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东北七鳃鳗和日本七鳃鳗成体形态性状对体质量的影响分析 被引量:13
1
作者 李军 董彦娇 +5 位作者 韩英伦 刘欣 宋涛 徐磊 逄越 李庆伟 《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61-71,共11页
为研究东北七鳃鳗和日本七鳃鳗形态性状对体质量的影响,测量314尾东北七鳃鳗和302尾日本七鳃鳗成体的体质量(Y)和全长(X_1)、躯干长(X_2)、尾长(X_3)、头长(X_4)、吻长(X_5)、眼径(X_6)、背鳍前长(X_7)、眼后头长(X_8)8个形态性状,运用... 为研究东北七鳃鳗和日本七鳃鳗形态性状对体质量的影响,测量314尾东北七鳃鳗和302尾日本七鳃鳗成体的体质量(Y)和全长(X_1)、躯干长(X_2)、尾长(X_3)、头长(X_4)、吻长(X_5)、眼径(X_6)、背鳍前长(X_7)、眼后头长(X_8)8个形态性状,运用相关分析、通径分析和回归分析方法,确定影响体质量的主要形态性状,建立体质量和形态性状的多元回归方程。分析结果显示:东北七鳃鳗和日本七鳃鳗体质量服从正态分布,体质量的变异系数最大,全长、躯干长、尾长、头长、吻长、眼径、背鳍前长和眼后头长8个形态性状均与体质量呈正相关(P<0.01)。经偏回归系数检验,东北七鳃鳗全长、头长、眼径和眼后头长呈显著性水平(P<0.05),其通径系数分别为0.636、0.202、0.060和0.105;日本七鳃鳗全长、吻长和眼后头长呈极显著性水平(P<0.01),其通径系数分别为0.730、0.098和0.153。单个性状对体质量的决定系数中,东北七鳃鳗和日本七鳃鳗全长对体质量的决定系数最大。东北七鳃鳗和日本七鳃鳗形态性状的单独决定系数和两个共同决定系数的总和分别为0.855和0.857。建立以东北七鳃鳗全长、头长、眼径和眼后头长4个形态性状为自变量,体质量为因变量的多元回归方程:Y=1.502X_1+2.699X_4+8.554X_6+1.915X_8-41.547;日本七鳃鳗全长、吻长和眼后头长3个形态性状为自变量,体质量为因变量的多元回归方程:Y=4.895X_1+9.688X_5+6.973 X_8-157.460。东北七鳃鳗和日本七鳃鳗成体形态性状对体质量的分析为七鳃鳗优良亲本的人工选育以及其形态学研究提供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北七鳃鳗 日本七鳃鳗 通径分析 回归分析 多元回归方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日本七鳃鳗胚胎发育及卵黄囊期仔鱼的异速生长 被引量:9
2
作者 李军 韩英伦 +6 位作者 徐磊 马庆华 宋涛 董彦娇 刘欣 逄越 李庆伟 《水生生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6期1207-1217,共11页
通过观察日本七鳃鳗Lampetra japonica(Martens,1868)胚胎外部形态和内部组织结构变化,描述受精卵从卵裂至器官形成以及仔鱼孵出的发育阶段,采用实验生态学方法研究卵黄囊期仔鱼的异速生长模式。结果表明:日本七鳃鳗卵子为乳白色,呈卵圆... 通过观察日本七鳃鳗Lampetra japonica(Martens,1868)胚胎外部形态和内部组织结构变化,描述受精卵从卵裂至器官形成以及仔鱼孵出的发育阶段,采用实验生态学方法研究卵黄囊期仔鱼的异速生长模式。结果表明:日本七鳃鳗卵子为乳白色,呈卵圆形;受精卵卵裂方式为全卵裂;胚胎发育过程主要包括卵裂期、囊胚期、原肠胚期、神经胚期、头凸期、孵出前期和孵出期,历时11—12d;初孵仔鱼为乳白色,全长约(3.41±0.24)mm,体质量约为0.0006 g。日本七鳃鳗胚胎发育研究可为了解七鳃鳗胚胎发育过程,早期脊椎动物的起源和发育进化研究提供参考。卵黄囊期内仔鱼身体各部分中,头长和尾长均表现出快速生长,同在7日龄出现生长拐点,且生长拐点后的生长速率都大于生长拐点前的生长速率;而仔鱼体长在卵黄囊期内表现出慢速生长。在头部器官中,吻长、鳃前长和鳃长均表现出快速生长现象,吻长和鳃长分别在9日龄和8日龄出现生长拐点;口笠长在3日龄时出现生长拐点,在生长拐点前为等速生长,而在生长拐点后表现出快速生长;眼径和眼鳃间距则分别表现出等速生长和慢速生长。泄殖孔在卵黄囊期内未出现生长拐点,生长速率相对于全长生长速率表现出快速生长现象。七鳃鳗卵黄囊期仔鱼的异速生长是在长期进化过程中,适应早期生活环境和独特的生活方式而形成特有的发育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日本七鳃鳗 胚胎发育 卵黄囊期仔鱼 异速生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长寿型啮齿类动物的抗肿瘤机制
3
作者 董彦娇 逄越 李庆伟 《遗传》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5期411-417,共7页
啮齿类动物是广泛应用于生物医学的重要模式动物,包括先天性胸腺缺陷型的裸鼠、不患癌的裸鼹鼠(Heterocephalus glaber)和盲鼹鼠(Spalax galili)等。哺乳动物的衰老过程与癌症发生率有关,衰老的程度与患癌机率呈正相关。由于啮齿类动物... 啮齿类动物是广泛应用于生物医学的重要模式动物,包括先天性胸腺缺陷型的裸鼠、不患癌的裸鼹鼠(Heterocephalus glaber)和盲鼹鼠(Spalax galili)等。哺乳动物的衰老过程与癌症发生率有关,衰老的程度与患癌机率呈正相关。由于啮齿类动物约占哺乳动物的40%,因此研究长寿型啮齿类动物抗肿瘤机制对于抗癌机制的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复制性衰老是啮齿类动物中普遍存在的抗肿瘤机制,但在裸鼹鼠和盲鼹鼠体内发现了独特的抗肿瘤机制:盲鼹鼠主要的抗肿瘤机制是由细胞释放IFN-β,激活p53和Rb信号通路,进而导致细胞集中性死亡;裸鼹鼠的抗肿瘤机制是由高分子量透明质酸引起的早期接触性抑制介导。此外,裸鼹鼠和盲鼹鼠的基因组中还含有高表达与调节细胞死亡和抗炎机制相关的基因。本文对裸鼹鼠和盲鼹鼠的独特抗肿瘤机制进行了综述,以期为该领域的相关研究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裸鼹鼠 盲鼹鼠 透明质酸 干扰素 抗肿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日本七鳃鳗钙调蛋白分子克隆、组织定位及功能分析 被引量:1
4
作者 张撼 董彦娇 +2 位作者 李长炙 逄越 李庆伟 《中国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278-285,共8页
钙调蛋白(calmodulin,CaM)是高度保守的钙离子结合蛋白质,可形成Ca2+-CaM复合体,从而调节细胞代谢以及靶酶的功能。日本七鳃鳗(Lampetra japonica)作为原始的无颌类脊椎动物,对研究脊椎动物分子起源进化及器官发育分化具有重要的研究价... 钙调蛋白(calmodulin,CaM)是高度保守的钙离子结合蛋白质,可形成Ca2+-CaM复合体,从而调节细胞代谢以及靶酶的功能。日本七鳃鳗(Lampetra japonica)作为原始的无颌类脊椎动物,对研究脊椎动物分子起源进化及器官发育分化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通过提取日本七鳃鳗髓组织总RNA,利用RT-PCR方法获得日本七鳃鳗CaM(简称Lj-CaM)基因并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将LjCaM基因分别构建到原核表达载体p ColdⅠ和真核表达载体p EGFP-N1中,利用亲和层析技术纯化得到Lj-CaM蛋白。圆二色谱分析结果表明,Lj-CaM属于典型的α-螺旋结构型蛋白质。免疫印迹和免疫组化结果表明,CaM主要存在于日本七鳃鳗的肠、鳃、髓、肾组织中,在心和肝组织中几乎不表达。细胞免疫荧光结果显示,CaM定位于细胞核中。q PCR和免疫印迹方法检测发现,当293T细胞中Lj-CaM过表达时,对下游靶基因CaMKⅡ作用不明显,但促进PLA2G2A表达。本研究报道了日本七鳃鳗CaM结构、细胞组织定位分布以及基因调控研究,对其结构、分子起源与进化、分子调控及功能方面的研究奠定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钙调蛋白 日本七鳃鳗 免疫荧光 实时定量PCR 免疫印迹 免疫组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