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题名天台蛙和合征姬蛙的核型及其银染色研究
被引量:5
- 1
-
-
作者
郭超文
董永文
詹少华
-
机构
安徽师范大学生物系
安徽省六安师专生物系
-
出处
《遗传》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1年第2期6-8,共3页
-
文摘
本文报道了天台蛙和合征姬蛙的核型和Ag-NOR_s。用骨髓细胞为实验材料,采用离心法或蒸气固定法制作染色体标本。结果:天台蛙2_n=26,由5对大型染色体和8对小型染色体组成,其中有2对st染色体,6对sm染色体和5对m染色体。 No.11染色体上有一恒定的次缢痕;合征姬蛙2n=24,包括6对大型染色体和6对小型染色体,除No.3为st染色体外,其余的均为m染色体。一对次缢痕位于No.9染色体长臂上。天台蛙和合征姬蛙的Ag-NoR_s分别位于No.11和No.9染色体的次缢痕区,未见有扩增现象。
-
关键词
天台蛙
合征姬蛙
核型
-
分类号
Q959.530.3
[生物学—动物学]
-
-
题名黄山北草蜥的核型和G带带型研究
被引量:9
- 2
-
-
作者
郭超文
董永文
-
机构
安徽师范大学生物系
-
出处
《遗传》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89年第1期18-20,共3页
-
文摘
本文研究了北草蜥的核型和G带带型,结果表明,北草蜥的染色体数2~n=38,由18对常染色体和1对性染色体组成。常染色体可分成三组:Ⅰ组有2对染色体;Ⅱ组包括15对染色体;而Ⅲ组仅含1对微小染色体。性染色体为ZW型,这个种的染色体均为端部着丝粒,其AN=38(包括1对Z染色体),从核型特征上看,可能是蜥蜴类中较原始的种。从G带显示结果可见,北草蜥的各染色体对均有其特有的带型,容易辨别。
-
关键词
北草蜥
核型
G带型
-
分类号
Q959.620.3
[生物学—动物学]
-
-
题名白条草蜥的染色体组型、C带和Ag-NOR_s分析
被引量:7
- 3
-
-
作者
郭超文
董永文
刘光法
-
机构
安徽师范大学生物系
-
出处
《遗传》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2年第1期10-11,15,共3页
-
文摘
白条草蜥为2n=34T+2m+ZW,即常染色体中17对为端部着丝点大型染色体,1对为点状,性染色体为ZW型。经BSG显带处理后,全部染色体的着丝点区都有明显的C带,同时还显示了10条端粒C带,表明核型演化过程可能与染色体易位重组有关。银染结果仅显示1对NOR,它位于No.17染色体的末端。
-
关键词
白条草蜥
核型
染色体带型
-
分类号
Q959.620.3
[生物学—动物学]
-
-
题名十一种无尾两栖类分带核型的比较研究
被引量:3
- 4
-
-
作者
郭超文
董永文
-
机构
安徽师范大学生物系
-
出处
《遗传》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2年第4期29-32,共4页
-
文摘
本文比较研究11种无尾两栖类的C带型和Ag-NORs,并报道三种核型(淡肩角蟾,秦岭雨蛙和湖北金线蛙),结果:(1)弹琴蛙仅大型染色体着丝点区C带正染,其余10个物种的所有染色体均有明显的着丝点C带,并分别具有数目不等的端部C带或插入型C带。其中天台蛙的C带尤为发达。(2)中华大蟾蜍有3对Ag-NORs,大树蛙两对,其余9个种均显示1对。(3)新报三种核型中,淡肩角蟾和湖北金线蛙2n=26,N.F=52。淡肩角蟾由6对大型的和7对小型的染色体组成,湖北金线蛙大小型染色体分别为5对和8对。秦岭雨蛙2n=24,含大小型染色体各6对,其N.F=48。三个物种均未见有异型性染色体。
-
关键词
无尾两栖类
C带
核型
两栖类
-
分类号
Q959.530.3
[生物学—动物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