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目的地依恋记忆的动态表征:从初游到重游的情感迁移——以海南岛为例 被引量:12
1
作者 董引引 曲颖 《旅游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7期95-106,共12页
目的地依恋的动态演化在旅游营销中具有重要的意义。文章以海南岛为案例地,引入时间轴,借鉴认知网络模型和选择性注意机制,重点探讨随着旅游经历的积累,游客个体身份从初游者向重游者转变的过程中,其目的地依恋情感记忆网络的动态表征... 目的地依恋的动态演化在旅游营销中具有重要的意义。文章以海南岛为案例地,引入时间轴,借鉴认知网络模型和选择性注意机制,重点探讨随着旅游经历的积累,游客个体身份从初游者向重游者转变的过程中,其目的地依恋情感记忆网络的动态表征规律。结果表明:(1)依恋记忆网络密度和网络效率不断增强,小世界特征凸显,网络发育逐渐成熟;(2)海洋风光是永恒的主题,旅游宣传作用(如影视宣传)呈衰弱之势,而社会文化(民俗文化)的旅游价值在重游阶段得到发掘,具身实践(社交活动)和精神情绪(逃逸遁隐)载体在网络中的中介作用呈强化之势;(3)关键性网络路径具有继承、断裂性并存和极化效应减弱等复杂的特征;(4)在同一社团内部元素间和不同社团间均存在不同程度“调整“”重构”“合并”等变化。自然景观抱团联动不断地向人文景观跨越,并兼容具身实践社团,最终实现旅游情景依附。研究丰富了时间框架下对目的地依恋动态表征的理论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目的地依恋 依恋记忆网络 动态表征 初游 重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感官刺激如何激发情感?多感官旅游体验对目的地依恋的持续性影响机制 被引量:15
2
作者 董引引 曲颖 《旅游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101-121,共21页
为回应感官刺激如何激发目的地依恋的理论和实践问题,文章以海南省为案例地,采用连续性追踪调查方法,探索不同阶段(在场和游后)多感官旅游体验的内部结构对目的地依恋不同状态的持续性影响机制。研究发现多感官旅游体验主要通过感官权... 为回应感官刺激如何激发目的地依恋的理论和实践问题,文章以海南省为案例地,采用连续性追踪调查方法,探索不同阶段(在场和游后)多感官旅游体验的内部结构对目的地依恋不同状态的持续性影响机制。研究发现多感官旅游体验主要通过感官权力、联觉效应和感官主题等记忆结构正向影响目的地依恋,但在不同旅游阶段,“感官-情感”的作用机制存在差异性。主要表现在:(1)感官权力方面,在场旅游阶段,以海洋景观为主导的视觉元素对激发目的地依恋的外显状态发挥核心作用;在游后回忆阶段,核心元素突破了视觉局限,椰风海韵、海鲜、新鲜空气和亲水触感等多感官元素的稳定性凸显,并积极正向影响着目的地依恋的内隐状态。(2)联觉效应方面,在场旅游阶段,以海洋景观为主导的核心视觉元素联合成为激发目的地依恋外显状态的中枢区;在游后回忆阶段,视觉范畴下的海洋景观和味觉范畴下的海鲜成为引领多感官联觉的双核心,共同影响目的地依恋的内隐状态。(3)感官主题方面,在场旅游阶段,存在6个主题鲜明的多感官社团,其中“海洋观光之旅”和“亲水之旅”社团是塑造目的地依恋外显状态的关键;在游后回忆阶段,多感官主题社团的数量减少为4个,其中“海洋观光之旅”和“美食之旅”社团对目的地依恋内隐状态的塑造力显著。研究结论有助于深化对多感官旅游体验激发目的地依恋内在机制的理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感官体验 目的地依恋 记忆 网络结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滨海目的地“投射形象网络机制”对比研究:差异化竞争定位的契机——以三亚与厦门为例 被引量:13
3
作者 董引引 曲颖 《旅游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43-61,共19页
形象差异化定位对提升同质化目的地竞争力具有重要意义。文章以陷入同质竞争的目的地三亚和厦门为例,借鉴认知网络模型,运用社会网络分析方法,从网络态势(反映目的地投射的整体形象)、网络节点(识别投射形象的重点元素)、网络路径(明晰... 形象差异化定位对提升同质化目的地竞争力具有重要意义。文章以陷入同质竞争的目的地三亚和厦门为例,借鉴认知网络模型,运用社会网络分析方法,从网络态势(反映目的地投射的整体形象)、网络节点(识别投射形象的重点元素)、网络路径(明晰投射形象中的旅游路线)和网络社团(解剖官方战略中的组合投射策略),对官方话语下三亚和厦门目的地投射形象网络机制进行对比分析,探寻两者在差异化定位中的异同特征。结果表明:(1)三亚目的地投射形象整体网络形态臃肿,具有高等级和低效率特征,而厦门目的地投射形象整体网络具有典型的小世界特征;(2)三亚目的地投射形象节点网络重点宣传的特色形象元素不突出,厦门目的地投射形象节点网络重点宣传被三亚忽视的边缘性形象元素;(3)三亚目的地投射形象网络路径呈现以海景为核心的辐射特征,而厦门目的地投射形象网络路径呈现以海景、遗迹与建筑、科教艺术为中心的三足鼎立特征;(4)三亚目的地投射形象局域网络注重自然景观社团间的强强联合,而在厦门目的地投射形象局域网络中人文景观社团的联结更加紧密,且情感形象社团突出。文章为停滞期三亚目的地形象差异化定位营销提供相关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目的地投射形象 网络机制 差异化定位 激活扩散理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官方投射形象-游客目的地依恋”网络机制对比分析--以海南重游驱动为背景 被引量:11
4
作者 曲颖 董引引 《南开管理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73-83,I0013,I0014,共13页
本文基于海南营销战略需从“交易型”向“关系型”转变的现实背景,针对性选择重游目标市场,从供需主体的心理认知网络视角出发,借鉴社会网络分析思想,对海南“官方投射形象—游客目的地依恋”网络的运行机制进行深度表征和对比分析。结... 本文基于海南营销战略需从“交易型”向“关系型”转变的现实背景,针对性选择重游目标市场,从供需主体的心理认知网络视角出发,借鉴社会网络分析思想,对海南“官方投射形象—游客目的地依恋”网络的运行机制进行深度表征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1)投射网络的联接密度和网络效率均低于依恋网络,投射网络的整体态势具有脆弱性;(2)核心类元素在投射和依恋网络中存在显著差异,其中依恋记忆中被率先激活的元素(美食、气候天象、旅游设施和生活方式)不被官方所重视,而官方所重点投射的民俗文化、服务质量、户外游憩、免税购物却并未被依恋游客所同等认可;(3)依恋网络中海洋风光—美食和海洋风光—旅游设施的组合被游客所偏好,而投射网络中海洋风光—民俗文化和海洋风光—户外游憩组合间的联系最为紧密;(4)依恋子群规模较小,以核心元素和重点元素为主,而投射子群冗长,构成元素复杂多样,极化效应却不显著。研究证实交易型营销策略下的官方投射在吸引依恋型重游客方面的失控和低效率,并为DMO关系型营销策略的调整和重游市场的维护提供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南 官方投射形象 目的地依恋 重游 社会网络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