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5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超级稻的栽培特性与调控途径 被引量:19
1
作者 蒋彭炎 洪晓富 徐志福 《浙江农业学报》 CSCD 2001年第3期117-124,共8页
根据我国超级稻的研究状况 ,提出了“栽培特性”的概念 ,论述了超级稻至少必须具备的 4个方面的栽培特性 :⑴高成穗率和分蘖穗在穗数构成中的较高比例 ;⑵具有通过增大个体来提高群体生产水平的潜力 ;⑶生育后期仍然有较强的吸肥能力 ;... 根据我国超级稻的研究状况 ,提出了“栽培特性”的概念 ,论述了超级稻至少必须具备的 4个方面的栽培特性 :⑴高成穗率和分蘖穗在穗数构成中的较高比例 ;⑵具有通过增大个体来提高群体生产水平的潜力 ;⑶生育后期仍然有较强的吸肥能力 ;⑷产量形成期有较多的光合产物累积量 ,并使其在产量物质中占有尽可能大的比例 ,同时在生育后半期 ,茎鞘物质有明显的再累积现象。呼吁栽培和育种工作者要协同努力 ,使这些特性得到切实的塑造和改良 ,使超级稻尽快应用于生产。同时 ,从进一步提高早发度、提高茎蘖成穗率、加强后期营养等 3个方面 ,提出了超级稻的栽培和调控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级稻 栽培特性 调控途径 水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利用^(14)C-葡萄糖研究水稻个体间同化物的运转与分配 被引量:5
2
作者 蒋彭炎 洪晓富 +4 位作者 冯来定 马跃芳 徐志福 倪竹如 刘智宏 《浙江农业学报》 CSCD 1994年第2期65-70,共6页
选取早籼、早杂、晚粳和晚杂的代表品种各一个,用14C-葡萄糖作为同化物的供给源,分别通过直播和移栽两种方式,研究群体条件下,水稻各种类型个体(主茎与分蘖、秧田分蘖与本田分蘖、一次分蘖与二次分蘖)之间同化物的运转与分配... 选取早籼、早杂、晚粳和晚杂的代表品种各一个,用14C-葡萄糖作为同化物的供给源,分别通过直播和移栽两种方式,研究群体条件下,水稻各种类型个体(主茎与分蘖、秧田分蘖与本田分蘖、一次分蘖与二次分蘖)之间同化物的运转与分配。结果表明,同化物从一个标记个体向另外非标记个体运转时,皆遵循近距优先、上位优先和强活性优先原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14C-葡萄糖 水稻 运转 同化物 分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水稻个体间同化物的分配动态论分蘖利用 被引量:4
3
作者 蒋彭炎 洪晓富 +4 位作者 冯来定 马跃芳 徐志福 倪竹如 刘智宏 《浙江农业学报》 CSCD 1994年第4期209-213,共5页
用14 ̄C-葡萄糖作为同化物的供给源,研究早灿、早杂、晚粳和晚杂代表品种,在群体条件下,各个体之间同化物分配动态的结果,主茎输向分蘖的量与分蘖输向主茎的量之比,大致是2:1;在一株包含多种类型个体的植株中,其它非标记... 用14 ̄C-葡萄糖作为同化物的供给源,研究早灿、早杂、晚粳和晚杂代表品种,在群体条件下,各个体之间同化物分配动态的结果,主茎输向分蘖的量与分蘖输向主茎的量之比,大致是2:1;在一株包含多种类型个体的植株中,其它非标记分可从标记主茎得到6 ̄9%的分配率。从标记分蘖得到3 ̄6%的分配率;无效分蘖的输出率大于有效分蘖,且有群体受光条件越好,其输出率越高的趋势。本文还根据其输出率的动态变化,讨论无效分蘖利弊和分蘖利用的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分配动态 分蘖 同化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水稻比叶重与栽培因素关系的研究 被引量:7
4
作者 蒋彭炎 冯来定 姚长溪 《浙江农业科学》 北大核心 1989年第1期1-7,共7页
国内外许多学者的研究报告指出,水稻较大的比叶重,能显著地提高单叶的光合效率和群体的净光合生产率。大野义一利用国际水稻研究所的品种资源,通过301个籼稻品种的比叶重、叶面积等25个植物学特征之间的相关分析,证明了比叶重与净光合... 国内外许多学者的研究报告指出,水稻较大的比叶重,能显著地提高单叶的光合效率和群体的净光合生产率。大野义一利用国际水稻研究所的品种资源,通过301个籼稻品种的比叶重、叶面积等25个植物学特征之间的相关分析,证明了比叶重与净光合生产率的关系最为密切,建议用作选择具有较高光合效率品种的一个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比叶重 栽培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水稻施用保花肥与茎蘖成穗率的关系研究 被引量:3
5
作者 蒋彭炎 冯来定 +1 位作者 洪晓富 徐志福 《浙江农业科学》 北大核心 1996年第1期27-30,共4页
水稻施用保花肥与茎蘖成穗率的关系研究蒋彭炎,冯来定,洪晓富,徐志福(浙江省农业科学院作物研究所310021)我们在以往的试验报告中已经论述过,水稻施用保花肥,能明显地增进颖花发育,减少颖花退化,增加颖花数,从而增大穗... 水稻施用保花肥与茎蘖成穗率的关系研究蒋彭炎,冯来定,洪晓富,徐志福(浙江省农业科学院作物研究所310021)我们在以往的试验报告中已经论述过,水稻施用保花肥,能明显地增进颖花发育,减少颖花退化,增加颖花数,从而增大穗形。同财也观察到,保花肥似乎述有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保花肥 茎蘖成穗 成穗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水稻三高—稳栽培新技术 被引量:2
6
作者 蒋彭炎 冯来定 +1 位作者 史济林 洪晓富 《农业科技通讯》 北大核心 1992年第2期5-7,共3页
浙江省农科院、浙江农业大学共图主持的浙江省“七五”重点课题“水稻三高一稳栽培法”研究成果,于1991年1月通过省科委鉴定。水稻“三高一稳”栽培法是在“稀少平”、“穗粒兼顾”等栽培技术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具体说,就是在壮秧早发... 浙江省农科院、浙江农业大学共图主持的浙江省“七五”重点课题“水稻三高一稳栽培法”研究成果,于1991年1月通过省科委鉴定。水稻“三高一稳”栽培法是在“稀少平”、“穗粒兼顾”等栽培技术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具体说,就是在壮秧早发的前提下,有效地控制后期无效分蘖,进一步提高个体素质,组成高效群体;以大幅度提高成穗率,来稳定高产所需的穗数;以促进产量形成期的光合效率,来提高单位面积实粒数和经济系数,实现高成穗率、高实粒数、高经济系数和稳定高产所需穗数的生育目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栽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水稻三高一稳栽培法(Ⅰ) 被引量:7
7
作者 蒋彭炎 洪晓富 《农技服务》 1996年第9期10-12,共3页
水稻三高一稳栽培法是水稻在高产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产量的栽培新技术。自1990年问世以来,推广面积迅速扩大;1992~1995年,在全国8省2市年应用面积皆在2000万亩以上,比当地原有技术增产9%~13%,获农业部科技进步二等奖。
关键词 水稻 三高一稳栽培 栽培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水稻三高一稳栽培法(Ⅱ)
8
作者 蒋彭炎 洪晓富 《农技服务》 1996年第10期10-13,共4页
水稻三高一稳栽培法是水稻在高产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产量的栽培新技术。自1990年问世以来,推广面积迅速扩大;1992~1995年,在全国8省2市年应用面积皆在2000万亩以上,比当地原有技术增产9%~13%,获农业部科技进步二等奖。
关键词 水稻 栽培法 密植 壮秧密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控制水稻分蘖的灌水有效深度和时间的研究 被引量:7
9
作者 马跃芳 蒋彭炎 +3 位作者 洪晓富 冯来定 史济林 顾宏辉 《浙江农业学报》 CSCD 1992年第4期164-168,共5页
本文对深灌水控制水稻无效分蘖所需的灌水深度和时间进行了研究。试验结果表明:采用深灌水控制水稻无效分蘖时,首先应注意是掌握在分蘖芽分化发育过程中对外界环境的敏感期进行;其次是灌水深度须完全淹没欲控分蘖芽所着生节上的母茎叶鞘... 本文对深灌水控制水稻无效分蘖所需的灌水深度和时间进行了研究。试验结果表明:采用深灌水控制水稻无效分蘖时,首先应注意是掌握在分蘖芽分化发育过程中对外界环境的敏感期进行;其次是灌水深度须完全淹没欲控分蘖芽所着生节上的母茎叶鞘:再次是每控制一个分蘖芽,处理时间应不少于一个叶龄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分蘖 灌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土壤铵态氮浓度与水稻分蘖的发生和终止的关系 被引量:9
10
作者 冯来定 蒋彭炎 +2 位作者 洪晓富 史济林 方樟法 《浙江农业学报》 CSCD 1993年第4期203-207,共5页
水稻移栽前在本院试验场土壤10cm的表层中施用不同量的化学氮肥,研究铵态氮浓度对分蘖的发生及终止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分蘖总量与土壤溶液中的铵态氮浓度呈极显著的正相关(r=0.9327);当铵态氮浓度调节至100-120ppm时移栽,能促进主茎... 水稻移栽前在本院试验场土壤10cm的表层中施用不同量的化学氮肥,研究铵态氮浓度对分蘖的发生及终止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分蘖总量与土壤溶液中的铵态氮浓度呈极显著的正相关(r=0.9327);当铵态氮浓度调节至100-120ppm时移栽,能促进主茎3个左右低节位分蘖的正常发生,土壤铵态氮浓度逐步降至30ppm左右时,上位分蘖的发生则自然终止,从而控制了最高苗峰,提高了成穗率。为高产稻作前期合理施肥、促控分蘖提供了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分蘖 土壤 铵态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水稻分蘖期喷施赤霉素(GA_3)对控制分蘖和提高成穗率的效果 被引量:20
11
作者 洪晓富 蒋彭炎 +2 位作者 郑寨生 卢昌银 王撮明 《浙江农业科学》 北大核心 1998年第1期3-5,共3页
水稻分蘖期喷施赤霉素(GA_3)对控制分蘖和提高成穗率的效果@洪晓富@蒋彭炎¥浙江省农科院作物所@郑寨生¥金华市农科所@卢昌银@王撮明¥兰溪市黄店镇农技站水稻分蘖期喷施赤霉素(GA3)对控制分蘖和提高成穗率的效果洪晓... 水稻分蘖期喷施赤霉素(GA_3)对控制分蘖和提高成穗率的效果@洪晓富@蒋彭炎¥浙江省农科院作物所@郑寨生¥金华市农科所@卢昌银@王撮明¥兰溪市黄店镇农技站水稻分蘖期喷施赤霉素(GA3)对控制分蘖和提高成穗率的效果洪晓富蒋彭炎(浙江省农科院作物所31002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分蘖 赤霉素 成穗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浙西低丘红壤区农业的持续发展 被引量:4
12
作者 罗永进 王国法 蒋彭炎 《浙江农业学报》 CSCD 1995年第5期337-342,共6页
研究分析了浙江低丘红壤区农业自然资源及其利用上的特点为亚热带季风气候,但降水时空分布不匀;低丘红壤连绵分布而地力不足;作物多样化而种植制单一,产量和效益不高。综合1978~1994年国家投资开展区域治理系列研究,特别... 研究分析了浙江低丘红壤区农业自然资源及其利用上的特点为亚热带季风气候,但降水时空分布不匀;低丘红壤连绵分布而地力不足;作物多样化而种植制单一,产量和效益不高。综合1978~1994年国家投资开展区域治理系列研究,特别在浙西开展的红壤综合试验区所进行的多元复合种植中的高产配套技术;红壤园地经济果木优质丰产技术;红壤改良培肥及防旱、避旱种植效应;食草家畜(湖羊)的优化杂交组合和高效舍饲效应;红壤水土保持及优化生态模式的动态监测,以及发展红壤农区森林适生、快育树种筛选等专题研究成果和成就,论述了该区今后农业持续发展中的主要导向和发展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浙西 低丘红壤区 资源 农业 持续发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低丘红壤稻田氮肥施用技术的研究 被引量:2
13
作者 洪晓富 蒋彭炎 +4 位作者 徐志福 冯来定 郑寨生 卢昌银 黄撮明 《浙江农业学报》 CSCD 1995年第5期347-351,418,共6页
以早籼浙9248、晚籼浙选优3号、晚杂汕优10号和协优46为供试品种,于1991年和1994年在低丘红壤稻田进行氮肥不同施肥时期与用量配比试验。结果表明:低丘红壤稻田在一季总施氮量相同的前提下,适当降低前期用肥量,增... 以早籼浙9248、晚籼浙选优3号、晚杂汕优10号和协优46为供试品种,于1991年和1994年在低丘红壤稻田进行氮肥不同施肥时期与用量配比试验。结果表明:低丘红壤稻田在一季总施氮量相同的前提下,适当降低前期用肥量,增施保花肥、粒肥,可以获得更高的产量。保花肥施用的有效时期在倒三叶露尖-剑叶露尖之间,施用量以总用量的20%~30%为宜,如表现缺肥症状,用量可适当增加;若用量过多时,宜在倒二叶露尖-剑叶露尖和始穗期时分2次进行。施用保花肥、粒肥的增产机理在于提高后期分蘖的成穗率、减少颖花退化,使每穗实粒数、千粒重增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丘红壤 稻田 氮肥施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再生稻前季不同群体的再生力研究 被引量:9
14
作者 冯来定 蒋彭炎 《浙江农业科学》 北大核心 1990年第2期67-71,共5页
再生稻的再生季植株是由前季稻桩休眠芽萌发生长而成的,这种萌发成就植株的能力通称再生力。已有研究表明,品种的遗传性,固然是影响再生力的主导因子,然而前季稻株的生育健旺状况和养分含量水平,也能明显地影响再生力。关于后者,前人大... 再生稻的再生季植株是由前季稻桩休眠芽萌发生长而成的,这种萌发成就植株的能力通称再生力。已有研究表明,品种的遗传性,固然是影响再生力的主导因子,然而前季稻株的生育健旺状况和养分含量水平,也能明显地影响再生力。关于后者,前人大多局限于个体水平的研究,从群体水平上来研究其对再生力影响的报道,尚不多见。本文根据1986~1988年三年的试验结果,就再生稻前季不同的群体水平和醣、氮含量对再生力的影响作进一步的探索。试验设计与方法本试验在浙江省农科院的网室内进行。供试品种1986年为盐籼203,1987、1988年为盐籼5031。试验用直径30厘米的陶土盆钵,内装本院试验场的水稻土。前季分设5级施肥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再生稻 群体 再生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连作晚稻抛秧若干生产问题的探讨 被引量:9
15
作者 洪晓富 蒋彭炎 +6 位作者 叶定池 卓贵德 秦忠耀 张如堂 胡建刚 金龙光 周卢泽 《浙江农业科学》 北大核心 1998年第6期251-254,共4页
本文针对连作晚稻抛秧的特点,分析了目前限制我省连作晚稻抛秧应用的主要因素。通过多点调查和较大面积示范对比,指出了目前生产中存在的几个问题,并对如何进一步研究解决这些问题作了有益的探讨。
关键词 连作 晚稻 抛秧 问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早稻盘育机械抛秧立苗环境及立苗过程的研究 被引量:4
16
作者 洪晓富 蒋彭炎 +5 位作者 徐海沙 倪瑜娟 卓贵德 屠云木 秦忠耀 张如堂 《浙江农业科学》 北大核心 1998年第2期51-53,共3页
在水稻机械抛秧大田调查研究基础上,研究了适宜于机械抛秧的立苗环境及立苗过程。结果表明:适宜于机抛的早稻秧苗叶龄为4.5~5.0叶,苗高12~15cm。机抛时秧土含水量宜控制在30%~35%。机械抛秧入土角度<30°... 在水稻机械抛秧大田调查研究基础上,研究了适宜于机械抛秧的立苗环境及立苗过程。结果表明:适宜于机抛的早稻秧苗叶龄为4.5~5.0叶,苗高12~15cm。机抛时秧土含水量宜控制在30%~35%。机械抛秧入土角度<30°的比例大于手抛秧,约占67%。机械抛秧后有一个立苗的过程,不同角度入土的秧苗根系生长速度不同,因而立苗时间有差异,抛后至全部秧苗直立大约需要5~7天。本文还就进一步提高抛秧质量,在抛秧机性能的改进和农艺上应采取的措施等问题作了探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机械抛秧 立苗环境 入土角度 根系生长 早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红壤稻田用种量对早稻经济性状的影响 被引量:1
17
作者 徐志福 蒋彭炎 +1 位作者 邵思文 施志仁 《浙江农业科学》 北大核心 1998年第3期108-110,共3页
红壤稻田用种量对早稻经济性状的影响徐志福蒋彭炎(浙江省农科院作物所310021)邵思文施志仁(浙江省金华监狱早稻本田用种量的大小,不仅会影响播种量而改变秧苗素质,而且还会影响本田的群体演变和产量的构成。适宜的本田用种... 红壤稻田用种量对早稻经济性状的影响徐志福蒋彭炎(浙江省农科院作物所310021)邵思文施志仁(浙江省金华监狱早稻本田用种量的大小,不仅会影响播种量而改变秧苗素质,而且还会影响本田的群体演变和产量的构成。适宜的本田用种量是水稻高产优质栽培的基础。浙西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早稻 用种量 红壤稻田 经济性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杂交水稻的再生特性及其饲粮模式研究
18
作者 王国法 陆龙泉 +1 位作者 吴柏荣 蒋彭炎 《浙江农业学报》 CSCD 1995年第5期352-354,395,共4页
杂交水稻在不同时期刈割具有不同的再生形式与再生能力。孕穗前刈割再生以叶片为主;抽穗后以腋芽为主;孕穗后到抽穗前表现为茎叶混合再生。从出蘖数量和速度看,再生能力以抽穗前后最强。但是,在抽穗到灌浆期刈割能获得较高的稻谷和... 杂交水稻在不同时期刈割具有不同的再生形式与再生能力。孕穗前刈割再生以叶片为主;抽穗后以腋芽为主;孕穗后到抽穗前表现为茎叶混合再生。从出蘖数量和速度看,再生能力以抽穗前后最强。但是,在抽穗到灌浆期刈割能获得较高的稻谷和蛋白质产量及优质绿色饲料。因此,利用杂交水稻的再生特性,实行割青作饲料,再生收稻谷作口粮的饲—粮模式,是缓解南方稻区人畜共粮矛盾的途径之一。它能提高水田利用率和生产率,促进农区畜牧业的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再生性 割青 饲粮模式 杂交水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红壤稻田多元复合种植模式研究
19
作者 王国法 陆龙泉 +1 位作者 吴柏荣 蒋彭炎 《浙江农业学报》 CSCD 1995年第5期343-346,共4页
实行冬春季蔬菜、马铃薯,春夏季玉米间作西瓜或蔬菜、早稻,秋季杂交晚稻的一年三季四收或四季四收的种植模式,土地生产率、劳动生产率、投入产出率、物质利用率等都比较高,适宜在浙江省红壤水田推广;肥豆稻、肥玉米稻模式,劳力资... 实行冬春季蔬菜、马铃薯,春夏季玉米间作西瓜或蔬菜、早稻,秋季杂交晚稻的一年三季四收或四季四收的种植模式,土地生产率、劳动生产率、投入产出率、物质利用率等都比较高,适宜在浙江省红壤水田推广;肥豆稻、肥玉米稻模式,劳力资金投入少,在土劳负担重的地区可以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壤水田 多元复合 种植模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水稻不同群体基数的分蘖利用研究 被引量:6
20
作者 史济林 洪晓富 +1 位作者 冯来定 蒋彭炎 《浙江农业学报》 CSCD 1992年第3期142-144,共3页
分蘖是水稻的固有特性,分蘖的发生是水稻生长与环境条件统一的结果,合理利用分蘖是水稻高产栽培中的重要一环。对水稻分蘖的研究已有不少报道,其中对分蘖的利用存在有不同的看法。因此,有必要进一步研究水稻分蘖对增产的作用以及不同群... 分蘖是水稻的固有特性,分蘖的发生是水稻生长与环境条件统一的结果,合理利用分蘖是水稻高产栽培中的重要一环。对水稻分蘖的研究已有不少报道,其中对分蘖的利用存在有不同的看法。因此,有必要进一步研究水稻分蘖对增产的作用以及不同群体条件下分蘖发生和成穗的关系,以期明确生产上能充分利用分蘖的程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群体 分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