果,调整射孔后,与蒸汽驱相比,CO2辅助蒸汽驱将油汽比从0.12提高到0.16,增长34.0%,阶段采出程度从16.1%提高到21.5%,最终采收率可以达到66.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稠油油藏 三维物理模拟实验 蒸汽驱 CO2辅助蒸汽驱 蒸汽腔 汽(CO2)腔超覆重力泄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轻质油藏高压注空气氧化特征与热混相驱技术 被引量:12
9
作者 席长丰 王伯军 +11 位作者 赵芳 刘彤 齐宗耀 张霞林 唐君实 蒋有伟 关文龙 王红庄 何东博 宋新民 花道德 张晓琨 《石油勘探与开发》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760-769,共10页
通过物理模拟实验、数值模拟和现场实例分析,综合研究轻质油藏高压注空气热混相驱的地下热氧化状态、热氧化前缘稳定性及生产动态特征。研究结果表明,原油组分越轻、黏度越低,热氧化燃料消耗量越低,氧化生热温度越低。稀油和挥发油热氧... 通过物理模拟实验、数值模拟和现场实例分析,综合研究轻质油藏高压注空气热混相驱的地下热氧化状态、热氧化前缘稳定性及生产动态特征。研究结果表明,原油组分越轻、黏度越低,热氧化燃料消耗量越低,氧化生热温度越低。稀油和挥发油热氧化前缘能够稳定推进,形成高压条件下的轻质油藏中温热氧化稳定驱替状态。稀油和挥发油的热气化和蒸馏作用强,容易在高压高温热氧化前缘与热烟道气一起形成气化和蒸馏单相区带,形成注空气热混相前缘。轻质油藏高压注空气热混相驱开发过程可分为增压见效、低气油比高效稳产、高气油比生产等3个阶段,增压见效阶段和低气油比高效稳产阶段产出70%以上的原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轻质油藏 空气驱 驱替特征 高压热氧化前缘 热混相驱 火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砂砾岩储层非均质性及其对剩余油分布的影响——以克拉玛依油田二中西区八道湾组为例 被引量:28
10
作者 何辉 宋新民 +3 位作者 蒋有伟 彭仕宓 李彦兰 孙景民 《岩性油气藏》 CSCD 2012年第2期117-123,共7页
冲积扇扇中砂砾岩油藏开发后期储层强非均质性引起的注采不平衡、层间干扰矛盾及层内差异等问题极为凸显。以克拉玛依油田二中西区八道湾组冲积扇扇中砂砾岩油藏为例,开展了储层非均质性精细表征研究。运用野外露头观察、岩心描述、测... 冲积扇扇中砂砾岩油藏开发后期储层强非均质性引起的注采不平衡、层间干扰矛盾及层内差异等问题极为凸显。以克拉玛依油田二中西区八道湾组冲积扇扇中砂砾岩油藏为例,开展了储层非均质性精细表征研究。运用野外露头观察、岩心描述、测井相分析等,以单砂体刻画及其内部构型技术为支撑,细化了砂砾岩油藏不同类型沉积微相-岩相。结合不同类型单砂体宏观与微观非均质特征,总结出扇中砂砾岩油藏剩余油富集的3种类型:Ⅰ型辫状水道粗砂岩相储层,微观孔隙结构属中孔-中细喉型;Ⅱ型辫状水道细砂岩相储层,微观孔隙结构为细孔-细喉型;Ⅲ型辫状水道砂砾岩相储层,微观孔隙结构为中细孔-中喉型。其中Ⅰ型与Ⅱ型储层剩余油基本分布在储层中上部物性较差、非均质性相对较强的部位,而Ⅲ型砂砾岩相储层由于受岩性与物性差异影响,局部易形成高渗部位,剩余油多呈条带状分布在层内非均质变强、物性变差的部位。针对该类型油藏,以"认识储层非均质性,并解决储层非均质性"为切入点来分析剩余油分布,为砂砾岩油藏高含水期剩余油预测提供了较好的借鉴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冲积扇 砂砾岩储层 非均质性 剩余油 克拉玛依油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低渗透油藏超前注水开发井网适应性分析 被引量:20
11
作者 王敬瑶 马德胜 +2 位作者 李军 蒋有伟 赵满萍 《西南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125-128,16,共4页
在分析了Z油田5个超前注水实验区基本情况的基础上,应用注采平衡分析方法,采用理论分析和区块动态分析相结合的方式,运用数值模拟评价了实验区的井网适应性。通过分析地层压力与油水井数比关系、相对采液量与油水井数比关系、地层压力... 在分析了Z油田5个超前注水实验区基本情况的基础上,应用注采平衡分析方法,采用理论分析和区块动态分析相结合的方式,运用数值模拟评价了实验区的井网适应性。通过分析地层压力与油水井数比关系、相对采液量与油水井数比关系、地层压力与吸水产液指数比关系及不同井网形式含水与采出程度关系,明确了井网形式对地层压力、采油速度及含水上升规律的影响。分析结果表明:地层压力随油水井数比增高而单调递减,通过调整井网提高产液量还有较大的空间,井网形式与含水上升之间关系不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注水 理论分析 井网 地层压力 低渗透油藏 适应性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超稠油原位催化改质提高采收率实验 被引量:6
12
作者 唐晓东 陈廷兵 +3 位作者 郭二鹏 关文龙 蒋有伟 李晶晶 《特种油气藏》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114-120,共7页
针对蒸汽吞吐、蒸汽驱的低渗透区超稠油流动阻力大、开采困难等问题,提出低渗透区超稠油原位催化改质降黏技术。采用反应釜法和物模实验法,筛选高效原位改质催化剂,研究催化剂的注入方式,并筛选5种催化剂及其改质条件。研究表明:以有机... 针对蒸汽吞吐、蒸汽驱的低渗透区超稠油流动阻力大、开采困难等问题,提出低渗透区超稠油原位催化改质降黏技术。采用反应釜法和物模实验法,筛选高效原位改质催化剂,研究催化剂的注入方式,并筛选5种催化剂及其改质条件。研究表明:以有机锌为催化剂,催化剂用量为0.1%、稠油含水率为50%时,超稠油具有较好的改质降黏效果;物模实验法原位催化改质降黏效果优于反应釜法,稠油含水率为50%、催化剂用量为0.1%、反应温度为240℃、填砂管回压为8~10 MPa和反应时间为24 h条件下,稠油黏度由145000 mPa·s降至54260 mPa·s,降黏率达62.58%;物模实验法改质油的密度和酸值下降,重组分(胶质和沥青质)含量减少10.85%,300、500℃前馏分分别提高了6.75%、17.29%。在240℃、10 MPa条件下,采用自制生物质基调剖剂封堵优势渗流通道,将催化剂注入低渗填砂管后水驱,改质稠油黏度降至68450 mPa·s,降黏率达52.79%,流动阻力减少19.74%,采出率达到95.22%,稠油综合采出率由46.94%增至85.13%。该方法为超稠油蒸汽吞吐、蒸汽驱低渗透区域的稠油进行原位催化改质降黏提高采收率提供了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稠油 催化剂 原位催化改质 油溶性 蒸汽吞吐 蒸汽驱 提高采收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稠油油藏火驱驱替特征实验研究 被引量:8
13
作者 李秋 何厚锋 +5 位作者 关文龙 蒋有伟 唐君实 席长丰 郑浩然 王晓春 《油气地质与采收率》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6期79-86,共8页
火驱驱替特征是火驱的复杂物化过程和油藏地质条件综合作用的结果,是火驱方案设计和跟踪调控的重要基础。利用一维热跟踪补偿燃烧管实验装置,对比分析了不同性质稠油线性火驱的驱替特征,并与烟道气驱驱替特征进行对比。结果表明:原油黏... 火驱驱替特征是火驱的复杂物化过程和油藏地质条件综合作用的结果,是火驱方案设计和跟踪调控的重要基础。利用一维热跟踪补偿燃烧管实验装置,对比分析了不同性质稠油线性火驱的驱替特征,并与烟道气驱驱替特征进行对比。结果表明:原油黏度对火驱产液速率影响较大,黏度较低时火驱初期产液速率较高,大部分原油在中前期采出;黏度较大时,初期产液速率较小,甚至不产液,大部分原油在火驱中后期产出。火驱阶段含水率主要由地层初始含水饱和度(火驱前含水饱和度)决定。当地层初始含水饱和度高于束缚水饱和度时,火驱初期含水率较高,之后逐渐降低并趋于稳定。火驱初期(注气量小于1 PV)的生产动态特征与烟道气驱相近。在持续开发过程中,火驱仍保持稳定的采油速度,而烟道气驱采出程度增幅放缓。火驱开发的原油采出程度与累积注气量呈近似线性的关系,表明要保证火驱开发的效果则需保证相应的注气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火驱 燃烧管实验 驱替特征 烟道气驱 稠油油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应用侧钻井提高油田采收率 被引量:4
14
作者 蒋有伟 《石油天然气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S2期96-97,共2页
总结了辽河油田侧钻井实施过程中的主要做法:确定侧钻井的选井原则及部署界限;规模应用侧钻井;利用侧钻资料深化油藏研究,为老区调整提供依据;侧钻井兼探,为滚动勘探提供新目标;大力发展侧钻技术,为规模实施提供技术支持。并提出了侧钻... 总结了辽河油田侧钻井实施过程中的主要做法:确定侧钻井的选井原则及部署界限;规模应用侧钻井;利用侧钻资料深化油藏研究,为老区调整提供依据;侧钻井兼探,为滚动勘探提供新目标;大力发展侧钻技术,为规模实施提供技术支持。并提出了侧钻技术的下步发展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侧钻井 提高采收率 规模实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减氧空气驱适用范围及氧含量界限 被引量:47
15
作者 廖广志 杨怀军 +6 位作者 蒋有伟 任韶然 李党国 王连刚 王正茂 王伯军 刘卫东 《石油勘探与开发》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105-110,共6页
依托长庆、大庆和大港等油田进行的减氧空气驱试验,开展了减氧空气驱机理、爆炸极限、腐蚀防控等实验,明确了减氧空气驱爆炸极限、减氧界限、腐蚀防控条件等技术问题。研究表明:油藏温度大于等于120℃时,氧气与原油反应剧烈,可充分利用... 依托长庆、大庆和大港等油田进行的减氧空气驱试验,开展了减氧空气驱机理、爆炸极限、腐蚀防控等实验,明确了减氧空气驱爆炸极限、减氧界限、腐蚀防控条件等技术问题。研究表明:油藏温度大于等于120℃时,氧气与原油反应剧烈,可充分利用氧气的低温氧化作用,直接进行空气驱提高采收率;油藏温度小于120℃时,氧气消耗极少,放热量少,难以产生热效应,适合进行减氧空气驱,充分利用N_2为主的空气非混相驱提高采收率。减氧空气驱适用于低渗透、注水开发"双高"、高温高盐3类油藏,为防止爆炸,确保减氧空气驱技术安全可控,临界氧含量可控制在10%以内;空气减氧后,管柱氧腐蚀有所减缓;无水条件下地面管线和注入井无需考虑氧腐蚀问题,有水时可采用特殊管材、特殊管柱结构或加入缓蚀剂等方法来降低腐蚀速度。空气/减氧空气是低成本的驱替介质,可用于对低渗透等特殊条件油藏实施能量补充及吞吐、驱替等方式开发,是未来20年具有发展潜力的战略性技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减氧空气驱 爆炸极限 减氧界限 低温氧化 氧腐蚀防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火驱油墙形成机理及影响因素 被引量:23
16
作者 李秋 易雷浩 +5 位作者 唐君实 关文龙 蒋有伟 郑浩然 周久宁 王晓春 《石油勘探与开发》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期474-481,共8页
通过系统总结火驱油墙的研究成果,提出油墙的定义及定量判定指标,并以气液两相稳态渗流理论为基础,建立考虑温度梯度的一维正向干式火驱渗流新模型。通过实验、单因素分析与正交实验设计,验证了模型的可靠性,揭示了火驱过程中油墙的形... 通过系统总结火驱油墙的研究成果,提出油墙的定义及定量判定指标,并以气液两相稳态渗流理论为基础,建立考虑温度梯度的一维正向干式火驱渗流新模型。通过实验、单因素分析与正交实验设计,验证了模型的可靠性,揭示了火驱过程中油墙的形成机理及主控因素,探讨了火驱过程中油墙形成的最佳条件。研究表明,火驱油墙的形成受3个主要因素控制:(1)油墙的形成存在温度区间和临界温度梯度绝对值,温度过高或过低,温度梯度绝对值低于临界值,油墙不能形成;(2)对稠油油藏火驱而言,原油黏度控制油墙形成的宽度与速度,黏度越低,形成油墙越宽,速度越快;(3)含油饱和度影响油墙形成最佳温度与速度,含油饱和度越高,最佳储集层温度越低,形成速度越快。一维正向干式火驱渗流新模型结合正交设计方法,可优选出稠油油藏火驱油墙形成的最佳条件组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稠油火驱 油墙 判定指标 渗流模型 单因素分析 主控因素 正交试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双水平井蒸汽辅助重力泄油恒温电预热数学模型与指标预测 被引量:12
17
作者 柳潇雄 蒋有伟 +1 位作者 吴永彬 王家禄 《石油勘探与开发》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5期839-846,共8页
建立了恒温控制模式下双水平井蒸汽辅助重力泄油(SAGD)油层电预热数学模型,并采用拉普拉斯变换和Stehfest数值反演对模型进行求解,同时选取双水平井SAGD开发区块典型井组,运用数值模拟方法验证了模型的准确性与可靠性。基于叠加原理,求... 建立了恒温控制模式下双水平井蒸汽辅助重力泄油(SAGD)油层电预热数学模型,并采用拉普拉斯变换和Stehfest数值反演对模型进行求解,同时选取双水平井SAGD开发区块典型井组,运用数值模拟方法验证了模型的准确性与可靠性。基于叠加原理,求解了地层中多井工作时的地温分布与能耗参数,建立了电加热相对于蒸汽加热的累计节能、节水和节省燃料当量的计算方法。通过对影响预热效果的主要参数进行敏感性分析,证实预热效果对加热温度最为敏感,呈非线性负相关特征;预热效果与孔隙度正线性相关,与井筒半径、含油饱和度负线性相关。采用新模型可实现地温分布、能耗参数、节能节水、节省燃料等关键指标的预测,同时结合油层预热达标温度,可以预测恒温模式预热所需的时间和能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水平井 蒸汽辅助重力泄油 恒温电加热 地温分布 能耗 节能 节水 节省燃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