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阵发性运动源性舞蹈手足徐动症的临床分析 被引量:7
1
作者 王向波 蒋景文 +4 位作者 王新德 匡培根 朱克 龙洁 李军杰 《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5期342-344,共3页
目的 探讨阵发性运动源性舞蹈手足徐动症的临床特征、诊断和治疗。方法 观察 15例PKC病人的临床表现 (2例做了录像 ) ,进行EEG、CT、MR等辅助检查 ,均用卡马西平治疗并观察其转归。结果 本组 15例中 ,男 13例、女 2例 (男∶女 =6.5∶... 目的 探讨阵发性运动源性舞蹈手足徐动症的临床特征、诊断和治疗。方法 观察 15例PKC病人的临床表现 (2例做了录像 ) ,进行EEG、CT、MR等辅助检查 ,均用卡马西平治疗并观察其转归。结果 本组 15例中 ,男 13例、女 2例 (男∶女 =6.5∶1) ,发病年龄 8~ 2 2岁 ,平均 11.4岁。生活环境及家族史 :本组 13例病人主要分布在中国东北部地区 (13 /15 ) ,14例无家族史 ,1例有家族史。临床突出表现为发作性一侧肢体的肌张力障碍和异动症 ,多数持续 10~ 3 0s(一般 <5min) ,每天发作 4~ 3 0次。均有明显的诱发因素 :紧张时或突发运动 (要跑步和突然站立 )时容易发作。头颅MR、CT、EEG、2 4小时EEG、视频EEG、肌电图 (EMG)等辅助检查均无异常发现。小剂量卡马西平可使症状完全消失 ,0 .0 5~ 0 .1g/d维持治疗 ,10例随访 1~ 1 5年无发作。结论 PKC是以运动诱发的表现为舞蹈样手足徐动症等肌张力障碍为特征的良性疾病 ,有异于癔病和神经症的发作特征 ,卡马西平能有效控制其发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阵发性运动源性舞蹈手足徐动症 临床特征 诊断 治疗 临床分析 EEG CT MR 卡马西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金刚烷胺单用及与复方丹参或丙炔苯丙胺合用治疗早期帕金森病的临床观察 被引量:7
2
作者 张文记 陈海波 +7 位作者 雨平 陈生弟 张本恕 郑剑晖 秦斌 曾湘豫 蒋景文 王新德 《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 CSCD 2004年第7期418-420,共3页
目的评定单用金刚烷胺、金刚烷胺与复方丹参或丙炔苯丙胺合用对早期帕金森病 (PD)患者治疗的效果和安全性。方法采用多中心、开放式分组 ,单用金刚烷胺组 (金刚烷胺组 ) 3 5例 ,金刚烷胺 +复方丹参组 (复方丹参组 ) 3 4例 ,金刚烷胺 +... 目的评定单用金刚烷胺、金刚烷胺与复方丹参或丙炔苯丙胺合用对早期帕金森病 (PD)患者治疗的效果和安全性。方法采用多中心、开放式分组 ,单用金刚烷胺组 (金刚烷胺组 ) 3 5例 ,金刚烷胺 +复方丹参组 (复方丹参组 ) 3 4例 ,金刚烷胺 +丙炔苯丙胺 (丙炔苯丙胺 )组 2 9例。临床疗效采用改良Webster量表和帕金森病运动功能 (MDRSPD)量表 ,在治疗前及以后每 2个月进行 1次评定 ,期限为 1年 ,观察药物的临床疗效及副作用。同时在治疗前后取血查肝肾功能、血糖及血常规、尿常规。结果Webster量表和MDRSPD量表的临床有效率 ,单用金刚烷胺组分别为 42 9%和 3 7 1% ,复方丹参组分别为 3 4 2 %和 2 6 5 % ,丙炔苯丙胺组分别为 5 1 1%和 48 3 % ,经t检验差异无显著性。MDRSPD量表的临床显效率 ,金刚烷胺组为 2 8% ,复方丹参组为 11 8% ,丙炔苯丙胺组为 2 7 6%。复方丹参组与金刚烷胺组相比 ,差异无显著性 ;丙炔苯丙胺组与金刚烷胺组相比 ,差异有显著性。不良反应的发生率在以上 3组分别为 2 7 8%、8 8%和 3 1% ,但均较轻微 ,持续时间短 ,不影响治疗。结论 3组方案对早期PD患者均有一定的疗效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帕金森病 金刚烷胺 复方丹参 丙炔苯丙胺 联合用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重症肌无力的重复电刺激研究 被引量:7
3
作者 刘银红 蒋景文 王湘 《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6期327-329,共3页
目的 确定重复电刺激(RNS) 检查对重症肌无力(MG) 的诊断价值,探讨提高诊断敏感度的方法。方法 对80 例MG 进行了不同肌肉、运动前后的低频RNS对比研究,同时比较了面神经高低频RNS 的结果。结果 MG 患者RN... 目的 确定重复电刺激(RNS) 检查对重症肌无力(MG) 的诊断价值,探讨提高诊断敏感度的方法。方法 对80 例MG 进行了不同肌肉、运动前后的低频RNS对比研究,同时比较了面神经高低频RNS 的结果。结果 MG 患者RNS 的波幅衰减主要出现在低频刺激时,三角肌的诊断敏感度最高(68% ) ,小指外展肌最低(23 % ),口轮匝肌(48 % ) 、斜方肌(46 % ) 、肘肌(41 % ) 介于二者之间。五块肌肉RNS的总阳性率为79 % ,12-5 % 的肌肉出现了“运动或强直后衰竭”现象。结论 RNS检查对于MG的诊断有很大的价值,通过运动或强直刺激肌肉以及增加所查肌肉数目,可以提高RNS的诊断阳性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症肌无力 重复电刺激 诊断 敏感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健康人膈肌肌电图初探 被引量:3
4
作者 庄立 汤晓芙 +2 位作者 樊东升 许贤豪 蒋景文 《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2期136-137,共2页
目的 探索膈肌肌电图的方法及其在健康人的特点。方法 以同心圆针电极用肋间隙进针法分别记录屏气、平静吸气和深吸气时 1 3位健康受试者的 2 2侧膈肌肌电活动。结果 所有受检者均无任何并发症。屏气时未见纤颤电位和正锐波 ;深吸气... 目的 探索膈肌肌电图的方法及其在健康人的特点。方法 以同心圆针电极用肋间隙进针法分别记录屏气、平静吸气和深吸气时 1 3位健康受试者的 2 2侧膈肌肌电活动。结果 所有受检者均无任何并发症。屏气时未见纤颤电位和正锐波 ;深吸气时见干扰相或混合相 ;平静吸气时膈肌运动单位动作电位各参数不受侧别、性别、年龄、身高、胸围、腹围影响 ;合并侧别和性别后时限 7 9ms± 0 6ms、波幅 3 1 3 μV± 68μV、面积 3 0 6( μV×ms)± 81 ( μV×ms)、多相波出现率的中位数为 1 9%。结论 膈肌针极肌电图是评价与呼吸有关的神经肌肉功能的不可替代的电生理指标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膈肌 肌电图 神经系统疾病 呼吸功能障碍 肋间隙进针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肋间神经重复电刺激在激素冲击治疗重症肌无力中的应用 被引量:2
5
作者 庄立 许贤豪 +2 位作者 王湘 蒋景文 汤晓芙 《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4期241-243,共3页
目的 探讨肋间神经重复电刺激(IRNS)和膈神经重复电刺激(PRNS)对激素冲击治疗时重症肌无力(MG)患者呼吸受累的预测价值。方法 治疗开始前3天内检测36例MG患者PRNS和IRNS,同时观察用力肺活量(FVC)、MG临床评分、治疗中临床呼吸... 目的 探讨肋间神经重复电刺激(IRNS)和膈神经重复电刺激(PRNS)对激素冲击治疗时重症肌无力(MG)患者呼吸受累的预测价值。方法 治疗开始前3天内检测36例MG患者PRNS和IRNS,同时观察用力肺活量(FVC)、MG临床评分、治疗中临床呼吸症状变化。结果 大剂量激素治疗后 2-13天14例(40%)患者出现呼吸功能受累或原有呼吸困难加重,呼吸功能恶化患者与未恶化患者相比,上述参数及MG临床类型均有明显差异。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3Hz及5Hz的IRNS双侧波幅衰减均值超过30%时比不超过时发生呼吸困难或原有呼吸困难加重的相对危险度均为19.523.结论 治疗中呼吸功能受累与上述指标及MG临床分型均有关系,IRNS可以预测是否发生呼吸功能恶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膈神经 肋间神经 重复神经电刺激 重症肌无力 激素冲击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亚急性联合变性的磁共振、电生理表现及治疗前后的变化 被引量:5
6
作者 刘明 +3 位作者 王文超 秦绍森 蒋景文 许贤豪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11期955-957,共3页
目的 观察亚急性联合变性 (SCD)患者的磁共振和电生理表现及治疗前后的变化 ,评价其对诊断的价值。方法 对 10例患者进行治疗前后的神经功能评定 ,并进行 3~ 36个月随访 ,检查脊髓MRI、体感诱发电位(SEP)等 ,并观察其治疗前后的变化... 目的 观察亚急性联合变性 (SCD)患者的磁共振和电生理表现及治疗前后的变化 ,评价其对诊断的价值。方法 对 10例患者进行治疗前后的神经功能评定 ,并进行 3~ 36个月随访 ,检查脊髓MRI、体感诱发电位(SEP)等 ,并观察其治疗前后的变化。结果 因部分病人确诊前应用VitB12 ,有时VitB12 浓度无法作为诊断依据 ,脊髓MRI、神经电生理检查能敏感地显示病灶部位。结论 脊髓MRI、神经电生理检查能客观地提示病变部位及治疗前后的变化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亚急性联合变性 维生素B12缺乏 电生理 成像 NMR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