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8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四川盆地嘉陵江组天然气成藏主控因素与勘探方向
1
作者 李龙龙 陶国亮 +7 位作者 杜崇娇 彭金宁 罗开平 陈拥锋 左宗鑫 蒋小琼 汪远征 陆永德 《石油实验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050-1062,共13页
嘉陵江组是四川盆地天然气勘探的传统层系,近年来在川北、川西南等地区连续获得发现,但盆地内仍有大面积的勘探空白区,亟需深化对该层系天然气成藏规律的认识,明确成藏主控因素,进而指出未来的勘探方向。利用天然气地球化学等分析测试,... 嘉陵江组是四川盆地天然气勘探的传统层系,近年来在川北、川西南等地区连续获得发现,但盆地内仍有大面积的勘探空白区,亟需深化对该层系天然气成藏规律的认识,明确成藏主控因素,进而指出未来的勘探方向。利用天然气地球化学等分析测试,结合构造恢复、盆地模拟等技术,以气源分析为基础,以典型气藏解剖为核心,结合对嘉陵江组成藏条件认识,通过对成藏过程的分析探讨了成藏主控因素,并建立了成藏模式。四川盆地嘉陵江组天然气主要来自下部的原油裂解气,嘉陵江组具有多套优质烃源岩供烃、发育多类型碳酸盐岩储层、通源断裂有效沟通气源的良好成藏条件,主生油期古构造、调整期构造及通源断裂、有利储层类型是嘉陵江组天然气成藏的主控因素;嘉陵江组具有“多源形成古油藏—古油藏裂解供气—通源断裂输导—晚期调整成藏”的成藏模式。基于此指出,分布于川西、川北等地区山前带,主生油期、气藏调整成藏期均处于相对高部位,发育通源断裂、保存条件较好的构造—岩性复合气藏是勘探的首选方向;分布于川东高陡构造带构造稳定区及向斜区的孔隙型岩性气藏是未来的主要勘探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碳酸盐岩气藏 成藏模式 天然气勘探方向 嘉陵江组 三叠系 四川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川西北中泥盆统观雾山组储层特征及其主控因素
2
作者 徐康 汪远征 +4 位作者 蒋小琼 王东 王海军 黄思钦 宫晗凝 《西安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59-70,共12页
为明确川西北观雾山组储层特征及主控因素,通过野外剖面及岩心观察、铸体薄片鉴定、扫描电镜、阴极发光、微米CT扫描、孔渗及地球化学测试等对其进行了分析。研究表明:川西北观雾山组储层岩性主要为生物礁白云岩、生屑白云岩和角砾状细... 为明确川西北观雾山组储层特征及主控因素,通过野外剖面及岩心观察、铸体薄片鉴定、扫描电镜、阴极发光、微米CT扫描、孔渗及地球化学测试等对其进行了分析。研究表明:川西北观雾山组储层岩性主要为生物礁白云岩、生屑白云岩和角砾状细-中晶白云岩。主要储集空间为生物体腔孔、晶间孔和溶蚀孔洞。孔隙度平均值为2.58%,渗透率平均值为0.71×10^(-3)μm^(2)。储层发育主要受沉积相、白云石化及岩溶作用控制。台缘礁滩及台内高能滩是储层发育的有利相带。有序度、阴极发光、锶同位素和稀土元素特征表明,同生-准同生期白云石化作用形成储层基础。高频沉积旋回控制的准同生溶蚀和构造抬升控制的表生岩溶改造是储层形成的关键。埋藏成岩阶段烃类成熟释放的酸性流体对储层改造也有改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川西北地区 中泥盆统 观雾山组 储层特征 主控因素 四川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埋藏成岩环境碳酸盐岩溶蚀作用模拟实验研究 被引量:41
3
作者 蒋小琼 王恕一 +3 位作者 范明 张建勇 管宏林 鲍云杰 《石油实验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6期643-646,共4页
在压力不变、不同温度条件下,分别以CO2、乙酸和H2S溶液为介质,对各类碳酸盐岩的溶蚀表明,总体上灰岩最易溶,白云岩最难溶,过渡岩类处于两者之间,反映了方解石比白云石易溶的特征。在温度不变,不同压力条件下,乙酸溶液对各类碳... 在压力不变、不同温度条件下,分别以CO2、乙酸和H2S溶液为介质,对各类碳酸盐岩的溶蚀表明,总体上灰岩最易溶,白云岩最难溶,过渡岩类处于两者之间,反映了方解石比白云石易溶的特征。在温度不变,不同压力条件下,乙酸溶液对各类碳酸盐岩的溶蚀表明,在0.2~30MPa压力条件下,灰岩比白云岩易溶,但在50MPa压力条件下各类样品溶蚀强度明显增加,增强幅度以白云岩类最大,灰岩最小,云质灰岩介于两者之间。结合前人实验结果推测,压力继续增加时,白云岩溶蚀强度可能超过灰岩。而在相同温压条件下,以CO2溶液为介质,不同粒径的微晶灰岩样品的溶蚀表明,小粒径样品溶蚀率是大粒径样品的1.49倍,说明溶蚀作用强弱除了取决于矿物成分外,流体与矿物接触的比表面积大小是至关重要的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碳酸盐岩 溶蚀作用 模拟实验 埋藏成岩环境 长兴组 飞仙关组 川东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四川盆地普光气田飞仙关组白云岩储层成因探讨 被引量:25
4
作者 蒋小琼 管宏林 +5 位作者 郑和荣 王恕一 范明 鲍云杰 李凤丽 韩彧 《石油实验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332-336,345,共6页
下三叠统飞仙关组储层为普光气田重要的天然气储集层,储层厚度大、物性好。优质储层形成机制直接与碳酸盐岩成岩作用有关,其中白云岩化是重要因素之一。通过对岩石结构的分析,结合白云石的有序度、碳氧同位素地球化学特征及沉积环境,对... 下三叠统飞仙关组储层为普光气田重要的天然气储集层,储层厚度大、物性好。优质储层形成机制直接与碳酸盐岩成岩作用有关,其中白云岩化是重要因素之一。通过对岩石结构的分析,结合白云石的有序度、碳氧同位素地球化学特征及沉积环境,对普光气田飞仙关组白云岩成因进行了研究,表明飞仙关组白云岩主要为准同生期渗透回流的成因类型,证据如下:①飞仙关组白云岩明显地保持原岩矿物结构特征,反映了相对快速的白云化过程;②以微泥晶组成鲕粒的亮晶鲕粒白云岩与准同生微泥晶白云岩有相似的低有序度;③白云岩的碳氧同位素组成特征、古盐度值表明白云化流体的高咸度特征,明显有别于混合水成因白云岩;④飞仙关组台地边缘鲕滩毗邻局限台地环境,容易获得大量高Mg/Ca比咸水,有利于白云岩发育,因此,更有利于形成大量早期白云岩。由此认为,飞仙关组白云岩主要为准同生期渗透回流白云岩,并提出毗邻局限台地或蒸发台地等高盐度环境的礁滩相更有利于优质储层的发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云岩化 有序度 碳氧同位素 白云岩储层 飞仙关组 普光气田 四川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四川盆地南川地区娄山关群碳酸盐岩成岩作用研究 被引量:12
5
作者 蒋小琼 管宏林 +5 位作者 刘光祥 李建明 罗开平 颜佳新 叶恺 韩彧 《石油实验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314-319,共6页
四川盆地南川地区中—上寒武统娄山关群储层主要为台地边缘滩沉积,以白云岩为主。主要成岩作用类型有:白云岩化、溶蚀、破裂、胶结充填及压实压溶作用,对储层形成有重要贡献的成岩作用是白云岩化作用、溶蚀作用及破裂作用。根据白云石... 四川盆地南川地区中—上寒武统娄山关群储层主要为台地边缘滩沉积,以白云岩为主。主要成岩作用类型有:白云岩化、溶蚀、破裂、胶结充填及压实压溶作用,对储层形成有重要贡献的成岩作用是白云岩化作用、溶蚀作用及破裂作用。根据白云石标型特征、有序度、碳氧同位素的分析,认为娄山关群白云岩成因有3种:准同生、混合水以及埋藏白云岩化作用,以准同生白云岩化作用为主。储层发育3期溶蚀作用:大气淡水溶蚀、埋藏溶蚀和表生溶蚀,以表生溶蚀作用为主。白云岩化作用和表生溶蚀作用是形成优质储层的关键,而胶结、充填作用破坏了大量的原生和次生孔隙,不利于储层的发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成岩作用 碳酸盐岩 储层 娄山关群 中—上寒武统 南川地区 四川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塔里木盆地满西地区石炭系层序地层与沉积体系分析 被引量:6
6
作者 蒋小琼 郭建华 +2 位作者 管宏林 饶丹 陈本才 《石油实验地质》 CAS CSCD 2004年第4期333-337,共5页
根据层序地层学的基本原理,综合利用露头、钻井、测井和地震资料,以层序体系域边界特征为划分依据,将塔里木盆地满西地区石炭系划分为6个沉积层序,并确定了低位、海进、高位体系域的发育情况。研究区石炭系沉积于陆棚区,主要发育河流、... 根据层序地层学的基本原理,综合利用露头、钻井、测井和地震资料,以层序体系域边界特征为划分依据,将塔里木盆地满西地区石炭系划分为6个沉积层序,并确定了低位、海进、高位体系域的发育情况。研究区石炭系沉积于陆棚区,主要发育河流、滨岸、浅海陆棚、浅水碳酸盐岩、扇三角洲、海岸平原、泻湖、碳酸盐岩与碎屑岩混合等8种沉积体系。低位体系域以发育河流沉积体系为特征,海侵体系域发育有浅海陆棚、浅水碳酸盐岩、海岸平原、碳酸盐岩与碎屑岩混合沉积体系,除河流沉积体系外,其它7种沉积体系在高位体系域中均有发育,研究区主要储集砂体分布于高位体系域的滨岸沉积体系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满西地区 石炭系 层序地层 体系域 沉积体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塔里木盆地塔中地区二叠系沉积特征 被引量:5
7
作者 蒋小琼 郭建华 +3 位作者 管宏林 刘汝敏 刘辰生 胡忠贵 《油气地质与采收率》 CAS CSCD 2003年第2期14-16,共3页
依据岩心、钻井、测井等资料 ,将塔中地区二叠系分为三个岩性组 :下碎屑岩组、火山岩组、上碎屑岩组。通过地层对比和沉积相分析 ,总结了二叠纪沉积相平面分布规律 ;该区发育的沉积相类型有 :曲流河、滨浅湖、浅水湖泊三角洲和辫状河三... 依据岩心、钻井、测井等资料 ,将塔中地区二叠系分为三个岩性组 :下碎屑岩组、火山岩组、上碎屑岩组。通过地层对比和沉积相分析 ,总结了二叠纪沉积相平面分布规律 ;该区发育的沉积相类型有 :曲流河、滨浅湖、浅水湖泊三角洲和辫状河三角洲沉积。首次提出塔中地区东南缘上二叠统为辫状河三角洲沉积 ,而辫状河三角洲中的主体为由含砾砂岩和砂岩组成的水下分流河道沉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塔里木盆地 塔中地区 二叠系 沉积特征 油气地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塔里木盆地塔中和满西地区石炭系层序地层 被引量:19
8
作者 郭建华 王明艳 +2 位作者 蒋小琼 朱美衡 刘辰生 《中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1期122-128,共7页
应用地震、钻井、测井、岩芯及分析化验资料,将塔里木盆地塔中和满西地区石炭系划分为3个地震地层层序与6个沉积层序,其中CⅠ与CⅡ层序为Ⅰ型层序,CⅢ~CⅥ层序为Ⅱ型层序。与标准的Ⅰ型层序比较,区内Ⅰ型层序低位体系域以河流沉积体系... 应用地震、钻井、测井、岩芯及分析化验资料,将塔里木盆地塔中和满西地区石炭系划分为3个地震地层层序与6个沉积层序,其中CⅠ与CⅡ层序为Ⅰ型层序,CⅢ~CⅥ层序为Ⅱ型层序。与标准的Ⅰ型层序比较,区内Ⅰ型层序低位体系域以河流沉积体系为特征,缺失盆底扇、斜坡进积复合体等深水沉积体系;Ⅱ型层序中陆架边缘体系域不发育,主要的沉积体系以浅水碳酸岩台地和海岸平原为特征。石炭系早期层序形成在起伏不平的剥蚀面之上,以填平补齐的充填沉积为主,中后期层序则发育在宽阔平坦的盆地内。这种层序格架明显不同于被动大陆边缘经典型的层序格架,反映了稳定地块内坳陷性盆地的层序特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塔里木盆地 满西地区 石炭系 层序地层 层序边界 沉积体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川东北普光气田下三叠统飞仙关组储层成岩作用研究 被引量:33
9
作者 王恕一 蒋小琼 +1 位作者 管宏林 鲍云杰 《石油实验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366-372,共7页
川东北普光气田下三叠统飞仙关组储层主要为台地边缘鲕滩沉积,岩性以白云岩为主,主要成岩作用有:泥晶化、压实压溶、胶结充填、白云化、新生变形和重结晶、溶蚀、构造破裂。对储层形成有重要贡献的成岩作用有:白云化、溶蚀作用和构造挤... 川东北普光气田下三叠统飞仙关组储层主要为台地边缘鲕滩沉积,岩性以白云岩为主,主要成岩作用有:泥晶化、压实压溶、胶结充填、白云化、新生变形和重结晶、溶蚀、构造破裂。对储层形成有重要贡献的成岩作用有:白云化、溶蚀作用和构造挤压。根据白云石标型特征、有序度及碳氧同位素分析,储层白云岩形成于高盐度流体、快速结晶环境,是准同生期渗透回流白云化的产物。储层发育3期溶蚀作用,其中早期大气淡水溶蚀形成的孔隙与原生粒间孔一起在早成岩期—中成岩早期多为胶结物填塞,现今有效孔隙为埋藏溶孔。埋藏溶蚀有2期,Ⅰ期发生在构造挤压作用之后、大量石油充注之前;Ⅱ期发生在充注石油热演化为沥青之后。构造挤压作用是飞仙关组储层形成的另一重要控制因素,一方面构造挤压作用有利于重结晶;另一方面构造挤压产生裂缝,使晶体破碎,为埋藏溶蚀酸性流体提供通道,并极大地增加了水—岩反应的接触面积,促使埋藏溶蚀广泛发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成岩作用 储层 飞仙关组 下三叠统 普光气田 川东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碳酸盐岩溶蚀窗的形成及地质意义 被引量:23
10
作者 范明 何治亮 +4 位作者 李志明 俞凌杰 张文涛 刘伟新 蒋小琼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4期499-505,共7页
设计了温度压力同时变化的溶蚀模拟实验,得到了一组近似箱状曲线的溶蚀率变化曲线。溶蚀作用在开始阶段随温度、压力的上升,溶蚀率上升,在60~120℃(13~31MPa)形成一个高峰箱顶。该曲线表明,在一定深度(溶蚀窗)范围内,CO_2对碳酸盐岩... 设计了温度压力同时变化的溶蚀模拟实验,得到了一组近似箱状曲线的溶蚀率变化曲线。溶蚀作用在开始阶段随温度、压力的上升,溶蚀率上升,在60~120℃(13~31MPa)形成一个高峰箱顶。该曲线表明,在一定深度(溶蚀窗)范围内,CO_2对碳酸盐岩的溶蚀能力保持在较高的水平。而当深度进一步增加时,溶蚀能力急剧下降,当埋深相当于4 000 m左右时,溶蚀能力达到最低,此时的溶蚀能力仅比常温下略高一些。该溶蚀试验结果对于深埋溶蚀作用的理解及有利储层的预测有着重要的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溶蚀作用 模拟实验 碳酸盐岩 四川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普光气田与建南气田长兴组、飞仙关组储层对比研究 被引量:18
11
作者 管宏林 蒋小琼 +1 位作者 王恕一 鲍云杰 《石油实验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期130-135,共6页
普光气田和建南气田位于四川盆地东北部,两气田的主力产层二叠系长兴组、三叠系飞仙关组均为礁滩沉积,但储层规模、储集性却差异很大。普光气田储层厚度大、物性好,以中孔中渗、高孔高渗的大套溶孔白云岩为主,而建南气田储层厚度小、物... 普光气田和建南气田位于四川盆地东北部,两气田的主力产层二叠系长兴组、三叠系飞仙关组均为礁滩沉积,但储层规模、储集性却差异很大。普光气田储层厚度大、物性好,以中孔中渗、高孔高渗的大套溶孔白云岩为主,而建南气田储层厚度小、物性差,以低孔低渗为主,岩性为灰岩和少量白云岩。研究认为,白云岩成因的差异造成了2个气田储层的差异。普光气田以准同生白云岩化为主,形成了大量早期白云岩;建南气田以埋藏白云岩化为主,形成的白云岩数量少。白云岩成因的差异与沉积环境密切相关,普光气田礁滩沉积毗邻局限台地或蒸发台地,容易获得高Mg/Ca比咸水,有利于准同生白云岩化发育;而建南气田礁滩沉积毗邻开阔台地,不利于准同生白云岩化的发育。因此,毗邻蒸发台地或局限台地等环境的礁滩相更有利于优质储层的发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云岩化 储层 礁滩相 长兴组 飞仙关组 普光气田 建南气田 四川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塔河油田主体区奥陶系缝洞系统与油气分布 被引量:20
12
作者 饶丹 马绪杰 +1 位作者 贾存善 蒋小琼 《石油实验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6期589-592,共4页
通过宏观构造演化与微观流体地球化学性质的研究,认为塔河油田油气分布受控于海西早、晚期构造运动叠加形成的构造格架。古构造叠加的结果控制了古地貌和裂缝发育强度,古地貌和裂缝发育强度控制了古水系的流动方向及溶蚀深度,它们是岩... 通过宏观构造演化与微观流体地球化学性质的研究,认为塔河油田油气分布受控于海西早、晚期构造运动叠加形成的构造格架。古构造叠加的结果控制了古地貌和裂缝发育强度,古地貌和裂缝发育强度控制了古水系的流动方向及溶蚀深度,它们是岩溶作用发育的主控因素。特别是海西晚期形成的古构造与阿克库勒凸起轴部的叠合部位,是岩溶、裂缝最发育的地区,普遍存在的高角度裂缝在三维空间上将各类岩溶孔洞连通为大规模储集体,从而造成主油区大型缝洞系统横向上的分区性。通过对塔河油田奥陶系主体区油藏流体非均质性及宏观构造演化的分析,划分出2个大型缝洞系统和1个中小型缝洞系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流体性质 缝洞系统 奥陶系 塔河油田 塔里木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川东北地区普光气田飞仙关组储层孔隙演化 被引量:16
13
作者 王恕一 蒋小琼 +1 位作者 管宏林 鲍云杰 《石油实验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期26-30,共5页
川东北地区普光气田飞仙关组储层主要为台地边缘鲕滩沉积,岩性主要为鲕粒白云岩和结晶白云岩。成岩早期受大气淡水溶蚀,形成一些次生溶孔,但和原生孔隙一起多被早期胶结物填塞。白云化也产生少量晶间孔,一般小于1%,现今有效孔隙主要为... 川东北地区普光气田飞仙关组储层主要为台地边缘鲕滩沉积,岩性主要为鲕粒白云岩和结晶白云岩。成岩早期受大气淡水溶蚀,形成一些次生溶孔,但和原生孔隙一起多被早期胶结物填塞。白云化也产生少量晶间孔,一般小于1%,现今有效孔隙主要为埋藏期形成的溶蚀孔缝。埋藏溶蚀大致发育两期,Ⅰ期埋藏溶蚀发生在构造挤压之后,石油充注之前,溶蚀作用与富含有机酸和二氧化碳的酸性流体有关,形成的溶蚀孔隙约占现今储层孔隙的40%;Ⅱ期埋藏溶蚀发生在充注石油演化为沥青之后,溶蚀流体可能与TSR反应产生的酸性流体有关,形成的孔隙约占现今储层孔隙的60%。孔隙演化表明,对普光气田优质储层贡献最大的成岩作用是白云化作用、构造挤压作用和早、晚两期埋藏溶蚀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孔隙演化 储层 飞仙关组 下三叠统 普光气田 川东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普光气田埋藏溶孔特征及识别标志 被引量:15
14
作者 管宏林 王恕一 蒋小琼 《天然气工业》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期31-34,共4页
普光气田上二叠统长兴组和下三叠统飞仙关组储层的储集空间以次生溶孔为主,主要为晶间溶孔、粒内溶孔和粒间溶孔。埋藏溶孔是储层主要或重要的储集空间,识别埋藏溶孔是研究埋藏环境溶蚀作用机制及其对储层贡献大小的关键。基于岩心样品... 普光气田上二叠统长兴组和下三叠统飞仙关组储层的储集空间以次生溶孔为主,主要为晶间溶孔、粒内溶孔和粒间溶孔。埋藏溶孔是储层主要或重要的储集空间,识别埋藏溶孔是研究埋藏环境溶蚀作用机制及其对储层贡献大小的关键。基于岩心样品的岩矿测试资料,从典型井分析入手,对普光气田长兴组和飞仙关组礁、滩相碳酸盐岩储层进行了成岩作用研究,确定埋藏溶蚀作用在成岩序列中的位置,借助其他成岩作用判断埋藏溶蚀作用特征及识别标志。结果表明:这些溶蚀孔隙都形成于埋藏环境,溶孔大致分为两期,早期溶孔中有沥青呈衬边状或球状产出,晚期溶孔中无沥青充填,孔隙中异常干净;两期溶孔中充填矿物的流体包裹体均一温度也截然不同,分别为111~155℃和超过176℃。这些埋藏溶孔可以根据成岩序列进行识别,进而总结出6条识别标志,用于研究埋藏溶蚀作用对普光气田长兴组—飞仙关组储层的影响和贡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普光气田 晚二叠世 早三叠世 埋藏溶孔 岩心分析 孔隙成因 孔隙类型 识别标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塔里木盆地上奥陶统沉积及古地理特征 被引量:28
15
作者 王恕一 黄继文 蒋小琼 《石油实验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3期236-242,248,共8页
晚奥陶世是塔里木盆地沉积—构造重要的转换时期,在寒武—中奥陶世西浅东深的古地理基础上,叠加了南北向隆坳相间的格局,形成了塔里木盆地中西部的混积陆棚沉积体系和东部的深海槽盆沉积体系。由于构造运动的不均衡,中西部的混积陆棚沉... 晚奥陶世是塔里木盆地沉积—构造重要的转换时期,在寒武—中奥陶世西浅东深的古地理基础上,叠加了南北向隆坳相间的格局,形成了塔里木盆地中西部的混积陆棚沉积体系和东部的深海槽盆沉积体系。由于构造运动的不均衡,中西部的混积陆棚沉积体系无论在纵向和横向上都有很大变化。纵向上呈现出由早期有较多内源碳酸盐沉积到晚期以大量陆源物为主的变化。早中期发育以恰尔巴克组为代表的碳酸盐缓坡沉积(塔北南部和巴楚唐王城一带)和以良里塔格组为代表的碳酸盐台地沉积,形成了塔中、塔北及巴楚唐王城3个碳酸盐台地;晚期则发育以碎屑岩为主的桑塔木组斜坡—潮坪沉积。横向上,远离周边隆起的深坳地区发育却尔却克组混积外陆棚深水盆地浊积沉积(混积陆棚东部)和混积外陆棚深水盆地静水泥岩沉积(柯坪、沙西、阿瓦提一带)。水体较浅、海底坡度较缓的巴楚断隆地区则为混积内陆棚沉积。东部深海槽盆为超补偿深海浊积沉积,与中西部陆棚之间仍保持着地形陡变的坡折带,与外陆棚沉积比较,其浊积层序更发育,粗碎屑也明显增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沉积 古地理 上奥陶统 塔里木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四川盆地中二叠世岩相古地理及其油气地质意义 被引量:8
16
作者 彭金宁 杜崇娇 +4 位作者 李龙龙 蒋小琼 潘文蕾 陆永德 罗开平 《石油实验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49-59,共11页
近期四川盆地中二叠统陆续取得勘探发现,展现出很大的勘探潜力。中二叠世该区构造—沉积分异明显,导致油气成藏规律复杂,层序岩相古地理的重建对认识构造—沉积演化、沉积建造和油气勘探具有重要意义。通过综合油气勘探成果、典型钻井... 近期四川盆地中二叠统陆续取得勘探发现,展现出很大的勘探潜力。中二叠世该区构造—沉积分异明显,导致油气成藏规律复杂,层序岩相古地理的重建对认识构造—沉积演化、沉积建造和油气勘探具有重要意义。通过综合油气勘探成果、典型钻井及野外露头资料,并以三级层序为最小纵向编图单元,重建了四川盆地中二叠世栖霞—茅口期各层序的岩相古地理。四川盆地中二叠统可划分为5个三级层序,即SQq1(梁山组—栖一段B)、SQq2(栖一段A—栖二段)、SQm1(茅一段—茅二段C)、SQm2(茅二段B—A)和SQm3(茅三—茅四段)。SQq1和SQm1沉积期总体以海侵和填平补齐过程为主,盆内局部古高地存在点状、带状滩体;SQq2、SQm2和SQm3沉积期以持续海退、地貌分异为主,盆缘发育镶边的碳酸盐岩台地沉积体系,台内可形成较大规模多个滩体;SQq2沉积期是中二叠世主要成滩期,较漫长的海退过程和局部块体升降,促使川西台缘、川中南部台内形成较大规模多个滩体;SQm3沉积期在盆地北部沉积分异明显加剧,全面转换为台缘—斜坡—陆棚的隆凹相间沉积分异格局;SQq2和SQm3沉积期高位体系域(HST)的台缘、台内滩体为白云石化、溶蚀等后期建设性成岩改造提供了物质基础。坡折带地貌的刻画和台缘、台内滩体预测应成为下一步勘探研究的重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级层序 岩相古地理 油气地质 中二叠统 四川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建南气田飞三段储层成岩作用研究 被引量:5
17
作者 鲍云杰 王恕一 +2 位作者 蒋小琼 管宏林 杨振恒 《石油实验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6期564-568,共5页
以建43井为例,研究了建南气田三叠系飞三段储层的成岩作用及特点,其中白云岩化作用、溶蚀作用和构造破裂作用对储层贡献较大。其成岩序列为藻粘结、泥晶化→一世代胶结→大气淡水溶蚀→二世代粒状胶结→新生变形→压实压溶→白云岩化→... 以建43井为例,研究了建南气田三叠系飞三段储层的成岩作用及特点,其中白云岩化作用、溶蚀作用和构造破裂作用对储层贡献较大。其成岩序列为藻粘结、泥晶化→一世代胶结→大气淡水溶蚀→二世代粒状胶结→新生变形→压实压溶→白云岩化→早期张裂缝及充填→构造挤压作用→埋藏溶蚀Ⅰ→进油→白云石、萤石充填、石英充填交代→油演化为沥青→埋藏溶蚀Ⅱ→晚期张裂缝→进气;主要经历了海底(潮间)环境、大气淡水环境、浅埋藏和深埋藏环境。白云石晶体、二世代粒状胶结物、萤石被溶蚀、压性裂缝发育以及孔隙无明显变形是埋藏溶蚀的主要识别标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成岩作用 埋藏溶蚀 成岩序列 飞仙关组三段 下三叠统 建南气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川东北地区优质碳酸盐岩储层改造机制探讨 被引量:6
18
作者 罗开平 黄泽光 +2 位作者 蒋小琼 管宏林 曹清古 《石油实验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6期559-563,共5页
川东北普光气田优质碳酸盐岩储层主要为礁滩相白云岩,储集空间类型以次生粒内孔、粒间孔为主,并伴有明显的构造形迹。研究表明,次生孔隙主要形成于深埋阶段的2期溶蚀作用:第1期发生于中成岩早期埋藏阶段,大量的石油充注之前,对应于早中... 川东北普光气田优质碳酸盐岩储层主要为礁滩相白云岩,储集空间类型以次生粒内孔、粒间孔为主,并伴有明显的构造形迹。研究表明,次生孔隙主要形成于深埋阶段的2期溶蚀作用:第1期发生于中成岩早期埋藏阶段,大量的石油充注之前,对应于早中侏罗世(J1-2);第2期发生于中成岩晚期,对应于晚侏罗—早白垩世(J3—K1)的干气阶段。有机质热演化过程中形成的有机酸和膏盐地层中硫酸盐热化学成因(TSR)的H2S水溶液分别构成了这2期溶蚀作用的酸性流体介质。根据储层的显微岩石学特征和成岩作用标志可以识别和确认埋藏溶蚀作用。储层岩石中大量的构造形迹是中新生代多期构造运动的产物,其中燕山运动早期和中晚期2期构造运动与2期溶蚀作用时间相吻合,形成的裂缝、微裂缝提高了岩石的渗透率,使得酸性流体沿裂隙和早期的残留孔隙渗入岩石中发生非选择性溶蚀,形成了裂缝-溶孔"组合"。构造应力作用促进了埋藏溶蚀作用的进行,两者的相互作用成为储层改造和优化的重要方式。因此,根据储层形成的这种机制,利用"相控分布-构造应力+溶蚀改造"的储层发育模式,可以对优质碳酸盐岩储层进行预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改造机制 优质储层 埋藏溶蚀 川东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华北地区上古生界有效烃源岩评价思路 被引量:5
19
作者 饶丹 郭迪孝 +1 位作者 张欣国 蒋小琼 《断块油气田》 CAS 2004年第3期10-12,共3页
在有效烃源岩评价思路及方法上 ,前人多采用常规的烃源岩厚度、丰度、类型及生烃潜力等指标进行排队对比 ,划分优劣次序。这对于第三系源岩毫无疑问 ,但对于经受多期次构造运动改造的上古生界烃源岩则不完全适用。针对石炭—二叠系地层... 在有效烃源岩评价思路及方法上 ,前人多采用常规的烃源岩厚度、丰度、类型及生烃潜力等指标进行排队对比 ,划分优劣次序。这对于第三系源岩毫无疑问 ,但对于经受多期次构造运动改造的上古生界烃源岩则不完全适用。针对石炭—二叠系地层在原始沉积面貌被打破、被断裂或褶皱切割成大小不同的块体、后期热演化史存在差异的情况下 ,进一步评价其二次生烃潜力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烃源岩 评价方法 丰度 厚度 地层 成熟度 封盖条件 油气生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东濮凹陷沙三段与沙二段接触关系讨论 被引量:4
20
作者 谢英刚 郭建华 +1 位作者 蒋小琼 张椿华 《油气地质与采收率》 CAS CSCD 2003年第6期3-5,共3页
前人研究认为,东濮凹陷沙三段与沙二段的接触关系为整合或假整合,从而影响了层序边界的识别。该文从区域地质条件对比、沉积相的突变、生物灭绝、物源变化、地层对比等六个方面,论证了东濮凹陷沙三段与沙二段的接触关系为凹陷范围内的... 前人研究认为,东濮凹陷沙三段与沙二段的接触关系为整合或假整合,从而影响了层序边界的识别。该文从区域地质条件对比、沉积相的突变、生物灭绝、物源变化、地层对比等六个方面,论证了东濮凹陷沙三段与沙二段的接触关系为凹陷范围内的不整合,且与控凹断层活动强度的周期性幕式变化有关,为层序边界的识别提供了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濮凹陷 沙三段 沙二段 接触关系 相变 地层对比 地质 油气勘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