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题名关于山东方言词注释的异议
被引量:1
- 1
-
-
作者
董遵章
-
出处
《山东师范学院学报》
1981年第2期32-34,31,共4页
-
文摘
元明清时代的白话著作,共同的特点是密切地结合了当时的口语,很自然地吸收了大量的口语词。其中就清代的几部白话著作来说,它们的作者,有的是山东人,有的并非山东人却写了山东故事,因而不仅用了当时通用的口语词,而且还或多或少地用了某些山东方言词,给作品增添了浓厚的生活气息,然而这些方言词并不易为广大的读者所理解。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们的前辈在这方面做了一些很有益的工作,比如陆澹安先生著的《小说词语汇释》(1964年出版。
-
关键词
山东方言
注释
醒世姻缘传
口语词
聊斋
蒲松龄
方言词
元明清时代
生活气息
注解
-
分类号
C55
[社会学]
-
-
题名“五四”以来文学作品中山东方言例释
- 2
-
-
作者
董遵章
-
出处
《山东师范学院学报》
1985年第5期75-78,共4页
-
文摘
我所编写的《“五四”以来作家作品中山东方言例释》这一材料,收集的仅限于“五四”以来山东籍作家作品中出现的山东方言词。关于方言词的释义,有的还吸收了原作中对某些力言词的释义。这里发表的只是其中的一部份,用来作为一种样式。有不当之处,望读者不吝赐教。
-
关键词
山东方言
文学作品
死者
作家作品
潍坊地区
五四
方言词
例释
葫芦
释义
-
分类号
C55
[社会学]
-
-
题名《铸雪斋抄本·聊斋志异》中山东方言词选释
- 3
-
-
作者
董遵章
-
出处
《山东师范学院学报》
1982年第1期74-76,共3页
-
文摘
背地暗地;背后;不当着面。例:媪笑曰:“背地不言人,我两个正谈道,小妖婢悄来无迹响。幸不訾着短处。”(《聂小倩》) 不作茧用蚕不作茧,比喻妇女不怀胎或不生小孩。例:女笑而焚图,救之已烬。一日,谓公子曰:“昔在家时,阿翁谓妾抵死不作茧。今妾老君孤,妾实不能产,恐误君宗嗣。请娶妇于家,旦晚侍奉公姑,君往来于两间,亦无所不便。”(《小翠》) 刺剟(duo)剟,刺。刺剟,同义复词,也是刺的意思。例①床头常设锥簪之器以自卫。孙屡被刺剟,因就别榻眠。(《孙生》) ②某怒,拉系树上,榜笞刺剟,逼立“无悔状”。(《崔猛》) 颠跑。
-
关键词
抄本
聊斋志异
山东方言
齐俗
同义复词
聂小倩
词选
背地
蒲松龄
子曰
-
分类号
C55
[社会学]
-
-
题名元明清白话著作山东方言例释
- 4
-
-
作者
董遵章
-
出处
《山东师范学院学报》
1980年第4期52-62,共11页
-
文摘
元、明、清时代的白话著作,都密切结合了当时的口语,很自然地吸收了大量的方言词。其中有些著作使用了很多山东方言,这就使我们在今天能够借以了解当时山东方言词是一种什么情形,也还可以看出那时的方言词发展到今天有哪些异同和变化。斯大林同志指出:“语言,主要是它的词汇,是处在几乎不断变化的状态中。”又指出:“语言是随着社会的产生和发展而产生和发展的。语言随着社会的死亡而死亡。”元、明、清某些白话著作中的山东方言词发展到今天,有不少已经死亡不用了。
-
关键词
山东方言
明清白话著作
方言词
语言
例释
词汇
异同
口语
俗字
汉语方言史
-
分类号
C55
[社会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