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2篇文章
< 1 2 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施氮量和种植密度对高产夏玉米产量和氮素利用效率的影响 被引量:83
1
作者 曹胜彪 张吉旺 +3 位作者 董树亭 刘鹏 赵斌 杨今胜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6期1343-1353,共11页
选用DH661和ZD958为试验材料,设置0、120、240、360 kg/hm24个施氮水平和60000、75000、90000株/hm23个种植密度,研究了施氮量和种植密度对高产夏玉米产量和氮素利用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与低密度60000株/hm2相比,增施氮肥可显著增加90... 选用DH661和ZD958为试验材料,设置0、120、240、360 kg/hm24个施氮水平和60000、75000、90000株/hm23个种植密度,研究了施氮量和种植密度对高产夏玉米产量和氮素利用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与低密度60000株/hm2相比,增施氮肥可显著增加90000株/hm2高密度下玉米的单株干物质积累量、群体干物质积累量、籽粒产量、总氮素积累量、氮素转运量。90000万株/hm2种植密度条件下,随施氮量增加,氮素转运效率及贡献率呈上升趋势,而氮肥偏生产力、氮肥农学效率、氮肥利用率呈下降趋势。本试验条件下,适量增施氮肥可以显著提高高种植密度下玉米的籽粒产量和氮素利用效率。综合考虑产量和氮素利用效率两因素,ZD958和DH661两品种获得高产适宜的种植密度为90000株/hm2,施氮量为240~360 kg/hm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产夏玉米 施氮量 种植密度 产量 氮素利用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施氮量对超高产夏玉米产量及氮素吸收利用的影响 被引量:128
2
作者 吕鹏 张吉旺 +5 位作者 刘伟 杨今胜 苏凯 刘鹏 董树亭 李登海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4期852-860,共9页
选用登海661(DH661)和郑单958(ZD958)为试验材料,研究了超高产条件下施氮量对夏玉米产量、氮素利用及其转运规律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施氮量的增加,子粒产量、植株氮素总积累量和氮肥利用率呈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施氮量为N240~360... 选用登海661(DH661)和郑单958(ZD958)为试验材料,研究了超高产条件下施氮量对夏玉米产量、氮素利用及其转运规律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施氮量的增加,子粒产量、植株氮素总积累量和氮肥利用率呈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施氮量为N240~360 kg/hm2时,DH661和ZD958产量分别达12172~15080和12011~15360 kg/hm2;而氮素利用率和氮肥农学利用率,DH661分别为10.6%~23.1%和11.5%~13.6%,ZD958分别为24.1%~28.6%和9.5%~11.4%;植株氮素总积累量和氮肥利用率均达到最大。施N 240~360 kg/hm2,提高了营养器官中氮素转运量和花后氮素同化量,可以有效调控开花前氮素转运及花后直接同化,促进子粒氮素积累,提高产量。在本试验条件下,施N 240~360 kg/hm2可提高氮肥利用率,实现玉米高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夏玉米 施氮量 产量 氮素利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施氮时期对超高产夏玉米产量及氮素吸收利用的影响 被引量:76
3
作者 吕鹏 张吉旺 +4 位作者 刘伟 杨今胜 刘鹏 董树亭 李登海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5期1099-1107,共9页
选用登海661(DH661)和郑单958(ZD958)为试材,研究了超高产条件下施氮时期对夏玉米子粒产量、氮素利用率以及转运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拔节期一次性施氮较不施氮增产不显著;随着施氮次数的增加产量显著提高,灌浆期施氮可以显著提高粒重... 选用登海661(DH661)和郑单958(ZD958)为试材,研究了超高产条件下施氮时期对夏玉米子粒产量、氮素利用率以及转运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拔节期一次性施氮较不施氮增产不显著;随着施氮次数的增加产量显著提高,灌浆期施氮可以显著提高粒重,从而提高产量。拔节期、大口期、花后10 d按2∶4∶4施氮,DH661产量可达14188.9 kg/hm2;基肥、拔节期、大口期、花后10 d按1∶2∶5∶2施氮,ZD958产量可达14529.6 kg/hm2。生长期内分次施氮及灌浆期施氮可显著提高植株和子粒中氮素积累,延长氮素积累活跃期;同时可以显著提高氮素收获指数、氮肥农学利用率、氮素表观回收率和氮肥偏生产力。DH661和ZD958在2∶4∶4和3∶5∶2施肥方式下开花前和开花后氮素吸收比例分别为51∶49和60∶40。开花前分次施氮可显著提高氮素转运量和转运效率,灌浆期施氮可显著提高花后子粒氮素同化。DH661和ZD958在2∶4∶4和3∶5∶2施肥方式下花后氮素同化量分别占子粒吸氮量63.0%和50.5%。本试验条件下,DH661采用拔节期、大口期、花后10 d按2∶4∶4施入,ZD958基肥、拔节期、大口期、花后10 d按1∶2∶5∶2施入或拔节期、大口期、花后10 d按3∶5∶2施入可提高氮素利用率,实现高产高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夏玉米 施氮时期 产量 氮素利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氮素对玉米灌浆期叶片光合性能的影响 被引量:41
4
作者 李耕 高辉远 +4 位作者 刘鹏 杨吉顺 董树亭 张吉旺 王敬锋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期536-542,共7页
以玉米自交系齐319(Q319)为材料,采用单株盆栽种植方式,借助叶绿素荧光快速诱导动力学曲线和820 nm光吸收曲线,研究了氮素对玉米灌浆期叶片光合性能的影响。2年研究结果表明,在本试验条件下,氮素对Q319灌浆期叶片叶绿素含量无明显提高作... 以玉米自交系齐319(Q319)为材料,采用单株盆栽种植方式,借助叶绿素荧光快速诱导动力学曲线和820 nm光吸收曲线,研究了氮素对玉米灌浆期叶片光合性能的影响。2年研究结果表明,在本试验条件下,氮素对Q319灌浆期叶片叶绿素含量无明显提高作用,但其净光合速率(Pn)和单株干物质积累量、子粒产量显著增加。JIP-test分析表明,氮素显著提高了叶片光系统Ⅱ(PSⅡ)反应中心电子供体侧和受体侧性能;显著提高了Q319 PSⅡ反应中心电子受体侧之后的电子传递链性能,增强了电子由PSⅡ向PSⅠ的分配,从而显著地提高了PSⅡ与PSⅠ之间的协调性。可以认为,施氮后灌浆期叶片叶绿素含量的变化不是Pn提高的主要原因,而两个光系统性能的改善及二者间协调性的提高增强了光合电子传递链的性能是灌浆期Pn升高与成熟期产量增加的主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氮素 玉米 灌浆期 光合性能 光系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肥料运筹对夏玉米田间土壤氮素淋溶与挥发影响的原位研究 被引量:40
5
作者 李宗新 董树亭 +4 位作者 王空军 张吉旺 刘鹏 王庆成 刘春晓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6期998-1005,共8页
运用排水采集器法和通气法结合田间原位试验,研究了不同肥料运筹对夏玉米田间土壤氮素淋溶与挥发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夏玉米生长季节,田间土壤水分淋溶体积达63.4~97L/hm^2,且表现与灌溉水量和降雨量正相关。与单施氮肥相比,有... 运用排水采集器法和通气法结合田间原位试验,研究了不同肥料运筹对夏玉米田间土壤氮素淋溶与挥发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夏玉米生长季节,田间土壤水分淋溶体积达63.4~97L/hm^2,且表现与灌溉水量和降雨量正相关。与单施氮肥相比,有机肥配施氮肥在夏玉米生长发育前期易加剧水分的淋溶;氮素淋溶损失量明显高于氨挥发损失量,且二者均随施氮量的增加而升高;与单施氮肥相比,有机肥配施氮肥极显著地增大了氮素淋失量,减少氮素的氨挥发损失量,总体分析显示,有机肥配施氮肥极显著增大了氮素净损失量和氮素损失率;在夏玉米生长期内,施肥运筹的田间土壤淋溶水硝态氮浓度均呈现“双峰”趋势,以硝态氮形式淋失是田间土壤氮素淋失的主要形式。铵态氮浓度则呈现先升后降的趋势,铵态氮的累计淋失量很少。同时发现,大口期夏玉米生长旺盛,对氮素的需求强烈可以减少氮素的淋失和氨挥发损失,适量增加夏玉米大口期的追肥量,是提高氮肥利用效率的有效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夏玉米 氮素 淋溶 氨挥发 原位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施钾量对高产夏玉米产量和钾素利用的影响 被引量:52
6
作者 李波 张吉旺 +4 位作者 靳立斌 崔海岩 董树亭 刘鹏 赵斌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832-838,共7页
选用登海661(DH661)和郑单958(ZD958)为试验材料,研究了高产条件下施钾量对夏玉米产量、钾素吸收和利用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夏玉米产量、钾素农学利用率和钾素回收率随施钾量的增加先增高后逐渐降低,钾肥偏生产力随施钾量的增加显著... 选用登海661(DH661)和郑单958(ZD958)为试验材料,研究了高产条件下施钾量对夏玉米产量、钾素吸收和利用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夏玉米产量、钾素农学利用率和钾素回收率随施钾量的增加先增高后逐渐降低,钾肥偏生产力随施钾量的增加显著降低。通过二次曲线模拟,DH661在施钾量为K2O 184 kg/hm2时产量最高,ZD958在施钾量为201 kg/hm2达到最高产量,前者比后者产量高13.2%,而施钾量低8.56%。达到最高产量时,DH661每生产100 kg籽粒需吸收K2O 2.55 kg,而ZD958需吸收K2O 3.20 kg。钾素主要在吐丝前吸收,籽粒中的钾素大部分来源于营养器官的转移,施用钾肥促进了钾素向籽粒的转运。本试验条件下,施K2O为180 kg/hm2时,可获得较高钾肥利用率,并获得高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产夏玉米 施钾量 产量 钾素利用效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施氮量对不同氮效率玉米品种根系时空分布及氮素吸收的调控 被引量:49
7
作者 马存金 刘鹏 +7 位作者 赵秉强 张善平 冯海娟 赵杰 杨今胜 董树亭 张吉旺 赵斌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845-859,共15页
【目的】研究不同氮效率夏玉米根系的时空分布、植株氮素吸收利用特性及其对氮素用量的响应,探讨玉米氮素高效利用的生理基础,以期探明通过采用氮高效品种、促进根土互作、提高根系与水肥时空耦合、提高玉米氮素利用效率,强化环境友好... 【目的】研究不同氮效率夏玉米根系的时空分布、植株氮素吸收利用特性及其对氮素用量的响应,探讨玉米氮素高效利用的生理基础,以期探明通过采用氮高效品种、促进根土互作、提高根系与水肥时空耦合、提高玉米氮素利用效率,强化环境友好型生产的有效途径。【方法】试验于2011~2012年在山东农业大学黄淮海玉米技术创新中心(N36°18’,E117°12’)和作物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进行,以氮高效玉米品种郑单958(ZD958)和氮低效品种玉米秀青73-1(XQ73-1)为试验材料,在大田条件下设置两个氮素水平(0和315 kg/hm2),采用土壤剖面取样法和系统取样法分别进行根系相关指标、干物质及氮素积累与分配的测定。【结果】ZD958整个生育期根系相关指标(根系干重、根长密度、根系TTC还原量、根系吸收面积及活跃吸收面积)及其在深层土壤(60—100 cm)中所占的比例、单株生物量、单株绿叶面积、植株氮素积累量、单株籽粒产量均显著高于XQ73-1(P【0.05),抽雄期和完熟期根系干重、根长密度、根系TTC还原量、根系吸收面积、根系活跃吸收面积、单株绿叶面积分别比XQ73-1高12.02%、8.39%、25.34%、34.48%、29.22%、7.76%和36.74%、24.21%、36.29%、29.94%、32.83%、13.73%,完熟期单株生物量、植株氮素积累量、籽粒产量分别比XQ73-1高11.65%、11.78%、15.16%。施氮后两品种各指标均显著提高,ZD958和XQ73-1根系干重、根长密度、根系TTC还原量、根系吸收面积、根系活跃吸收面积、单株绿叶面积抽雄期分别提高8.13%、6.12%、18.08%、15.10%、24.71%、12.06%和7.19%、4.59%、10.47%、10.82%、13.02%、7.15%,而完熟期分别提高16.48%、22.43%、19.26%、15.03%、27.45%、14.97%和15.02%、14.59%、13.01%、12.81%、21.95%、11.06%;单株生物量、植株氮素积累量、单株籽粒产量完熟期分别提高9.40%、10.08%、13.43%和5.20%、8.56%、9.69%。相关分析表明,植株吸氮量与根长密度、根系干重、根系活跃吸收面积呈显著线性正相关(相关系数均在0.8以上)。ZD958花前根系对氮素的响应度高于XQ73-1,花后则低于XQ73-1。【结论】氮高效玉米品种ZD958根系总量大、深层土壤根系多、根系活力高、氮素吸收能力强;施氮条件下优势更加明显,对ZD958作用大于XQ73-1,说明氮高效玉米品种发达且分布合理的根系保证了植株对氮素的吸收,有利于进行光合生产、获得较高籽粒产量。两品种对氮素的响应不同,氮高效品种花前对氮素的响应度高于氮低效品种,花后则相反。因此,可过适度减少氮高效品种花前施氮量、增加花后施氮量,而适度增加氮低效品种花前施氮量、降低花后施氮量来促进根系发育,提高氮素利用效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 氮肥施用 根系 氮效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长期有机无机肥配施对冬小麦籽粒产量及氨挥发损失的影响 被引量:43
8
作者 郑凤霞 董树亭 +2 位作者 刘鹏 张吉旺 赵斌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567-577,共11页
【目的】黄淮海地区作为华北平原重要的农业生产区,氮肥投入量大、利用率低的现象较为普遍,氮肥损失和农业面源污染严重。本研究在长期肥料定位试验基础上,连续多年监测不同施肥处理下冬小麦田氮素挥发损失量及其规律,探讨减少黄淮海地... 【目的】黄淮海地区作为华北平原重要的农业生产区,氮肥投入量大、利用率低的现象较为普遍,氮肥损失和农业面源污染严重。本研究在长期肥料定位试验基础上,连续多年监测不同施肥处理下冬小麦田氮素挥发损失量及其规律,探讨减少黄淮海地区麦田氨挥发的有效施肥方式,为提高冬小麦产量及肥料利用效率提供科学依据。【方法】2011~2015年利用水肥渗漏研究池进行试验,以石麦15(SM15)为材料,以不施氮肥(CK)为对照处理,在同等施氮量下设置单施尿素(U)、单施牛粪(M)和尿素牛粪1∶1配施(U+M)3种氮肥配比处理,随机区组设计。采用通气法连续4年原位监测不同施肥处理下小麦氨挥发损失量、小麦籽粒产量及氮肥利用率。【结果】2011~2015年氨挥发损失量年际间变化较大,最大变幅可达19.69 kg/hm^2,年际间施肥后氨挥发速率变化规律趋势相似。不同施肥处理对土壤氨挥发有显著影响,冬小麦季氨挥发主要发生在施肥后15 d内,拔节期追肥的氨挥发速率显著高于播种期施用基肥。四年间氨挥发损失量平均达7.26~42.40 kg/hm^2,与不施氮肥相比,施氮处理的氨挥发损失量升高1.40~4.84倍,表明施用氮肥显著促进土壤氨挥发;施氮处理的氮肥损失率以U处理最高,达到19.5%,M处理最低,为5.7%,U+M处理为12.3%,介于两处理之间,U+M处理和M处理的氮肥损失率较U处理四年平均分别降低了37.0%和71.1%,表明单施有机肥或有机无机肥配施可显著抑制氨挥发损失。2011~2015年各施肥处理冬小麦产量均以U+M处理最高,达9461.5 kg/hm^2,较U和M处理分别增产6.8%和9.1%。各处理的冬小麦籽粒吸氮量、地上部吸氮量同样以U+M处理最大,较U和M处理分别提高7.1%、12.6%和5.4%、12.9%。U+M处理的氮肥利用率在四年均最高,达41.96%,较U和M处理分别提高16.5%~19.6%和38.6%~58.7%。【结论】综合籽粒产量及氮素利用效率,有机无机肥配施比单施化肥能显著降低氨挥发损失,提高籽粒产量和氮肥利用率,有利于实现冬小麦高产与肥料高效的协同,可作为黄淮海区域小麦生产中的增产增效的优化施肥方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有机无机配施 冬小麦 氨挥发 籽粒产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氮素对不同类型玉米蛋白质及其组分和相关酶活性的影响 被引量:38
9
作者 张智猛 戴良香 +2 位作者 胡昌浩 董树亭 王空军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3期320-326,共7页
以普通玉米"掖单22"和高油含量玉米"高油115"为材料,测定了不同供氮水平下子粒蛋白质含量及其组分以及叶片和子粒中硝酸还原酶(NRase)、谷氨酰胺合成酶(GS)和谷氨酸脱氢酶(GDH)活性的品种差异。结果表明,玉米子粒... 以普通玉米"掖单22"和高油含量玉米"高油115"为材料,测定了不同供氮水平下子粒蛋白质含量及其组分以及叶片和子粒中硝酸还原酶(NRase)、谷氨酰胺合成酶(GS)和谷氨酸脱氢酶(GDH)活性的品种差异。结果表明,玉米子粒蛋白质及其组分含量,均为高油115显著高于掖单22,其中醇溶蛋白和白蛋白含量增幅明显,且随施氮量的增加而提高。不同供氮条件下,两种类型玉米叶片中NRase、GS活性和子粒中GS、GDH活性的动态变化一致,NRase活性自灌浆初期至成熟期一直下降,GS、GDH活性呈单峰曲线,在授粉后20~30d达到高峰;增施氮肥有利于酶的活性维持较高水平。掖单22叶片中NRase活性高于高油115;叶片GS和子粒GDH活性显著低于高油115,这可能是其蛋白质含量较低的生理原因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氮素 玉米 蛋白质组分 酶活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玉米籽粒品质性状及其相互关系分析 被引量:19
10
作者 张海艳 董树亭 +2 位作者 高荣岐 于元杰 宁堂原 《中国粮油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6期19-24,共6页
通过测定55个玉米品种(系)籽粒的物理性状、淀粉品质及蛋白质组分,分析它们之间的简单相关关系。结果表明:容重与各淀粉组分含量呈负相关,与角质率、低谷粘度、最终粘度、回冷值、峰值时间、糊化温度呈极显著正相关;角质率与醇溶蛋白、... 通过测定55个玉米品种(系)籽粒的物理性状、淀粉品质及蛋白质组分,分析它们之间的简单相关关系。结果表明:容重与各淀粉组分含量呈负相关,与角质率、低谷粘度、最终粘度、回冷值、峰值时间、糊化温度呈极显著正相关;角质率与醇溶蛋白、谷蛋白、总蛋白含量及峰值时间和糊化温度呈极显著正相关,与膨胀势、峰值粘度和稀懈值呈显著负相关;直链淀粉含量与稀懈值负相关,与膨胀势、峰值粘度、低谷粘度、最终粘度、回冷值、峰值时间和糊化温度均表现一定的正相关;支链淀粉含量、总淀粉含量以及支/直比与糊化温度正相关,与其它粘度指标负相关;峰值粘度与低谷粘度、稀懈值、最终粘度和回冷值的相关程度较高,是衡量淀粉糊化特性的最重要指标;醇溶蛋白与总蛋白和粘度性状间的关系更密切,醇溶蛋白含量的变化对于总蛋白含量变化及淀粉特性的影响最大。文章还提出今后要加强支链淀粉、峰值时间、糊化温度和醇溶蛋白含量等对加工品质影响的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 容重 角质率 淀粉 蛋白质组分 品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土壤水分状况下实现夏玉米高产及氮素高效的控释尿素用量研究 被引量:23
11
作者 李广浩 董树亭 +2 位作者 赵斌 张吉旺 刘鹏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期579-589,共11页
【目的】水分和氮肥运筹是提高玉米产量的重要措施。本文研究了不同土壤水分状况下适宜的控释尿素用量,为控释肥大面积高效应用和玉米轻简化栽培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本研究以‘郑单958’为试验材料,采用旱棚土柱试验,两因素裂区设计... 【目的】水分和氮肥运筹是提高玉米产量的重要措施。本文研究了不同土壤水分状况下适宜的控释尿素用量,为控释肥大面积高效应用和玉米轻简化栽培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本研究以‘郑单958’为试验材料,采用旱棚土柱试验,两因素裂区设计。主区为水分处理:重度水分胁迫(最大田间持水量的35%±5%,W1),轻度水分胁迫(55%±5%,W2),正常水分(75%±5%,W3)。副区为控释尿素处理:不施氮(N0),低氮(施纯氮105 kg/hm^2,N1),中氮(施纯氮210 kg/hm^2,N2),高氮(施纯氮315 kg/hm^2,N3)处理。分别在吐丝期(R1)、籽粒建成期(R2)、乳熟期(R3)、蜡熟期(R5)和完熟期(R6),取植株样,称量茎鞘、叶片、籽粒和穗轴的生物量,在收获期测产。采用CAIPOS土壤墒情监测系统控制土壤水分,每天早晨和傍晚各读取一次以确定每天的浇水量。【结果】相同水分条件下,夏玉米产量随着控释尿素施氮量的增加而增加,相同氮素水平,各处理产量呈现随着土壤水分含量的增加而增加的趋势。重度水分胁迫下,植株干物质和氮素积累整体水平较低,尤其是花后干物质和氮素的积累所占比例较低;2014年N1、N2和N3之间的产量差异不显著,2015年氮素籽粒生产效率和氮肥利用率随施氮量增加而显著降低。轻度水分胁迫下,夏玉米干物质、氮素积累和产量随着施氮量的增加呈显著增加的趋势,花后干物质和氮素的积累所占比例较高;N3处理产量和氮素积累量与正常水分条件下N3处理差异不显著;2014年N3与N2处理之间氮素籽粒生产效率和氮肥利用率差异均不显著,2015年N3处理的氮肥利用率显著高于N2处理。正常水分条件下,N3与N2处理产量差异不显著,但显著高于N1处理;N2处理的花后干物质与氮素积累所占比例、氮肥农学效率、氮肥利用率和氮肥生理效率显著高于N3处理。【结论】水氮互作对夏玉米产量和氮肥利用具有显著影响,轻度水分胁迫下,适当提高氮肥用量(W2N3),或者正常供水下配合适量氮肥(W3N2),水氮互作效应最显著,能够保持氮素的高效释放,有利于花后植株中干物质与氮素的积累,从而提高夏玉米产量和氮肥利用率。本试验条件下,在土壤水分含量为最大田间持水量的75%±5%时,控释尿素施氮量以纯氮210 kg/hm^2为最佳;在土壤水分含量为最大田间持水量的55%±5%时,控释尿素施氮量以纯氮315 kg/hm^2为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控释尿素 水氮互作 夏玉米 产量 氮肥利用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氮肥运筹对杂交苏丹草产量饲用品质及再生系数的影响 被引量:26
12
作者 张晓艳 董树亭 +2 位作者 刘锋 吴正峰 叶梅 《草业学报》 CSCD 2007年第1期94-99,共6页
采用大田小区栽培试验,研究了氮肥对杂交苏丹草产量和饲用营养品质及再生系数的影响。结果表明,杂交苏丹草干物质总产量氮肥处理显著高于对照,N4处理最高,相同的施氮量分次施用比一次性施用增产效果好。氮肥处理粗蛋白(CP)含量均高于对... 采用大田小区栽培试验,研究了氮肥对杂交苏丹草产量和饲用营养品质及再生系数的影响。结果表明,杂交苏丹草干物质总产量氮肥处理显著高于对照,N4处理最高,相同的施氮量分次施用比一次性施用增产效果好。氮肥处理粗蛋白(CP)含量均高于对照,头茬草CP含量最高,随收获次数增加,CP含量降低,分次施肥处理施氮量增加,CP含量降低。对照处理粗灰分(CA)含量最高,随收获次数增加CA和酸性洗涤纤维(ADF)含量降低,无氮浸出物(NFE)含量升高。杂交苏丹草5大营养成分产量均是N4处理最高,对照最低,CP产量顺序是N4>N1>N2>N3>N0,3次收获的粗脂肪(EE)、CA、ADF、NFE总产量,均是肥料分次施用比一次性施用的处理高。各氮肥处理总能量(GE)均高于对照,其中N4处理最高,其次是N2处理,分次施肥的处理有利于总能量的增加。再生系数表现为相同施氮量分次施用处理高于一次性施用的处理,N4处理可使杂交苏丹草再生系数达到最大。比较发现,生产上采用N4(600 kg/hm2,底肥∶追肥=1∶2)处理可获得高产优质的牧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杂交苏丹草 氮肥 产量 饲用品质 再生系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种植密度和施氮量对不同株高夏玉米产量和氮素利用的影响 被引量:26
13
作者 任佰朝 范霞 +3 位作者 董树亭 刘鹏 赵斌 张吉旺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269-277,共9页
【目的】本研究旨在探讨不同株高夏玉米产量和氮素利用对种植密度和施氮量的响应。【方法】以矮秆玉米品种登海661(DH661)、中秆品种郑单958(ZD958)和高秆品种鲁单981(LD981)为试验材料,在大田条件下设置2个种植密度(67500和82500 plant... 【目的】本研究旨在探讨不同株高夏玉米产量和氮素利用对种植密度和施氮量的响应。【方法】以矮秆玉米品种登海661(DH661)、中秆品种郑单958(ZD958)和高秆品种鲁单981(LD981)为试验材料,在大田条件下设置2个种植密度(67500和82500 plant/hm^2)和3个施氮量(N 0、180和270 kg/hm^2),以不施氮为对照,研究种植密度和施氮量对不同株高夏玉米氮素吸收与利用特性的影响。【结果】在密度为82500 plant/hm^2条件下,品种DH661、ZD958和LD981的籽粒产量分别较67500 plant/hm^2分别提高5.0%、10.2%和12.5%;施氮180和270 kg/hm^2处理DH661、ZD958和LD981的籽粒产量差异不显著。高密度条件下(82500 plant/hm^2),施氮270 kg/hm^2时DH661氮素转运效率和转运氮贡献率较180 kg/hm^2显著降低,ZD958和LD981变化不显著;低密度条件下(67500 plant/hm^2),施氮270 kg/hm^2时DH661和ZD958氮素转运效率和氮素转运贡献率较180 kg/hm^2显著提高,LD981的则显著降低。DH661的氮素利用效率较ZD958和LD981分别提高7.4%和39.1%,LD981的氮素吸收效率较ZD958和DH661品种分别提高18.9%和25.0%。【结论】在低密度67500 plant/hm^2条件下,增施氮肥,矮秆和中秆品种的氮素转运效率和氮素转运贡献率显著降低,而高秆品种的则提高。高密度82500 plant/hm^2条件下,增施氮肥,矮秆品种氮素转运效率和氮素转运贡献率显著降低,中秆和高秆品种的无显著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不同株高夏玉米 种植密度 施氮量 氮素效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田淹水对夏玉米养分吸收与转运的影响 被引量:16
14
作者 任佰朝 张吉旺 +4 位作者 李霞 范霞 董树亭 刘鹏 赵斌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298-308,共11页
选用郑单958(ZD958)和登海605(DH605)为试验材料,在大田条件下研究淹水对夏玉米氮、磷、钾养分吸收与运转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淹水胁迫显著降低夏玉米的氮、磷、钾养分积累量,三叶期淹水6 d对其影响最显著,ZD958和DH605成熟期的氮、... 选用郑单958(ZD958)和登海605(DH605)为试验材料,在大田条件下研究淹水对夏玉米氮、磷、钾养分吸收与运转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淹水胁迫显著降低夏玉米的氮、磷、钾养分积累量,三叶期淹水6 d对其影响最显著,ZD958和DH605成熟期的氮、磷、钾养分积累量较CK分别减少了50.55%、36.50%、27.21%和42.86%、45.50%、32.53%。淹水胁迫后各器官的养分积累量较CK显著降低,但茎秆和叶片中养分的分配比例较CK升高,籽粒的养分分配比例显著下降,且茎秆和叶片中的养分含量较CK升高,而籽粒中的养分含量较CK显著下降;淹水胁迫后夏玉米各器官的干物质积累量显著降低,三叶期淹水6 d对其影响最显著,ZD958和DH605成熟期的茎秆、叶片、籽粒的干重较CK分别下降25.93%、30.14%、43.39%和28.28%、32.27%、50.28%。淹水胁迫后茎秆和叶片中的养分积累量的降低主要是由于淹水胁迫后干物质积累量显著降低,茎秆和叶片的养分向籽粒的转移量显著降低。三叶期淹水的影响最显著,拔节期淹水次之,开花后10 d淹水影响较小,其影响随淹水胁迫时间的延长而加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夏玉米 大田淹水 钾养分 干物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年代玉米品种氮素利用效率与其根系特征的关系 被引量:23
15
作者 刘梅 吴广俊 +6 位作者 路笃旭 徐振和 董树亭 张吉旺 赵斌 李耕 刘鹏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71-82,共12页
【目的】玉米品种根系构型及解剖结构决定着其氮素利用的效率。研究不同年代推广的玉米品种根系构型与解剖结构的演进规律,可为选育高产氮素高效利用型玉米新品种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20世纪80年代至今推广的8个玉米品种掖单13号(YD... 【目的】玉米品种根系构型及解剖结构决定着其氮素利用的效率。研究不同年代推广的玉米品种根系构型与解剖结构的演进规律,可为选育高产氮素高效利用型玉米新品种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20世纪80年代至今推广的8个玉米品种掖单13号(YD13)、农大108(ND108)、郑单958(ZD958)、先玉335(XY335)、京科968(JK968)、中单909(ZD909)、登海605(DH605)、登海618(DH618)为试验材料,进行大田和土柱栽培两种试验。大田试验施氮量为N 236.25 kg/hm^2和不施氮,土柱试验为N 4.5和1.5 g/plant,定期取样测定根系相关指标、干物质及氮素积累与分配。【结果】近代玉米品种籽粒产量和氮素积累量均显著高于早期品种,高氮处理2000’s以后品种(JK968、ZD909、DH605、DH618)较之前的4个品种分别增加14.7%和11.7%,低氮条件下分别增加16.1%和20.6%;高氮处理,1990’s玉米品种ND108、ZD958根系干重较1980’s品种YD13平均减少54.2%,2000’s以后的品种JK968、ZD909、DH605、DH618较1990’s玉米品种平均增加23.2%,但仍少于YD13;次生胚根数目随品种更替呈现逐渐增加趋势;根系皮层通气组织(RCA)占根系横截面积的比例随品种更替呈现增加趋势,而根系皮层细胞层数(CCFN)和细胞大小(CCS)虽有差异,但并无明显变化趋势;2000’s以后品种D95(95%的根系干重所达到的土层深度)较之前品种增加23.7%,表明近代品种根系下扎能力增强,在深层土壤中的根系分布比例增加。在同一氮素水平下,根干重、D95、RCA%与氮素积累量呈显著线性正相关,根系呼吸速率和氮素积累量呈显著线性负相关。【结论】现代玉米品种的氮素吸收量与氮素利用效率显著高于早期品种,在低氮条件下优势更明显。随品种更替,次生胚根数目增多,利于玉米苗期的生长;根系总量呈现先减少后增加的趋势,根系下扎能力明显增强,深层土壤中根系显著增加。现代玉米品种根系RCA占根系横截面积比例显著增加,减少了根系呼吸消耗,有利于产量的提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 品种更替 氮素利用率 根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植物淀粉研究进展 被引量:52
16
作者 张海艳 董树亭 高荣岐 《中国粮油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期41-46,共6页
淀粉是许多植物的重要储藏物质。衡量淀粉特性的指标较多,本文介绍了淀粉粒形状、大小、晶体特性、糊化特性、热特性和老化特性以及直、支链淀粉含量和分子结构等物理化学指标,简要分析了淀粉特性与品质的关系,综述了淀粉的生物合成途... 淀粉是许多植物的重要储藏物质。衡量淀粉特性的指标较多,本文介绍了淀粉粒形状、大小、晶体特性、糊化特性、热特性和老化特性以及直、支链淀粉含量和分子结构等物理化学指标,简要分析了淀粉特性与品质的关系,综述了淀粉的生物合成途径及其关键酶的研究进展,介绍了种子储藏过程中淀粉的变化、酶的作用及食品加工中淀粉的变性,并展望了植物淀粉的研究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淀粉 理化特性 生物合成 关键酶 变性淀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供氮水平对雄性不育玉米物质生产和氮代谢的影响 被引量:13
17
作者 李从锋 王空军 +2 位作者 刘鹏 张吉旺 董树亭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期99-104,共6页
在池栽条件下,比较了不同供氮水平下玉米细胞质雄性不育系(CMS)及其同型可育系碳氮代谢的差异。结果表明,两种供氮水平下,CMS玉米子粒产量和收获指数均高于其同型可育系(P<0.05),生物产量差异不显著(P>0.05),根量较多,根/冠比高... 在池栽条件下,比较了不同供氮水平下玉米细胞质雄性不育系(CMS)及其同型可育系碳氮代谢的差异。结果表明,两种供氮水平下,CMS玉米子粒产量和收获指数均高于其同型可育系(P<0.05),生物产量差异不显著(P>0.05),根量较多,根/冠比高于其可育系(P<0.05)。CMS玉米保绿性好,净同化率高,果穗叶光合速率生育后期优势明显。果穗叶硝酸还原酶(NRase)、谷氨酰胺合成酶(GS)和谷氨酸脱氢酶(GDH)活性均具有较高活性,两种供氮水平下都表现出相对优势;其叶片、茎秆和根中氮百分含量和氮积累量都表现出花后0~20 d较高,生育后期较低的特点。CMS玉米的氮素转运多,贡献率和氮利用效率高,且不施氮水平下优势更为明显。说明雄性不育植株光合碳生产和果穗叶氮代谢能力强,促进了植株对氮素的转运和利用,有利于子粒灌浆充实和产量提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 细胞质雄性不育 氮素水平 物质生产 氮代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低磷胁迫下磷高效玉米单交种的形态生理特性 被引量:26
18
作者 刘存辉 张可炜 +1 位作者 张举仁 董树亭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3期327-333,共7页
以齐319耐低磷突变体为亲本组配的杂交组合SD-1、SD-2为供试材料,采用溶液培养方法研究了它们对磷的吸收、转运及植株体内磷的利用效率,进而确定在低磷胁迫下其对根系形态学和生理生化机制的适应性反应。结果表明,磷胁迫下(-P)与对照(SD... 以齐319耐低磷突变体为亲本组配的杂交组合SD-1、SD-2为供试材料,采用溶液培养方法研究了它们对磷的吸收、转运及植株体内磷的利用效率,进而确定在低磷胁迫下其对根系形态学和生理生化机制的适应性反应。结果表明,磷胁迫下(-P)与对照(SD-1-CK、SD-2-CK)相比SD-1、SD-2有较强的磷吸收能力和利用效率;SD-1、SD-2的根系干重、总根长、根总表面积、平均根尖数均明显增加,而平均直径减小;在与磷吸收效率有关的生理指标上,SD-1、SD-2具有更大的根总吸收面积、活跃吸收面积以及在磷吸收动力学上表现出较大的Imax和较低的Km、Cmin。因此认为,SD-1、SD-2对磷具有高的吸收效率是由于根系生长旺盛,根系吸收面积大、根系活力强和对磷亲和力高所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 低磷胁迫 适应机理 形态生理特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土壤高残留氮条件下施氮对夏玉米氮素平衡、利用及产量的影响 被引量:36
19
作者 石德杨 张海艳 董树亭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37-44,共8页
土壤残留氮是不容忽视的土壤氮素资源。通过田间小区试验研究了土壤高残留氮下不同施氮量(0、80、160、240和320 kg/hm2)对夏玉米土壤硝态氮积累、氮素平衡、氮素利用及产量的影响,分析了夏玉米的经济效益。结果表明,土壤剖面硝态氮积... 土壤残留氮是不容忽视的土壤氮素资源。通过田间小区试验研究了土壤高残留氮下不同施氮量(0、80、160、240和320 kg/hm2)对夏玉米土壤硝态氮积累、氮素平衡、氮素利用及产量的影响,分析了夏玉米的经济效益。结果表明,土壤剖面硝态氮积累量随施氮量的增加而增加,且施氮处理硝态氮积累量显著高于不施氮处理;各施氮处理土壤硝态氮在0—60 cm土层含量最高,在0—180 cm剖面呈先减少后增加的变化趋势。不施氮处理夏玉米收获后土壤无机氮残留量高达378 kg/hm2,随施氮量的增加,无机氮残留和氮表观损失显著增加。作物吸氮量、氮表观损失量与总氮输入量呈显著正相关,总氮输入量每增加1 kg作物吸氮量增加0.156 kg,而表观损失量增加0.369 kg,是作物吸氮量的2.4倍。高残留氮土壤应严格控制氮肥用量,以免造成氮素资源的大量浪费。夏玉米籽粒吸氮量随施氮量的增加呈增加的趋势,氮收获指数呈降低的趋势。氮肥农学效率、氮肥生理利用率、氮肥利用率和氮素利用率在施氮量80 kg/hm2时最高,随施氮量的增加降低;增施氮肥能降低高残留氮土壤中氮肥的增产效果和利用率。综合考虑产量、氮素利用和环境效应,N 80 kg/hm2是氮素高残留土壤上玉米的合理施氮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夏玉米 残留氮 施氮量 氮素平衡 氮素利用 经济效益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苜蓿+玉米间作系统产量表现及其种间竞争力的评定 被引量:47
20
作者 张桂国 董树亭 杨在宾 《草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期22-30,共9页
本试验目的在于探讨不同苜蓿+玉米间作模式下种间竞争力变化,及其对间作系统产量建成的影响。试验设苜蓿、玉米行数比分别为2∶2,3∶2,4∶2,5∶2四个间作处理,每处理3个重复,其所占间作面积比分别为33%∶67%,43%∶57%,50%∶50%,55%∶45%... 本试验目的在于探讨不同苜蓿+玉米间作模式下种间竞争力变化,及其对间作系统产量建成的影响。试验设苜蓿、玉米行数比分别为2∶2,3∶2,4∶2,5∶2四个间作处理,每处理3个重复,其所占间作面积比分别为33%∶67%,43%∶57%,50%∶50%,55%∶45%,玉米、苜蓿单作为对照组。测定各处理干物质产量,采用土地当量比(LER)、侵占力(Aam)、相对拥挤系数(RCC)等指标来评定不同间作处理系统内的作物竞争力。结果表明,在苜蓿+玉米间作系统第1年生产中,苜蓿竞争力大于玉米,所有间作处理总产量和经济产出均低于单作玉米,高于单作苜蓿,各间作处理相比以5∶2间作模式生产性能最佳。在第2年生产中,苜蓿进入高产期,始终占据间作系统的优势生态位,所有间作处理生物总产量都不低于单作玉米和单作苜蓿,经济产出均大于单作苜蓿和单作玉米,5∶2间作模式表现出最佳的生产优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苜蓿 玉米 间作 种间竞争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