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苎麻不同品种栽植密度对纤维产量、质量影响的研究 被引量:10
1
作者 严文淦 罗素玉 蒋冬秀 《中国麻作》 1985年第2期23-27,共5页
我国是世界上苎麻生产历史最久的国家,但长期来多以稀植为主。本世纪五十年代后,有湖北农科所、四川达县地区农科所,贵州独山麻科所和华中农学院等,先后进行了密植试验.结果表明,以亩栽1600—2000蔸为宜,湖北农科所则提出了亩栽3... 我国是世界上苎麻生产历史最久的国家,但长期来多以稀植为主。本世纪五十年代后,有湖北农科所、四川达县地区农科所,贵州独山麻科所和华中农学院等,先后进行了密植试验.结果表明,以亩栽1600—2000蔸为宜,湖北农科所则提出了亩栽3000蔸的指标.1982年何嵩山研究了栽植密度与纤维产量和质量的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栽植密度 纤维产量 农科所 苎麻 稀植 密植 质量影响 同品种 湖北 世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苎麻新品种74—69选育研究 被引量:3
2
作者 罗素玉 严文淦 +5 位作者 赵立宁 臧巩固 潘昌立 林华如 蒋冬秀 唐守伟 《中国麻作》 北大核心 1991年第4期5-10,共6页
74—69是通过Co^(60)—γ射线辐照湘苎一号自交种子,从其后代群体中选出优良单株,经过多年培育而成的新品种。1987~1989年连续三年的区域试验结果表明,平均比对照芦竹青增产39.2%,三季麻平均纤维支数为1900支左右,比对照芦竹青高出10... 74—69是通过Co^(60)—γ射线辐照湘苎一号自交种子,从其后代群体中选出优良单株,经过多年培育而成的新品种。1987~1989年连续三年的区域试验结果表明,平均比对照芦竹青增产39.2%,三季麻平均纤维支数为1900支左右,比对照芦竹青高出100支以上,达到纺织高档产品的要求。该品种属深根丛生型,在长江流域麻区表现为中熟,三季麻工艺生长天数平均为65天。且具有较强的抗旱、抗苎麻根腐线虫病、炭疽病特性。诱变生理生化研究表明,74—69与诱变亲本湘苎一号存在着过氧化物酶酶量和酶谱带多少的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苎麻 品种 辐射育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苎麻新品系“75—10”高产优质的生理基础 被引量:2
3
作者 严文淦 罗素玉 +1 位作者 蒋冬秀 唐守伟 《中国麻作》 1984年第4期5-8,19,共5页
苎麻新品系“75-10”系我所采用杂交育种和辐射育种相结合的方法选育出来的。经品系、区试和生产示范,该品系在长江流域各主产麻区表现增产稳定,品质优良,比对照种“黄壳早”(对照1)增产35.2%,比各地生产品种(对照2)平均增产22.... 苎麻新品系“75-10”系我所采用杂交育种和辐射育种相结合的方法选育出来的。经品系、区试和生产示范,该品系在长江流域各主产麻区表现增产稳定,品质优良,比对照种“黄壳早”(对照1)增产35.2%,比各地生产品种(对照2)平均增产22.7%,且纤维品质优良,柔软、风伤、斑疵少,单纤维在1800支以上,半纤维素含量(13.95%)比对照种(14.7%以上)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品系 高产优质 增产 苎麻 生理基础 辐射育种 区试 柔软 单纤维 半纤维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苎麻良种繁育的新技术——麻株离体压条繁殖 被引量:4
4
作者 罗素玉 叶普钦 蒋冬秀 《中国麻作》 1982年第3期9-11,共3页
苎麻良种繁育过去多采用种根繁殖,种根繁殖经历了从大种根繁殖到小种根繁殖,再发展到细切种根繁殖的演变过程。繁殖系数由小到大。用种根繁殖,对于保持良种种性和纯度,增加无性繁殖系数,扩大良种栽培面积,虽已起着积极的作用,但... 苎麻良种繁育过去多采用种根繁殖,种根繁殖经历了从大种根繁殖到小种根繁殖,再发展到细切种根繁殖的演变过程。繁殖系数由小到大。用种根繁殖,对于保持良种种性和纯度,增加无性繁殖系数,扩大良种栽培面积,虽已起着积极的作用,但此类繁殖方法必须在挖取麻蔸的基础上进行,而且繁殖系数也不理想,所以,在育种上应用有一定的局限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种根繁殖 良种繁育 压条繁殖 繁殖系数 苎麻 种性 良种栽培 增加 扩大 再发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夜中断与苎麻(BoehmerianiveaL.)开花关系的研究
5
作者 马长举 蒋冬秀 +1 位作者 王绍卿 田阿志 《中国麻作》 北大核心 1989年第3期28-30,共3页
当苎麻部分雌花开始现蕾时,分别用60W和25W白炽灯进行夜中断处理,对发育完善的雌、雄花蕾的开放无影响,但可抑制雌花发端的继续发育,麻株由生殖生长转向营养生长,产量提高10~25%,公制单纤维支数下降25~41%。
关键词 苎麻 开花 夜中断处理 光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