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耕作方法与施氮量对旱作农田土壤团聚体稳定性及玉米产量的影响
1
作者 李泽坤 谢军红 +4 位作者 杨通 董芬榕 司佳昂 王海强 王婷婷 《水土保持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313-323,共11页
[目的]针对黄土高原半干旱区连续旋耕、翻耕与施氮不科学破坏土壤结构,造成土壤质量变差,作物产量下降等问题。研究耕作方法与施氮量对土壤团聚体稳定性与玉米产量的影响,以期挖掘能提高旱区土壤质量的耕作方法与施氮量,为旱作玉米可持... [目的]针对黄土高原半干旱区连续旋耕、翻耕与施氮不科学破坏土壤结构,造成土壤质量变差,作物产量下降等问题。研究耕作方法与施氮量对土壤团聚体稳定性与玉米产量的影响,以期挖掘能提高旱区土壤质量的耕作方法与施氮量,为旱作玉米可持续生产提供技术理论支撑。[方法]依托长期定位试验研究旋耕(RT)、翻耕(CT)、免耕(NT)、深松耕(SS)4种耕作方法和N1(200 kg/hm^(2))、N2(300 kg/hm^(2))2种施氮量对0~50 cm土层土壤水稳性团聚体质量分数、稳定性指数及玉米产量的影响。[结果]耕作方法与施氮量影响玉米产量,SS和NT较RT、CT分别显著提高8.3%、10.7%与16.7%、19.3%,N1较N2显著提高3.7%。耕作与施氮显著影响不同土层水稳定性团聚体质量分数,NT提高0~50 cm土层>5 mm粒径团聚体质量分数,降低<0.25 mm粒径团聚体质量分数,SS提高5~10 cm土层1~2、0.25~1 mm粒径团聚体质量分数,N1处理0~5、5~10 cm土层0.25~1 mm粒径团聚体质量分数较N2分别显著提高15.1%、9.1%。NT提高0~50 cm土层团聚体平均重量直径(MWD)和几何平均直径(GMD),降低团聚体破碎率(PAD);SS对MWD、GMD、PAD的影响表现出土层分异特征;施氮量仅影响10~30、30~50 cm土层PAD,N1较N2分别显著降低4.4%、3.3%。相关性分析表明,土壤体积质量、土壤孔隙度与MWD、GMD呈极显著负相关,玉米产量与GMD、MWD呈极显著正相关。[结论]施用200 kg/hm^(2)N结合免耕与深松耕显著增加土壤团聚稳定性,改善土壤结构,提高产量,建议在生产中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 耕作方法 施氮量 土壤团聚体稳定性 产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