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伊通地堑莫里青断陷双阳组敏感性储层类型及其分布规律 被引量:13
1
作者 董清水 孟庆涛 +3 位作者 贾钰 谢志鹏 曹鹏 孙昊 《石油实验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231-236,243,共7页
莫里青断陷位于伊通地堑的西南部,是一呈北东向展布的狭长半地堑式断陷。其内发育的古近系始新统双阳组是研究区目前主要的产油层位,油气储层主要为近源堆积砂体,油井投产后产能变化急剧。大量实验测试数据分析表明,不同区带、不同埋深... 莫里青断陷位于伊通地堑的西南部,是一呈北东向展布的狭长半地堑式断陷。其内发育的古近系始新统双阳组是研究区目前主要的产油层位,油气储层主要为近源堆积砂体,油井投产后产能变化急剧。大量实验测试数据分析表明,不同区带、不同埋深的双阳组储层中存在不同程度的中强碱敏性、中强酸敏性、中强水敏性及中强盐敏性,其主要分别受控于高岭石填隙物、碳酸盐胶结物、伊蒙混层及伊利石矿物的分布特征。根据影响各种敏感性的岩石矿物分布规律及敏感性机理综合研究,可将莫里青断陷双阳组储层区分为7种敏感性类型,不同敏感性储层类型在断陷中分布具有明显的规律性。断陷盆地中,储层砂体的粘土基质含量高,敏感性明显,敏感性储层类型分布规律的研究对油气勘探开发具有重要的经济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储层敏感性机理 敏感性储层类型 分布规律 双阳组 古近系 莫里青断陷 伊通地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地堑式断陷盆地油气成藏规律分析--以伊通地堑岔路河断陷南部为例 被引量:12
2
作者 董清水 史宝彦 +3 位作者 苗洪波 朱建峰 郭莹莹 张毅 《石油实验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期6-10,15,共6页
伊通地堑属佳—伊地堑的南段,是郯庐断裂带的北延部分,其内的岔路河断陷为一典型的地堑式断陷盆地。综合剖析表明,该断陷内的砂体主要为重力流性质的湖底扇沉积。湖底扇内扇中的水下泥石流或垮塌堆积砂砾岩对油气具有封堵性,湖底扇的中... 伊通地堑属佳—伊地堑的南段,是郯庐断裂带的北延部分,其内的岔路河断陷为一典型的地堑式断陷盆地。综合剖析表明,该断陷内的砂体主要为重力流性质的湖底扇沉积。湖底扇内扇中的水下泥石流或垮塌堆积砂砾岩对油气具有封堵性,湖底扇的中扇砂体具有一定的储集性能。内扇发育水下泥石流或垮塌堆积的湖底扇中扇砂体易于构成岩性圈闭。纵向上,此类断陷盆地具有广泛的含油性,易于形成多个含油层位;平面上,其有利勘探区带位于距控盆断裂一定距离的盆地两侧边缘区,特别是盆地盖层断裂有一定程度发育的边缘带,更有利于岩性油气藏的形成。油气勘探的目标主要为湖底扇中扇的舌状岩性油气藏和滚动背斜油气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堑式断陷盆地 湖底扇 油气成藏规律 岔路河断陷 伊通地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陆相层序地层划分及岩芯、测井高分辨率层序地层界面判识 被引量:28
3
作者 董清水 崔宝琛 +1 位作者 李想 郭巍 《石油实验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7年第2期121-126,共6页
本文提出了陆相盆地中存在有3种叠加方式4种类型的准层序组,即Ⅰ、Ⅱ型加积准层序组,进积准层序组及退积准层序组;论证了陆相层序地层学4分方案的可行性,并建议使用湖泊枯水体系域(LDST)、湖泊扩展体系域(LEST)、湖泊丰水体系域... 本文提出了陆相盆地中存在有3种叠加方式4种类型的准层序组,即Ⅰ、Ⅱ型加积准层序组,进积准层序组及退积准层序组;论证了陆相层序地层学4分方案的可行性,并建议使用湖泊枯水体系域(LDST)、湖泊扩展体系域(LEST)、湖泊丰水体系域(LF-ST)以及湖泊萎缩体系域(LWST)等术语;总结出了层序界面的4种类型—区域角度不整合面、火山-局部不整合面、湖盆萎缩最大暴露冲刷面及区域性超覆不整合面;指出了生物富集层和油页岩的底界面以及低能量细碎屑与下伏钙质团决和滑塌构造层之间的界面是准层序界面,而规模较大的水深突增岩相界面、较厚的滑塌构造层顶界面以及颜色突然变深的较厚泥质沉积物分界面可作为准层序界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陆相层序地层 划分方案 高分辨率 层序地层界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松辽盆地南部小城子地区下白垩统泉一段辫状河沉积判识标志与分布特征 被引量:11
4
作者 董清水 孙雷 +3 位作者 楼仁兴 李赫 崔桐 代登亮 《石油实验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129-135,共7页
松辽盆地南部泉头组一段下部的Ⅲ-Ⅴ砂组为坳陷沉降初始阶段的沉积,是重要的农安油层储集体。但其特征复杂,成因不明,严重阻碍了对储层展布特征的认识。以松辽盆地南部小城子地区为例,通过岩心、测井、地震及粒度分析等多角度成因特征... 松辽盆地南部泉头组一段下部的Ⅲ-Ⅴ砂组为坳陷沉降初始阶段的沉积,是重要的农安油层储集体。但其特征复杂,成因不明,严重阻碍了对储层展布特征的认识。以松辽盆地南部小城子地区为例,通过岩心、测井、地震及粒度分析等多角度成因特征的综合分析,得出泉头组一段下部Ⅲ-Ⅴ砂组主要为特殊背景下的近源、坡陡的小型辫状河沉积,并进一步区分出了河道、冲积平原2种沉积亚相及4种沉积微相;建立了松辽盆地南部泉一段辫状河判识的岩石类型组合、岩石结构构造、剖面砂体分布等6点标志;进而根据地震相与沉积相的对应关系,明确了该区泉一段下部Ⅲ-Ⅴ砂组辫状河沉积的时空展布和变化规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辫状河沉积 判识标志 泉一段 小城子地区 松辽盆地南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吉林延边地区上古生界油气资源潜力分析 被引量:5
5
作者 董清水 张凯文 +3 位作者 许之 于蒙 李赫 张勇 《石油实验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120-126,共7页
吉林省延边地区上古生界油气资源研究程度很低。通过大量槽探工程取样与多项地球化学指标测试,结合重磁与地震资料解释,系统研究了该区上古生界的分布、赋存及其暗色泥岩的有机质丰度、类型、成熟度等特征。综合分析表明:延边地区上古... 吉林省延边地区上古生界油气资源研究程度很低。通过大量槽探工程取样与多项地球化学指标测试,结合重磁与地震资料解释,系统研究了该区上古生界的分布、赋存及其暗色泥岩的有机质丰度、类型、成熟度等特征。综合分析表明:延边地区上古生界分布较广,暗色泥岩发育;暗色泥岩中有机碳含量较高,总体达到了中等—好的生油岩标准;暗色泥岩有机质类型以Ⅱ-Ⅲ型为主;但有机质成熟度较高,研究区的西南部和东北部地区有机质处于过成熟阶段,Ro>4.0%,生烃潜力极小;仅有研究区中部的天桥岭—珲春地区,主体Ro为2.22%~3.48%,有机质尚处于高成熟—干气有效生烃阶段,特别是珲春盆地基底中发育的上古生界暗色泥岩具有一定的油气勘探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暗色泥岩 地球化学特征 油气资源潜力 上古生界 延边地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松辽盆地层序地层格架及油气聚集规律 被引量:36
6
作者 朱建伟 刘招君 +2 位作者 董清水 刘葵 郭巍 《石油地球物理勘探》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3期339-344,共6页
本文通过对松辽盆地典型地区的解剖和分析 ,建立起松辽盆地上侏罗统—上白垩统地层格架 ,并按层序四分原则划分出体系域和准层序。对不同超层序发育特征进行了描述 ,并指出油气在不同体系域内的生储盖规律及其隐蔽性油气藏类型。
关键词 层序 层序地层格架 油气聚集 隐蔽性油气藏 松辽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松辽盆地南部泉四段沉积体系再认识 被引量:21
7
作者 陈少军 董清水 +2 位作者 宋立忠 赵占银 丁悦宽 《大庆石油地质与开发》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6期4-8,共5页
松辽盆地南部泉四段沉积体系具有特殊性。在前人工作基础上,对泉四段沉积厚度、砂体发育、气候条件、静水水体发育等沉积特征进行详细解剖,重新厘定泉四段沉积时期,气候干燥,总体为冲积扇—河流沉积体系,平面上发育有三大物源、6个水系... 松辽盆地南部泉四段沉积体系具有特殊性。在前人工作基础上,对泉四段沉积厚度、砂体发育、气候条件、静水水体发育等沉积特征进行详细解剖,重新厘定泉四段沉积时期,气候干燥,总体为冲积扇—河流沉积体系,平面上发育有三大物源、6个水系,建立了松辽盆地南部泉四段沉积体系模式。并提出了“特殊环境使河流体系下游出现枝状河流域和河漫湖沉积,呈现多物源、多沉积中心沉积特征”的新观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泉四段 沉积体系 河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塔里木盆地巴楚—麦盖提地区志留—泥盆纪岩相古地理特征及油气勘探前景 被引量:9
8
作者 楼仁兴 董清水 +2 位作者 聂辉 陶高强 李赫 《石油实验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6期580-586,共7页
塔里木盆地巴楚—麦盖提地区志留—泥盆系油气勘探新发现表明,该区勘探前景广阔,急需对其岩相古地理进行精细研究。通过对塔里木盆地巴楚—麦盖提地区志留—泥盆系露头剖面、钻井岩心及测井等资料的系统分析,综合各层位砂体及地震相平... 塔里木盆地巴楚—麦盖提地区志留—泥盆系油气勘探新发现表明,该区勘探前景广阔,急需对其岩相古地理进行精细研究。通过对塔里木盆地巴楚—麦盖提地区志留—泥盆系露头剖面、钻井岩心及测井等资料的系统分析,综合各层位砂体及地震相平面展布等特征,恢复了研究区志留—泥盆系组级地层单元的岩相古地理面貌。分析认为研究区南部志留—泥盆系发育4套有利的储盖组合,预测研究区西南部巴参1—康1—方1井区和东南部和田1—和4—巴东2井区为有利勘探区带;下志留统柯坪塔格组、中下泥盆统克孜尔塔格组和上泥盆统东河塘组为主要目的层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岩相古地理 志留纪 泥盆纪 巴楚—麦盖提地区 塔里木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抚顺煤田始新统沉积演化及其对煤和油页岩发育的控制 被引量:6
9
作者 许圣传 刘招君 +3 位作者 董清水 柳世友 柳蓉 孟庆涛 《中国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45-52,67,共9页
通过野外露头测量、沉积特征分析、沉积相恢复、孢粉组合和地球化学数据对比,对抚顺煤田始新统沉积演化过程及其对煤和油页岩发育的控制作用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抚顺煤田始新统从古城子组扇三角洲和沼泽环境开始,经历了计军屯组浅湖和半... 通过野外露头测量、沉积特征分析、沉积相恢复、孢粉组合和地球化学数据对比,对抚顺煤田始新统沉积演化过程及其对煤和油页岩发育的控制作用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抚顺煤田始新统从古城子组扇三角洲和沼泽环境开始,经历了计军屯组浅湖和半深-深湖环境,最终演化为西露天组旋回性沉积;古城子组煤层主要在气候温暖潮湿、河流输入持续增加的淡水沼泽环境中沉积;计军屯组油页岩主要在气候向寒冷干燥条件转化、河流输入减少、水体变咸的半深-深湖环境中沉积;贫矿油页岩作为煤到富矿油页岩的过渡层位显示了高等植物和水生有机质双重输入的特征;煤和油页岩沉积条件的不同造成有机质母质来源的差异和水介质条件的改变,引起与油页岩共生煤系的'富氢化'和生油潜力的增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抚顺煤田 沉积演化 油页岩 始新统 地球化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