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增强CT影像组学术前预测胃肠道间质瘤危险度分级的价值 被引量:17
1
作者 董婷宇 刘峰 +3 位作者 汤林梦 杨飞 马永青 崔书君 《中国医学影像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66-71,共6页
目的探讨增强CT影像组学联合临床资料建立的模型术前预测胃肠道间质瘤(GIST)危险度分级的价值。资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2020年10月于河北北方学院附属第一医院经手术切除后病理及免疫组化确诊的GIST患者122例,根据2008年改良... 目的探讨增强CT影像组学联合临床资料建立的模型术前预测胃肠道间质瘤(GIST)危险度分级的价值。资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2020年10月于河北北方学院附属第一医院经手术切除后病理及免疫组化确诊的GIST患者122例,根据2008年改良的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标准,分为高风险组(中危、高危)69例及低风险组(极低危、低危)53例。按照7∶3的比例随机分为训练组(高风险49例,低风险37例)和验证组(高风险20例,低风险16例)。使用MATLAB R2018b软件对训练组动脉期增强CT图像进行影像组学特征提取,应用Lasso算法对提取的特征信息降维并筛选。将筛选获得的特征参数纳入逻辑回归方程并建立影像组学标签,联合患者一般资料建立预测GIST危险度分级的模型,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评价模型的诊断效能。结果训练组影像组学标签(U=267.00)与患者一般资料[肿瘤发生部位(χ^(2)=5.50)、Ki-67表达情况(χ^(2)=21.53)]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0.853、0.620、0.752。训练组预测模型的AUC最高为0.930(95%CI 0.876~0.984),敏感度、特异度分别为95.9%、81.1%,较影像组学标签、患者一般资料各自独立鉴别风险分级的检验效能均显著提高。验证组预测模型的AUC、敏感度、特异度分别为0.919(95%CI 0.825~1.000)、85.0%、87.5%。结论通过基于GIST增强CT图像获得的影像组学标签联合临床资料建立的模型,对于术前预测GIST危险度分级有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胃肠道间质瘤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影像组学 危险度分级 病理学 外科 预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增强CT图像纹理分析可预测食管鳞癌淋巴结转移 被引量:7
2
作者 王大伟 董婷宇 +4 位作者 霍志云 庞智英 康智勇 朱晓龙 杨飞 《分子影像学杂志》 2020年第1期64-69,共6页
目的探讨增强CT图像的纹理参数的预测食管鳞癌患者淋巴结转移的可行性。方法选取本院在治疗之前行胸部CT增强扫描的食管鳞癌患者,共纳入51例患者,以术后病理结果为标准,依据有无淋巴结转移分为非淋巴结转移组、淋巴结转移组两组。非淋... 目的探讨增强CT图像的纹理参数的预测食管鳞癌患者淋巴结转移的可行性。方法选取本院在治疗之前行胸部CT增强扫描的食管鳞癌患者,共纳入51例患者,以术后病理结果为标准,依据有无淋巴结转移分为非淋巴结转移组、淋巴结转移组两组。非淋巴结转移组共24例,其中男20例,女4例,年龄40~77岁(63.5±9.4岁);淋巴结转移组共27例,其中男25例,女2例,年龄48~74岁(63.4±6.5岁)。将增强CT图像(动脉期和静脉期)数据导入FireVoxel软件进行纹理分析,记录各纹理参数值包括均值、中位数、标准差、异质性、偏度、峰度、熵值。依据术后病理结果分为淋巴结转移组、非转移组,比较两组间纹理参数差异,利用ROC曲线分析CT纹理参数鉴别淋巴结转移的价值。结果动脉期不均匀度、熵值在两组之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静脉期标准差、不均匀度、熵值纹理参数在两组之间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动脉期不均匀度、熵值鉴别食管癌淋巴结转移的最佳临界值分别为0.017、3.891,曲线下面积为0.685、0.674。静脉期标准差、不均匀度及熵值对于鉴别食管癌淋巴结转移具有显著性意义,其中以熵值的曲线下面积最大(0.704),其最佳临界值为3.842,敏感度为70.4%,特异度为75%,对于食管癌淋巴结转移的鉴别具有一定的准确性。结论增强CT图像(尤其是静脉期)的纹理分析有助于鉴别食管癌淋巴结转移,为食管癌术前无创性预测淋巴结转移提供帮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食管癌 鳞状细胞癌 淋巴结转移 增强CT 纹理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T纹理分析对结直肠癌与炎症性结直肠壁增厚的鉴别诊断价值 被引量:6
3
作者 马永青 王志璐 +3 位作者 王帝 董婷宇 宋德领 丁新 《中国医学影像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2期1222-1226,共5页
目的对比分析CT纹理参数在结直肠癌(CRC)与炎症性结直肠壁增厚中的差异及其临床应用价值。资料与方法纳入行CT扫描并经病理证实的局限性结直肠壁增厚患者103例,根据病理结果分为CRC组与炎性肠病(IBD)组,将平扫CT图像导入Firevoxel软件... 目的对比分析CT纹理参数在结直肠癌(CRC)与炎症性结直肠壁增厚中的差异及其临床应用价值。资料与方法纳入行CT扫描并经病理证实的局限性结直肠壁增厚患者103例,根据病理结果分为CRC组与炎性肠病(IBD)组,将平扫CT图像导入Firevoxel软件提取均值、标准差、偏度、不均匀度、峰度和熵值等纹理参数,并进行对比分析。利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评估存在差异的参数对CRC与IBD的鉴别诊断效能。结果CRC组患者熵值、不均匀度和峰度明显高于IBD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6.002、4.608、2.808,P均<0.01);熵值的诊断效能最高(AUC=0.852,95%CI 0.773~0.931),敏感度和特异度分别为98.40%、65.00%,其次为不均匀度(AUC=0.770,95%CI 0.680~0.860)。熵值与不均匀度联合应用可以明显提高诊断效能(AUC=0.915,95%CI 0.861~0.968),其敏感度及特异度分别为80.00%、98.40%。结论CT纹理分析可以作为一种鉴别CRC与炎症性结直肠壁局限性增厚的有效工具,熵值联合不均匀度具有一定的临床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结直肠肿瘤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图像处理 计算机辅助 纹理分析 炎性肠病 肠壁增厚 病理学 外科 诊断 鉴别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交叉异位融合肾伴旋转不良1例
4
作者 汤林梦 刘峰 +1 位作者 董婷宇 崔书君 《医学影像学杂志》 2023年第6期1052-1052,1061,共2页
患者男,40岁。因“右下腹不适”就诊。查体:腹软,左右侧肾区无压痛及叩击痛。超声检查:左肾区未见肾脏回声,右肾区探及大小15.7cm×5.5cm×6.1cm肾脏回声,似由两个组成,肾盂结构欠规律,似分成两组(图1);前列腺内见斑片状强回声... 患者男,40岁。因“右下腹不适”就诊。查体:腹软,左右侧肾区无压痛及叩击痛。超声检查:左肾区未见肾脏回声,右肾区探及大小15.7cm×5.5cm×6.1cm肾脏回声,似由两个组成,肾盂结构欠规律,似分成两组(图1);前列腺内见斑片状强回声。超声诊断:先天肾脏畸形(异位肾?双肾重复畸形?),前列腺钙化灶。MSCT尿路造影(multislice spiral ct urography,MSCTU):可见两套肾盂、肾盏,延迟扫描可见左侧输尿管在S1椎体水平线跨中线进入左侧膀胱,起自右侧肾盂,右侧肾盂肾盏无扩张积液,右侧输尿管走行如常(图2A~2C)。造影VR图像(图3A,3B)显示左肾区未见肾影显示,右肾形态不规则,双肾均旋转不良,肾门朝向右前方。未发现相关的先天性泌尿生殖系统及骨骼异常。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异位肾 尿路造影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